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帮传奇 泉商·温商 谁与争锋

更新时间:2023-11-21 12:56:41 阅读: 评论:0

立冬养生吃什么-蜂狂蝶乱

中国商帮传奇 泉商·温商 谁与争锋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聂士成)

中国商帮传奇 泉商·温商 谁与争锋

中国的商帮历史上,向有十大商帮之称,而近代又有人将闽商与晋商、徽商、粤商合称

四大商帮,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各地省级商帮互有消涨,闽商凭借千年深厚海洋文化、爱

拼敢赢、团结爱乡和产业集群,已造就了在中国无可撼动的领导地位,其中最为精锐的城际

商帮,则非闽南区域的泉商莫属。

中国改革开放后,沿海省市经济纷纷崛起,历史上以宁波商帮为代表浙商,发展速度最

为惊人,近几年浙商城际商帮中最为耀眼,也经常成为新闻焦点的,则又以温州的温商为代

表。许多加注在温州人身上的评语,诸如“东方的犹太人”、“十万元是贫困户,百万元才

起步,千万元才算富”,一时间,所谓的“温州模式”、“温州速度”,成了热议名词”。

媒体上斗大的“炒”字,总是和温州人连在一起”,就连简单一句“温州人来了”,都带有

高度的哄动性。这些外界对温州人褒贬公平、姑且不论、温州商帮今天能在海内外商场上,

独树一帜,闯出名号,相信绝非偶然”,也绝非少收媒体所称“投机”、“炒作”所能成就。

许多人对这两支极富传奇性色彩的商帮,有着高度好奇心”。究竟这两支城际商帮如何

崛起?如何壮大?在创业致富的路人,又如何结合信息流、人脉流、资金流的资源?如何看准

目标市场?我们试着从产业及文化的角度,去解开这两大商帮成功的密码„„

解码

泉商创富之路

泉商赢得有道理

厚积薄发海内外, 开枝散叶全中国

闽商凭借千年深厚海洋文化、爱拼敢赢、团结爱乡和产业集群, 已造就了在中国无可撼

动的领导地位, 其中最为精锐的城际商帮, 则非闽南区域的泉商莫属。

泉商之蔚起,缘于海洋。戴云迤逦,长峡回澜,激励吾土先民,耕山海于闽越,启贸易

于汉唐。宋元市舶,缠头赤足半蕃客;边陲开禁,涨海声中万国商。丝绸之路,藉波涛而致

;商帮之旅,领群舸以放洋。东方大港,振翥翱翔„„自唐宋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

泉州起航至今,千百年浓郁的商业文化沉淀,使泉商对财富的追求与把握具有天生的禀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闽商文化和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福建多山少平原,背山向海

洋,老天似乎注定了福建人的世代以海洋起家创业的命运。据说,唐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

交通发达,那时已有泉州人侨居东南亚、日本和高丽。明末清初,泉属各县人民纷纷出洋谋

生,出现“浮大海趋利,十家而九”的局面。不过,历代福建人对海的感情也是纠结而复杂,

在海运发达,海上贸易兴盛的年代,他们四海扬帆,到处做贸易,但遇到朝廷政策阻难时,

他们就会为了生计,转而从事海上非法的活动,从走私到打劫,所以有人说,福建商人具有

海盗的冒险犯难和商人的吃苦耐劳双 重性格,这一点,闽南的特征尤为明显。

泉州总人口近800万人,但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有600多万人,分布于菲律宾、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日本和美国、英国、澳大利

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

这些旅居东南亚的泉籍华侨,大多勇敢朴实,吃苦耐劳,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

发东南亚,除了促进了东南亚经济文化的发展外,也提供了泉州家乡子弟良好的海外就业创

业机会。

泉州人有近80万在经商,约占总人口数的1/102009年泉州GDP实现3002.12亿元,

比增12.5%GDP总量连续11年居福建首位。40多家上市企业,形成了资本市场中耀眼的

泉州板块;1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继续强化着“中国品牌之都”的荣誉。泉

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涌现

安踏、匹克、柒牌、劲霸、威鹿、七匹狼、利郎、九牧王、贵人鸟等一批著名本土品牌)

