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工艺刺绣分类之五大名绣简介
刺绣俗称“绣花”。是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刺绣可分为“半手工
绣”和“纯手工刺绣”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
上的一种艺术。是用针和线“作画”,在织物上讲述故事。
刺绣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形式。画家用画笔,雕塑家用泥土,雕刻家用金属,木刻
家用木头来表达他们对美的追求。刺绣也和它们一样可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趣。
刺绣是一项综合艺术,开始,人们用最基本的织物,结合它们的编织纹理来绣,
后来,只要能被针和线穿过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绣。
刺绣是一种在已经织好的织物上再创作的艺术,但它不仅仅是针线和颜色的增加,
它更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用织物、颜色和以多种针法形成的有一定的
外形和意义的艺术。刺绣可以用线、剪和印花布来创造出挂毯、花边、图画,主
题,故事等。
五大名绣
五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及陇绣。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
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作为
一个地域广泛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
手工艺品
长和优势。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
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
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
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
大名绣”之称。
苏绣
苏绣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
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清代为盛
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清末时沈寿首创“仿
真绣”,饮誉中外,她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
30年代,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绘绣科主任杨守玉,创始乱针绣,丰富了苏绣针法。苏州
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技巧
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
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
台毯、靠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
山水、书法等。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苏绣先后有80多次作为馈赠
国家元首级礼品,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国外作刺绣表演。在1982
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双面绣《金鱼》杂1984年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
览会”上获金质奖。在苏绣的近代史上,有一位杰出的苏绣艺术家---沈寿。其作品震惊海
内外。沈寿代表作:《万年青图》 《仕女图》 《三马图》等。
此外,苏州发绣也是一件艺术瑰宝。发绣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一颗古老而耀眼的明珠,据史料
记载,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与丝绣相比,它有着清秀淡雅、线条明快、清隽劲拔、耐磨耐
蚀、永不褪色、富有弹性、利于收藏等特点。几年来,发绣在收藏界的价格一直不断攀升。
2012年,苏州发绣技艺申报苏州市“非遗”成功。
湘绣
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
而发展起来的。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
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
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
绘制绣稿,还了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早期湘绣以绣制日用装为主,
饰品
以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
件绒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
面花
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
美誉。湘绣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国
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湘绣荣获金杯奖。
粤绣
亦称“广绣”。泛指广东近2、3个世纪的刺绣品而言。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
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都
描述:远在明代,粤绣就用孔雀羽编线为绣,使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使
粤绣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轮廓花纹,自然工整”。
至清代粤绣得到了更大发展。国内收藏以故宫藏为最多而有代表性。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
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善留水路。粤绣品类繁多,欣赏品主要有条幅、
挂屏、台屏等;实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绣服等。一般多作写生花
鸟,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妇
女衣袖、裙面,则多作满地折枝花,铺绒极薄,平贴紬面。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常用
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18世纪纳丝绣,则底层多用羊皮金(广东
称“皮金绣”)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1982年粤绣以《晨曦》、《百鸟朝凤》等作
品,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
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
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
材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针法经初步整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
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100多种。品种有被面、枕套、绣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挂
屏等欣赏品。以绣制龙凤软缎被面和传统产品《芙蓉鲤鱼》最为著名。蜀绣的特点:形象生
动,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1982年,蜀绣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汴绣
汴绣,也称“宋绣”,距今800余的北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东京梦华录》
记载:开封做为北宋都城,其皇宫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
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
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即是绣姑绣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
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
竞相生辉,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
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
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汴绣以绣制中国名画、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型、细腻。以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
明上河图》为代表作,还绣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卢楞枷的《六尊者》、阎立本的《步
替图》、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清代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百骏图》......,以及
近代名家大作在传统色调,针法基础上,创新整理出基本针法36种之多,如:以及枪针绣
瓦、滚针,蒙针绣山水树木,双合针绣绳索;悠针绣动物,以及叠彩绣、席蔑绣、纳点绣、
乱针绣等应物象形的针法,可称是与刺绣艺术的结合,是在绘画艺术基础上的再创作。工艺
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
陇绣
庆阳刺绣也就是陇绣,可以说散布在庆阳人民的各个角落。炎炎夏日,在山乡的路旁、
生活
河边,你会看到一群群玩皮戏耍的孩童,他们光着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挂着一个花裹肚。
那红红的裹肚上,巧针细线地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阳光下,红如火,艳似锦。茶余饭
后,劳动休息或是聊天闲谈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们烟杆上都吊着一个绣花
烟袋。如果遇到谁家孩子过“满月”,那刺绣品就更多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向孩子贺喜,
都要拿自己刺绣的东西做礼品,有虎气生生的虎头鞋,有红花绿叶的荷花帽,有描龙绣凤的
花裹肚,还有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龙枕、凤枕等等。这些礼品要摆在喜桌上,让大家
观赏、评论。过去重男轻女,只给男孩做满月,现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可是男女有
别。给男孩的礼品,绣的不是“望子成龙”、“状元进宅”,就是“马上封侯”、“二龙戏
珠”,还有石榴、桃、鹿、鸡、鱼之类的动植物,象征多子多福,大福大贵;给女孩绣的则
以“丹凤朝阳”、“莲生太子”、“胖娃坐莲”居多,还有荷花、牡丹、凤凰、百鸟等,表
示子孙绵延,永保平安。庆阳刺绣是节日民俗文化的典型体现,深入庆阳乡村,你深深体验
到美源于生活,美就是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3-11-17 08:2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80834929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手工艺刺绣分类之五大名绣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手工艺刺绣分类之五大名绣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