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
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
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便在后面紧追不舍。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
了。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
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
②“是一只老鼠。”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是一只田鼠。”
③“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真的?”我惊叫起
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
区别。”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
④“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
奥秘。”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
(1)上文选自课文《旅鼠之谜》,作者是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_(文体)。
【答案】 (1)位梦华
;科学小品
【解析】【分析】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
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本篇课文就生动形象地为我们
揭开旅鼠生存的秘密。
【点评】考查作品作者和文体常识,平时学习时应了解记忆。
2.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
可。《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
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
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
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是不相符的。故选C。
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
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
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
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A,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
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曲服了。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文中的A指的是________。
(2)最后一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文段中发“电报”的缘由是什么?②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冷”?
【答案】 (1)朝花夕拾;范爱农
(2)曲服;屈服
(3)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不用发电报。
(4)示例:①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③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共6分。每小
题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文中的A指的是范爱农,这类题目
在解答的时候需要结合平时的识记进行分析。
(2)“曲服”书写错误,正确的书写为“屈服”。
(3)“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转换为陈述句,表达的时候需要关注具体点,反问词和标点符
号要进行修改。
(4)“电报”的缘由是因为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
斥满政府。对“我”“那么冷”是因为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
物品嗤之以鼻,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朝花夕拾;范爱农
(2)曲服—屈服
(3)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不用发电报。
(4)示例:①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③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
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
来。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
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
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
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本题考查学生句型转换的能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首先将肯定句中的肯定
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其次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
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再次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
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最后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
号。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
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
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渐渐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
手拈来,得心应手。
4.阅读老舍《骆驼祥子》选段,完成小题。
选段(一)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
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
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
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
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
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
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
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选段(二)
高妈给他拿出两块钱来:“太太给你的,嘱咐你快吃点药!”
“是了!谢谢太太!”祥子接过钱来,心里盘算着上哪儿开发了它。高妈刚一转脸,他奔
了天桥,足玩了一天。
慢慢的把宅门都串净,他又串了个第二回,这次可就已经不很灵验了。他看出来,这条
路子不能靠长,得另想主意,得想比拉车容易挣钱的主意。在先前,他唯一的指望便是拉
车;现在,他讨厌拉车。自然他一时不能完全和车断绝关系,可是只要有法子能暂时对付
三餐,他便不肯去摸车把。他的身子懒,而耳朵很尖,有个消息,他就跑到前面去。什么
公民团咧,什么请愿团咧,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
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
呢。
(1)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段(一)中的画线句子。
②分析选段(二)中两处划线字“串”的作用。
(2)选段(一)(二)突出了祥子性格的前后变化。试分析祥子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
【答案】 (1)①比喻、夸张手法,将雨道喻作箭头和瀑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之大、
之猛,写出了祥子在雨中挣扎拉车的不易,突出了祥子吃苦耐劳的品质。②串在这里是走
动的意思,连用两个“串”字,更加形象突出了祥子的好吃懒做、死乞白赖。
(2)前:自尊自强、吃苦耐劳、为生计、为梦想敢于挣命。后:偷奸耍滑、死乞白赖、好
吃懒做、自暴自弃、贪图享受。
变化原因: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沉默、木讷、内向、软
弱;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北平,新旧军阀的连年混战,地主阶
级、军阀对工农的剥削,人吃人的冷酷社会。
【解析】【分析】(1)①用了比喻、夸张手法;②“串”字走动之意。答题时首先要点明
描写人物的方法或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
表现的人物的形象特征。
(2)题干要求分析祥子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这需要对原著情节内容的熟悉,对祥子
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具体是考查对《骆驼祥子》有关要点内
容的概括。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的作
答。
故答案为:(1) ①比喻、夸张手法,将雨道喻作箭头和瀑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之
大、之猛,写出了祥子在雨中挣扎拉车的不易,突出了祥子吃苦耐劳的品质。②串在这里
是走动的意思,连用两个“串”字,更加形象突出了祥子的好吃懒做、死乞白赖。
(2) 前:自尊自强、吃苦耐劳、为生计、为梦想敢于挣命。后:偷奸耍滑、死乞白赖、
好吃懒做、自暴自弃、贪图享受。
变化原因: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沉默、木讷、内向、软
弱;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北平,新旧军阀的连年混战,地主阶
级、军阀对工农的剥削,人吃人的冷酷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
的情感。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
(2)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
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
要内容。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这可是你说的?可别后悔?”孙侦探的手仲入棉袍中,“看这个,祥子!我马上就可以
拿你,你要拒捕的话,我开枪!我要马上把你带走,不要说钱呀,连你这身衣裳都一进狱
门就得剥下来。你是明白人,自己合计合计得了!
②“有工夫挤我,干吗不挤挤曹先生?”祥子吭吃了半天才说出来。
③“那是正犯,拿住呢有点赏,拿不住担‘不是’。你,你呀,我的傻兄弟,把你放了像放
个屁;把你杀了像抹个臭虫!拿钱呢,你走你的;不拿,好,天桥见!别麻烦,来干脆
的,这么大的人!再说,这点钱也不能我一个人独吞了,伙计们都得沾补点儿,不定分上
几个子儿呢。这么便宜买条命还不干,我可就没了法!你有多少钱?”
④祥子立起来,脑筋跳起多高,攥上了拳头。
⑤“动手没你的,我先告诉你,外边还有一大帮人呢!快着,拿钱!我看面子,你别不
知好歹!”孙侦探的眼神非常的难看了。
⑥“我招谁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你谁也没招,就是碰在点儿上
了!人就是得胎里富,咱们都是底儿上的。什么也甭再说了!”孙侦探摇了摇头,似有无限
的感慨,“得了,自当是我委屈了你,别再磨烦了!”
⑦祥子又想了会儿,没办法。他的手哆嗦着,把闷葫芦罐儿从被子里掏了出来。
⑧“我看看!”孙侦探笑了,一把将瓦罐接过来,往墙上一碰。
⑨祥子看着那些钱洒在地上,心要裂开。
⑩“就是这点?”
⑪祥子没出声,只剩了哆嗦。
⑫“算了吧!我不赶尽杀绝,朋友是朋友。你可也得知道,这些钱儿买一条命,便宜事
儿!”
⑬祥子还没出声,哆嗦着要往起裏被褥。
⑭“那也别动!”
⑮“这么冷的……”祥子的眼瞪得发了火。“我告诉你别动,就别动!滚!”