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

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这些都

与泉商的倾心打造、苦心经营密不可分。

2009年胡润财富榜上,从排名第三、资产320亿元的许荣茂,到排名第935位,资

10亿元的林水盘,泉商共占了38席,财富总和达到2110亿元,行业涉及地产、金矿、

日化、旅游、IT、服装等多个领域。泉商也成为“2009胡润千富榜”上榜人数较多的商帮。

对于近80万泉商来说,他们虽是极少数和极富有的代表,但已经足以引起人们对泉州更多

地关注。此外,泉商中位列两大财富榜的,还有新华都实业集团的陈发树、宝龙的许健康,

恒兴实业柯希平,中骏的黄朝阳、三安集团林秀成等等。

现在看这些财富排行榜,大家似乎早已习惯了泉州、晋江、石狮、南安这些

产业重镇,都是富豪辈出、红顶聚集的地方,但是,仔细追究起泉州商人的发迹

过程则不难发现,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也都是一穷二白,打拼出来的。

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1982年坐着公交车到厦门闯事业,凭着个人努力和诚意,做成了第

一笔木材生意。1980年,许健康移居澳门。他初到澳门时衣兜里仅有10元钱,靠着姐姐的

资助,许健康在黑沙湾街边当无牌小贩,每天日晒雨淋经营困难。但凭着泉州人特有的爱拼

敢赢精神,许健康勤奋开拓,终于走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更多的南安、晋江商人, 当年都是

扛着石材,或是背着一麻袋的水暖材料,只身到外地困地求生,风餐露宿,今天的亿万资产,

多是靠他们长满老茧的双手打拼而来。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泉商除了从事制造业外,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

是以批发零售业为主的商业贸易。2007年泉州40%的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人员从事批发零售

业,并在金融、地产等服务业有新的发展。可以说他们是创造泉州经济奇迹的主力军,也是

他们扛起了泉州经济长盛不衰的大旗。

不仅在泉州,在国内其他地方泉籍商人同样独领风骚。南安掌握着国内水暖市场的定价

权,全国70%的陶瓷、80%的水暖、70%的石材由泉商经营和配送,坊间甚至有“离开了南安

人,全国的水龙头都关不住”的戏称。广西的建材、物流市场大多都是泉商在经营,南宁的

旧城改造由泉商外包;广东佛山1/3的陶瓷市场是泉商在经营。安徽合肥所有超市里出售的

大米,50%来自泉商的工厂。

在广东广州,安溪茶商是行业“老大”;在陕西西安,南安人的海鲜生意成为传奇,海

南至西安的运输飞机几乎成为他们的包机;河南洛阳的房地产市场、云南曲靖的建材市场泉

商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省外的泉州商人共超过70万人,在2006

年就已完成超过2000亿元的销售总额。面对这种优势,泉州人不无自豪地说,泉州市其实

“总共有三个”:泉州一个,省外一个,港澳台和海外还有一个。

此外,国内粮果总产量的20%来自泉州,世界旅游鞋产量的20%来自泉州,国内外墙砖

市场的65%来自泉州,几乎国内市场上的琉璃瓦产品都来自泉州,国内雨伞的18%也是来自

泉州。

据了解,1997年泉州第一家异地商会在郑州成立以来,泉商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百

家异地商会的构想,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泉籍商会已多达140多家。国外70多家社团,从

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从天涯海角到漠北之地,五湖四海都有泉商的足迹,一个个异地

商会的成立,在展现泉商合群团结、豪侠仗义的精神特质的同时,也凭借着在建材、服装、

茶叶、鞋帽、食品、房地产、工艺品等产业领域的集群优势占领着当地市场。

泉商除遍布中国绝大部分省市,不少泉商还将触角伸向国外,并在全球创造了泉州传奇。

《亚洲周刊》200710月公布的“国际华商500强”显示,除港台企业外的264家华商中,

闽商就有96家上榜,其中泉商69家。另外菲律宾华人企业前10名中,有6家是闽商,其

中泉商占了4家。作为闽商主体的泉商在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诸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如,厦门市泉州商会会长苏福伦所说,泉商融合了独特的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

文化,造就了最创新、最旺盛、最有生命力、最可持续性的商帮文化。“满怀豪情总敢赢,

做它生意红火火。一次次走南闯北,几回回成功快乐”我们期待海内外的泉商在他们各自的

产业领域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解码

温商致胜之道

谁说温商只会“炒”?

