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特征
一、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
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
1、心理素质概念: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
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
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
行为表现。
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
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
为表现的优劣。
2、心理素质良好体现:
良好的个性:自知、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坚强、冷静、善良、合群、热
情、敬业、负责、认真、勤奋等
正常的智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力正常.
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心理应变、竞争协作、承受挫折、调适情绪、
控制行为的能力
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合理的需要、适度的动机、广泛的兴趣、适当的理想、科学
的信念。
健康的心态:智力正常、情绪积极、个性良好、人际和谐、行为适当、社会适应良好
适当的行为表现:符合角色、群体、社会规范,道德和法规
[2]
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
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
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心理素质作为中国本土化的
一个重要学术概念,目前已经拥有了其专业的英文名“psychological quality”。
3、心理素质简介: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
1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
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
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
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
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
代的要求。
根据上述定义,心理素质由如下五个方面组成:
4、心理素质组成部分:
心理潜能
现在国内外的一般共识是,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特别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还肯定,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优秀的潜能;每个人都亟欲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或得到实现;
每个人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充分发挥或实现自己的潜能。潜能并不神秘,它是人的心理素
质乃至社会素质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或某种可能性。或者说,正因为人具有一定的
潜能,所以就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的人,而动物没有此种潜能,所以虽然花费九牛二虎
之力,也不能使它们向着人的方向发展。
心理能量
亦称心理力量或心理能力,也可简称为能或力。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精神)都有一定
的能量,即都是有“力”的。人也是如此,“人生莫不有力”(《论衡·效力》),可称
之为人力。人是一个系统它又是由身体系统与心理系统构成的,而这两个子系统也是有力
(能量)的,前者为体力即身体之能力,后者为心力即精神之能力。这种心理能量乃是人
的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用意识来调节的能量作用,其大小强弱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
理素质水平。
心理特点
特点、特性、特征、属性等是一回事,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人的心理活动
总具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把它归结为六对: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质量与数量的统一、时空性与超时
2
空性的统一、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感知的直接性与具体性,思维的间
接性与概括性,情感的波动性与感染性,意志的目的性与调控性,等等。心理特点也是心
理素质的具体标志。
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与心理特点有联系,但二者也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它并非心理活动本身所固
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品质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别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各具有不同
水平的心理品质;一是培养标准,即要求人们的心理所应当达到的水平。几乎每一种心理
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质,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思维的灵活性、深
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固定性、功效性,意志的自觉性、果断
性、坚持性、自制性,等等。心理品质的优劣最能表现出人的心理素质的水平。
心理行为
人们无论简单的行为还是复杂的行为,归根结底都受人的心理的支配,都是人的心理的外
部表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是心
理素质的标志,通过它可以检验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且,前述心理素质的四个组成因
素如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等,也都会明显地或不明显地在行为上反映出来。可见,
心理行为是构成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
由上所述,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与心理行为的有机结合,称为
心理素质。而这五个方面又都蕴含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中。也就是说,所谓培养心
理素质,就是要发挥、发展、培养、提高、训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潜能、能量、特点、
品质与行为。
5、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提高心理素质是需要有意志力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不断的努力与锻炼。
(1)、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心
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
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己的心理素质究竟如何?我想这是一个想要提高心理素质的人首先要对自己问的问题。
心理素质体现的方面不一定一样,有些方面是强项,而有些方面可能是弱项。例如有的学
生一到考试就焦虑,看到题目就忘答案,越做越紧张。而可能他在人际交际上却轻松自如,
即便遇到十分棘手的人际问题,他也能不急不躁,游刃有余的化解开来。因此,首先要先
看清楚,哪些是自己心理把握能力的弱项,哪些是强项。中国有句俗话,叫知己知彼方能
百战百胜。所以看清自己的弱项和强项是第一步。只有看清楚了缺点才有改正它的目标和
动力。
(2)、把握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外在反映,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会有什么
样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一个正常的人,在他遭受屈辱,义愤填膺的时候绝对不会开怀
大笑,一个正在同自己心爱的伴侣花前月下的时候绝对不会恼羞成怒。那么一个人在面对
困境、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会表现出怎么样的情绪来呢?其实通常情况下最常见的无非就
是:紧张、焦虑、烦躁、失落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试想在这样的情绪体验下,能做好
什么样的事情呢?再有能力的人又能发挥出多高的水平来呢?因此把握自己的情绪是有
效克服和提高心理素质的关键。
(3)、提高受挫力
挫折教育作为现在的新的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个人认为,适当的挫折不但
有助于更好的认识自我,也能很好的培养心理素质。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其实是个感知耗
损型的动物,人对同一事物的感觉,随着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会由激烈逐渐趋于平
缓,感觉敏感度会形成一个下滑的趋势。
6、心理素质标准
马斯洛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7、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
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
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
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具体方法:
