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_苏轼_手足之情

更新时间:2023-11-21 15:43:38 阅读: 评论:0

抗疫英雄事迹-推测的近义词

百家讲坛_苏轼_手足之情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客观实在)

百家讲坛_苏轼_手足之情

--------------------------------------------------------------------------------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苏轼的家庭生活。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轼来说,血

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无疑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苏轼对兄弟姐妹的同胞

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不过,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民间盛传,苏轼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妹

妹,名叫苏小妹,兄妹俩之间还发生过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苏小妹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

苏小妹的故事又究竟从何而来呢?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出生于公元1039年,比苏轼小三岁。说起苏轼苏辙兄弟,那真能

够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像他们两个人这样,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同在政坛

上达到巅峰,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又惊人的相似,互相又都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的兄弟,实在

是少之又少。那么,苏轼苏辙兄弟俩的这种深厚情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生在世,聚少离多。苏轼苏辙兄弟走上仕途之后,也是天各一方。公元1074年,三十九岁的

苏轼在结束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

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做官。不过,已经有五年

时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这次想见面的愿望又落空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而那首流传千古的

中秋词作《水调歌头》,又是苏轼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苏轼苏辙兄弟互相引为知己的一个经典故事莫过于“乌台诗案”了。公元1079年,时任湖州知

州的苏轼被指控在诗句里讥讽朝廷,掌握官员生杀大权的御史台派出了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

备缉拿苏轼回京问罪。此时,正在河南任职的苏辙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该怎么做?是给当时还蒙

在鼓里的兄长带个口信,好让他有所准备,还是严守机密,不动声色?在骨肉亲情与严刑峻法之间,

苏辙将会做出怎样艰难的选择?而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苏轼想到的第一个人又会是谁呢?

北宋朝元祐更化时期的九年时间,苏轼苏辙兄弟共同经历了他们政治生涯的顶点。后来,随着

政权更迭,新党重用,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苏辙同时被贬,他们也共同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谷底。其中,

最受新党嫉恨的苏轼自然首当其冲,被贬到了遥远的广东惠州与海南,而苏辙也在后来被贬到了广东

雷州。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会受到影响吗?苏轼这个路上以及落脚之后的巨大

开销会有人来帮助解决吗?而苏轼苏辙兄弟两个人的最后一面,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林语堂对苏轼的研究:

熙宁四年(一0 七二)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在随后八九年

内,他始终在杭州,青岛附近的密州以及江苏的苏州为官,无不政绩斐然。这个段期间,他作诗甚多,

所写的歌很美,或感伤,或诙谐,或愤怒。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

感,尽情歌唱出来。不过这样忧虑愤怒的诗歌触怒了权要,终于给他招惹了灾祸。

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淮阳)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位于国都东南七八十里,正在

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

苏东坡的儿子已经十二岁,还有一个婴儿,才一岁,但是他弟弟则儿女很多。沉默寡言的苏子由,一

声不响只顾生儿育女——最后直到生了三个儿子,七个女儿,都是苏东坡协助婚配的。苏东坡欣然接

受弟弟的请求,与他们共度中秋后才走。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小又矮。东坡常常对弟弟的高大取笑,

他写了两句:

常时低头诵经史,

突然欠伸屋打头。他们的老朋友,那位退隐的国家元老张方平,也和他们在一个城里住,

大家常酒饭相聚。张方平饮酒甚豪,他的酒量是一百杯。据苏东坡自己说,他自己的酒量则小得多,

但是他说他并不以自己酒量小而戒酒。欧阳修也是海量,但是张方平却胜过他,因为张方平开始喝酒

时,他不向客人说他们要喝多少杯,而是多少天。苏东坡说:“对你们海量的人我并不羡慕,我喝完

一杯就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和家人悠闲团聚,共度时光,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

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向哥哥进了些忠言。苏东坡的一

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

哥太理解。后来,苏东坡的监禁解除之后,子由把手捂住他的嘴,那是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

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

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由他的画像,我们不难判断,他大概是五尺七八寸身高,脸大,颧骨高,前

额高大,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

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

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天下拘谨实际的人听他说话,都觉得他随时能够吐露真理,仿佛不管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说出口

来,此外不知还有什么禁忌!

在文学风格上,也有一种差异——就犹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和威廉·詹姆斯

Wlliam James)。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理应写小说,而亨利理应

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不过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

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

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个类

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

的。但是问题不是他如何想,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问题,而是感性的问题。我们论到苏东坡,

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

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

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

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

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世界上生活下去,

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以苏东坡的情况来说,其意义正同于

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无力必要发之于外

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孟子在自己本身觉

察到有此力量,这种力量著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孟子的一个弟子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回答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

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

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遭遇到道德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

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个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

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往往他宁愿保持他的英雄本色。所以他内心中的

冲突总不会太大的。他那伟大的天才持续自由流露而一发不可抑制。正是:

猿吟鹤唤本无意,

兄弟二人不觉都想起了孟子的话:“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事实上,二人都明白下面这段话的真理:

徒善缺乏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

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接也,下无法守也,

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日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

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足以显示他的心境: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颖。

留连知无益,借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元君,木油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自检自查报告-一车一件

百家讲坛_苏轼_手足之情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5:4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52618973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百家讲坛_苏轼_手足之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百家讲坛_苏轼_手足之情.pdf

上一篇:【百家讲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