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一】 十三陵概况及神道
……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明十三陵,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北京北郊的昌平
区,离十三陵景区还有一点点距离,首先就明十三陵的概况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脚下,距离城市中心区大约50公里,整个
陵区占地面积为80平方公里,明朝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一共有13位皇帝葬于此
地,所以称为明十三陵。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初期顺治皇帝建
思陵,十三陵的营建前后长达200多年,一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
以及殉葬者数十人,加上7座嫔妃的坟园和一座太监墓,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的陵
寝建筑群,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03年7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
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建造陵墓的“吉壤”,到永乐七年(1409)选中了今天
昌平区康家沟楼子营,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而且植被繁茂,土深地厚;北面有大山
蜿蜒起伏,北枕龙脉,山前明堂宽阔,左边有蟒山环绕,右边有虎峪盘踞 ,形成一个天然
的环抱式庭院,犹如龙虎二将把守南大门,是为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廖钧卿等将陵址绘制
成图,进呈给朱棣,朱棣亲临视察后,十分满意,封这片山为天寿山,并且择吉日动工兴建
王陵,由此便开始了明朝帝陵的营建;永乐十一年(1413)地宫建成,安葬了徐皇后,朱
棣将其命名为长陵;明朝历代皇帝也相继在这里建造陵寝,分布在长陵的左右。
清兵入关以后,在国家统治等问题遇到了很多困难,为此清廷采取了一些措施来
缓解明朝遗民的反抗情绪,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明朝陵墓的管理;康熙皇帝,深谋远
虑,为安抚人心,每次南巡都会去南京孝陵给朱元璋上香祭奠,进入孝陵的神道也只走右
侧,表示尊敬,不仅身体力行,还曾下旨寻找明朝皇室后裔,来传袭明朝皇陵的香火;这个
事情到雍正年间才得到落实,最后找到了男爵朱延木赦,并给予其后世以特殊优待,乾隆年
间还赐封其后人为一等延恩候,世袭,世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和管理;清初明十三陵很多建筑
已经是破败不堪,清廷也是不惜工本加以修缮,整个清朝时期,明十三陵一直保护完好。到
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已是穷困潦倒,狼狈不堪,朱煜勋恳请民国政府格外抚
恤,希望能委以末职来维持生计,民国政府委派他为明陵保管委员,不想他却监守自盗,被
撤职以后,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了舞台。新中国成立
以后,对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开放了长陵、定陵和昭陵,并发掘了定陵的地宫,现
在明十三陵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我们知道,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
缢于景山东麓,明朝灭亡,一共有16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276年,那为什么北京的十三陵
只葬有十三位皇帝呢?另外三位皇帝的陵墓又在哪儿呢?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定都南京,
他的陵墓孝陵在南京;朱元璋死后,由于太子朱标早逝,便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允
炆即为之后,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矛盾,轻信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推行削藩
政策,这引起了当时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的不满,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挥军南下,发
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夺取了王位,建文帝朱允炆在战争中不知所踪,(有阖宫
自焚、下云南为僧之说),所以十三陵里面也就没有朱允炆的陵墓;到明朝正统年间,北方
蒙古的瓦剌部落举兵南犯,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河北怀
来的土木堡遭到围剿,太监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土木
之变的消息传回北京,满城惶恐,国不能一日无君,兵部侍郎于谦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祈钰为
景泰皇帝,一年后朱祁镇被释放回朝,软禁在南宫(就是现在的南池子),景泰八年
