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5篇
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精选篇1
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在他十岁时,有天傍晚随老师
郊外散步,时见夕阳落山,晚霞成扇形射向天空,老师即景生情,出一上联道:
“夕阳光倒生。”
左宗棠略一思忖,对道:“朝日霞先出。”
老师见他头脑敏捷,又以字形出对试道:“曰日分肥瘦。”
左宗棠不假思索道:“天夭别正斜。”
老师再以书的功能试道:“史记篇篇记史。”
左宗棠一笑又对道:“诗评字字评诗。”
老师大喜,以“国家千里驹”赞之。
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为自己撰写一联曰:“身无半文,心忧天
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自称为“今亮”。
他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而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
云。当曾国藩身为侍郎时,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迹山林。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
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一次,曾国藩从他老家湘乡出发赶赴京城,途中刚好路过长沙。他深知长沙
名士多,且那里有很多好朋友,就想在这逗留两天。
左宗棠知道了他的到来,为尽地主之谊,特邀了几位好朋友一起去拜访他。
大家落座后谈古论今,从民心到朝政无所不谈。左宗棠更是滔滔不绝,他喜欢标
新立异,发表一些新观点,大有一鸣惊人之气势。他对曾国藩的意见很少苟同,
反而对他的一些观点还进行了无情的驳斥,使他的面子很难堪。
曾国藩对左的表现极为不满,告别时想好了一句话准备揶揄他一下,挫挫他
的锐气,便站起微微一笑道:“季高,今日一会,我有一联相送。”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他知自己与曾国藩面和心不和,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联没
有什么好话,乃不屑道:“有什么话请讲吧。”
曾国藩便吟道:“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左宗棠一听果不出所料,连“左季高”三个字也嵌进联里了。他略一沉思,
也笑着回敬道:“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曾国藩暗吃一惊,没想到左宗棠才思如此敏捷,竟然将自己的名字嵌进联中
之后,矛头尖锐地抵了自己一句,不但没有揶揄到他,反而被他奚落了一顿,真
有点狗屎不臭挑起来臭的味道。他害怕与这样精明的人继续斗下去更下不了台,
故意装着大度地“哈哈”大笑了起来。左宗棠明白他这笑声中的含意,就此二人
作揖告别了。
后来,左宗棠凭自己的才智,也成了朝廷的栋梁之材,那是后话了。
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精选篇2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
出国留学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
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
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
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
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
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精选篇3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
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
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于《晋书.车胤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
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
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
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
院子里背一篇*,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
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
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
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
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
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
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
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
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
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
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
来,他也当了高官。
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精选篇4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
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
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
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
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
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__多卷,30岁时,他读的
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
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
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
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
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
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精选篇5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
来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
后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
破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
他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
个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
的另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
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
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
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
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
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
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
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
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
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
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
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
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
的笔墨纸张。
本文发布于:2023-11-20 08:3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4403402207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名人痴迷读书的故事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