从传统产业到房产投资 温商成功之道不易复制

温商善“炒”的形象, 经媒体不断报道放大, 似乎掩盖了温商在传统产业骁勇善战的

另大灾面前有大爱一面, 事实上, 温商无论在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上, 成就不逊于泉商,

品牌打造的许多方面, 更是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温商给人的印象总离不开炒煤团、炒房团等投机行为,其名声在公众中间并不

佳,有关他们的舆论,似乎总与“炒”字难解难分。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温商为自己叫屈。

如果撇开新闻媒体对于温商善“炒”的大段炒作,追溯温州工商业发展历程,考察其现状,

我们会发现,传统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温商的主要行当。

传统产业作支柱

新兴投资找方向

20世纪70年代的手工作坊开始,从拉链、纽扣等小商品开始,从模仿、贴牌开始,

“温州制造”逐渐行销全国乃至世界。一名在温州苍南龙港镇开设拉链的陈姓老板说,每次

看到媒体上报道温州人炒这炒那,我就纳闷,我们温州的许多产业都位居世界的领导地位,

包括拉链在内,行内人概括成一句话: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温州,温州人的生意名声,绝不

是靠炒作。

1997年起,中国开始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拉链生产大国,生产基地和产业布局主要分

布浙江的温州、义乌、永嘉等地,,另在广东、福建、江苏、上海也都有不少厂家。据上海

某服装行业协会一组数据统计,2006年中国拉链产量近320亿米,足足可以绕地球赤道800

圈。去年全球拉链市场销售额约为7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制造”占据了半壁江山。

前,温州市大大小小的拉链生产企业约300家,去年整个行业总产值为30亿多元。陈老板

, 温州的拉链厂商,多是殷实商家, 从不知炒作为何。

媒体上,经常看到温州商人和“炒”字挂在一起,尤其是温州“炒房团”更是具有全球

知名度,在中国从沿海炒到内地,,在海外从美国加州炒到迪拜,今春以来,大蒜、豆类等

价格飞涨,创下了历史纪录,甚至超过了肉价。百姓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媒体、

专家、权威机构纷纷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甚至惊动了国家发改委也派人调查,于是又有媒体

发表臆测言论,说肯定又是温州“炒豆团”、“炒蒜团”在从中操纵。

浙商天生擅长做生意,他们通过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群体合作织成一个无所不在的

商业网络。浙商还形成了巨大的人际网络和销售网络,这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细胞或毛细血管,

遍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从资金融通,还是市场开拓,商会、协会都为浙商的发展壮大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名学者形容以宁波和温州为代表的浙商说, 浙商以传统行业经营

安身立命,以支柱行业经营为依托,新兴行业经营为方向,而往往一家经营数业,互为补充,

使自己的商业经营在全国商界中居于优势地位。

小商品造就大市场

一名在福州从事房地产的林姓商人分析说,说温州人喜欢炒作或投机, 其实并不公平,

因为外界不了解温州特有的商业环境,温州其实也是因传统制造业起家,虽然做的都是小商

品,但因为经营有道,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这些财富散在民间,就成了游资。所以说,

州人的财富资本,并不是始于投机炒作,而是归功于传统产业的支柱,这些支柱至今依然是

温州人财富的根基。

1986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时,就以“小商品、大市场”为温州模式的特征。

注重实用的温州人很少介入耐用消费品产业,他们更喜欢日用消费品产业,诸如打火机、

鞋、眼镜、西服、钮扣等,他们专做别人不屑做的事,专挣别人看不上眼的“小钱”,从这

些“小钱”开始积累起雄厚的资金。20世纪90年代,温州制造业进入了黄金时期,电器、

服装、打火机等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家庭小作坊逐渐成长为大企业集团。而那些从前看来是

小打小闹的、靠数量取胜的产品,而今已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据龙头地位的产品。

如今,温州土地上布满了制造业集群,形成了诸如鞋业、服装、眼镜、打火机、电器(

)、阀门、合成革、猪皮革等特色产业群。“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金

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这些“城市名片”形象地说明了温

州传统产业的地位。

6000亿元游资

吹响“炒房团”集结号

这名林姓房地产商人说,如果说温州人善于炒作市场,不如说温州人善于寻找商机,

间游资一多,自然要找出处,改革开放后,经过二三十年的财富积累,温州当地民间资本已

超过6000亿元之巨。善于冒险的温州商人,凭借着灵敏的商业触角,四处寻找投资机会,

于是“炒房团”风气也开始形成。

事实上,许多温州人尝到炒房甜头是从家门口开始,大约在2000年前后,温州的民间

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温州一带房地产价格以每年二三成的速度成长,19971998

年时市区房价快速从每平方米一两千元左右, 2000年后很快翻倍 。据说,2001年第一个

温州购房团共100多人浩浩荡荡开赴上海,3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之后陆续5000多万

