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问题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王倩 顾文洁 摘 要
2008年北京将作为奥运会举办城市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然而数十年在老城
上建新城的模式已使中心区不堪重负。本文首先简介北京特有的古都风貌——城墙、
城门、胡同以及四合院。通过对北京城市建设对其古都风貌所造成的破坏进行分析
阐述文化风貌对于城市的重要性继而引出对此问题的反思并详细分析导致城市建设
对古都风貌破坏的原因。最后通过政府已经开始实施的对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补救
措施以及一些可供采纳的保护意见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当以保护
自身特有的风貌为前提。 关键词城市建设古都风貌保护四合院胡同 引言 2008年奥
运会将历史性地在北京举办为迎接盛会近年北京市每年都有2000亿元的资金投入如
此大的建设规模为当今世界城市罕见。然而北京这个曾经拥有辉煌建筑成就的城市
仍处在保护与改造的夹缝之中旧城内普遍存在的房屋危破状况与旧城巨大的文化价
值共存对这一矛盾的化解各方认识依然千差万别理论与实践的准备尚不充分而推土
机却时不我待了。 1 北京特有的古都风貌 1.1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老北京人记忆中
的城墙与城门是指明清北京城墙城门。它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以宫城紫
禁城为核心由外围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池所组成。故有“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
之说。九门深处就是北京的老城。 “内九”是指内城墙共有九门。内城墙系通过正阳
门的城墙总长度23.6 2 公里高11.8公里。封建礼制对进出城门有严格的规定九门各
有分工严明的用途正阳门为京城正门走皇辇宫车崇文门设鱼、酒纳税之所走酒车朝
阳门为南米漕运入京之门东直门为木材入京之门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为出兵之门西
直门走水车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门为西山煤炭入城之门宣武门清代走囚
车。 “外七”是指外城墙有七门。外城墙系通过永定门的城墙又称罗城总长度28公里
高10米明朝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墙是内城墙南墙的外围部分其七门为永定门、左安
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皇七”是指以天安门城楼两侧为
起点的红墙即皇城共有七门。皇城城墙的总长度约为9公里环绕着紫禁城共有七门天
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大明门大清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禁城四”
是指紫禁城有四门。外城之中有内城内城之中有皇城皇城之中是紫禁城。所以紫禁
城是城中之城。紫禁城呈长方型城墙的总长度为3公里高10米共有四门午门、神武门、
东华门和西华门。 “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
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它是一部土石做成的史书”。这是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
喜仁龙在所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对城墙的赞叹。 清代末年北京城墙逐渐
拆除出现了许多豁口城门也越来越多。北京城门也因此逐渐由“内九外七、皇七禁城
四”增加到30多门。 新中国成立后内、外城城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拆掉了城门也
无所依附除正阳门、德胜门外仅余遗迹尚可供人们追忆中国的文化遗产成为游览古
都北京时的一项内容。 1.2 北京的胡同以及四合院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
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几千条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元、明、清
三朝。在这些朝代的鼎盛时期帝王为了“建皇极而隆上仪”“袭周官之制度地居民”。
北京城以皇宫为中心街道全部按经纬排列。 正规的胡同集中在皇宫附近的东西两侧
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齐的排列其中民居多为皇亲贵族。简陋的胡同大多在离皇宫较远
的南北两个方向其中民 3 居多为商贾平民。 胡同中主要建筑几乎全是四合院。这
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对称形式围在一起构成的封闭式建筑。根据
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它有繁简大小之分。高官富贾的大四合院建筑考究庭
院廊柱、雕廊画栋附带前后跨院。平民百姓的小四合院构筑简单门面狭窄房墙低矮。
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为便于采光讲究的四合院都坐北朝南其排列结果胡同多数成为东西走向。为了便于
沟通在较大胡同之间又有许多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座北京城如同放大的四合院东
西南北基本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壮观周围加高墙以矩形圈围整齐划一。 清末以前中国
尚处于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封建意识中经商也是下等之事故北京是个以帝王贵族为
主的游手好闲、玩乐消费城市其生活景象种种大多集中于胡同中。四合院是那个时
期生活形态和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历经朝代更迭沧桑变幻到清末胡同的格局已打
破了千篇一律的形式新形成的胡同多数集中在城外其中建筑参差无章许多旧有的胡
同不再整齐划一居民成分也有所变化胡同面貌到此由盛到衰。这是北京胡同随着封
建制度开始瓦解的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向。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在极不稳定状态内战