⑯祥子咽了口气,咬了咬嘴唇,推门走出来。
⑰雪已下了寸多厚,祥子低着头走。处处洁白,只有他的身后留着些大黑脚印。
(1)结合选段分析孙侦探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选文中画横线句子?
(3)结合本选段及原著,简要说说祥子的第二次买车的希望是如何破灭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答案】 (1)孙侦探:奸诈、狡猾、贪婪、残酷,从他为了敲诈祥子不惜套近乎、虚张
声势和软硬兼施等可见。
(2)一方面如实地描述了故事发生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以祥子在天寒地冻时被驱赶反衬孙
侦探的冷酷无情;另一方面以雪地上的黑脚印隐喻辛苦钱被敲诈走后祥子悲伤、绝望的心
情。
(3)卖了骆驼得三十几块钱,送到刘四爷那里储存,又开始省吃俭用拼命攒钱买车,可是
他的钱被一个要抓曹先生的侦探抢去了,他买车的梦又一次破灭,又一次受到打击。根本
原因:当时社会黑暗,是人吃人的社会。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
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
为了敲诈祥子不惜套近乎、虚张声势和软硬兼施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奸诈、狡猾、贪婪、残
酷的性格特征。
(2)欣赏文句。“雪已下了寸多厚,祥子低着头走。处处洁白,只有他的身后留着些大黑
脚印。”“雪已下了寸多厚”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说明雪下的很大,天气恶劣。“祥子低着头
走”是写祥子的动作(低头),也说明祥子有心事。祥子在天寒地冻时被驱赶反衬孙侦探的
冷酷无情;“只有他的身后留着些大黑脚印”隐喻辛苦钱被敲诈走后祥子悲伤、绝望的心
情。要看懂上下文的情节。
(3)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
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
自己的阅读体验。原著相关情节是卖了骆驼得三十几块钱,送到刘四爷那里储存,又开始
省吃俭用拼命攒钱买车。选文这部分的情节是他的钱被一个要抓曹先生的侦探抢去了,他
买车的梦又一次破灭,又一次受到打击。根本原因:城市的病态文明给人们带来的深深伤
害,作者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一定要答出社会原因。
故答案为:(1)孙侦探:奸诈、狡猾、贪婪、残酷,从他为了敲诈祥子不惜套近乎、虚张
声势和软硬兼施等可见。
(2)一方面如实地描述了故事发生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以祥子在天寒地冻时被驱赶反衬孙
侦探的冷酷无情;另一方面以雪地上的黑脚印隐喻辛苦钱被敲诈走后祥子悲伤、绝望的心
情。
(3)卖了骆驼得三十几块钱,送到刘四爷那里储存,又开始省吃俭用拼命攒钱买车,可是
他的钱被一个要抓曹先生的侦探抢去了,他买车的梦又一次破灭,又一次受到打击。根本
原因:当时社会黑暗,是人吃人的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的理解概括,解答此题要根据前文内容以及人物的行为作
出判断。从前文可以知道孙侦探奸诈、狡猾、贪婪、残酷的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一般作用,还要看
清题目要求分析的是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陪衬作用,注意结合人物心理去分析。
(3)文章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文章的根本目的,作者的情感倾向会在文章中通过人物形象反
复表述,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
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
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
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
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
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
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
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
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
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
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
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
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1)武松的绰号是________。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的________。
(2)“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
(3)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4)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吗,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行者
;鲁智深
(2)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
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
拳,打死老虎。
【解析】【分析】(1)本阅读选段出自《水浒传》,描述的是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文段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也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特别是文段中
的动作描写,传神的表现出武松的英勇,令无数读者着迷。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
累,读四大名著,不仅只是追求情节,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内容分类记忆,作深
入的了解。《水浒传》中武松的绰号是行者,他到二龙山落草,当时的大头领是鲁智深。
(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意,“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本题
就是要我们分析文段的情节是怎样“波澜起伏”的。结合文段中对武松找虎过程的描写来
看,作者先写武松以为山上没有老虎,谁想老虎还真的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
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哨棒却又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重点写
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从情节发展来看,确实一波三折,扣人心弦。(3)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
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
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划线的句子将老虎的吼叫说成是“霹雳”,很
明显是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老虎的凶猛,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有
力。(4)解答此题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及主旨来分析。从前文内容来看,武松打死老虎的过
程很凶险,他没有了有用的武器,最后还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肯定耗费了很多的力气,
这时写他拖不动老虎,很真实,作者也想借此侧面表现出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7.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
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
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所
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
方才睡了。……
(1)以上选段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这部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眼泪中有着种种复杂的情
感,其中就牵扯着上文提到的她的父母,她的家乡。你能简单地概括一下林黛玉的身世
吗?
(3)分析上面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林黛玉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红楼梦
;曹雪芹
(2)父母早逝、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3)多愁善感。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
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
线索,形成体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考查对《红楼梦》情节的熟悉和把握程度。题干要求概括林黛玉的身世。古典名著是
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
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跟她所
处的境遇有很大关系。从小母亲早逝,于是背井离乡到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3)分析人物性格。林黛玉的性格用一个成语概括即使“多愁善感”。要有通过描写来分析
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比如“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
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此句正切合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故答案为:(1)红楼梦;曹雪芹;(2)父母早逝、背井离乡、寄人篱下;(3)多愁善
感。
【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
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
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
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
答性格特征。
8.阅读《海燕》文段,完成小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
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
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
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
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
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
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
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
恶恨恨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大笑,它又在号
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
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
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摔成尘雾和碎沫”一句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有什么表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请你说说“乌云遮不住太阳”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4)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散文诗的主要意思。
【答案】 (1)拟人、比喻,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狂
(2)海鸥“呻吟(飞窜、恐惧)” 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通过对比,突
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3)说明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革命必将战胜反动,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4)描写海燕在暴风雨临近之时,搏击风波,以必胜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的情景。
【解析】【分析】(1)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是典型的
拟人修辞;“大块的翡翠”是借喻。文章通过拟人、比喻这两句修辞,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
狂肆虐。
(2)一问,答此题要看懂上下文,而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4段“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
呻吟着”,5段“海鸭也在呻吟着”,6段“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
下”,这些都是他们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二问,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把他们和勇敢的海
燕进行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对他们的描写目的是反衬海燕的。
(3)“乌云遮不住太阳”中的乌云和太阳分别象征与人民为敌的反动势力和光明、胜利。那
么就说明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革命必将战胜反动,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要理解好“乌云”
与“太阳”的象征意义。
(4)通篇阅读,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并弄懂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然后用
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要注意,一定要把作者要通过海燕来表达的思想感情答出来。
故答案为:
(1)拟人、比喻,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狂;
(2)海鸥“呻吟(飞窜、恐惧)” 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通过对比,突
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3)说明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革命必将战胜反动,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4)描写海燕在暴风雨临近之时,搏击风波,以必胜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的情景。
【点评】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
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
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9.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傅雷家书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封信感到
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
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
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我们不
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
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
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
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害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
人。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生也有很大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
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
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地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
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
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
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
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
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
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阅读选段,说说这封信是针对傅聪遇到的什么情况而写的,其目的是什么?
