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更新时间:2023-11-21 14:49:45 阅读: 评论:0

何拼音-努力学习的名言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北京遇上西雅图)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

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

下称之”的不朽名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俩首《如梦令》

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

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

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及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

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

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

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

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

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

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

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

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

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

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

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

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

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

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品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

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

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

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

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前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

以及词如何严格按照词牌来填。

都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婉转悱恻的

李易安却把少年的欢乐谱写得那么有声有色;都问“夏天为什么缺少

诗意”(孙绍振), 窃窃的李易安那一场“常记”的溪亭盛宴却比夏

天本身还要意蕴悠长。魅力何在?

除了清词“对瞬间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就在于李清照突破了

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定论,不但让“画”变成了“回

忆中的画”,而且这回忆竟然超出了“画”的视觉形态,形成了一个

动态的意象场,带动读者的心一起来分享、透视那一场少年心灵的

“动画”。

女”吧!她连荡秋千见到客人都要“和羞走”(《点绛唇·蹴罢秋

千》),更何况呼朋引伴、前呼后拥地在“溪亭”饮到“日暮”呢—

—“醉”的机会一定太难得,难得到李清照常常想起,念念不忘,时

时沉浸其中;难得的就像今天的学生某一天集体逃课郊游一样放纵,

就像六年级的孩子一心要抓住童年的尾巴一样想往。

接下来所有的文字,都是对“醉”的意象的一气呵成、层层铺排。

首先是“沉醉”。“不知归路”是“沉醉”的直接后果。是迷恋

溪亭偷偷饮酒的乐趣不愿意回家;还是把酒当成了营养快线,以至于

喝得酩酊大醉,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景不醉人人自醉,未

尝喝酒就已经被溪亭的景色迷住,深深地陶醉其中,流连其间,根本

余辉,以及富有梦幻色彩的湖面全都晃动了起来,间杂着划桨声、嘻

笑声,水声,鸥鹭的扑腾声、鸣叫声,也许还有甜美的歌声,还有相

互洒水的惊叫声,以及发现岸边的欢呼声,混杂着荷花清香的少女的

放肆的青春一下子在“藕花深处”迸发出来,视觉、听觉、嗅觉,各

种感官动起来,交织起来,自然就带动游者和观者的心也动起来,美

好的感觉、欢乐的心情,把有声的“动画”变成了内心世界的“情

画”,这种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到文字之外,构成了一个无限快乐、

无限优美的意象场,使整个池塘都和这群嘻嘻哈哈的少女一样热闹了

起来。这个意象场,用女孩子们的热闹同化着荷塘的热闹,形成了一

个情感的高潮。

“对于古典式抒情来说,直接的抒情是比较少见的,情常常与感

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苏轼自黄州

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按

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

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

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

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

此词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检校尚

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回京后,虽受重视,但既与司

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议论不合,又遭程颐等竭力排挤,因此一再

表示厌倦京官生涯,不时浮起归耕念头,故此借写出这首《如梦令》,

抒写怀念黄州之情。

作者简介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1084313日—1155512日),号易安居

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

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

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

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

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生平: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

明水镇。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

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

出众。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

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

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

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

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

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

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

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

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

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

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

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

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

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绍兴二年

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

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

“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碧鸡漫志》中说:“赵死,

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

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

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

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南宋绍

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

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艺文志》

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

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写作风格

折叠善于移情于物

李清照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

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惨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

其显著特点:

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通之典,为避生僻晦涩;

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

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

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

即是旧相识”(《声声慢》)。这既用典,又以触景生情,生动地反

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

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

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其重大贡献,对宋词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影响。

折叠词构思精巧

善于造境,实可谓篇篇佳构。有的前乘后继,一泻千里;有的层

中国留学生人数-君若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4:4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493852221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