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 指年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194910
211949~1966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1966~1976
、文革文学()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1976~80
、新时期文学() 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 年代文学
90
4、文学思潮
♦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
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
解 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
为 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
民文学》
(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 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
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 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
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一个和八个》
(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
、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原因:生活经验、现实的政治文化的需要)
(1)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
①解放战争: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 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① 抗日战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
② 三十年代革命斗争:梁斌《红旗谱》、王愿坚《党费》、杨沫《青春之歌》
③ 抗美援朝:杨朔《三千里河山》、陆柱国《上甘岭》、巴金《团圆》
⑤其他历史: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李自成(第一卷)》咏史记怀
(2)农村题材:代表作品:赵树理《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
(3)非主流小说:①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红豆》、《在悬崖上》、《小巷深处》
②干预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办公厅主任》、《田野落霞》
(一)农村题材小说:
赵树理(为民间文化代言)
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 “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2)一般都是问题小说《“锻炼锻炼”》
“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女社员的教育过程
柳青的《创业史》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
,主入
是在中国社会义革命和建设进高潮时期
产生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长篇巨着。
(1)尊重生活真实,深入挖掘与表现了建国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社会关系的变
动, 显示了较大的真实性与历史深度。①、用典型化的手法反映生活,作品显示了较大的深度和广度。
(2)、 成功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和“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等人物形
象。
19、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年间中国大陆的散文。 杨朔、秦牧、刘白羽(十七年时期
1949-1966
的散文三大家)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三大家”,其创作有某些相同的表现:①都曾长时间从事专业的散文创作,发表了大
量 散文作品;②都形成了富于个性的散文风格并在文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③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留下
了那 一个时代的痕迹。
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海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
2
、注重诗境的创造。杨朔散文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感情浓郁,意蕴深邃,诗意盎
然, 文本整体上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
诗化散文的追求。
20
、话剧:老舍 《茶馆》
21、文革文学
文学体化的极端
一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正面文学)
“样板戏” 年月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首批“八个
196612262.
革命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
蕾舞剧《红 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主要作家作品:浩然《艳阳天》
“地下诗歌”:《相信未来》(食指) 《三月与末日》、《深渊上的桥》、《白洋淀》(根子) 《绿色
中的绿》 (芒克) 《教诲——颓废的纪念》、《同居》(多多)
其他“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少女的心》、《曼娜回忆录》(黄色手抄本);“天安门诗歌”黄
翔(—)朦胧诗最早的探索者,文革前就有创作代表作:《长城》、《野兽》、《白骨》、《给贝多芬
1941
和我自己》、《留 在星球上的札记》、《火炬歌》、《我看见一场战争》等。《独唱》表现一种孤独、傲
岸不群的人格形象,与同 时代诗歌比有一种抵触特色。《野兽》创作于年充满了对时代哲学性的思
1968
考、历史的批判,对人性沦 丧的悲剧的概括。
2.
食指
代表作:《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的两部、《命运》、《书简》、《烟》、
《酒》、《相
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年完成。表达典型的知青情感。知青在离城瞬间情感的波澜,抒发知青对
1968
上山下乡的真实感受,对离别情绪的真实写照。语言陌生化、个人化。(运用幻觉、比喻等手法,表达对母
爱的眷恋,对北京的文明、习俗的眷恋与不舍)
《相信未来》(在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中,对未来的执着的相信)
《疯狗》(绝望的辛酸与无奈)
食指的意义:食指的出现,为朦胧诗在年代末的兴起定下了几个基调:.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以 及
701
痛苦、矛盾与期待相交织的心理特征,后来成为朦胧诗派的基本路向之一。.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双 重
2
情怀极大影响朦胧诗人群的美学定位。
3.
“”
白洋淀诗群
19691976
—年间,一批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到河北保定白洋淀一带的村庄落户。在这
些知青中,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也是“文革”开始以后较早
开 始现代诗探索的诗歌群落。其时间定位应在至年,它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
19691976
知 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
主要成员有姜世伟(芒克)、栗世征(多多)、岳重(根子)、孙康(方含)等,另外,还包括不在白洋淀
插 队但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赴白洋淀谈诗、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例如北岛、江河、严力、郑义、陈凯
歌 等。
“白洋淀诗群”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创作追求,他们的诗歌主题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诘问与怀疑,
对人的存在,灵魂的归宿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们走出了盲目信仰,对时代做出了末日的审判,注定要
成为黑暗铁屋中的早醒者与呐喊着。在艺术上,他们普遍倾向于现代诗歌技巧,重视内心世界的开掘,大
量运用象征、隐喻、通感、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实验和再生,接续了
20
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流脉。
代表作有:多多《青春》、岳重《三月和末日》
“白洋淀诗群”的要点:、反映了一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思想的觉醒。、具有比较广阔的阅读 范
12
围和一定的艺术修养。、更注重借鉴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的材料和方法。、活动方式:读书、朗 诵
34
诗歌、交换诗稿。、以“大字报”的形式开创同人杂志《今天》。
5
22、80年代初期的小说
1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等。
2
.反思小说: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责任的思考。
代表作品有:《内奸》、《蝴蝶》、《绿化树》等。
3
.改革小说: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代表作品:《乔厂长
上任记》、 《乡场上》、《人生》等。
4 .19777EE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以年末刘心武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主彳》为开端,由卢新华
的 《伤痕》而命名。
代表作家作品
1.