(2)傅雷曾对儿子说:“只要你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在这封信里,作者认为坚强的
具体表现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说:“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请自选角
度为这句话做批注。
(4)傅雷在另外的信中曾经对儿子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
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在这封信中,作者也是把“儿子变成了朋友”
来看待的。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针对傅聪精神消沉而写的。其目的是劝慰儿子正确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
泰然处之。
(2)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
(3)这句话与上句“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紧密相接,用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
(4)在这封信中,傅雷既像长辈一样开导劝诫儿子,又如朋友一般,把自己放到与儿子平
等的位置上,倾听儿子的声音,予以鼓励,并提出建议。
【解析】【分析】(1)从选文中“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等句分析,这封信
是针对傅聪精神苦闷消沉写的。结合“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
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慢慢地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
惊心动魄,能够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
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
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等句分析,中心意思是希望儿子能够正确的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
低落,进而战胜挫折,泰然处之。
(2)坚强是贯穿这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
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此题可提取“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以客
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
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中的“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
析,彻底感悟”作为答案即可。
(3)针对“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的批注,可以从修
辞手法上进行赏析。如在内容上,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在结构
上,与上句“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相照应。做批注时,注意用语简
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4)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学生可以从不
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还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朋友”的
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
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
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
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
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
朋友”的体现。
故答案为:⑴ 针对傅聪精神消沉而写的。其目的是劝慰儿子正确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
然处之 ;
⑵ 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 ;
⑶ 这句话与上句“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紧密相接,用比喻的手法形
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 ;
⑷ 在这封信中,傅雷既像长辈一样开导劝诫儿子,又如朋友一般,把自己放到与儿子平等
的位置上,倾听儿子的声音,予以鼓励,并提出建议。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把握。掌握名著的内容是答题关键,注意语句的通顺。
⑵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傅雷家书》相关内容的鉴赏能力。
⑶句要求自选角度,可以选择修辞的角度,也可以从内容、写法上考虑。题考查赏析句
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⑷本题考查《傅雷家书》内容的把握及重点句子的理解。“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
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结合全文内容谈出朋友的含义
及幸福的原因即可。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①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
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
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
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
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
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
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A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
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
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
藏,驾着云,别了龙王。
②正走,却遇着南海菩萨。菩萨道:“孙悟空,你怎么不受教诲,不保唐僧,来此处何
干?”慌得个行者在云端里施礼道:“向蒙菩萨善言,果有唐朝僧到,揭了压帖,救了我
命,跟他做了徒弟。他却怪我凶顽,我才闪了他一闪,如今就去保他也。”菩萨道:“赶早
去,莫错过了念头。”言毕,各回。
③这行者,须臾间看见唐僧在路旁闷坐。他上前道:“师父!怎么不走路?还在此做
甚?”三藏抬头道:“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叉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行者
道:“我往东洋大海老龙王家讨茶吃吃。”B三藏道:“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你离了
我,没多一个时辰,就说到龙王家吃茶?”行者笑道:“不瞒师父说,我会驾筋斗云,一个
筋斗有十万八千里路,故此得即去即来。”三藏道:“我略略的言语重了些儿,你就怪我,
使个性子丢了我去。象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象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
过意不去呀!”行者道:“师父,你若饿了,我便去与你化些斋吃。”三藏道:“不用化斋。
我那包袱里,还有些干粮,是刘太保母亲送的,你去拿钵盂寻些水来,等我吃些儿走路
罢。”
④行者去解开包袱,在那包裹中问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
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C三藏就顺口儿答应
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
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
就穿了罢。”行者遂脱下旧白布直裰,将绵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体裁的一般,把帽
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
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
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
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
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疼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
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
“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
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疼了!这是怎
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
“不敢了!”
(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有删节))
【相关注释】心猿意马(xīn yuan yì mǎ):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
样。——《现代汉语词典》
(1)《西游记》的标题暗含隐喻,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小说第十四回和第十五回暗含了成
语“心猿意马”,结合“相关注释”及这两回的内容,揣摩这两回标题的内涵。
(2)第①段中画的名字“《圯桥进履》”可以略过不读,请写出理由。
(3)阅读文中画线句A,结合文本,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此时孙悟空在想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写出孙悟空的心理活
动。)
(4)文中画线句B和C是一处矛盾,唐僧教孙悟空“出家人不要说谎”,转眼自己就“顺口
儿”骗人,你怎么看待唐僧的自相矛盾?
(5)观音菩萨用“紧箍”来约束孙悟空,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选文和整本《西游记》,
以及你的人生体验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 (1)孙悟空和小白龙皈依佛门,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2)画的名字跟主要情节没有紧密关系;“圯”是生僻字,读不出字音,可以暂时不读,略
过即可;下文有龙王对这幅画的具体解读,通过下文内容就可以得知画的主要内容。
(3)张良为黄石公三次捡鞋三次穿鞋,任劳任怨,最后得以宝书,功成名就;而我说是保
师傅西去取经,可我却忍受不了师傅的一点教诲,碰到一点小困难就临阵逃脱,这样以后
怎能有所成就,取得正果?