(1457)趁景泰皇帝病重,朱祁镇联合太监曹吉祥、武将石亨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
辟成功,杀于谦,废景帝;不久后景泰皇帝病逝,朱祁镇仅以亲王的礼制把他葬在了北京西
郊的金山口,所以是十三陵里面也没有景泰皇帝朱祈钰的陵墓。
好,我们马山就要进入陵区了,清大家把目光投向窗外,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高大
的石牌坊,这座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建造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为五间六柱
十一楼,是明世宗朱厚熜为颂扬祖宗的圣德而建造的,也称为圣德牌坊,是我国现存建造年
代较早、建筑等级最高的仿木结构石牌坊,牌坊以青白石料组装雕凿而成,体量巨大,比例
协调,堪称是中国石造牌坊中的杰作;石牌坊是十三陵神道的起点,这条神道本来是长陵的
神道,因为其他陵的神道都是从长陵神道分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总神道;神道总长7.3公
里,明朝时神道的两侧栽种着有松柏各六排,明朝灭亡以后被砍伐殆尽,如今我们看到的是
后来补种上去的。
离石牌坊我们北行大约1.25公里,就是大红门,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门的两
侧在明朝时期建有红墙,墙体依山起伏,与左右的龙山虎峪练成一体,门前立有两块下马
碑,高5.32米,碑的正反都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下马碑是告诫人们这里是
帝后陵寝,必须恭敬小心,(大明律规定:“车马过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
马,违者以大不敬论。”)大红门的正门是帝后们的棺椁和神御物品入陵时的通道,左门为
皇帝来谒陵时行走,右门为大臣们谒陵时行走。
过了大红门,继续前行约600米,我们将看到一座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高
25.14米,亭台四面开门,四个角各立有一座高10.81米的汉白玉华表,这四座华表是墓
前的标志,也是附属碑亭的装饰性建筑;明朝时碑亭顶部是木结构的,到清朝时顶部的木结
构已经腐朽,只剩下四面残余的墙壁;乾隆五十年(1785)协办大学士刘墉等受命督办明
十三陵的修缮工作,将碑亭的顶部改成了石券门,至今保存良好,碑亭里面就是长陵神功圣
德碑,碑身的上面是蟠龙螭首,下面是龟趺驮碑;(其实碑下面驮碑的并不是龟,它只是长
得像龟,人们叫习惯了就成龟了,传说龙生九子,它便是其中之一,叫做赑屃,传说它力大
无穷,能驮三山五岳,经常在江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用它堆山挖沟,为治水作
出了巨大贡献,洪水被制服之后,大禹怕它野性难驯,就将一块巨大的石碑压在它背上,石
碑上刻有它治水的功绩,这样它就永远服帖了;由于它擅长负重,颇受历代帝王的器重,让
龙的儿子来为“真龙天子”驮碑,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碑身的正面是朱棣的长子明仁宗
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多字的颂德碑文,背面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哀明十三陵韵》,
后来又在碑身的左侧刻了一首御制诗,碑身的右侧是嘉庆皇帝所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明朝
亡国的教训和得失。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往前走,我们看,在神路的两侧,有很多石雕,这
些石雕叫石象生;在陵墓前设置石象生最早始于秦汉,以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长陵的石象
生从这两根高7.16米的望柱开始一直往北,800米神道上对称排列着12对石兽和6对石
人,石兽每种两对,两卧两立;大家看,石狮,狮子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可以驱凶避
邪;紧接着这个是石獬豸,传说它是象征公平正义的神兽,能抵触不正直的人,清代的监察
御史,无论品级,卜子上绣的都是这个;石骆驼,骆驼是沙漠和热带的交通工具,放在这里
表示帝王统治的疆域辽阔;石象,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而且象征祥瑞,因而放置在墓
前;石麒麟,麒麟为传说中的神兽,古人认为如果有麒麟出现则表示皇帝有盛德,天下太
平,放在神道上有歌功颂德的意思;石马,历代帝王的陵墓前大多都放有石马,而且帝王生
前的仪仗中必须有丈马;紧接着的这六组石人,分别为文臣、武将和功臣。
神道的尽头就是棂星门,古人把棂星门比作天宫之门,象征着帝后的棺椁由此通
过之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棂星门共开三间,门上中间各装饰着有火焰宝珠,称火焰牌
坊,也叫龙凤门。
过了棂星门,前面不远就是长陵了,请大家稍作整理,一会儿我们准备下车……游
览途中,请大家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
【二】长陵
长陵,埋葬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
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年,10岁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是诸多
藩王中势力最强大的一个;建文元年(1399)因不满他的侄儿建文帝削藩,发动“靖难之
役”,于建文四年(1402)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十二年