刘心武 “伤痕文学之父”
以茹志鹃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在内容上由揭示“文革”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的总结,比伤痕
小说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代表作品: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一度被认为是反思文学的标志性作
品) 张弦的《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 的故事》、路遥《人生》等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A、主题:反思了造成农民窘困低下生存状态的主客观原因。B、人物:李顺
大: 是一位盲目崇拜、感恩戴德、懦弱的人物。C、艺术:反讽意味的叙述;“双声话语”悲喜剧相融合
的效果。 陈奂生系列:指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一、基本上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二、“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
璧” 式的艺术手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通过具有大量性格化的典型细节的描绘,充分展示人物的
性格特 征,发展过程。成功借用西方小说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
心理历程。 三、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首先,善于通过个
性化的细节来 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其次,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另外,
通过人物之间以 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富于幽默感
作品《“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
的精 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
像,是历 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三)、改革文学:时代主题的感应与张扬
1.7080
界定:改革文学是于年代末开始初露端倪,年代初蔚为高潮,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
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
唤、 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 。(年月,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人民文学》年第
19797(19797
期发表, 标志着“改革文学”的诞生。)
)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
文 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2
、代表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高晓声《“漏斗户”主》《陈奂生上
城》等“陈 奂生系列“。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鸡窝洼人家》、路遥《平凡的世界》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上表现出了共同的特点:
首先在题材禁区的突破上。在爱情题材、悲剧题材等方面的突破都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其
次,现实主义的回归也带来了审美意识的转变,因为现代主义的引入使作家们开始运用现代主义的一些艺
术手法,他们探索“意识流”,追求含蓄,努力创造意象,运用象征、黑色幽默、荒诞等表现手法,以开
放 的思维方式与审美选择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使现实主义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
23、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
20
根” 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代表作品: 韩少功:《爸爸爸》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王系列”)王安忆:
《小鲍庄》汪曾祺《受戒》 《大淖纪事》贾平凹的小说等。
26、80年代诗歌
1.
归来诗人
“归来者”也称作 “复出的诗人”,指的是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
50
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 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
70
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
80
包括三个群体:、“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 、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
12
分是七月派诗人 (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
3
、 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 曾卓:诗集《门》、《悬崖边的
树》、《老水手的歌》和散文集《听笛人手记》等 穆旦:九叶诗派诗人。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
味道,是饱经坎坷的知识分子在生命将逝时对历史、 生命的旷达、冷峻悲观的思索。他的诗以抒情见
长,晚期的诗哲理味浓。在个体生命与历史的交汇处对历 史人生进行思索、审视
代表诗作:《智慧之歌》、《冥想》、《演出》、《友谊》、《停电以后》、《自己》、《春》、
《夏》、《秋》、《冬》等 黄翔:《独唱》、叛逆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注入诗歌创作中。如《独唱》表现
一种孤独、傲岸不群的人格形象, 与同时代诗歌比有一种抵触特色。
《野兽》、创作于年充满了对时代哲学性的思考、历史的批判,对人性沦丧的悲剧的概括。 食指:
1968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表达典型的知青情感。知青在离城瞬间情感的波澜,抒发知青对上山下乡的 真
实感受,对离别情绪的真实写照。语言陌生化、个人化。代表作品还有《相信未来》、《疯狗》、食指的
意 义.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以及痛苦、矛盾与期待相交织的心理特征,后来成为朦胧诗派的基本路
1
向之
- .
。
2
.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双重情怀极大影响朦胧诗人群的美学定位。
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如 :
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
“”
朦胧诗
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
主义和人性的复归。侧重表达对 “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
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 使
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
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
下诗坛白洋淀诗群
从兴起于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
70
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 特点:由分散走
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
性 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
1.
史、 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
2
复归, 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
一过程的 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
人》。
北岛
1986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北岛诗选》
主:
要作品
《陌生的海滩》()《波动》及英译本(小说)《北岛诗选》()《归来的陌生
197819841986
人》
(小说)《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上的风景线》()《开锁》()
19871993199519961999
《蓝房子》 (散文 )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代表作有《回答》《一
1999
切》《宣告》《走 吧》等。
《回答》《宣告》思想内容
、:
在“朦胧诗运动”中,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
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
决拒绝。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
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诗的
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严肃、悲壮。抒情主人公往往具有英雄的气概,孤傲,表达一种 近
乎绝望的反抗。其诗具有坚硬的质地,表现强烈的否定意识、反抗意识和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 意
志。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代表作
()、独特的思想空间: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具有鲜明 的批判思想。理性
1
批判精神和英雄救赎意识的交织。
()、高超的诗歌艺术:象征和隐喻的灵活运用。
2
代表作:《一切》:诗的艺术特征:诗歌创作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表现那一代人特有
的悲愤和沉思,集中展示了朦胧诗人冷峻、深沉的批判精神。
(1) 具有黑色的质地与冷峻的风格,他的诗用思想消解了情感和情绪,读来充满质感和力度,而其诗
.