(4)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帽是观音的旨意,唐僧只是奉命行事;为了西去大业,唐僧也只能
打破出家人不能说谎的原则,骗孙悟空;从唐僧骗人的话语中可见,唐僧也不是如常人认
为的老实厚道,不懂变通,他也有随机应变,圆滑狡诈的一面。
(5)观点一:我认为有必要。孙悟空是天生石猴,喜欢自由的生活,无拘无束,不服管
教,这样的性格不足以成就取经大事,难成正果。正所谓“成人不自在”,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孙悟空由妖到佛的成长过程,正需要像观音、唐僧这样的大人来约束、教导他更好地
收心、成长、成熟。在以后的故事中,孙悟空一心一意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去取经,紧
箍咒起到了很好地约束力。孙悟空就像生活中的我们,紧箍咒就像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管
教,在成长中学知识,明礼仪,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取得生活中的“真经”,成长为
合格的“人”。
观点二:我认为没有必要。《西游记》是记述孙悟空成长过程的文学作品,他由妖到佛的
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艰苦环境的磨练,离不开内心品质的不断净化,
正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动心忍性”,成长为真正的人。这个过程是个体主动接
受并自我完善的过程,不存在紧箍式的外在力量。新时代的青少年,正应该像孙悟空一
样,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自觉成人”。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文段主要是讲述孙悟空打死山贼被师
傅逐出师门的情景。结合相关故事情节,可知第十四回标题的“心猿”是指孙悟空,“心猿归
正”即是孙悟空愿意保护唐僧去取经。由此推断,成语中的“意马”是指白龙马。所以这两回
的标题内涵就是孙悟空和小白龙皈依佛门,一心保护唐僧去取经。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故事细节的描写的掌握情况,通过读文本可知略过不读的原因有
三:一是画的名字跟主要情节没有紧密关系;二是“圯”是生僻字,读不出字音,可以暂时
不读,略过即可; 三是下文有龙王对这幅画的具体解读,通过下文内容就可以得知画的主
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可以假设自己就是孙悟空,对于眼前看到的一幕内心有
何感想,但重要的是结合主题,不能偏离主题。
⑷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文本③--④的内容可知: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帽是
观音的旨意,唐僧只是奉命行事;为了西去大业,唐僧也只能打破出家人不能说谎的原
则,骗孙悟空;从唐僧骗人的话语中可见,唐僧也不是如常人认为的老实厚道,不懂变
通,他也有随机应变,圆滑狡诈的一面。
⑸本题考查名著《西游记》人物个性的把握及其评价,表明人物个性并言之有理,表达出
自己的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孙悟空和小白龙皈依佛门,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
⑵ 画的名字跟主要情节没有紧密关系;“圯”是生僻字,读不出字音,可以暂时不读,略过
即可;下文有龙王对这幅画的具体解读,通过下文内容就可以得知画的主要内容 ;
⑶ 张良为黄石公三次捡鞋三次穿鞋,任劳任怨,最后得以宝书,功成名就;而我说是保师
傅西去取经,可我却忍受不了师傅的一点教诲,碰到一点小困难就临阵逃脱,这样以后怎
能有所成就,取得正果?
⑷ 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帽是观音的旨意,唐僧只是奉命行事;为了西去大业,唐僧也只能打
破出家人不能说谎的原则,骗孙悟空;从唐僧骗人的话语中可见,唐僧也不是如常人认为
的老实厚道,不懂变通,他也有随机应变,圆滑狡诈的一面 ;
⑸ 观点一:我认为有必要。孙悟空是天生石猴,喜欢自由的生活,无拘无束,不服管教,
这样的性格不足以成就取经大事,难成正果。正所谓“成人不自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孙悟空由妖到佛的成长过程,正需要像观音、唐僧这样的大人来约束、教导他更好地收
心、成长、成熟。在以后的故事中,孙悟空一心一意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去取经,紧箍
咒起到了很好地约束力。孙悟空就像生活中的我们,紧箍咒就像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管
教,在成长中学知识,明礼仪,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取得生活中的“真经”,成长为
合格的“人”。
观点二:我认为没有必要。《西游记》是记述孙悟空成长过程的文学作品,他由妖到佛的
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艰苦环境的磨练,离不开内心品质的不断净化,
正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动心忍性”,成长为真正的人。这个过程是个体主动接
受并自我完善的过程,不存在紧箍式的外在力量。新时代的青少年,正应该像孙悟空一
样,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自觉成人”。
【点评】⑴本题重在考查对名著相关情节的识记与理解以及对相关人物的分析,在平时的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
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节安排的意图,答题时通读全文结合内容即可作
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即补写心理描写,补写时一定把
⑷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性格及故事情节的理解。答题时注意结合名著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
点即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感悟,要根据原著你对孙悟空的理解。可以表达肯定的观点,也可
以是否定的态度,说出理由即可。
11.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
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心内自慌,宋江且答应道:“晁盖这厮奸顽役户,本县内
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今番做出来了,好教他受!”何涛道:“相烦押司便行此事。”宋江
道:“不妨,这事容易。瓮中捉鳖,手到拿来。只是一件,这实封公文须是观察自己当厅投
下,本官看了,便好施行发落,差人去捉。小吏如何敢私下擅开?这件公事非是小可,勿
当轻泄于人。”何涛道:“押司高见极明,相烦引进。”宋江道:“本官发放一早晨事务,倦
怠了少歇。观察略待一时,少刻坐厅时,小吏来请。”何涛道:“望押司千万作成。”宋江
道:“理之当然,休这等说话。小吏略到寒舍分拨了些家务便到,观察少坐一坐。”何涛
道:“押司尊便,请治事。小弟只在此专等。”
宋江起身,出得阁儿,分付茶博士道:“那官人要再用茶,一发我还茶钱。”离了茶坊,
飞也似跑到下处。先分付伴当去叫直司在茶坊门前伺候:“若知县坐衙时,便可去茶坊里安
抚那公人道:‘押司便来’。叫他略待一待。”却自槽上上了马,牵出后门外去。宋江拿了鞭
子,跳上马,慢慢地离了县治。出得东门,打上两鞭,那马不刺剌地望东溪村撺将去,没
半个时辰,早到晁盖庄上。
(1)选文中晁盖犯的“迷天大罪”是指________。
(2)宋江为救晁盖,具体是怎样做的?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3)《水浒传》好汉聚义梁山的原因有多种,请结合原著,写出其中的四种及对应的一个
人物。
【答案】 (1)在黄泥冈劫走梁中书送给蔡京的生辰纲
(2)用谎言骗取何涛的信任,表明协力办差的决心;以知县未“坐厅”为由,拖延何涛与知
县相见;以分拨家务为由,脱身去给晁盖报信;安排直司见机行事稳住何涛,拖延时间。
(3)第一种:因吃了官司或逃避官司而被逼上梁山的。如林冲、宋江、武松、晁盖、鲁智
深、杨志、柴进、雷横、石秀等。
第二种:原来就分散在各山头做寨主强人,自愿加入的。如王矮虎等。
第三种:本就在江湖上作偷盗打劫勾当,主动投奔的。如孙二娘等。
第四种:因与梁山泊或其他山头好汉结交而随之上山的。如李逵等。
第五种:被梁山用计赚来的或硬拉上山的。如秦明等。
第六种:被梁山打败后拉去入伙的,如扈三娘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悉名著的情节:晁
盖组织了黄泥岗智取生辰纲。在路经黄泥岗时路遇一批贩枣客人,后又有一人贩酒而来,
贩枣客买一桶酒,在付钱时发生纠纷,又有人偷喝了另一桶是的半瓢,再有人偷喝未成被
贩酒人擒住。杨志见属下口渴难耐就容许他们买下了剩下的酒 ,喝下后却发现药发作了。
原来这是这群贩枣客就是晁盖、吴用等人假扮的,贩酒客则是白胜所扮。
(2)本题考查考生对选段内容的归纳能力。从文本宋江先将何涛等人安排到饭馆饭,告诉
自己去禀报知县石文斌,在此期间宋江骑了匹快马直奔东西村,将此事告知晁盖,从而使
晁盖有了准备,得以脱身。