提高心理素质具体来说要从七个方面入手:包括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
志培养、个性塑造、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七个方面。
测试题
以下八道心理素质测试题,每题只能一个选择,然后根据括号内的分数累加起来,看看总
分是多少,就能大致了解心理素质和应付能力。
1.你骑车闯红灯,被警察叫住;后者知道你急着要赶路,却故意拖延时间,这时你——
—
a.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怎么办才好 b.十分友好地、平静地向警察道歉 c.听之任之,
不作任何解释
2.在朋友的婚礼上,你未料到会被邀请发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你———
a.双手发抖,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 b.感到很荣幸,简短地讲几句 c.很平淡地谢绝了
3.你在餐馆刚用过餐,服务员来结账,你忽然发现身上带的钱不够,此刻,你会———
a.感到很窘迫,脸发红 b.自嘲一下,马上对服务员实话实说 c.在身上东摸西摸,拖
延时间
5
4.假如你乘坐公共汽车时忘了买票,被人查到,你的反应是———
a.尴尬,出冷汗 b.冷静,不慌不忙,接受处理 c.强作微笑
5.你独自一人被关在电梯内出不来,你会———
a.脸色发白,恐慌不安 b.想方设法自己出去 c.耐心地等待救援
6.有人像老朋友似的向你打招呼,但你一点也记不起他(她)是谁,此时你———
a.装作没听见似的不答理 b.直率地承认自己记不起来了 c.朝他(她)瞪瞪眼,一言不
发
7.你从超市里走出来,忽然意识到你拿着忘记付款的商品,此时一个很像保安人员的人
朝你走过来,你会怎么办?
a.心怦怦跳,惊慌不措 b.诚实、友好地主动向他解释 c.迅速回转身去补付款
8.假设你从国外回来,行李中携带了超过规定的烟酒数量,海关官员要求你打开提箱检
查,这时你会———
a.感到害怕,两手发抖 b.泰然自若,听凭检查 c.与海关官员争辩,拒绝检查
心理素质测试题答案
选a得0分,选b得5分,选c得2分
1.(0~25分)你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变得窘促不安,甚至
惊慌失措。
2.(25分~32分)你的心理素质比较强,性情还算比较稳定,遇事一般不会十分惊慌,但
有时往往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3.(32~40分)你的心理素质很好,几乎没有令你感到尴尬的事,尽管偶尔会失去控制,
但惫自来说,你的应变能力很强,是一个能经常保持镇静,从容不迫的人。
6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
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
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
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
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
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
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动机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
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就是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
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能力、气质、和
性格组成。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先有
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起到制约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特征概述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
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
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
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
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
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
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
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
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
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
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
证统一,等等。
7
心理素质 17页-百度文库
心理素质测试题35页-百度文库
三、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emotional experience)即情的感受或称情感。这是主体在外界刺激的作
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唤醒或激活状态的反馈感受。情绪体验是一种对多种信息源产生的复杂
感受。当代情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意识的情绪体验由下列三方面的输入信息的整合
感受而产生。
第一信息源为由冲击感受系统的外部刺激到脑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源称为“刺激因
素”。第二信息源为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对当时情境的评价产生附加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
源称为“认知因素”。第三个信息源为从内部器官和骨骼肌到大脑的输入信息。这个信息
源称为“生理因素”。人的有意识的情绪体验是对这三种信息源的整合感受而产生的。
1、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同认识活动一样,也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情绪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
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长期遭受旱灾的地区降了一场大雨,这场雨显然符合人们的主
观需要,人们会对之采取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等内心体验;相反,已经遭受洪涝
灾害的地区仍然降雨不止,造成更大的损失,降雨显然违背了人们的主观需要,人们对之
持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愤怒甚至憎恶等内心体验。情绪以主观态度体验的方式来反映
客观对象,并伴随有身体的行为表现和生理变化。
(一)情绪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C.E.Izard)认为,情绪包括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认知层
面上的主观体验、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
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联系紧密,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
式。客观世界的某些刺激并不全都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
事物,才使人产生情绪。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
(例如满意、愉快、喜悦等);反之,那种妨碍与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
定的情绪体验(例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
1.生理唤醒
8
人在产生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例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
时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害羞时满脸通红„„。脉搏加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及
血流加快等生理指数,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常是伴随着不同情绪产生的。
2.主观体验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有许多主观感受,
如喜、怒、哀、乐、爱、恶、惧等。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对自己、
对他人、对事物都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对敌人凶暴的仇恨、事业成
功的欢乐、考试失败的悲伤等。这些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例
如,我知道“我很高兴”,我意识到“我很痛苦”,我感受到“我很内疚”等等。
3.外部行为
在情绪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例
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等。情绪所伴随出现的
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情绪
的外部指标。由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
象。例如,在一大群人面前演讲时,明明心里非常紧张,还要做出镇定自若的样子。
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
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例如,当一个人佯装愤怒时,他只有愤怒的外
