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鞋子的名称与种类
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靸或履,也有称为屦、
屩、屐、鞮的。
履、屦为同一物,只是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
汉代以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诗经.魏风.葛
屦》:“纠纠葛屦”。
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
屩,系草鞋。东汉刘熙所撰《释名 释衣服》:“屩,草履也……
出行著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
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
或帛制的。《释名 释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
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
也。”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
后齿。”
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
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
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汉书.扬雄传下》:“躬服节俭,绨
衣不敝,革鞜不穿。”
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
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
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草制,梁
武帝时曾用丝制。
陶宗仪《辍耕录》卷十八:“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
靸鞋。”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
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中国人已开始穿草鞋。
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
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
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
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
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
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
“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古人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
“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
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
中国历代鞋子
在中国,鞋的形象最早见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
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南朝时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人都可穿着。与
此同时,草鞋是一般百姓所着之鞋,由南方多产的蒲草类植物编结而
成。
南北朝时期,靴在北方广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
靴,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称"马靴"和"高筒靴"。
靴的样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
顶靴等等。
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样略异,女子流行软底透空锦靿靴。
唐代男子的靴,先为六合靴,后改为长靿靴为短靿靴,并加以毡。
唐代妇女鞋子的形状,前为凤头式。其他还有高头、平头、翘圆
头等式样,有的绣出虎头纹样或鞋身饰有锦文。
宋代男性多小头皮鞋,女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为尖形上翘,
有的做成凤头,上面刺绣各式花鸟图纹。劳动妇女亦有穿平头、圆头
鞋或蒲草编的鞋。宋代开始出现女靴。
明代,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
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此外,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
显得格外修长。
明代官员着靴,或云头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双梁鞋。庶民
则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缝靴。缠足妇女穿以樟木为高底的弓鞋
“鼻”,它是舄上最明显的部分,这里是形容鞋头饰物之盛。
赤蒂金舄
《传经.小雅》:“......之子于苗,选徙嚣嚣,建蒂设舄,播兽于敖。
驾被四牡,牡奕奕。赤蒂金舄,会同有绎。
“赤蒂”,是诸侯穿的朝服前,都有块红色熟牛皮制成的蔽膝;
“金舄”,是朱黄色的复底鞋。
纠纠葛屦
《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这里的葛屦,是
指古时用葛麻制成的鞋。
“纠纠”是形容鞋带纠结缠绕之状。
葛屦五两
《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两”葛屦,是葛麻制成的鞋。
“五两”,“五”通“伍”,是葛屦相配必两的意思。
罗袜绣鞋随步没
唐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
殿铺;采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
披香殿有十丈多宽,红线制成的毯子刚刚铺满。毛茸茸的五色丝,
发散出香气,毯上的花纹又松又软。美人踏在毯子上唱歌跳舞,绫罗
做的袜子和绣花鞋子,都陷在长长的绒毛里。
白居易痛恨封建统治者奢侈浪费,不顾人民生活。在诗中最后责
问:“地不知寒人要暖,要夺人作地衣!”
丛头鞋子红编细
唐和凝《采桑子》:“......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窣金丝。无事频眉,
春思翻教阿母疑。”
穿着用锦帛编成花丛的云头鞋,行时那用金丝编成的裙子飒飒作
不要管那滴滴答答的落雨声,为什么不吟着诗句缓缓而行,拄着
竹杖,穿着一双芒鞋,比骑马还要轻松。怕啥,披一件蓑衣,我就能
在烟雨中自在一生。
先生杖屦无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
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
猜。”
杖屦,出门时用的杖和屦(鞋子)。
我想管园的,该同情我常穿木屐来把齿痕印在青苔上。当我轻轻
地无数次敲这柴门,仍久久不开。但春色满园是关不住的,看那一枝
鲜红的杏花早已伸出围墙来了。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0:5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353362219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代鞋子的名称与种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代鞋子的名称与种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