中 思想又是借助那些阴冷的意象产生感染和震动作用。
(2)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着的艺术特征,有更多的现代
.
主 义象征:
A.
、诗中常用隐喻、暗示、象征、跳跃、切换、变形的手法
B
、语言的冷色调处理,形象的深度设置,知性内涵的强化。
()北岛诗歌的语言是非常简洁、清新的,在意境上追求含蓄隽永的意味。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
3
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
舒婷
1 .
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散文集《心烟》等。其中的名诗有《致橡树》
《双 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1973
、早期诗中有较强个人化体验,忧伤、寂寞、坚强,个人化体验表现明显,如:《致大海》()的创
作, 表达孤独、寂寞、坚强对抗;《船》()中诗人自我人生的悲剧感,搁浅的船象征自己不断被社
1975
会抛弃, 但又对爱情、未来等向往。
3
、文革时期,诗中有较强悲剧感,折射处于边缘的人的情感,有叛逆性,但没有北岛等强烈,细腻、含蓄
的女性心理,如《中秋夜》渴望关爱。近似、年代浪漫派的风格(李金发等),忧伤、细腻、清灵、
2030
叛逆。
41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内容:()、对时代“重大主题”、对于社会使命和责任的承担:《祖国啊,我亲爱的
祖 国》对祖国形象重新确认给人真实亲切感,符合历史转折期人们对祖国的认识。艺术:这首诗不是空洞
叫 喊,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具有很强的想像力也融入真实情感。表现追求社会理想的精神。《土地情
,
诗》 把土地当作祖国的象征,表达对祖国的感情。与北岛相比,有理想主义成分。
()、对人的价值的呼唤。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
2
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舒婷诗中最有价值的一类。对自我意识、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人道主义精 神
的追求。首先,这里最着名的是那些呼唤女性自主意识的作品。对女性意识的表达:柔美中透着坚毅, 对
女性命运的审视,犹豫、内省的基调。
《致橡树》对几千年来女性的从属、依附心理的反抗。《神女峰》从神女峰关注女性被压抑的文化价值的反
思,表达崭新的爱情观。(散文《女词的阴影》)《惠安女子》写地方女性的生活习俗,唱出悲悯之歌。《会
唱歌的鸢尾花》写女性复杂心理。《双桅船》写诗人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其次,是呼唤人道主义,抗议对人的蔑视的作品。《风暴过去之后——纪念渤海二号钻井船遇难的七十二名
》纪念死者,呼唤人道主义精神
再次,还有一些反思在现实秩序中自我被压抑、自我丧失的悲剧感受。《墙》写现实秩序中人们无法逃避的
压抑。《流水线》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舒婷还有那种表现内心朦胧情绪体验的作品,是一种美丽的忧伤。
《四月的黄昏》、《雨别》对女性内心复杂曲折情感的再现。
5、舒婷诗作艺术特征:
标志着中国诗歌由抒情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是典型抒情主义诗人,情感端庄,追求高尚,具有优雅的品
格,又是用现代主义尤其是用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一个诗人。常用感觉、意象、暗示的手法说话,较少直 率
的表露。表现在:
()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1
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
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2
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合,善于寻找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
主观直觉体验。
① 有很强感觉主义色彩,用片断的感觉和联想来表现事件和情景,不做具体、直观的叙述。
.
② 通感和感觉的转换,结构多变,且具有跳跃性,具有扑朔迷离的张性色彩,如《路遇》回忆一段逝去的
.
恋情。
③ 创造属于自己的象征体系:船、树、帆、花朵、大海、黄昏、星星等丰富柔美的意象,抒情而又蕴藉。
.
()、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
3
情绪结构。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双桅船》)、“理想使痛苦光辉”(《会唱歌的鸢尾
/
花》),这 些即是诗人所体认到的现实,也是她面对的姿势。把舒婷视作新诗潮诗人中更多古典主义和浪
漫主义,更 感性,也许较为切合诗人的创作实际。
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诗中否定了依附的爱情、从属的爱情、
陪衬的爱情,歌颂了追求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①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②采用拟物一拟人双层叠印的手法③意象的概括性和生动性④语气递进,对偶句、
转折、假设句等的多种手法的调动和运用
: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厚真挚的热爱以及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殷切心意。诗人的感情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
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最后表示要为祖国而献身;
逐层演进,由冷到热,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顾城
:“童话诗人” 。
代表作:《一代人》:(写于岁)
12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三种理解:
①表现了少男少女初恋时的敏感和忧郁。
②表现大劫之后人际的隔漠疏远和对大自然的亲近。
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远和近的人生哲理。
• 舒婷在温婉典雅的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出美丽而忧伤的诗情。
• 北岛的诗热情而冷峻,奔放而凝重,闪烁着思辩的色彩。
• 顾城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注重个人主观感觉,构建了一个童话世界。
本文发布于:2023-11-17 14:3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2028232179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当代文学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当代文学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