在行为,却没有真正的内在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因而也就称不上有真正的情绪过程。因
此,情绪必须是上述三方面同时存在,并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旦出现不对应,便无法
确定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这也正是情绪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对情绪下定义的困难所在。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
上来看,二者是有所区别的,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例如,当人们满足了饥渴需要时会感到高兴,当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会感到恐惧,
这些都是人的情绪反应。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例如,友谊感的产生
是由于我们的交往需要得到了满足;当人们获得成功时会产生成就感。友谊感和成就感就
的。例如,人刚生下来时,并没有道德感、成就感和美感等,这些情感反应是随着儿童社
会化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和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
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例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会极度恐惧,但危险过后恐惧会消失。
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人和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
的情绪表现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
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例如,
大多数人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其民族自尊心不会轻易改变。父辈对下一代殷切的期望、深
沉的爱都体现了情感的深刻性和内隐性。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
定的态度体验。例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正因为如此,情感特征
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一
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
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
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
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
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
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从情绪和情感的表现来看,一方面,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的
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另一方面,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
绪,都可能由所赋予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情感。
第二节 情绪的三种状态
情绪心理学家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度等指标把情绪分为三种不同的
状态,即心境、激情和应激。
第三节 情绪构成的三要素
1977年,心理学家伊扎德指出,情绪和情感是由每个人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
理唤醒三个要素所构成的。
四、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百度百科)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
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
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一)、概念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
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
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
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
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
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制约因素
1.先天遗传的好坏
2.外界刺激的优劣
3.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
4.心理保健服务的有无
(三)、维护途径
1.注意优婚优生,避免先天缺陷;
2.优化现实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3.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4.接受心理教育,学会心理调适
5.主动向人求助,及时缓解心病
(四)心理健康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
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
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
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
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
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
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
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
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
什么是心理健康
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
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
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
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
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水平正常。
[6]
二,自我意识正确。
三,人际关系和谐。
四,生活平衡积极。
五,社会适应良好。
六,情绪乐观向上。
七,意志行为健全。
八,人格完整统一。
九,心神特征一致。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
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
标准
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
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
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
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
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
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
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
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
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
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
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
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
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
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
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
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宽容、
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
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在不违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10.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当的满足。
13
本文发布于:2023-11-20 22:5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4920812214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心理素质特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心理素质特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