元现金砸向上海楼市。同时,另一支购房团前往杭州。随后几年,约2000亿元温州的资金

投向各地房地产,其中北京、上海两地集中了1000亿元,同时,也大举进入了杭州、青岛、

重庆、沈阳等城市。温州炒房团所到之处,当地房价一路狂飙。一时间,“温州炒房团”之

名,也开始在全国各地传了开来。

在外地有160万温州人,购置多处房产的相当普遍,保守估计在5万人以上。按照1

150万元计,共为250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

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按1人购买2套房子动用资金60万元计

算,总资金额在420亿元。国外的温州人在国内投入房产的资金也不下几十亿。而业界广泛

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近10年合计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数千亿元。不过,闻名

全国的温州炒房团也不是全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2009年底迪拜的经济危机,让当地房

地产大跌,据说,温州商人资产一夕蒸发20亿元。

有了在房地产上投资的心得,温州人很自然的体会到了“团结力量大”的好处,而这种

可进可退,短期获利的模式,更吸引了一部分手上游资充裕的商家,在商人、商会、融资信

贷系统的三者交互运作下,这种短期投资模式很快在温州当地盛行起来。林姓商人表示,

可否认,这和温州人喜欢冒险,求新求变的个性有密切关系。而这也正温州商人另一种寻找

新商机的方式。

名人代言

温商·泉商各具特色

在温商产业集群中,服装和鞋业同样也是泉商较为擅长的行业。在服装行业,泉州的起

步较早,产业积累要比温州深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泉州石狮就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

市场。因此,有人说,温州服装业是“站在泉州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温商和泉商一

样,都是从贴牌起家,但是他们很早注意到品牌的重要性,并且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除品牌打造外,温商也意识到到渠道的重要性,并在国内较早采用连锁加盟方式运营。

早在1995年,温州品牌拜丽德就开始服装品牌特许经营模式,同年,另一家温州品牌高邦

也卖掉厂房,专注于推广品牌。连锁加盟的模式,使温州的品牌很快在消费者中强化了印象,

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同样很早开始建立连锁专卖渠道的是温州鞋企。20世纪90年代,奥康

成功建立了连锁专卖,紧接着各品牌的连锁专卖网络迅速铺开。温州鞋的专卖店在二三级市

场上随处可见,而同时期的福建鞋企目光还停留在鞋城和部分市场上。

请明星代言似乎被一些人认为是泉商的特色,有关“CCTV-5是晋江频道”的戏言说明

了这一点。然而,这一招浙江人也很早就开始运用,虽然在浙商中最早请明星代言的是宁波

商人,但温商一旦学习了这种方法,在这方面投入更多,也更为密集。从报喜鸟投入100

多万元聘请明星任达华开始,温州服装企业群起而学之,一时间,温州几个知名西服品牌都

拥有港台明星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庄吉集团从2000年开始聘请台湾著名歌星周华健担

任形象代言人,凭借其特有的亲和力,以“好男人”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庄吉品牌的内涵,

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和品牌代理商的欢迎,由于他们几乎是在央视黄金时段集中亮相,使温州

企业品牌知名度飞速提升,带动了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也让全国的消费者感受到了温

州服装的整体实力。

无法复制的秘诀:

信息流加资金流

同样是传统产业发达,同样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和多数立足福建、发展之后才出外的

泉商相比,温商的独到之处在于较早开始市场网络的建设。温州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这一

点分不开。

遍布全国的供销员是温商起步阶段的一大特色。他们奔波于各地,推销温州商品,采购

生产原料,在作为生产者的家庭作坊和全国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

州僻处东南,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较远,信息的流通不便,正是这些供销员所建立起来的

网络,使得各地的人能够了解温州的产品,同时也使得温州人能够了解外界的需求、获得组

织生产必要的原材料,不少供销员甚至在家庭工业中扮演指挥者的角色,成了实际上的老板,

而在他们中也确实涌现出不少温商。

除了遍布各地的购销员,温州本地形成的专业市场,如永嘉县桥头纽扣市场和乐清县柳

市五金电器市场等“十大商品产销基地”,也同样在家庭作坊与客户之间建立起市场网络。

温州当地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多是通过供销员和专业市场串联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

也串联成一个巨大的信息流通的网络。

温州人曾自述其做生意的秘诀有二:雄厚资金流和快捷信息流,而快捷的信息流所依托

的网络正是“从当年的供销大军开始建立,别人很难复制”。这种信息网络在温商的投资行

为中扮演重要角色。温州“炒房团”之所以声势浩大,除了庞大的资金之外,信息流通也必

不可少。在温州本地的新闻综合频道可以看到最新温州房产报道、全国15个城市住宅交易

相关数据等,其信息之灵通可见一斑。遍布全国的温州商会,也是一个庞大而灵敏的情报系

统,借助于商会,温州人也在分享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信息。

“以资金为纽带联合打拼”、“借鸡生蛋”、“虚拟经营”等经商法则轻松地解决了资

金问题;他们凭借无处不在的商会网络及时地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十万供销大军”和大

