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象征手法,中国人的含蓄美
含蓄,《新华字典》中这样解释:“也作涵蓄。
一层含义是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二层含义是说话中不把情意
全部表达出来。”而艺术体现的“含蓄”里包含着更多更丰富的委婉
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这其间蕴藏着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犹抱琵琶半
遮面”般的含蓄之美中吧!
含蓄美就象征着中国美人。
中国古代诗文中就蕴含有含蓄美,诗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
他们生活的必需,是其高雅生活的保障,是修养性情的良方,是令人
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是隐士侠客该处的位置;“似花还似非花,也
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杨花漫天飞舞,
却又全非杨花。花者,美者也,杨花飞落,无着落也。这恰似美貌的
风尘女子。句句不提女子,然意思却溢于言表。这也是“含蓄”,表
面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含义,叫人真正感到触动的地方不在表面,
而在背后,这也就是中国诗歌里的“言不尽意”。
人们形容一副有意境有道性的美景,常通过“如诗如画”来表达,
既是谓之“诗画”。含蓄在诗人那里如果是作者不经意间的产物,那
么对于画家,常常是故意为之。在画作创作中,很多人认为中国画是
不讲章法的,看画的创作,关键是看画者的心灵。有的画作简简单单
就挥就而成,有的则酝酿多时。郭熙在他的绘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
里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
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意思是画山、画水的方法,不可以
让山水在画作上一目了然,要“虚”、“挡”、“藏”。画家们有意制造
模糊朦胧之感,或将某物置于眼前,总之是看不清楚。就像我们看到
的一幅幅流传千古的画作上一大片的“留白”,而且各有各的不同,
各有各的感受,每一块留白都不是多余,而是无穷的想象空间,而且
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遐想,这就是含蓄的效果。
含蓄被广泛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无一不包
含含蓄,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就形成了含蓄之气,它发起于艺术,
同样也造就了艺术的含蓄美。这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园
林设计。弯曲小径,蜿蜒的回廊,还有小桥、流水,亭台云墙,青山
古树等,都包含着园林艺术家的良苦用心。在中国,园林在进门的地
方,几乎都不是可以一眼望到底的,不是一块巨石,就是一块林荫,
要不就是假山……反正不会让人一眼就看透。
含蓄美作为中国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一种气韵,是一种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表现出的含蓄美相对于西方以及我们现代的
很多审美观念而言,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而在我们面临传统文
化日益丧失,被西方审美观念入侵的情势下,我们何以保持中国传统
审美文明。
中国人就是以含蓄为美,含蓄美就是中国美人的代表、典范和象
征。
本文发布于:2023-11-19 19:5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395004220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学中的象征手法,中国人的含蓄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学中的象征手法,中国人的含蓄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