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业人才需求概况
制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20多年,在发展中国家低工资的比较优势下,全球皮具产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因此成为
全球制鞋类最大的生产国。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开始逐渐上升。进入2004年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
区屡屡出现“民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劳动力的心理薪酬预期已经开始上升。但是用人单位由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并不愿意大
幅度提高薪酬水平。于是出现了在即定的工资水平下,工人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得到发展,那么中国
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制鞋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受到限制,制鞋行业的产能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向印度、巴基斯坦、泰国、
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2、国内制鞋行业“东鞋西移”蔚然成风
中国鞋业企业对鞋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非常的大。国内鞋企已经开始重视鞋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只要提供鞋业高级人才,企业的素
质才可以提高。
造成“东鞋西移”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西部市场。西部地区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牛羊猪等生皮资源,长期
以来这些生皮被长途运输到东部沿海地区加工成皮革,然后再输送给东部的皮鞋生产企业。这种“皮在西、鞋在东”的状况不符合
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于制鞋企业来说,增加了生产成本。“东鞋西移”则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东鞋西移”
有利于企业开拓西部市场。
但是中国“东鞋西移”的产业迁移也不是一下子能够完成的。受限于配套企业以及西部的投资环境、西部人的观念等因素的制约,
“东鞋西移”的产业迁移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鞋业现状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皮鞋业平均每年23%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60亿
双,占世界制鞋总量60%,是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中国又是世界第二大鞋类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仅次于美国。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鞋类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目前中国的制鞋产业中大约有20000家中国皮革企业和
160万国内从业人员。国内鞋类总量的85%为中低档品,而大多数中高档鞋品均从国外进口。
中国鞋类市场可细分为四大部分:皮鞋、胶鞋、布鞋及塑料鞋。除各细分市场对鞋的款式和用料日趋转变外,各类鞋的消费结构也
有变化。皮鞋的销售比重由早期9%已上升至目前的35%。消费群也由原来的城市扩展至农村地区,产品也开始由低级次向中高级次
发展。据调查,消费者普遍接受每双100-300元人民币的皮鞋,其中,在大陆沿海城市,200元左右人民币的大陆本土皮鞋则最受
欢迎。生活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对鞋类产品的购买力最强。进口皮鞋虽然在用料、做工方面比本土产品优
胜,但由于价格昂贵、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因此本土皮鞋仍是中国市场主导。站在世界鞋类市场,中国生产鞋类以中低档为主。皮
鞋年产量约24亿双,占全球皮鞋总产量的40%,中低档次皮鞋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
共1页 第 1 页
中国鞋业发展概况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制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1985年中国共生产16亿双,到1995年达
到57亿双。1985年至1995年这10年间中国制鞋工业出现了“三级跳”式的快速发展,即:1985年至1989年是助跑阶段,1990
年年产量增至26.8双,为第一级跳;1994年年产量增至38.9亿双,为第二级跳;1995年产量达到57.3亿双,完成了第三级跳。
1997年产量进一步增至62.9亿双,平均一年可为全世界每人生产一双鞋。中国制鞋工业的跳跃式发展,带动了中国鞋类出口的快
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994年至1998年,中国鞋类出口分别为57亿美元、62.8亿美元、71亿美元、85亿美元和84亿美元
四大产业集群
有四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广州、东菀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
基地,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
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共1页 第 2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2:14: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400942219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鞋业人才需求概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鞋业人才需求概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