(1424)朱棣在第五次亲征漠北的途中,由于劳累过度,死于榆木川;同年12月9日葬
于长陵,谥号“文皇帝”,庙号为“成祖”。朱棣在位的22年中,厚文重武,安内攘外,军事
上修筑长城,文化上派人编撰《永乐大典》,外交上派郑和六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
路,加强了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他统治时期,国库充盈,政局稳定;我国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四项是朱棣开创的:故宫、天坛、明十三陵和武当山道教
古建筑群;但朱棣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诸多为史学家所诟病的事情,其中成立东厂,给太监干
政创造了条件,发动“靖难之役”有篡位之嫌,制造“壬午殉难”,大杀建文帝朝臣,还采用人
殉制度,他死后有16名后妃被赐死殉葬;凶暴残忍,嗜血好杀。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长陵是十三陵中
规模最大、营造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平面布局为前方后圆,整个陵宫建筑南向
偏西9°,占地12公顷,主要建筑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成宝顶等;前方,也
就是前面方形的部分,由三进院落组成,我们眼前的就是陵门,从陵门到祾恩门为第一进院
落,东南角有一座碑亭,这座碑亭立于明朝嘉靖年间,原来上面没有字,顺治皇帝看过长陵
之后在碑的正面用满汉两种文字写下了谒陵的感受,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写的明陵八韵,明
朝的时候陵门内侧左右都建有神厨和神库,现在都已经不见踪迹了。第二进院落的大门就是
我们眼前的陵恩门,陵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门内就是祾恩殿;祾恩殿是
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是仿照紫禁城太和殿的规制建造的,重檐庑殿顶,覆
盖黄色琉璃瓦,殿内地面铺以金砖,九五开间,占地面积达1938平方米,祾恩殿所有建筑
构件的材料全部用的是最好的金丝楠木,其中支撑大殿的60根巨柱尤为珍贵,长陵祾恩殿
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由于明代没有留下官修建筑的工程标准,(宋朝有
《营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所以长陵祾恩殿是研究明初官式建筑不可
多得的珍贵实物。最初祾恩殿内陈设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
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到坐像的后面看一看,椅背上刻有一条龙,龙头正对着皇帝的头
部,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坐像四周展示的是一些出土的文物。
第三进院落的大门为棂星门,直达明楼,门内有一座二柱牌坊、石几筵,石几筵
由石供案和石五供组成,石五供中间为香炉,两侧为烛台和花瓶;石几筵的北面就是明楼,
明楼内立有“圣号碑”,碑上刻有“大明 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明楼是陵寝的标志性建筑。
后圆指的就是朱棣的陵墓,由宝城、宝山、方城和明楼组成,宝城就是明楼后面
形状为圆形的城堡,长陵的宝城是诸陵中最大的,全部用黄土堆成,高7.3米,外有垛
口,周长超过1000米,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就是宝山,宝山的下面就是地宫,长陵的地面建
筑规模大最大,有是十三陵之首,被尊为祖陵,地宫也应是十三陵中最为庞大和奢华的;但
长陵的地宫目前还尚未发掘,不过没关系,我们依然能感受真正地宫的气派,接下来们就去
参观定陵,定陵的地下宫殿是十三陵中唯一被打开的。
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参观,……时间后,我们在大门口集合。
【三】 定 陵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了地宫的陵墓;里面埋葬的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
神宗朱翊钧,他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当时武清侯李伟的女儿;朱翊钧生于
嘉靖四十二年(1563),隆庆六年(1572)年继位,改元万历;万历四十八年
(1620),朱翊钧死于紫禁城乾清宫西侧的弘徳殿,享年58岁;当年九月上谥号“显皇
帝”,庙号“神宗”,十月三日下葬定陵,与他合葬的还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的48年中,
以万历十七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内有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外有
首辅大臣张居正主导,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但自从这几位辅佐他的人相继去世
以后,朱翊钧几乎变了一个人,不理朝政、不御经筵、不祭坛庙、不批阅奏章,完全放弃了
作为一国之君的职责;此后的近30年里,国家机器几乎停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自
成、张献忠的队伍逐渐壮大,关外还有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明