量专业市场,架起的是温州人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不仅为温州人产品占领国内乃至世界市场

奠定了基础,更是为温州人把握市场风向提供了保障。

温商·泉商产业趋势初露端倪

【指导专家】 北京当代世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蔡俊煌 福建省特色研究所所长

化开

风投助力温商产业升级

温商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虽有超强流动性的资本,民间资本已有6000亿之巨,

但是投资渠道狭窄,而且产业升级转型困难。温州商人该如何突围,何去何从?如果要告别

“炒”的时代,要怎样继续将大把大把的钞票“砸”得有声有色?金融改革盛行的条件下,

风险投资这块“肥肉”似乎正让对铜板具有高敏感度的温商“热血沸腾”。

温商逐利性强,追求热点高回报的产业。“炒房团”、“炒煤团”、“炒棉团”,

这些标签并不能涵盖温商投资的类型,但却能梳理出温州民间资本的活跃轨迹。但民间投资

的逐利,也决定了其风险难以控制,既要承受价格波动风险,也要承受政策调控风险,并且

可能造成经济后劲不足。

如此强大的流动资金其实很有利于温商对一些新领域的试水,在保证产业多元化

的同时跟进国家金融改革的政策。当前,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温商也有所意识,

产业资本要向金融资本转移,才能更好地促进资本的运用。当前温商产业升级转型正面临拐

点,开始试水创业投资、私募基金。VCPE已经成为温州民间资本寻找出路的一种新尝试。

温商正试图用资金强的优势弥补一切可能的高风险。从投资实业到投资资本市场,

是温州人投资模式的一次跨越和升级,温商可能将转向风险投资以获得更大的盈利。当然,

产业转型之前温商要做好观念转型的备课工作,用新的眼光和心态,去开发温州的土壤和一

切商业资源。

风险投资有利于温州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领域,可以帮助温州本地的产业升级

和整合。建设特有的产业整合引导基金,促进传统产业的引导和整合发展。可更好地致力于

投资高科技产业和创新产业,真正把握技术,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意识。拓宽民间私募

资金的投资渠道,尽快转化思路,从高风险的炒房、炒煤中脱离出来,有利于温商更好的进

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高新技术增加泉商回报率

具有“海性”的泉商时常高唱 “爱拼才会赢”,以“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鞭策自己。他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市场意识深深地渗透在血液之中。在当前以信息化为

主导的高新技术时代,深受海洋文明渗透的泉商们也开始享用这一时代的产物。

受海洋文化的深刻影响,早期的泉州商人纷纷至海外淘金。现代泉商继承“哪里

有钱赚,哪里就有泉州人的影子”的传统,于国外兴业,转而回报桑梓,投资福建。其海外

资产达到300万亿左右,上市公司也有55家。如“特步”“劲霸”“七匹狼”等。为了更

好地谋求发展和突破,必然需要改变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提高应变力和创新力,根据市场

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在此方面,国际性企业“恒安”集团作为泉州模式的典型,实现了从原始的家庭

经济向现代企业模式的成功转型,彻底改变了管理制度,对未来泉商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导

向作用。恒安集团像其他的泉州企业一样以服装生意起家,但是由于OEM(代加工商)市场竞

争激烈,便退出该产业,转而生产妇幼卫生用品和家庭生活用品。恒安集团于1990年引进

先进设备,自行配套生产部分原辅材料。近年来,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内涵,从而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由于成功转型,恒安切入了一个更大的市场,数十亿的“恒安大厦”就

此奠定基础。

另外,国内无线通信市场正处于2G3G的转型期,泉商也已涉足微波通信产业

领域,并且成为国内微波产业最主要的生产基地。据了解,当前泉州已经形成独立完整的微

波通信产业链,微波通信模块年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无线列调通信系统设备在全

国铁路无线通信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卫星电视接收机和高频头的产量全国第一。但是,

在附加值最高的直放站,泉州占国内市场份额少之又少,而且在技术储备上仍需突破。这些

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泉州微波通信企业的规模。在当前泉州的产业仍然存在缺少高附加

值产业与实业回报率低的大环境下,微波产业将是个代表性的升级与进步。微波产业很可能

成为泉州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朱子-王渔洋

中国商帮传奇 泉商·温商 谁与争锋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2:5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426012220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商帮传奇 泉商·温商 谁与争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商帮传奇 泉商·温商 谁与争锋.pdf

标签:中国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