频仍外辱不断北京市环境得不到治理胡同面貌愈加颓败很多独家居住的四合院变成
多家合居的大杂院。 建国后胡同面貌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十年文革
使胡同中的很多文化的、历史的珍贵遗迹遭到人为破坏。改革开放使北京发生很大
的变化不少胡同被推土机推掉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许多居民搬进新建楼房曲折的区区
胡同、封闭的小小四合院当然不能承受社会快速发展、人类文化急剧更新的强大冲
击 今天的胡同像一件逐渐被废弃的旧生活器具已在外来游客和许多北京人的心目
中黯然失色。 尽管如此现在的北京市区胡同仍占据着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居住着近半
数的人口。胡同仍然是许多北京人的生息之地。 4 2 北京城市建设对古都风貌的破
坏 2.1 北京旧城遭到拆毁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帮助中国确立了这个城市的格局将
北京从工人阶级占4的消费城市改造成工人阶级占四分之一以上的大工业城市。
1954年长安街上建于金代的绮丽的庆寿寺双塔被拆除今电报大楼的位置1957年外城
门中最大的“前有箭楼、中为瓮城、后是城楼”的永定门被拆除1958年中轴线上的中
华门被拆除1965年地铁开工内城城墙陆续被拆除1969年内城城墙被尽数拆除。至此
只剩下了九门之首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东便门角楼和两小段城墙了。
而东直门城楼被拆除得尤为可惜这是北京留下来惟一的明成化年间雕梁画栋阁楼式
楠木建筑。 胡同——北京古老的城市小巷城门被拆必然殃及这些小巷。600多年前
正是一条条胡同勾连着“内九外七”座城门。现在在“四通八达”这一规划原则下北京
的胡同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被碾成碎砖碎瓦。胡同明代1170条清代2077条1944年
3200余条如今宽度在20米以下的胡同已不足500条。 体现“天圆地方”建筑理念的内
敛而又向心性格的四合院是北京的市徽是微缩的北京城。今天四合院的数字在逐年
递减。大量的王府、侯门、抱鼓石上雕有小趴狮的簪缨世家的豪宅、庙宇、寺院等
文化景观被铲除。历史风貌保留较完整的空间已不足15平方公里。 对老北京人来说
是那么熟悉而亲切的名字——扁担胡同、烧酒胡同、司库胡同、香饵胡同、红罗巷、
北竹杆、椿树头条等都已成为记忆。推土机推倒了老房也推倒了原本矗立在那里的
传统、故事、历史陈说。从宏大到精微到底有多少古建筑被毁弃特别是那种帝都气
象京韵京味儿的湮灭更是不可言说的。 2.2 新建筑的多处败笔 2.2.1 “假古董”在城
市建设中泛滥 旧城改造还涉及到对文物的复原重修。如果不是科学地对待那些古老
建筑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看到完整的北京明十三陵的昭陵颐和园的景明楼、澹宁堂居
庸关的城墙城楼等古迹。但是各地仿古建筑的大兴土木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
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陋习。近年来全国弥漫着一股人造景观热 5 能容纳千人以
上的人造景点建了一千处以上有的“假古董”单项投资就超亿元而国家每年下拨给
750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补助经费”总共才有1.3亿元。萧伯纳曾说过人类文
化一半为未受教育者所摧残另一半为饱受教育者所摧残。“假古董”对当前城市的伤
害也是如此。过多过滥的“世界公园”、“民族园”、“老北京”、“三国城”之类的东西
堆砌不出真正的文化来。在现代超高层建筑上加几个古典亭子在不伦不类的大拱券
高楼上加个城门楼在现代城市主干道上新建成批的大屋顶楼房这类复古风也是对中
国建筑传统的误解和滥用。没人会以为北京西客站1800吨重的大亭子是中国特色。
2.2.2 现代化建设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逐渐消失 近年来北京每天都有新的建筑在
开工。每年竣工的大楼均超过1000万平方米这就意味着每年在拆胡同的同时要新起
500余座高层建筑和多处大型公共设施。而现在5.9的老城地面麋集了165万人口和整
个城市总量半数之上的交通、经济与商务活动。建筑高度失控建筑体量不断增大城
市功能无止境扩张使老城不堪重负。原本疏朗、尺度宜人、平缓开阔、低建筑密度
的老城现在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694人。北京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上12个同等规
模的大都会中是最高的。 《新周刊》发表文章说广州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之后
武汉又被说成是“最说不清的城市”。“说不清”就是意味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个性。
中国城市的轮廓线条和城市的文化脉络都在趋于一致南北差异日益缩小。德国建筑
学会会长汉派尔在看过中国的城市建筑之后感慨道“现在我驾车从北京外围向内时
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可能是在迈阿密、新加坡或在法兰克福所有的高层建筑都
是一个样没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只有从写的字上我才能看出是在中国。这不是一个好
的未来。我到过上海等其他城市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发展中一步步失去自我。”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老舍文学馆馆长舒乙也曾批评过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设千城
一面由老房子构成的城市传统格局被彻底改变而新出现的格局极其缺乏个性。大量
引用西方建筑的特点来展示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盲目追求高层建筑使得中国出
现越来越多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而非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有位西方官
员曾说过“北京可以用20年建成一个纽约但纽约即使用100年也建不成一个北京”。金
钱可以打造出一个拥有 6 一大批优秀的建筑的新城然而却造不出一座拥有历史文
化积淀的古城。城市的风貌就是城市的一张面孔特点就是相对的民族性。在日本有
摩登的东京也有古意盎然的京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在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是朝着
