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篇一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
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
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
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
如其画,画如其字。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
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
家的口腹之欲。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
家不兴,死而不快。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
家弃之,恬然自居。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讲座式栏目,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其
中就有苏轼的相关介绍。
画外音:
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
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
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
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
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
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
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
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
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
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
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
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
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
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
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
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
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
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
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
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
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
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
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
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
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
的深刻寓意呢?
康震: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
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
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苏
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
晚上做了个梦,你猜他梦见什么了?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
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这诗说得好: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900字 篇三
东坡饼,东坡烤羊骨的由来;比如西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苏堤春晓,
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
其次,我所感动的还有苏东坡与王安石的那次会面。两大文豪曾经的政论分歧之大
竟然并不影响他们的互相欣赏,对于他们来说,政论是政论,是君子之争。精神层
面的惺惺相惜足矣感动千年。
还有,无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位诗词达人,并不了解他还是那么出色的一
位地方官!虽然在朝堂之上苏轼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为官便如鱼得水,抗洪,
灭蝗,献出秘方帮老百姓治疟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苏东坡
单纯可爱的人间大爱吧。
看完这部片子后感觉很多地方都很棒,让我这样一个只知道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
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并渐渐喜欢他,有想要把苏轼诗词找出来朗读一遍的冲动。
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最最感动的还是苏东坡在黄州那段日
子,他由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官员演变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快乐的人的心路历程。这是
诗人的成长,是诗人的`豁达,更是我等世俗之人应该汲取到的营养。
《百家讲坛·苏轼》个人观后感900字 篇四
《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
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 “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 “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
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
“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
“轼”“辙” 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
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
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
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
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
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
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
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
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苏轼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
感动古今。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
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
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
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
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
难算什么呢?
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在东坡先生身上
最合适不过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还是在杭州修堤,东坡先
生不管身在何处,如何落魄,为官始终都是秉承一个宗旨,为民办事。当代社会的
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
剖析自己,现在忙得是否违背了自己初衷。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篇五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
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
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
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
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
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
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
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
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
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5:23: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51408973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百家讲坛苏轼(优秀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