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
《闲情赋》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赋作。这是陶渊明作品中
无论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很独特的一篇,不仅一反陶渊明一向的风格,
而且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不同于陶集中的其他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
的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
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
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
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
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矜颜。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
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
从之,神飘颻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恫恫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
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
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
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回: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呵,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
发出的香馨,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长夜黯暗中
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呵,束住她的纤细
腰身,可叹天气冷热不同,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愿化
作她发上的油泽呵,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
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随她远望
近看而逸采张扬,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画才好,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
愿作她卧榻上的蔺席呵,使她的柔弱躯体安弱于三秋时节,可恨天一
寒凉便要用绣锦代替蔺席,一长年后才能再被取用!愿作丝线成为她足
上的素履呵,随纤纤秀足四处遍行,可叹进退行止都有节度,睡卧之
时只能被弃置在床前!愿在白天成为她的影子呵,跟随她的身形到处游
走,可怜到多荫的大树下便消失不见,一时情境又自不同!愿在黑夜成
为烛光呵,映照她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焕发光彩,可叹平旦日出大展天
光,登时便要火灭烛熄隐藏光明!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
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可是白露之后早晚幽凉便用不到扇
子,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愿化身成为桐木呵,做成她膝上的抚
琴,可叹一旦欢乐尽而哀愁生,终将把我推到一边而止了靡靡乐音!
推详我的愿望都不能如意,徒然一厢情愿地用心良苦。为情所困
的心情却无人倾诉,缓缓踱到南面的树林。在尚带露汁的木兰边略作
栖息,在苍苍青松的遮蔽下感受凉荫。若是在这里与心仪的人对面相
觑,惊喜与惶恐将如何在心中交集?而树林里空寞寂寥一无所见,只能
于是起身穿衣束带等待天明,屋前石阶上的重重冷霜晶莹泛光。
司晨的鸡也还敛着双翅栖息而未曾打鸣,笛声清嘹忧郁的声音往远处
荡扬:起初节奏细密而悠闲平和,最终寂寥清亮中又含了颓败的声音。
在这样的光景里思念佳人,倩天上的行云来寄托我的心怀,行云很快
流过不语,光阴也如此荏苒而过。徒然殷殷思念着独自体味悲心,终
是山阻脚步河滞行。迎风而立,希望清风能扫去我的疲累,对泛来的
阵阵轻波寄托我的微薄心愿——期望与你作《蔓草》那样的聚晤,吟
诵从《诗经·召南》起未曾断绝的长歌余风。而这终究是不能的,还是
将万千杂虑坦然释怀,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让心情在遥阔的八荒空遐
外休憩流连。
创作背景
这篇赋作的写作时间,一说是陶渊明年轻时的作品,一说大约完
成于作者任职或归隐期间。据袁行霈考证《闲情赋》是陶渊明十九岁
时所作,而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年谱》认为作于晋太元十六年
(391年)陶渊明二十七岁时。
纯为爱情描写,但“劝百讽一,卒无讽谏”二语,实际上是批评渊明
虽自称“有助于讽谏”,其实不仅无讽谏,倒反而大写特写情欲了。
后来赞同萧统意见的人不少。如清代方东树所云:“昔人谓正人不宜
作艳诗,此说甚正,……如陶渊明《闲情赋》,可以不作,后世循之,
真是轻薄,最误子弟。” 在古代,主“爱情说”者,都是在否定《闲
情赋》价值上立论的。近代以来,最先起来肯定它的是鲁迅。他说:
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
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有时却很摩登,“愿
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
微瑕”之说,称“不但与所选宋玉诸赋自相刺谬,且以闲情为好色,
则《离骚》美人香草,湘灵二姚,鸠鸟为媒,亦将斥为绮词乎?《国
风·关雎》,亦当删汰乎?”刘光贲更是概括为:“其所赋之辞以为学人
之求道也可,以为忠君之恋主亦可,即以为自悲身以思圣帝明王也亦
无不可。”
总之,以苏轼为代表的“比兴说”一派,都把《闲情赋》比喻成
《诗经》、屈原的《离骚》中的某些篇什,寄托着深刻的政治寓意:
有的说是宗国覆灭,眷恋故主;有的说是思同调之人不可得,故托以寄
怀;有的说是自悲身世,期圣帝明王;有的说是追求人生的理想……
审察以上两种观点,似乎觉得都有各执一端的弊病。持“爱情说”
者以为此赋纯写爱情,并无讽谏意味。虽然说对了一半,但否认此赋
的讽谏意味,这也不符合作者的本意。《闲情赋》确实淋漓尽致地描
写了对美人的追求,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绝色佳人面前灵与肉的
颤动,然而作者的本意是使流宕的情欲复归于正。这正是题中“闲情”
二字的含义。《闲情赋》序和赋的末尾几句,明白无误地交代了文章
的命意。其中序尤其值得注意。序曰: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
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
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
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在这段序里,陶渊明交代了以下几点:
《说文》“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注:“以木歫门也。”引
申为“防”、“限”、“闭”、“正”。《广韵》:“闲,阑也,防
也,御也。”《广雅·释诂》:“闲,正也。”正是其引申义。可见
不期而会”而作。“《邵南》之余歌”指《草虫》、《采蘩》等篇。
《毛诗序》谓《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大夫妻能循法度
也”。“尤《蔓草》”两句,表达了应该“以礼闲情”的意思。最后,
流宕八遐的情思在礼法的自律下,渐渐止息,趋于安静。
从以上分析可以断定,《闲情赋》不存在“香草美人”之类的政
治寄托,什么“眷怀故主”,“思同调之人不可得”,以及追求政治
理想等等旨意,在《闲情赋》序和正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比兴说”
也就无立足之地了。但不可否认,此赋确有讽谏意味。作品固然大肆
二、理解了《闲情赋》的主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此赋的内容,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为何此赋遭受如此之多的非议。
《闲情赋》共一百二十二句。小序后的前二十六句可谓之“引”,
言佳人的姿容德操和心绪,明动情之因。紧接着以九十二句的篇幅写
“余”由动情而溺于情,最终困于情。作者在这个部分充分展示了赋
铺陈排比的文体特征,回环往复地表白了溺于情后患得和患失的心绪,
极为真实。赋的最后四句是为情作结,求从情中解脱,但读来却似了
未了,留有余味。
作为“引”的二十六句,层层套迭,步步深入地描述出佳人的外
表和内心,这些描述是“余”耳闻目睹、感于中而形于外地抒发出来
的。有一位佳人不但长得非常美丽,而且具有高洁的品德:“夫何环
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
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姿容德操固可使
人情动,尚不能使人情深,故作者着重以“泛清瑟”来形容对佳人心
绪的感受。“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方“含言笑而不分”,
却“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从中来,于是“仰睇天路,俯促鸣
都不可能达到永不分离的目的,必定引出相应的悲苦。
“考所愿而必违”时,“余”并不就此罢休,他仍然是“求之不
得,寤寐思服”⑽:“思宵梦以从之,神飘摇而不安。”即使追求不
得,“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他还要“托行云以送怀”,
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当“行云逝而无语”,路路断绝,
“余”只能借清风冲洗沉重的思虑,让一己的欲念随波留去,“寄弱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8:5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641072222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陶渊明《闲情赋》原文译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