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
蜀绣又称“川绣”
蜀绣艺术起源于四川盆地的川西平原
因为川西平原古称“蜀”
故川西的手工刺绣被称为“蜀绣”
蜀绣与粤绣、湘绣、苏绣、被誉为四大名绣,蜀绣技艺以针法见
长,共有12大类、122种。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
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
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
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
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xx年,蜀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郝淑萍蜀绣作品《芙蓉鲤鱼》
蜀绣与其他绣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针法,其针法达130余种,常
用的针法包括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
“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蜀绣以日用品居多,
取材多数是花鸟虫鱼,现代则以芙蓉锦鲤与熊猫图为代表。
湘绣代表作·虎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
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经过长期传承、发展,湘绣技艺现已形成
5大类72种完整的针法体系,为完美地表现文人绘画和现代摄影作
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湘绣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
丝有力、威武雄健。湘绣的双面全异绣还使其表现形式和技艺水平达
到了惊人的高度。
苏绣代表作·猫
苏绣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为传统细绣、仿真绣、乱
针绣三大谱系。苏绣针法有9大类40多种,其图案秀丽,构思巧妙,
绣工细致,针法活泼,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
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苏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
整的绣法技艺体系,其中较为著名和独特的绣种有单面绣、双面绣、
双面三异绣。
粤绣代表作《百鸟朝凤》
粤绣分为“广绣”与“潮绣”,构图繁密热闹,施针简约,绣线
较粗且松。粤绣技艺注意结合材料形质,分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
绣和珠绣四大类,其中金银线绣的针法独具特色,有平绣、编绣、绕
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锦等七大类六十多种。粤绣针法多变,
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同时,粤绣题材广
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影的和谐运用,做到“工”为“艺”用,对绣
品的艺术效果十分重视。
郝淑萍单面绣《九寨秋色》
随着刺绣行业商业化发展,民间艺人在全国各地不断流动、互相
学习,四大名绣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少。
说起蜀绣
蜀锦
这两项四川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还有很多人分不清楚
锦就是彩色的丝缎,而绣则是丝缎上进行的再创造。
技艺不同
绣即用针将丝线等在绸和布上缀成花纹或文字。
蜀绣是“刺绣”,是绣娘们依靠一针一线慢慢绣制而成,所以其
生产技艺被称为刺绣,即绣娘们在纯色的绣布,或者是麻、缎、绡上
用专用的彩色丝线刺绣上图案或者文字。三千多年前,蜀地的先民们
就开始用针线在蚕丝织成的绢帛上绣出鱼、虫、花、鸟等图案,用以
装饰和祭祀,从此便开始有了“蜀绣”。
锦意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即花样是由丝线经纬交织而成。
蜀锦是“织锦”,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织,即是将图案或者
文字织进四段中,使锦与丝缎融为一体,成为锦缎。所谓蜀锦即是指
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蜀锦工艺数百代传承,历史悠久,与花楼
生产蜀绣的主要材料相对比较丰富,其绣布的材料多为棉布、麻
布、软缎和丝绡等,蜀绣的绣线也多为蚕丝线,也有用金银线或头发
丝刺绣的,但数量极少。蜀绣的材料相对较多,因而蜀绣相对也比较
多。
据专业的人士介绍,生产蜀锦的材料目前主要是蚕丝,根据题材
要求,会对蚕丝进行染色。因为蚕丝柔软舒适,非常的亲肤,蚕丝制
品舒适滑顺,人们摸上去非常的柔滑,而且蚕丝制品的透气性和吸汗
性也非常的不错,用来生产蜀锦是最好的搭配。
工具不同
蜀绣的生产工具是绷子和绣针。绷子有竹制的和木制的,以木制
为主。目前,蜀绣实用品以“机绣”为主,“手绣”次之。蜀绣欣赏
品则基本上是手工刺绣的。
蜀锦是织出来的,所以生产蜀锦的工具就是织机,操作时需要“挽
花工”与“投梭工”两人同时配合。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蜀锦织机早
早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前,蜀锦织机是木制的织机,解放后织
机就转变为电动织机。不过无论是木制织机还是电动织机,蜀锦依然
是技艺精致的丝绸品。xx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途、工艺不同
孟德芝双面绣作品《九子熊猫》
蜀绣的产品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分明,实用品基本上都是单面绣,
而欣赏工艺品则有单双面之分。双面蜀绣还有普通的双面绣、双面异
色绣、双面异形绣和双面立体绣几种,总的来说,蜀绣的品种要丰富
的多,人们的选择也要更为多一些。
国家一级文物: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蜀锦在古代主要用作生产服饰等实用品的材料,近现代也有少量
的蜀锦欣赏品和收藏品。近年来,蜀锦主要是以生产蜀锦工艺品为主,
其实用品是没有单双面之分的。蜀锦与云锦、宋锦、壮锦被称为“中
国四大名锦”,是国家地理文化标志之一,四川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
发展趋势不同
郝淑萍绣品《凤求凰》
蜀绣的欣赏工艺品和收藏品完全是手绣的,其在手工的力度与精
度无法被机器捕捉表现,同时,蜀绣中的双面绣难度巨大,尤其是异
色绣、异形绣,全凭绣师的技艺与经验,要实现机绣,在短期内几乎
是不可能的。但蜀绣的实用品如被面、枕套、绣衣等以前完全是手绣
的,现在则基本上被机绣代替,手绣的极少。
在过去,蜀锦几乎全是手工梭织,由于其手工过程极其漫长,完
成一幅完整的蜀锦起码要花上成月的时间,自古便有“寸锦寸金”的
说法。现在电动织锦机发展迅速,手工织锦大大减少,机织的蜀锦也
并不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失色,它的花型更丰富、均匀度更平稳,
可以大范围应用在生活实用品中,而相对平和的价格也令机织蜀锦成
蜀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战国时期,蜀
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成都设“锦官”,由蜀
汉朝廷对蜀锦生产、销售进行官方管理,成都“锦官城”之名也由此
而来。
简而言之,锦是机器织成的彩色丝缎,而绣是用针线在丝缎上的
再创作,故而有“锦上添花(绣花)”。
本文发布于:2023-11-17 08:1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8010892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川盆地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川盆地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