(3)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细读《水浒传》,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
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如,第一种:被自己人陷害——以卢俊义为代表。第
二种。被官府(或者与官府有勾结的人)陷害,被迫上山——以林冲为代表。第三种:被
俘上山,由于个人意志、信仰不坚定,甘愿为梁山效力——以关胜为代表。第四种:因杀
人越货触犯了法律,为逃避法律制裁不得已而上山——以晁盖、吴用等人为代表。
故答案为:⑴ 在黄泥冈劫走梁中书送给蔡京的生辰纲
⑵ 用谎言骗取何涛的信任,表明协力办差的决心;以知县未“坐厅”为由,拖延何涛与知县
相见;以分拨家务为由,脱身去给晁盖报信;安排直司见机行事稳住何涛,拖延时间。
⑶ 第一种:因吃了官司或逃避官司而被逼上梁山的。如林冲、宋江、武松、晁盖、鲁智
深、杨志、柴进、雷横、石秀等。
第二种:原来就分散在各山头做寨主强人,自愿加入的。如王矮虎等。
第三种:本就在江湖上作偷盗打劫勾当,主动投奔的。如孙二娘等。
第四种:因与梁山泊或其他山头好汉结交而随之上山的。如李逵等。
【点评】⑴考生在平时要认真阅读名著,对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要做到心中有数。
⑵本题不难,考生只要阅读选段,对宋江的行为可以公概括,考生要注意的是概括要简
洁。
⑶考生要熟悉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人生道路要认识清楚,并且要学会归类。
12.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
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
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
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
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
而且要背出来。
(乙)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
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
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
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
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
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
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1)文段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甲段节选自《________》一文,乙段选自
《________》一文。
(2)甲乙两段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试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3)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分析一点即可)
【答案】 (1)五猖会;父亲的病
(2)父亲和陈莲河。《五猖会》中的父亲是一个严厉、专制的封建家长,从父亲的语言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以看出。陈莲河是一个故弄玄虚、道貌岸然、毫无
真才实学、草菅人命的庸医,从他开的药方“‘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
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可以看出。
(3)【示例1】通过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如《五猖会》中,选取了父亲在“我”将要出
门去看五猖会时,要“我”先把书背出来再去这个典型情节,对父亲只作聊聊几笔的描写,
就刻画出了一个对儿童心理无知和隔膜的封建家长的形象。
【示例2】巧妙地运用讽刺和对比的写法。如《父亲的病》中写到“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
格也丧失了”等对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或
《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情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家长专制的反感和批判。
【解析】【分析】(1)根据父亲让我背《鉴略》可知出自《五猖会》。乙段文字写的是陈
莲河写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出自《父亲的病》。
(2)甲文中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
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表现父亲是一个严厉、专制的封建家。乙文
中陈莲是河当时绍兴的中医,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把名字颠倒,
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故弄玄虚、道貌岸然的
江湖骗子。他“巧妙”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第一套药引,蟋蟀也就罢了,还是什么“原
配”,岂不是可笑至极?
(3)甲文:虽只写一件事,但这件事写得集中、单纯而又丰富。作者善于运用气氛渲
染,铺陈对比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述,
写出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满。这一切描述都为第二部分开首节日般
的高兴心情做铺垫。由于以往的屡次失望,自然会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正
在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时候,父亲出现在眼前:"去拿你的书来",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
水”。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
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
故答案为:⑴五猖会;父亲的病
⑵父亲和陈莲河。《五猖会》中的父亲是一个严厉、专制的封建家长,从父亲的语言“给
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以看出。陈莲河是一个故弄玄虚、道貌岸然、毫无真才
实学、草菅人命的庸医,从他开的药方“‘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
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可以看出。
⑶【示例1】通过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如《五猖会》中,选取了父亲在“我”将要出门
去看五猖会时,要“我”先把书背出来再去这个典型情节,对父亲只作聊聊几笔的描写,就
刻画出了一个对儿童心理无知和隔膜的封建家长的形象。
【示例2】巧妙地运用讽刺和对比的写法。如《父亲的病》中写到“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
格也丧失了”等对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或
《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情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家长专制的反感和批判。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
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
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
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考生要结合选段,联系平时对名著主题、经典情节、人物
形象的理解、进行比较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名著的具体篇章的内容进行
分析理解。要求考生对选段仔细阅读,找准典型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海猿
矫健
我在小岛上,教孩子们自然地理。我热爱自然科学,常躺在沙滩上沉思冥想感觉着大自
然的奥秘。
有一天,驻军战士挖水池,挖出些古人的东西。我的脑袋轰响:古人是怎么上小岛来的
呢?坐机器船来都要六个小时!这里将有一个重大发现!可能人类有些秘密还没解决;这
些秘密有可能在小岛上解决。
果然小岛的发现越来越多,很快震动了全国!