摩登现代化方向发展北京的四合院一批批地拆除广州的骑楼同样也在一批批地拆除
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造就的高楼大厦。 3 对北京城市建设破坏古都风貌问题的反
思 3.1建国初未能启用“梁陈方案” 3.1.1 梁思成最初对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 建筑大
师梁思成是国内最早以整体的眼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北京古城的文化价
值和情感价值的学者。他认为“北京是个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华
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还可像罗马、雅典那样的„古迹城‟使北京成为招揽
世界游客的„旅客城市‟”。 梁思成和陈占祥在建国之初对北京的城市规划曾提出在
北京西郊建立新的行政中心把旧城规划为文化游览区的“梁陈方案”。方案大致内容
是在北京实行多个中央行政区域的开发在旧城外建设新城在公主坟一带建立行政区
保护古都风貌。但这一方案却被当时的中央政府给否定了。最后确定的城建方案完
全复制了前苏联当时的城市规划模式建立单一的中央行政区在旧城的基础上建立新
城不浪费现有资源。中央政府考虑到新中国成立不久只有从里面改造北京打破封建
统治根基但现在看来当时的经济支出远远大于所预想的这样的建设不知在原有的基
础上又新建了几个北京城导致了目前北京这样的特殊情况道路拥挤人们出行不便。
在第一次拆除古建筑时梁思成是极力反对的人他认为这样的改革会导致若干年北京
会经济会一片混乱。之后在修建二环时又拆除了外城墙的古建筑并且把北京城几个
古老的城门全部拆掉仅留下了前门箭楼、德胜门箭楼等几个纪念性的城楼。同时北
京的规划把各种具有特殊地理标志的胡同也全部进行了拆除或者是改建使得这个三
千年来的古城变得面目全非。在80年代初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登上景山远望
的时候曾经自豪地对身边的美国记者说“我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含义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体会到。但在90年代当贝聿铭再来到苏州做一个报告的时候
却说到 7 “我是一个外国人真不知现在的北京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从中我们能想
到什么这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其他省会城市因为他们都以北京作为榜样在极力效仿
着。我们很难想像若干年后其结果是否会像现在的北京或者若干年后北京这座首都
会不会像日本一样面临着迁都的结局。 3.1.2巴黎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同北京一
样作为国家的首都——巴黎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巴黎大区规划
规定了不再增加城市居住密度工业、金融业按计划迁出市中心沿塞纳河向下游发展
形成带状城市。规划打破了单一中心模式强调多中心发展建设了以拉德芳斯LA
DEFENSE为代表的卫星城市中心减轻了城市人口过渡集中的负担形成了健康有序
的发展模式。规划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控制人口有序向外发展将城郊经济
飞跃与保护资源相结合。规划将老城中沿河分布的工业城转型为居住、休闲用地同
时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节省土地资源。如在一些小区建设和改造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建设商户、停车场、交通换乘枢纽等方便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在塞纳河左岸130公顷
改造项目中充分利用几十条铁路的上部空间建设若干条高架道路及部分建筑仿佛一
个巨型外壳将其罩住成为巴黎的一个新亮点。巴黎城市规划中还特别注意控制社会
分化问题。如在巴黎贝克西地区BERCY PARC建造2300多户住宅时就将中高档房和
社会性住房即经济适用房交错建设按栋分布各阶层毗邻而居避免弱势群体过于集中
居住带来的就业、治安等社会矛盾。 3.1.3 北京单一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北京市长
期以来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被建筑学
界形象地称为“摊大饼”。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
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1950年到1954年经过中外专家多方研究和综合
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
点》。要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
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市考虑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仍然
设想以市区为核心同心圆式向外发展。当时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就曾表示反对。他认
为必须将北京的旧城功能疏散发展为多中心的城市以减轻市中心的压力。1983年《北
京 8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被批准施行方针仍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结
果是三环路内日益拥挤“大饼”摊到四环旧的历史城区也未得到真正的保护。 1993
年北京市又一次制定了规划。这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1991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
划提出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该规划除
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
移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 这个规划的愿望是良好的却并没有实现。在
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块块草坪装点街区的同时城
市建设的中心并没有转移到郊区南城发展依然缓慢卫星城的规模是扩大了但不过是
