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名人小故事
数学的名人小故事
数学名人故事1
陈景润特别喜欢读书,一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
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
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
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
还在看书。“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
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管
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
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
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
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
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
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如果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
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
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
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
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
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
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
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逝世,终年62岁。
数学名人故事2
从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与人类相伴.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
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华罗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锋芒
1910年 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
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
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
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
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
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
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
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
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
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
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
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
店里学习. 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
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
叫“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
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
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
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
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
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
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
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
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
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
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
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
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
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
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
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
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
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
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
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
大学.数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能够获得博士学位.获得
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
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
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能够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他
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
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
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
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
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
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
是初中毕业文凭.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
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
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
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
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
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
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
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
扩展阅读:数学的发展历史
数学(汉语拼音:shù xué;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英语:
Mathematics),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μθημα(máthēma),其有学习、学问、
科学之意。古希腊学者视其为哲学之起点,“学问的基础”。另外,还有个较狭隘
且技术性的意义——“数学研究”。即使在其语源内,其形容词意义凡与学习有关
的,亦会被用来指数学的。
其在英语的复数形式,及在法语中的复数形式+es成mathématiques,可
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复数(Mathematica),由西塞罗译自希腊文复数τα
μαθηματικ(ta mathēmatiká).
在中国古代,数学叫作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中国古代的算
术是六艺之一(六艺中称为“数”).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
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
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
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
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
仍处于独立的状态.
代数学能够说是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数学”.能够说每一个人从小时候
开始学数数起,最开始接触到的数学就是代数学.而数学作为一个研究“数”的学
科,代数学也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何学则是最早开始被人们研究的数
学分支.
直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将当时完全分开
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从那以后,我们终于能够用计算证明几何学的定
理;同时也能够用图形来形象的表示抽象的代数方程.而其后更发展出更加精微的
微积分.
现时数学已包括多个分支.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
派则认为:数学,至少纯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
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他们认为,数学有三种基本的母结构:代数结构(群,环,
域,格……)、序结构(偏序,全序……)、拓扑结构(邻域,极限,连通性,维
数……).
数学被应用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
本文发布于:2023-11-20 09:3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444107220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学的名人小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学的名人小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