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改

更新时间:2023-11-17 10:54:59 阅读: 评论:0

吾心安处是故乡-万事皆有可能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改
2023年11月17日发(作者:对你的思念)

11、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精读品析

预习独学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

③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一、导语 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

二、检查预习。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找出并仿写一个句子。

相形见绌: 佳肴:

3、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合作探究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探究质疑

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1

拓展延伸

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

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

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

3、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

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

自主预习 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学过程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喽( ) 裸索( ) 戈壁滩 ( ) 无垠( ) 边缘( ) 自主预习2

2.解释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 和煦: ( ) 挑衅( ) 迷惘( ) ( ) ( )齿 滑稽( ) 徘徊( )

干涸: 裸露: 逃窜( )

戈壁: 沧海桑田: 2.解释下列词语。

无限: 边缘: 前赴后继:

3、导语 媲美:

探究质疑 逃衅: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迷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道听途说: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相辅相成: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品析

合作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3、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一答案。)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的

笃信:

鼠目寸光:

3、导人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

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

2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形成书面文字。)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的 性的诗歌。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二、拓展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至少3句,最好能说明出版处)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5.喂——出来

自主预习 星新一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学目的

迁徙( ) 雾霭( ) ( ) ( ) ( ) ( ) 滑翔( ) 顾忌( )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解释下列词语。 2.锻炼想像能力。

凋零: 迁徙: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缄默: 窥探: 教学重点、难点

雾霭: 狩猎: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顾忌: 目空一切: 教学时数:一课时。

3、导人 教学过程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 自主预习2

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4、本文作者 (18871948) 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 ) ( ) 众目睽 ) ( ) ( ) 贪婪( ) 履行( )

整体感知 2.解释下列词语。

(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哂笑: 胸有成竹:

()质疑: 雨后春笋: 心安理得: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不容置疑: 一视同仁: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

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

牟取: 棘手: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任劳任怨: 逍遥法外:

3、导人

4、本文作者 现代小说家。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探究质疑

一、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 )西 ( ) ( ) ( ) 忌讳( ) ( ) 铁箍( ) ( )

3.根据解释写词语。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形容直往上升。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快活的样子。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3.洞是真的无底吗?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5.洞是比喻什么?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

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4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4.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5.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2000元的资助。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每种歌

会描写的重点是什么?。(形式用四字短语回答)

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

组讨论)

3、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

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

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

A B C

2.选文展现的是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气息,流露出作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之情。(3分)

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这里作者采

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4分)

一、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答:

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

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分)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答:

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

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答:

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

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6.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

明确:第一段以 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分)

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 、写 、写 ,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答: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 ,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风貌,作者运用了 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 之美。因此,这段文答:

字显得飘忽灵秀。

二、讨论问题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

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

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 教学目的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

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乡的热爱。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 (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 教学重点、难点

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 B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教学过程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自主预习1

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 一、导人

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

(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 C (像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

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如许滋味?

5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 ( ) ( ) )

( ( ) 大襟( ) 车胤( )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 籍贯:

城隍: 肃然:

):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囊萤映雪: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

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

《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6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18.吆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2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

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

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

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 铁铉( ) (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饽饽:

秫秸: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囿于: 隔阂:

吹嘘: 吆喝:

3、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 ,蒙古族。 人。作家、 、翻译家。早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

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理清文章思路。 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 等等。

精读品析

()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

1、学生朗读课文第13段。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学习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一课时。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教学过程

的顺序写的? 自主预习1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二、检查预习。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 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

几个方面:其一,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

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 。有的善用

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

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

解。

2、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

7

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 介绍吆喝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

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19.春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一、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

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 )

..

( )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

2.解释下列词语。

( ):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 )

( ):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 )

落幕:( )

(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 )

3、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 )代女作家。原名( )。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

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

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

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

)<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

><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 大名鼎鼎:

B.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 怵目惊心:

C.作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很惬意的。(比喻) 3、作者简介

D.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借代) .冯骥才,当代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的小说

整体感知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合作交流

2、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试找出3-4例) 1、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看谁找得多) 得通吗?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精读品析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教学时数 句式上运用了 手法,突出了

一课时。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教学过程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自主预习 “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 地地道道”也强调了

一、导人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

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二、预习 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发蔫( ) ( ) ( ) 刷浆( ) 难堪( ) 一瞅( )

..

发怔 ) ( ) ( ) ( ) ( ) ( )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 擅长:

阔绰: 发怔:

天衣无缝:

8

一、分析人物。

2、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

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

3、说说你所见过或听过的奇人异事。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找乐子”写出 。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

达效果就不够好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701-762,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解题。

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

自然,与杜甫合称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

情操。 平之感。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饮酒》 选自 陶渊明, 人, 世称 自称

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

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

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

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人影响很大。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可否改为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拾遗、 ,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 ”,因有别

《行路难》 杜甫被称作“ ”。

1、学生齐读课文。

9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

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1)杜甫字 ,因居少陵,自称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

于杜牧,亦称 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2)背景

3、结合注释翻译。

4、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第一节五句,写 “怒号”写 “卷”“三重”写 “三重”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 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

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

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 “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 的心情。 3、结合注释翻译。

第二节五句,写对“ ”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

!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

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

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 ,写自己又从 ,寥寥数语,使4、探究质疑。

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第三节八句,写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

诗人 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

头”二句,写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 ,早已难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

以来,由 联想到 ,为下文作好铺垫。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

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品读<己亥杂诗》

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1、学生齐读课文。

“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2、解题。

龚自珍,号 代人,近代 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

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

它把诗人 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

最强之处。 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

5、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3、结合注释翻译。

讨论并归纳:

6、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

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 —— ——

情感升华,由记叙 ,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10

4、赏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下一步-药品质量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改

本文发布于:2023-11-17 10:5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8969993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改.pdf

标签:北极旅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