“睡城”而已市中心人口更多了交通更拥堵了四合院更少了 3.2“重经济、轻文化”
的城市发展道路 作家冯骥才认为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往往会自
我轻贱会盲目抄袭强势经济国家的文化。可是一旦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就
会面临很大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贫困还要可怕 我国不少城市甚至北京市还在走“重
经济、轻文化”的道路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硬标准忽略了城市个性赖以存
在在基础——文化底蕴。当文化遗产与经济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被推土机铲平
的都是文化遗产。 粤东新馆在宣武区南横街11号原为明代严嵩的别墅“戊戌变法”
时的“保国会”旧址和维新派人士聚会之地。而就是这一处戊戌变法的标志性古建筑
如今已经灰飞烟灭。 明代制绳匠聚居的绳匠许同几经改名——清乾隆改为“神仙胡
同”后又叫“丞相胡同”1965年更名为“菜市口胡同”。这条胡同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
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先后在此居住人数最多的一条胡同总数达三十余
位。1998年拓宽南北马路菜市口胡同被拆得片瓦无存。 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
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
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
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分。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
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 9 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3.3 四合院居民恶劣的生存
环境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北京城内的四合院建筑一直担负着百
余万户居民居住生活和机关办公、企业生产、商业经营、学校教学等多种使用的需
要。特别是旧城中心区域的四合院、胡同始终是广大市民赖以生存的民居建筑。随
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北京传统四合
院的原有功能越来越显露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由于北京市在建国之后的几十
年中对四合院民居长年失修致使旧城内传统四合院普遍都面临房屋破旧、人口过密、
居住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2006年初东城区房管部门对该区某个街道的住房情况
调查大致代表了当前旧城内传统四合院建筑的使用现状东城区某街道总面积1.47平
方公里社区居委会10个现有居民19745户总人口52446人区内有四合院1940个院落按
传统的一院一户的居住方式应居住1940户但实际居住19745户是传统居住户的10倍。
在这狭小拥挤的空间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就生活基本要求而言上下水、电力
设施严重恶化难以更新燃煤取暖污染环境杂乱的环境严重影响了居民情绪。此外公
厕难以使用让儿童老人十分不便私车增多堵塞胡同居民出行困难院内私搭乱建严重
消防隐患增多天燃气、通讯等现代设施无法引入院内 作家刘心武的《钟鼓楼》、刘
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对生活在四合院里的居民境遇有着深刻的描写。
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里曾经描写即将出国的局长张奇林在去机场前突然内急又
怕胡同里的公厕将他的穿戴弄脏只好“脱下大衣又进到里屋套上一条平时穿的裤子
换上一双平时穿的鞋”如厕之后又原样换回来对四合院生存状态的描摹入木三分。
从现实的角度看布局舒缓的四合院在人口稠密的内城已经失去了平面铺展的空间。
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北方院落中国传统民居正在大面积消失在现代化的诱惑面前它
们竟然那么不堪一击。那种在“一张八仙大桌前端坐目光从中堂向四周徐徐延展咳嗽
一声四声回应余音绕梁” 1的温暖记忆那种与血脉相牵的家族情感和孝悌伦理真的
要永远消失了吗 1 选自《暗示》作者韩少功 10 4 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若干补救措
施 4.1 划定保护街区 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
京在大规模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致力于保护具有800年历史的古都风貌。
2006年北京市已划定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33片在明清旧城内 一是分布在皇城
内的14片包括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前街
地安门内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陟山门街。主要为环绕故宫、景山、三海现在的中南
海和北海、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街区。 这片街区在清代大
多是皇家禁地一般百姓不能居住。故宫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文化遗
产五四大街上还有北京大学红楼等近代著名建筑。 二是分布在皇城外旧城的19片包
括西四北一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什刹海地区国子监地区阜成门内
大街东交民巷大栅栏、鲜鱼口地区东、.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09:50: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314592219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问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问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