在这个时候,我心中老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我虽只读过几本通俗的科学小册子,
但是总能隐约感受到最高深的学问。我在深夜躺在沙滩上,总听见有人叫我,轻轻的,我
把耳朵埋在沙子里,听见呼声来自大海的深处。
科学家们严肃地工作着,使我崇拜又迷惑。他们说:岛上的古人距今七千年左右,小岛
原来与大陆连成一片,海水上涨,小岛就远离了大陆。我心中空荡荡的,古人从大陆走来
的结论,未免叫我失望。没有想象与神秘,我心底那一丝微妙的感知,却无法从中满足。
后来来了一个老头,他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模样有些古怪。他细细地考察了出土诸
物,喃喃道:没找到,没找到,还是没找到……他昂起头,小的那只眼睛流露出失望和迷
惘;而大的那只眼睛越过渔村山崖和礁石,向茫茫的大海投去灼灼的一瞥。
当面大家叫他“六一老”,恭恭敬敬,但他一转身就流露出隐微的讥笑。他的知识一定渊
博,但他某种异想天开的念头使他们受不了。他对面前的古物有些漫不经心,他到底要寻
找什么呢?我得跟上他。
一天,正喝着我熬的鱼汤的六一老忽然走出屋,仿佛有人叫他。月光下,他躺在沙滩
上,像我常做的那样,耳朵埋在沙子里。我惊呆了!我挨到他身边,低声问:“您听见了
吗?”他回答说:“什么?”
“有人叫我。”
“人?”
“您好像在找东西!您在苦寻什么呢?”许久,他缓缓地说道:“从腊玛古猿到南方猿人,有
四百万年是人类发展史的空白。这时期全世界没有发现一块猿骨化石,好像古猿突然从地
球上消失了!它们到哪儿去了呢?”
这时,我觉得他和我处境一样,既感到存在的巨大的奥秘,又无法将它抓住。他既要理
智地思索,还要冥冥地感觉,把这两者结合为奇妙的想象力去勾画失去了的四百万年的人
类生活。
“他们都不相信,我要找证据,可是一直找不到。但我知道,我知道它们闪到哪里去
了!”
我激动地问:“到,到哪里去了?”六一老伸手一指:“大海!”
他说:由于某种原因,人无法在陆地上生存,迁移到大海里过类似鲸鱼的生活,人类至
今还保留着许多海洋动物的特性。比如,陆地动物多食一点盐就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但
人对盐的适应性极强。还有,哺乳动物除了鲸类,人的潜水能力最强。猿人鼻孔朝天可能
与浮出水面换气有关……
“海猿——”我叫起来,“海猿!”
“是啊,为什么不可能呢?一切生物来自大海,猿人为什么不能返回大海?冰川期等大灾
难可能把猿人逼进大海,他们适应了大海,我认为在腊玛古猿和南方猿人之间,还有个海
猿时代!”
六一老大眼小眼一起瞪圆,射出炯炯的目光,他语言洪亮激昂,包藏着火一样的热情。
我闭上眼睛,我惊喜地看见:大灾难来临,惊慌的古猿们奔向大海,在温暖的海水里它们
得以自由,和鲸鱼一起并驱巡回。我又听见有人叫我名字,声音仿佛从海底传来……
我想,我和六一老是同类,我和他一样常在冥冥中感觉着最高秘密,我们都相信真正的
创造总是起源于那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和执着!
科学家们走了,再也没有听过六一老的消息,大约他仍瞪着一大一小的眼睛,徒劳地绕
着大海奔波。
我还在小岛上教自然地理。那天,清晨我忽然想起六一老在沙滩上画的那棵树。我想,
把它画下来讲课用,我急急地奔向海滩。
阳光下,海浪冲向沙滩,它们抹掉了那棵树。但_______________
我们都是水珠,大海是不乏水珠的。
(有删改)
(1)阅读小说,请仿照示例将以下情节补充完整。
①开端:发现古物,“我”内心冲动。
②发展:________
③高潮:________
④结局:________
(2)请结合全文,说说六一老是个怎样的人?
(3)下列选项,哪一项更适合填入倒数第二段的横线处?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但我看见海浪在朝霞里跳跃,变幻出五颜六色的光彩,那么生机盎然、那么朝气蓬勃
时,我不由得笑了。
B.但我看见海浪在晩霞里怒号,那深不可测蓝色让人透不过气了,压抑着你,让人绝望。
我不由得忧郁了。
(4)有人说,小说中的“我”无足轻重,完全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科学考古,“我”崇拜迷惑;六一老寻证。“我”既惊又喜;考古结束,“我”笑
对生活。(意对即可)
(2)①六一老是一个长相奇特行为怪异的人,从他长着一大一小的眼睛,模样古怪可以
看出。②执着于自己的科学猜想,不断求证的人,从他讲诉的人类起源及疑感探求可以看
出。(意对即可)
(3)选A。首先根据语境这是清晨的朝霞:其次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要展现“我”积极充
满希望的心理活动;再次虽然六一老画的那棵树不见了,但“我”的科学梦想却近了,应该
用充满生机的面面来表达。(意对即可)
(4)不同意(不可删去)。①“我”的形象和小说主题密切相关,讲述的是普通人物同样
可以有科学梦想这一主题,删去后仅靠一个落寞的科学家是不足以表现的。②“我”是小说
的叙事视角,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通过自己迷茫探知的过程并巧借六一老之口讲诉人类进
化史,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意对即可,仅有判断没有阐述不得分。)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
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这篇小说
叙写了“我”在小岛上教孩子们自然地理,有一天,驻军战士挖水池,挖出些古人的东西,
让“我”内心感到冲动。于是到岛上来的科学家们严肃地工作着,这使“我”崇拜又迷惑。又
有一天,六一老忽然走出屋,仿佛有人叫他,在沙滩上“我”听六一老讲的设想和推测,让
“我”感到激动而惊喜。但科学家们走了,考古结束了,六一老也只是徒劳地绕着大海奔
波,然而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期待。据此梳理,仿照示例拟写作答。意近即可。
(2)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
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
绍和评价。从外貌特征上看,六一老是一个长相奇特的人——“后来来了一个老头,他一只
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模样有些古怪”。从六一老的言谈举止看,他是一个执着于自己的科
学猜想,学识渊博、不断探索求证的人。这可文章中他对“我”所讲的人类起源、疑感以及
不断的求证过程可以看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最后写“我”再奔向海边去寻找六一老所画的
树,虽然那树已经被海浪吞噬掉,但六一老的猜想却让“我”离科学梦想的距离却近了。所
以,情感的表达应该是积极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所以应该选用A。因为A项所描写的
景象与“我”此时的心境吻合,能更好地烘托“我”对未来的希望。据此理解作答。
(4)考查小说中人物安排的作用。作答时可从主题、结构、线索等方面分析人物的作
用。首先,文章中的“我”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我”和科学家六一老都执着地所示科学
梦想,这与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密切相关;其次,小说又是以“我”为叙事线索的,我是整
个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第三,“我”的加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小说的情节富于变
化,同时也使主题的表达更有深度。所以,小说中的“我”是不能删去的。据此理解分析作
答。
故答案为:⑴科学考古,“我”崇拜迷惑;六一老寻证。“我”既惊又喜;考古结束,“我”笑
对生活。(意对即可);
⑵①六一老是一个长相奇特行为怪异的人,从他长着一大一小的眼睛,模样古怪可以看
出。②执着于自己的科学猜想,不断求证的人,从他讲诉的人类起源及疑感探求可以看
出;
⑶选A。首先根据语境这是清晨的朝霞:其次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要展现“我”积极充满
希望的心理活动;再次虽然六一老画的那棵树不见了,但“我”的科学梦想却近了,应该用
充满生机的面面来表达。(意对即可);
⑷不同意(不可删去)。①“我”的形象和小说主题密切相关,讲述的是普通人物同样可以
有科学梦想这一主题,删去后仅靠一个落寞的科学家是不足以表现的。②“我”是小说的叙
事视角,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通过自己迷茫探知的过程并巧借六一老之口讲诉人类进化
史,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意对即可,仅有判断没有阐述不得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
中给出的时间提示,找到相关的段落,从中即可提取出相关的词语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
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注意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把握;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
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⑷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安排的作用。解答时可从主题、结构、线索等方面分析人物的作
用。
14.现代文阅读
中国古代报纸都登啥?
