1.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
要求语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称
之为表达方式。请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
文本,有所侧重地谈谈你对叙述、描写、
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答: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表达法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
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
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
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
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
术感染。
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
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
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
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
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
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
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
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
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
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
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
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 江河 、植物、
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
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2.表达方式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因写
作的具体需要而在写作者的灵活运用中形
成许多特殊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表现技
巧”。请选择文本,结合相应的表达方式,
分别介绍最主要的表现技法。
答: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
中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
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
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铺陈描写、赋
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合一、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
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
结合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设置悬念、照应、铺垫、衔接、
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
后情、卒章显志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
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用典、顶真、互文等。
3.阅读明末文学家张岱《西湖七月半》,
对其中所涉及的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
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
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
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
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
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
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
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
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
“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
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
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
“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
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
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
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
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
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
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
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
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
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
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
他们在清净处得以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
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作者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各色人等,无
第二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已出酉归,避
月如仇”,即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
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
湖,不会选择时间,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农历七月
十五之夜,例应游湖,杭人出于好名,则成群结队而出。
西湖在杭州城西,游湖须经城门,而城门关闭有定时,这
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好晚些关门。二更以
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魔如吃,
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
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
“吾辈始般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叙
述,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叙述角度变换了,加
强了主观的抒情色彩。“始”字,很可玩味,表示喧闹嘈
杂的场面一告结束,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
景即开始属于“吾辈”,“吾辈”也就开始登场了。“断
桥石瞪始凉”,这个“始”字,则表示被人踩热的石阶也
刚刚退烧,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外化了的心理感受。“此
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三句,则写一种崭
新的审美感受,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一规圆月,如
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
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时,对景畅怀,与客纵饮,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
拉与同坐”。“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大
醇小疵,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
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
溢,余香沁人。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一被俗
人点污,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则处处是诗。
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
高自赏的毛病。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21:38: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73932976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任务4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任务4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