朝从此开始走向了灭亡的道路。不过朱翊钧一生中还是做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那就是从
万历二十年到二十七年(1592--1599),在他的决断下,不惜“糜费数百万”,损失众多兵
将,进行了“抗日援朝”战争,把企图吞平朝鲜、有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本军赶出了朝鲜,
巩固了中朝关系。
定陵位于大峪山下,朝南偏东54°,建筑规制取法于他的祖父嘉靖皇帝朱厚熜
的永陵,规模稍次一些,从万历十二年(1584)十一月开工,到万历十八年(1590)六月
竣工,历时6年,整个工程耗银800万两,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定陵的布局跟长陵一
样,也是“前方后圆”的格局,整个陵园原来是由陵门、陵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和明楼
前的左右配殿组成,现在定陵的正门应该是原先的第二道门,叫做重门,园内没有建筑设
施;重门的后面就是陵恩门,陵恩门内是祾恩殿;经过明末李自成,清初多尔衮以及日本占
领时的种种破坏,昔日的陵恩门和祾恩殿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残留了一些须弥座基座;我
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在祾恩殿的遗址上,还可以看到大殿的柱础,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遗址
来想像当年的规模了。
我们继续往里走,前面的东西两座配殿,是十三陵出土文物的展室;定陵出土
的文物共有3000多件,第一陈列室展出的是皇帝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
金冠、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等,其中最珍贵的有万历皇帝曾经戴过的2顶冕冠、3顶翼善冠
和他穿过的5件衮服;3顶翼善冠为2顶乌纱翼善冠和1顶为金丝翼善冠,其中金丝翼善
冠最为精美,全部用金子制成,重826克,高24厘米,是用518根0.2毫米的金丝编成
的,所编的花纹空隙均匀、玲珑剔透,制作采用了掐丝、垒丝等多种工艺,细致到连龙身上
的鳞片都是用金丝拧成的,焊接的火候也恰到好处,不露丝毫焊接的痕迹,制作水平可谓登
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的是两位皇后棺椁中的随葬品,包括凤冠、头
饰、宝石和皇后们身前使用过的部分生活用品。 ……(自由参观)
好,请大家到明楼下面来集中一下,明楼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也是一个陵的
标志性建筑;前面我们说了,在明末、清初和日本侵略时期陵园的其他建筑都遭到了严重破
坏,而唯独明楼看上去斗拱梁枋俱全,还有上面的油漆彩绘,无一不是我们所见到过的传统
木结构建筑上所有的,那为什么这座明楼却能保存良好呢,实际上啊,定陵的明楼是石质
的,所以才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才得以保存到今天。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
米的围墙,也就是宝城,宝城正中高大的土丘就是宝顶,宝顶的下面就是地宫了;在参观地
宫之前,我想大家一定会对当年发掘地宫的经过也很感兴趣,那么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宝城上
面去,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年定陵地宫的发掘过程。
现在,我们位于宝城西侧的第一条探沟。
说到定陵发掘的始末,我们还得从1955年10月15日说起,当时的中科院院
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科院历史
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苏,6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
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长陵,以研究明史;经周总理批示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由著名考
古学家、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负责发掘的指导工作,首都博物馆馆长赵其昌担任发掘队队
长;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为稳妥起见,经过专家组的仔细研究,决定先选择其它陵墓进
行试掘,以积累经验;考古队对各陵进行了实地勘察,后来发现定陵宝城西南边上的封土围
墙有塌陷,形成了一个小缺口,而且里面的城砖有再砌过的迹象,经推测很有可能就是帝后
入葬时的入口——券门,这为发掘地宫提供了线索,最终确定以定陵为试点开始发掘;发掘
定陵的工作从1956年5月正式开始,发觉人员首先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着券门的地方,开
了第一条长20米,宽3.5米的探沟,探沟见底之后,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通往明楼后面宝
城的隧道,这是一条棺椁进葬时的通道,棺椁进葬后再用黄土填实;为减少发掘的土方量,
尽可能的减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发掘人员沿着隧道指示的方向又在明楼后面正对宝顶
的地方开了第二条长30米,宽10米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