最近,在热播的古装剧《鹤唳华亭》《庆余年》中,观众发现“邸报”很好玩,仿佛成了
皇帝和大臣们一早起来就浏览并热议的“热搜”和“头条”,朝堂动向、社会八卦都在其中。
新媒体时代,回望中国古代报纸,也能钩沉出不少有趣的掌故。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西汉时期就有邸报制度,堪称报纸起源。唐朝中期,藩镇纷纷在
京设邸,后简称进奏院。进奏官类似今天的“编辑记者”,重要任务就是传递朝廷政治信
息,按日期连续地整理朝廷新闻,抄写后传送到各地,这种报纸叫进奏院状报、进奏院
状、邸吏状或报状。
唐人孙樵写有《读开元杂报》一文,记叙了他在湖北一带所读到的开元年间流传下来的
手抄报纸,有数十页纸,记载的大都是开元年间的朝廷政治新闻,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
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
1900年,人们在敦煌石窟发现了一份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的进奏院状,这是现存年
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这份报纸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
从朝廷所在地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归义军节度使派出官员到朝廷驻地请求旌节的情况
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
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编号S1156。宋代以来,读报纸成为官员们和士大夫日常生活
中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南宋以后,在民间也开始有了阅读报纸的风潮。
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
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也包括一些社会新闻、自然灾害信息之类。
但内容相对简略,不会抄录这些奏章文字的全文。
宋人的诗作里有不少是写读完邸报之后的感想,比如苏东坡《小饮公瑾舟中》中就有“坐
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此去澄江三万顷,只应明月照还空”的句子。再比如王安
石的《读镇南邸报》一首,杨万里读邸报后的感事诗七律一首,都写于看邸报之后,抒发
了诗人对宦海沉浮和世事的感慨。
中国民办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由部分进奏官和书坊主人私自发行,其
实是一种非法出版物。南宋时,这种民间报纸被统称为“小报”,有时也称之为“新闻”。明
代中叶以后,政府默许民间自设报房,公开出售报纸。这种报房类似今天的报社,如公慎
堂、荣禄堂、聚升、聚恒、同顺、同文等。大多设在北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
开始印有报头。这种报纸的核心追求就是牟利,所以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
受订户,而且以订阅为主,读者所付报纸费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读者主要是官吏、士绅
和商人。《京报》刊登的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三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和宫
门钞。其中,官门钞就是朝廷内部传来的,张贴于宫门外的新闻。
(节选自《扬子晚报》2019年12月3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西汉时期就有邸报制度,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现藏于敦煌石窟。
B.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唐朝称“进奏院状报”,宋朝则称“小报”。
C.文章列举苏东坡诗句,是为了说明邸报是北宋文人士大夫接触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
D.明代《京报》的核心追求就是牟利,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
(2)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报纸历史发展、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3)阅读全文,填写下列表格。
西汉唐代宋代明代
朝廷新闻谕旨、奏折和宫门钞
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手机人民网的两个界面。与古代邸报相比,谈谈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变化。
【答案】 (1)D
(2)名称变化;阅读对象;传播途径
(3)朝廷政治新闻;诏书、法令公报、章奏疏表、工作报告、战报、社会信息
(4)①内容更丰富,除了政治新闻,还有体育、社会、科技等大量信息、内容;②呈现
方式更多元,有图片、视频、音频等;③传播更快捷,在俄罗斯发生的新闻,中国读者能
及时看到;④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解析】【分析】(1)A. “现藏于敦煌石窟”错误。与“在敦煌石窟发现了一份唐僖宗光启
三年(887年)的进奏院状,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这份报纸现藏于英国不列颠
图书馆”不符;B. “邸报在……,宋朝则称‘小报’”错误,南宋时的“小报”是指民间报纸;C. “说
明邸报是北宋文人士大夫接触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错误,与原文“都写于看邸报之后,抒
发了诗人对宦海沉浮和世事的感慨”不符;故选D。
(2)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早在两
千多年前,中国西汉时期就有邸报制度,堪称报纸起源”“唐朝中期”“尤其是南宋以后”“中国
民办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明代中叶以后”,介绍中国古代报纸历史发展;
“这种报纸叫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南宋时,这种民间报纸被统称为‘小
报’,有时也称之为‘新闻’”“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介绍了名称变化;“宋代以来,读
报纸成为官员们和士大夫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南宋以后,在民间也开始有了阅
读报纸的风潮”介绍了阅读对象;“抄写后传送到各地”“这份报纸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
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朝廷所在地发回敦煌的”“明代中叶以后,政府默许民间自
设报房,公开出售报纸”“官门钞就是朝廷内部传来的,张贴于宫门外的新闻”介绍了中国古
代报纸历史的传播途径。
(3)本题考查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提示,找到文章中相关答题区,提取作答。第2
段,“唐朝中期,藩镇纷纷在京设邸,后简称进奏院。进奏官类似今天的‘编辑记者’,重要
任务就是传递朝廷政治信息,按日期连续地整理朝廷新闻,抄写后传送到各地”可提取小题
一的答案;第5段,“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
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也包括一些社会新闻、自
然灾害信息之类”,可提取小题二的答案。
(4)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仔细观察手机人民网的两个界面,把它和邸报的内容、形式、
传播途径、阅读对象的需求等方面作比较即可。比如,内容上的比较,从人民网的两个界
面内容的分类可明显看出,新媒体时代“报纸”内容更丰富,除了政治新闻,还有体育、社
会、科技、军事、娱乐、教育、环保等大量信息、内容。
故答案为:⑴ D;
⑵名称变化;阅读对象;传播途径;
⑶朝廷政治新闻;诏书、法令公报、章奏疏表、工作报告、战报、社会信息;
⑷①内容更丰富,除了政治新闻,还有体育、社会、科技等大量信息、内容;②呈现方
式更多元,有图片、视频、音频等;③传播更快捷,在俄罗斯发生的新闻,中国读者能及
时看到;④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
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
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
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
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15.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智真长老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分付监寺,都寺,安排斋食。只见首座与众
僧自去商议道:“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众僧道:“知客,你去邀请客
人坐地,我们与长老计较。”知客出来请赵员外、鲁达,到客馆里坐地。首座、众僧禀长老
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长
老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
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
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
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首座道:“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
得从他。不谏不是,谏他不从便了!”
