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测试题解析
一、 单选题(每题5分,共40分)
1、(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A、心理学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社会心理学
正解:A。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
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
对象。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包括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
学、消费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个体和
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
2、( )是最基本的生命法则。
A、公平 B、平衡 C、成功 D、双赢
正解:B。
对人生与成功的正确理解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之一,其中,关于成功的理解中提
到:成功就是过平衡式的生活,包括自然的生态平衡、社会的众力量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
人的心理平衡、组织的公平等。平衡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法则。
3、人们往往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现象是( )
A、光环效应 B、顺序效应 C、比较效应 D、刻板效应
正解:D。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
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
上的偏误。
顺序效应(Sequence Effects)是指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在认知心理学中,人们把某一特定感受器因同时或先后受到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刺激物的
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
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的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往往把某个
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
的判断。
4、有利于提高个人自尊水平的做法是()
A、与比自己年龄小的人比较 B、扬长避短
C、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 D、取长补短
正解:B。
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
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
的外在环境有关。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
的。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支点指自己突出的
优胜和长处);2、要有正确的方向(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得自尊上升为集体,国
家的自尊)
5、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平衡
正解:A。
高级神经活动(higher nervous activity)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人类的语言、思维和实
践活动都是高级神经活动的表现。由巴甫洛夫最先创立。基本特性是神经过程的强度。巴甫
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即兴奋和抑制。所谓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
态或较弱的状态转为活动或较强的状态;所谓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
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把兴奋看做是活动,把抑制看做是静止的状态。
兴奋和抑制都是一种神经活动的过程,它们指的是这种活动所指向的方向。
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这就是它们的强度、平
衡性和灵活性。他将四种神经活动类型描述为:
(一)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多血质)
这是一种健康、坚强、充满活力的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最完善的类
型,这种类型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能较好地与环境维持平衡。这种类型的人受刺激时活泼、
灵敏,没有受刺激时倾向于昏沉。他们很容易建立抑制性条件反射。在不良的环境中,这种
类型的人也难以出现神经性疾病。
(二)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粘液质)
这种类型与前一种类型的特点一样,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这种类型的个体兴奋过程和
抑制过程都强,而且平衡,很容易建立阳性与阴性的条件反射,而且一旦建立就比较稳定不
易改造。这是一种坚韧而行动迟缓的类型。由于神经过程不灵活,这种类型的个体很难适应
快速变化的环境。这种类型的个体即使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也很难出现神经性疾病。
(三)强而不平衡的类型(胆汁质)
这种类型的个体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建立阳性条件反射,但很难建立阴性条件
反射,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很难阻碍这种类型个体的活动。这是一种容易兴奋、不受约束的
类型,所以也称为不可遏制型。在特定的要求个体有强的抑制的情境中,这种类型的个体倾
向于抑郁和昏沉,或者产生难以遏制的行为或攻击性行为。
(四)弱型(抑郁质)
这种类型的个体需要特殊的环境才能生存,他们难以建立条件反射。这种类型的个体神
经细胞很弱,所以正常强度的刺激也会引起他们的保护性抑制,在刺激作用下,会产生错乱,
甚至衰竭。这种类型的个体常见于神经官能症,他们也很难对抑制性刺激作出反应。环境中
的快速、经常性的变化会引起行为错乱。弱型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他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
生活才有价值。
6、一般来说,朋友交往的人际距离是( )
A、个人距离 B、公众距离 C、社交距离 D、亲密距离
正解:A。
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甚至被叫做零距离,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亲
密无间”。它的近范围是在6英寸(约0.15米)内,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可以肌肤相触,
耳鬓厮磨,以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以及气息;它的远范围是6~18英寸(0.15~
0.44米),在此距离内,人们可以挽臂执手或者促膝谈心,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来体
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个人距离: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间。其特点是伸手可以握到
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熟人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种距离。在社交
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也会采用这种距离。
社交距离: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这种距离通常用
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际交往,例如小型招待会上,双方隔几步远打打招呼或寒喧几句便又
分开。如果双方相互有吸引力,也可以缩短距离,可灵活掌握。
公共距离:是指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除了公共汽车、电梯等特定场合外,一般
都在3米以外,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在剧场前厅等候看演出,还有演讲者与听众、教师
讲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等等。
7、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处于最高级的需要是( )。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解:D。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
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采用ABC方法,如果按照事情的紧迫性、价值度划分,A类事件是
指( )的待办事情,日常工作中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须首先处理优先解决。
A、重要而不紧迫 B、重要又紧迫
C、紧迫而不重要 D、既不重要也不紧迫
正解:B。
ABC分类法(Activity Bad Classification),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或巴雷托分析法、
柏拉图分析、主次因分析法 、ABC分析法等,平常我们也称之为"80对20"规则。用于时间
管理中,把工作按照事情的紧迫性、价值度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ABC分别代表:A
为重要又紧迫的;B为重要而不紧迫的;C为紧迫而不重要。按处理顺序划分:先是既紧迫又
重要的,接着是重要但不紧迫的,再到紧迫但不重要的,最后才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这
种方法也称之为“四象限”法。此方法的关键在于第二和第三类的顺序问题,必须非常小心
区分。另外,也要注意划分好第一和第三类事,都是紧急的,分别就在于前者能带来价值,
实现某种重要目标,而后者不能。
二、多选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中,不选、
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6分,共30分)
1、心理素质良好的标准包括:( )
A、宽容 B、双赢 C、自强 D、诚信
正解:ABCD。
心理素质良好的十大标准:自知、宽容、自尊、关爱、自信、诚信、自强、责任、自
制、双赢。
2、( )是影响人生的六脉定律。
A、期望定律 B、坚信定律 C、频度定律
D、吸引定律 E、因果定律 F、相关定律
正解:ABCDEF。
3、 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包括( )
A、安全因素 B、保健因素 C、生理因素 D、激励因素
正解:BD。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
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
论"。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
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
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
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
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4、解决个人内心矛盾的办法包括( )
A、明确你现在所持的价值观体系
B、确定个人人生目的和目标
C、依据人生目的和目标调整个人价值观体系
D、全心全意地按照个人价值观体系生活
正解:ABCD。
5、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因素包括( )
A、预警 B、重复 C、畏惧 D、分心
正解:ABD。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
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先
警告可促使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那么预先警告往往使其抵制态度
转变。
2.分心
分心即注意分散。分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
将会减弱接受者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扰,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
使接受者不能获得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
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三、判断题:对的选“对”,错的选“错”。(每题6分,共30分)
1、价值观是信念的一部分,但非信念的核心( )。
正解:错。
观念就是你通过五官从外部获得的事件和/或对事件的看法,以及你自己内心产生的观
点或想法;信念就是你认同、相信的观念;价值观与信仰是同一个层次的信念;观念的核
心是信念,价值观是信念的一部分,且是信念的核心;
2、决定你身价的是你的态度而非才能,所以心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的成败。( )
正解:对。
3、心理咨询只针对问题和症状,重视支持性、指导性和教育性;心理治疗则更深入、系统
并涉及人格结构。( )
正解:对。
4、PDP性格测试根据人的天生特质,将人群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支配型人群优点是善于管
理,主动积极,控制局面,果断决策( )
正解:对。
5、个人信念即个人价值观,它是决定成功的最终要素。( )
正解:错。
信念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
本文发布于:2023-11-20 22:3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4906162214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心理学测试题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心理学测试题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