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这不由得让发掘人员欣喜若狂;
因为定陵是皇帝生前就已经建造好的陵墓,墓道也不宜裸露在外面,所以完工以后必须将地
宫用土封上,另外呢明代帝后的丧葬习惯是先死的先葬,后死的后葬,地宫建成之后又没有
马上使用,或者是分批入葬,有的时候中间要间隔很长的时间,用的时候再重新挖开,就必
须留下必要的标记,这应该就是那块小石碑的来历。发掘队根据小石碑的指示方向,在正对
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长15米,宽10米的探沟,这时发现了一条长40米的斜坡
石隧道;1957年5月挖到隧道尽头便发现了地宫的金刚墙,金刚墙高8米多,由23层大
城砖将地宫紧密的封闭起来;由于受封土的压力作用,金刚墙的墙面上因凹陷而露出了一个
“圭”字形的门,把门砖一块块儿拆下来之后,露出了一间面积为6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隧
道,隧道的尽头是两扇巨大的汉白玉石门,每扇门上有乳状门钉,纵横各9排共81枚。关
于这座门的开启,还费了一番周折,因为石门的后面被一块石条死死的顶住了,在外面用一
般的方法根本无法打开;接下来的事情可就显得神秘有趣了,那考古人员是怎么把石门打开
的、地宫里面又有些什么秘密…我们现在就去地宫里面一探究竟。
我们来到了定陵地宫的左配殿,定陵地宫的规制为“九重法宫”制,也就是模仿
帝王生前日常起居的宫室建筑,地宫分为前、后、中、左、右五个殿堂,前、后、中三个殿
堂居中,与紫禁城中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布局相对应,左右配殿相当于东西六宫;
大家看,左配殿正中靠里侧的大石台,这是棺床,棺床的正中有个长方形的孔,这个小孔叫
做金井,大家也许会想,金井里面大概放的是金子吧,实际上,金井中放的是黄土;地宫的
金井是地宫建筑的基准点,位于最初卜选陵址时选定穴位的正下方;穴位确定以后,先要在
穴位的后方打样坑,来勘验墓地的地质情况,勘验无误后便可以选择吉日开始动工修建;地
宫建成以后再把黄土放在预留的“井”内,也就成了“金井”,金井上放置棺床;按理说地宫的
左右配殿是用来安放皇后和妃嫔的棺椁的,但当年定陵地宫打开的时候,左右配殿却是空空
如也,当时其它殿堂没有被打开的时候还以为是被盗了呢;那皇帝和皇后的棺椁到底安放在
哪儿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现在我们是在地宫的中殿,我们可以看到三座汉白玉宝座,分别
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当年打开地宫的时候三宝座是呈“品”字形排列的,现在为了方便
参观行走,摆成了一排,万历皇帝的宝座雕有云龙图案,两位皇后的刻有凤凰的图案,另外
每个宝座前面都设有五个琉璃摆件,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花瓶,称为“五供”;每个宝座前
还放有一口云龙大瓷缸,这就是长明灯,也叫万年灯,原来里面装满香油,点燃后地宫里灯
火通明,象征着大明的统治事业经久不息,可过去的人哪知道燃烧需要氧气这个简单的物理
常识啊,这万年灯也不知哪年哪月就早已经熄灭了,地宫发掘的时候缸里的油早已经浓缩凝
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复制的。
现在我们来到定陵地宫最重要的部分,这里就是地宫的后殿,当年打开地宫后
殿才发现,原来皇帝和皇后的棺椁都放在了后殿;中间最大的棺椁就是万历皇帝的,左边的
棺椁是孝端皇后的,右边是孝靖皇后的;两侧还放有26个红漆木箱子,里面放的都是随葬
品,经过整理,一共出土3000多件文物,刚才我们在前面的展厅已经看过,有皇帝的各种
礼冠、皇后的凤冠,还有服装、首饰、生活用品等等。
好,下面请大家到前殿的石门旁边来,进来的时候我跟大家提到关于地宫的石
门是如何打开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开这个谜底;定陵地宫五个殿堂一共有7座这样的
石门,其中前、中、后三室的3座门为随墙式石门,每一扇石门高3.3米,宽1.7米,重
约4吨,我们看,门轴的那一端比辅首这一端厚,这样门的重心自然就落在门扇的内侧,
里重外轻,开关自如;再看,门后面这块长条石就是当时在里面顶住大门的石头,叫“自来
石”,门内地面上有一个凹槽,关门的时候,先将一扇门关严,然后把另一扇门关到凹槽的
内侧,门里面一个人把顶门的条石放在凹槽的正中,斜靠在半掩着的门扇石坎上,然后里面
的人撤出来,把半掩着的门拉紧,自来石也就落在门下面的凹槽里了,将门牢牢的顶住;那
古代人设计的这么巧妙,现代的考古人员又是如何轻松的把它打开的呢,原来考古人员有件
秘密武器,叫做“拐丁钥匙”,其实这“拐丁钥匙”到底形制如何、尺寸多少,历史资料中都没
有相关的记载,所以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给大家讲的这个东西是现在的人设计出来的;其实
这“拐丁钥匙”就是一根绑着铁丝的硬木条,首先,把木条从门缝里伸进去,轻轻的把条石从
凹槽里面顶起来,这时候门就能推开一点点了,推到门缝能伸进去一只手的时候,把铁丝套
在自来石上,用力把自来石往旁边拽,门不断的推,推到能钻进去一个人的时候,进去把自
来石挪开就可以了.
怎么样,看到这些,是不是在惊叹古人周密设计的同时,同时也为我们今人勇
于探索的精神感到振奋呢,好,地宫就给大家讲解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时间以
后,我们在××集合......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08:2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5262792218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明十三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明十三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