(二)
话说当日智真长老道:“智深,你此间不可住了。我有一个师弟,现在东京大相国寺住
持,唤做智清禅师。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
言,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愿听偈言。”长老道:“遇林而
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鲁智深听了四句偈言,拜了长老九拜,背了包裹,
腰包,肚包,藏了书信,辞了长老并众僧人,离了五台山,迳到铁匠间壁客店里歇了,等
候打了禅杖,戒刀,完备就行。寺内众僧得鲁智深去了,无一个不欢喜。长老教火工、道
人自来收拾打坏了的金刚、亭子。过不得数日,赵员外自将若干钱来五台山,再塑起金
刚,重修起半山亭子,不在话下。
(1)结合原著简述鲁达到五台山出家的原因及其离开五台山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的遭
遇。
(2)结合选文和原著对鲁智深在五台山所作所为的叙述,简要分析鲁智深的形象特点及作
者这样写的用意。
(3)众僧皆厌恶鲁智深,而智真长老却认为此人“正果非凡”,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鲁达为救被欺辱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后出逃,在赵员外的帮助
下到五台山出家。在前往大相国寺途中,制服了占山为王、要强抢刘太公女儿的小霸王周
通,后在赤松林遇见史进,两人在瓦罐寺除掉了崔道成和丘小乙,火烧瓦罐寺。
(2)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不参禅,不守清规戒律,下山喝酒,醉打山门,毁坏金
刚,逼众僧吃狗肉,事后还请长老评理,刻画了鲁智深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
却又如孩子般可爱的形象。作者将人物置于不同环境(或与人物反差很大的环境)中,表
现其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抗道路,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3)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算得上是一个善始善终,修成正果的人物:他一生路见不
平,行侠仗义,除恶务尽,如救素未谋面的金氏父女;对朋友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如野
猪林暗中护送好友林冲,危难时出手相救;不贪色,不贪钱财,不留恋功名,如擒方腊立
大功后不愿还京做官,最后在浙江听潮信而圆寂。鲁智深用自己的修行说明其是有佛心、
佛缘的人,印证了智真长老的慧眼。
【解析】【分析】(1)根据对原著的阅读理解可知,鲁达在酒馆认识了金翠莲,帮助金翠
莲,资助金翠莲父女逃离虎口。三拳打死镇关西,,为躲人命官司,鲁达在雁门县巧遇金
老,金老把恩人鲁达请到家中,并与收金翠莲做外室的赵员外相见,赵员外对鲁达表达了
佩服之情,帮助他到五台山出家。鲁智深破酒肉戒,二次大闹文殊院,无奈之下智真长老
甩锅给自己的师弟,将鲁达派往大相国寺。鲁智深下山,在桃花村遇桃花山二头领小霸王
周通欲强娶刘太公之女。鲁智深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
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报仇,与鲁达相认。后到瓦罐寺,那些僧人都向他诉苦,后来
才知道,这寺庙已被一僧一道霸占。僧人叫崔道成,道人唤丘小乙。巧遇史进,再后来结
果了二人的狗命。那鲁达本是菩萨心肠,回头惦念着老和尚和那妇人,但见只剩下尸首,
一时痛苦,遂火烧了瓦罐寺。
(2)鲁达在大闹五台山,又是喝酒,又是吃狗肉,打倒了金刚,推翻了亭子,直闹得佛
场众僧人“卷堂大散”。鲁智深看似犯戒的行为,其实是他对盲目修行的反抗。又表现他率
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孩子般可爱的形象。
(3)鲁智深打郑屠,原本也没有想打死他,只因为他嫉恶如仇,下手狠了一点,三拳就
把镇关西给打死了。但鲁智深马上就想到:“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
开。”他急急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拿了很少一些东西,大部分东西都舍弃了,马上出逃。
按照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规矩,鲁智深是提辖,这种行为是没有死罪的,何况他打死的又
是一个欺诈人的郑屠。但规矩是规矩,现实是现实,武松也是官员,打死的是害人性命的
奸夫淫妇,照样成为了刑徒。当他第二次打死了人,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为的是不连
累无辜,马上逃亡。不过,这种明智之举和鲁智深比较起来,显得有点儿觉悟晚了些。一
⑵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不参禅,不守清规戒律,下山喝酒,醉打山门,毁坏金
刚,逼众僧吃狗肉,事后还请长老评理,刻画了鲁智深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
却又如孩子般可爱的形象。作者将人物置于不同环境(或与人物反差很大的环境)中,表
现其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抗道路,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⑶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算得上是一个善始善终,修成正果的人物:他一生路见不平,
行侠仗义,除恶务尽,如救素未谋面的金氏父女;对朋友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如野猪林
暗中护送好友林冲,危难时出手相救;不贪色,不贪钱财,不留恋功名,如擒方腊立大功
后不愿还京做官,最后在浙江听潮信而圆寂。鲁智深用自己的修行说明其是有佛心、佛缘
的人,印证了智真长老的慧眼。
本文发布于:2023-11-17 09:2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84089217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