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精读品析
预习独学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
③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一、导语 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
二、检查预习。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鹏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找出并仿写一个句子。
相形见绌: 佳肴:
3、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合作探究
①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探究质疑
① 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1
拓展延伸
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
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
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
3、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
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
自主预习 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学过程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喽( ) 裸索( ) 戈壁滩 ( ) 无垠( ) 边缘( ) 自主预习2
2.解释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 。 和煦: 。 媲( )美 挑衅( ) 迷惘( ) 笃( )信 啮( )齿 滑稽( ) 徘徊( )
干涸: 。 裸露: 。 逃窜( )
戈壁: 。 沧海桑田: 。 2.解释下列词语。
无限: 。 边缘: 。 前赴后继: 。
3、导语 媲美: 。
探究质疑 逃衅: 。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迷惘: 。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道听途说: 。 ’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相辅相成: 。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品析
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3、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一答案。)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的
笃信: 。
鼠目寸光: 。
3、导人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
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
2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形成书面文字。)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的 性的诗歌。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二、拓展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至少3句,最好能说明出版处)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5.喂——出来
自主预习 星新一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教学目的
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 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解释下列词语。 2.锻炼想像能力。
凋零: 。 迁徙: 。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缄默: 。 窥探: 。 教学重点、难点
雾霭: 。 狩猎: 。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顾忌: 。 目空一切: 。 教学时数:一课时。
3、导人 教学过程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 自主预习2
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4、本文作者 (1887~1948), 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行( )
整体感知 2.解释下列词语。
(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哂笑: 。 胸有成竹: 。
(二)质疑: 雨后春笋: 。 心安理得: 。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不容置疑: 。 一视同仁: 。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
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
牟取: 。 棘手: 。
众目睽睽: 。 莫衷一是: 。
任劳任怨: 。 逍遥法外: 。
3、导人
4、本文作者 , 现代小说家。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探究质疑
一、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
3.根据解释写词语。
(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 ):形容直往上升。 (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 ):快活的样子。 ( )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3.洞是真的无底吗?’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5.洞是比喻什么?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
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4
(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4.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5.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2000元的资助。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每种歌
会描写的重点是什么?。(形式用四字短语回答)
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
组讨论)
3、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
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
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
A. B. C.
2.选文展现的是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气息,流露出作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者 之情。(3分)
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这里作者采
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4分)
一、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答:
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
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分)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答:
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
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答:
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
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6.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
明确:第一段以 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分)
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 、写 、写 ,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答: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 ,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风貌,作者运用了 、 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 之美。因此,这段文答:
字显得飘忽灵秀。
二、讨论问题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
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
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 教学目的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
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乡的热爱。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 (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 教学重点、难点
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 B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教学过程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自主预习1
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 一、导人
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
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 C (像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
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如许滋味?
5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籍贯( ) 硝药 )
....
腌腊( 络子( ) 大襟( ) 车胤( )
....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 。 籍贯: 。
城隍: 。 肃然: 。
( ):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 。
(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囊萤映雪: 。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
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
《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6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18.吆喝
萧 乾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2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
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
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
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
.........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 饽饽: 。
秫秸: 。 随机应变: 。
合辙押韵: 。 油嘴滑舌: 。
囿于: 。 隔阂: 。
吹嘘: 。 吆喝: 。
3、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 ,蒙古族。 人。作家、 、翻译家。早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
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 等等。
精读品析 琦 君
(一)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二)学习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一课时。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教学过程
的顺序写的? 自主预习1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二、检查预习。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 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
几个方面:其一,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
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 。有的善用
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
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
解。
2、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
7
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 。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 ” 介绍吆喝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
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19.春 酒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一、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
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
2.解释下列词语。
( ):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 )。
( ):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 )。
落幕:( )。
(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 )。
3、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 )代女作家。原名( )。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
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
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
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
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
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 大名鼎鼎: 。
B.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 怵目惊心:
C.作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很惬意的。(比喻) 3、作者简介
D.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借代) .冯骥才,当代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的小说
整体感知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合作交流
2、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试找出3-4例) 1、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看谁找得多) 得通吗?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精读品析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教学时数 句式上运用了 手法,突出了 。
一课时。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教学过程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自主预习 “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 ,“地地道道”也强调了 。
一、导人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
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二、预习 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发蔫( ) 擅长( ) 绰号( ) 刷浆( ) 难堪( ) 一瞅( )
.......
发怔 ( ) 褒贬( ) 怵( ) 抠( ) 戳( ) 瓢( )
......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 。 擅长: 。
阔绰: 。 发怔: 。
天衣无缝: 。
8
一、分析人物。
2、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
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
3、说说你所见过或听过的奇人异事。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找乐子”写出 。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
达效果就不够好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701-762),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继 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解题。
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
自然,与杜甫合称“ ”。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
情操。 平之感。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饮酒》 选自《 》,陶渊明, 人,名 ,字 ,世称 ,自称 ,
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
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
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
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人影响很大。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拾遗、 ,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 ”,因有别
《行路难》 杜甫被称作“ ”。
1、学生齐读课文。
9
3、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
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1)杜甫字 ,因居少陵,自称 、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
于杜牧,亦称“ ”,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
(2)背景
3、结合注释翻译。
4、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第一节五句,写 。“怒号”写 ,“卷”“三重”写 。“三重”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 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
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
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 ”“ ”“ ”“ ”“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 的心情。 3、结合注释翻译。
第二节五句,写对“ ”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
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
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 的
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 到 ,写自己又从 到 ,寥寥数语,使4、探究质疑。
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第三节八句,写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
诗人 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
头”二句,写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 ,早已难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
以来,由 联想到 ,为下文作好铺垫。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
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品读<己亥杂诗》
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1、学生齐读课文。
“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2、解题。
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龚自珍,号 , 代人,近代 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
人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
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
它把诗人 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
最强之处。 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
5、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3、结合注释翻译。
讨论并归纳: — — —
6、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
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 —— ——
情感升华,由记叙 到 ,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10
4、赏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3-11-17 10:5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8969993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