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1-16 23:24:39 阅读: 评论:0

小事作文-春花的诗句

人教版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2023年11月16日发(作者:祝前程似锦)

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三节第4

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

下面根据我写的教案,把我对本节课的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

学用具、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做一个说明。敬请各位

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在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

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节内容,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后,进一步的

量化关系是角度,而两条直线平行后,进一步的量化关系是距离,而

平行线间的距离是通过点到直线距离来解决的。此外在研究直线与圆

的位置关系、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解析几何中有关三角形面

积的计算等问题时,都要涉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所以“点到直线的距

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于这一节是直线内容

的结尾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如交点、垂直、向量、

三角形等),因此,一方面公式的推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公式的推

导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很好的课题。通过公

式推导的获得,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

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按照大纲 “在传授知识

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

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基础和素质教好的情况,我

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掌握点到直线距

离公式及其应用,会用点到直线距离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2)通过推导公式方法的发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

纳等数学能力;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转化(或化归)等数

学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的方法;

3)通过本节学习,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体验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

3、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说明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

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

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课标又指

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本节

课分为以下:“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变式

训练 学会应用——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五个

环节来完成。下面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揭示本课任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多媒体显示实例,电信局线路问题,实际怎样解决?能否转化为

解析几何问题?

学生很快想到建立坐标系。如何建立坐标系?建系不同,点和直

线方程不同,用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如何解决距离问题,由此引出本

课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自主探索 推导公式]

1、这一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

导方法,并推导出公式。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围绕两条线索:明线

为知识的学习,暗线为特殊与一般的逻辑方法以及转化、数形结合等

数学思想的渗透。

2、具体教学安排:

2.1 学生初探 解决特例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用解析几何方法求解点到直线距离?由于字

母的运算有难度,引导学生从直线的特殊情况入手,这样问题比较容

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想到,如果直线是坐标轴或平行坐标轴的时候问

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2.2 师生互动 获取思路

特殊情况已经解决,引导学生考虑一般直线的情况。通过学生思

考,教师收集得到思路一:过 P PQ ⊥ l 于 Q 点,根据点斜式写出

直线 PQ 方程,由 PQ l 联立方程组解得 Q 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

距离公式求得。

我及时评价这种方法思路自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为了拓展学生

思维,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为此我启

发学生,提出问题:

1)求线段长度可以构造图形吗?

2)什么图形?如何构造?(学生经过讨论,得到构造三角形,

把线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但是如何构造又是一个难点。

3)第三个顶点在什么位置?

4)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有联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提出第三个顶点的不同位置:可能在直线 l

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根据特殊情况的证法提示,过P

点作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 l 的交点RS。或同时做xy轴平行线。

这样就收集到思路二、三、四。

三种思路已经有了,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学生能观察出都在三角

形中。我继续引导:能不能不构造三角形?而是其它数学相关量?我

们刚学习了向量知识,能否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呢?(由于在前面学

习的向量知识中,向量的模可以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而证明两直线

垂直时也已经用到向量知识,法向量又是本节课后阅读材料,本班学

生基础和素质较好,在学习直线方向向量时已经布置阅读)。

提出问题:线段的长度就是对应向量的模,那么如何求得向量 PQ

的模呢?根据实际情况提示一方面 PQ 的方向完全由直线的方向而定

(与法向量共线),另一方面 PQ的长度又与点P有关,它的长度又

如何控制下来?所以有思路五,由师生一起分析,取λλ(A B )法

向量 n =,而 PQ = n ,以下只要求得 ,就可以得到距离。

2.3 分工合作 自主完成

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究竟哪种好呢?如果让每位学生都

去用不同解法探求,在课堂上时间显然是不允许的,但教学中又要培

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我叫学生对五种思路进行分组练习。

在学生求解过程中,我巡视,观看学生解题,了解情况,根据课

堂时间的实际情况,选取做好的学生的解题过程用实物投影仪显示。

这样不仅能让全体学生看到不同思路的具体解法,还能得出最佳解题

方案,接着我展示最佳解题方案的规范步骤。目的让学生有良好的规

范的书面表达习惯,起到教师典范的作用。

2.4 公式小结 概括提升

公式推导出,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我也给予了肯定。但是由于

公式的结果是一般情况得出的,而对于 A = 0,或B = 0 ,点在

直线上是否成立,它们与 AB 0时,点在直线外有什么关系?这

并没有验证。而我们要求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为此我提出提问:①

上式是由条件下 AB ≠ 0 得出,对 A = 0,或B = 0 成立

吗?②点P在直线 l 上成立吗?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

方程是什么形式?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公式适用的范围:任

意点、任意直线。同时体现整体认识和分类讨论思想。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公式的推导过

程中,我做了和教材不同的处理方法:(1)先特殊后一般的证法,

2)多角度构造三角形,(3)知识联系,向量解决。目的是让学生

在考虑问题时有特殊到一般的意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问题的解

决循序渐进。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

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多角度考虑问题,发散学

生思维。

(三)[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通过练习,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通过例题的不

同解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或化归)的数学思想。

2、具体教学安排:

由学生完成下列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设计说明:练习1的设计解决了上课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练习2

的设计故意选特殊直线和非直线方程一般式,主要强调在公式应用时,

直线方程是一般式,应用公式的准确性。

例题(3)求平行线2x7y8=02x7y6=0的距离。

我选取的是课本例题,课本只有一种具体点的解法。我通过本节

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通过几何画板的

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

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

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由特殊点到任意点,由特殊

直线到任意直线,从而延伸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目的是在整个过程

中,让学生注意体会解题方法中的灵活性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达到的目的是: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炼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具体教学安排:

本节课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知识总结,通过学习知识所体验到的

数学思想方法,由学生总结和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评,加以经验总

结。

(五)[课外练习 巩固提高]

1 课本习题73的第13题—16题;

2 总结写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方法。

设计说明:作业1是课本习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

作业2是根据课堂分析,让学生总结公式推导的方法。除了课堂上想

到的方法还可以继续思考,比如在用两点距离公式整体代换等方法,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广阔性。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

对于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表扬和鼓励;学生

思维暴露出问题时及时评价,矫正思维方向,调整教学思路;为了获

得后反馈信息,布置作业,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

日记周记-规矩的意思

人教版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23:24: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482792173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高二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