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3-11-16 19:29:10 阅读: 评论:0

淘宝评价-委托加工协议书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23年11月16日发(作者:岳飞的诗词)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及专题研究(终审稿)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说明书及专题研究

(终审稿)

规划说明

规划背景

为促进温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受温州市政府和市旅游局委托,北京⼤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北京⼤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研究院共同承担了《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编制)的修编⼯作。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竞标和编制⼯作于200312⽉开始以来,先后经过第⼀次10天、第⼆次15天、第三次19天的实地

考察和调研⼯作,组织召开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旅游⾏业机构的相关座谈会达20余次。规划组还就温州旅游发展问题先

后深度访谈了来⾃温州市博物馆、温州市计划委员会、温州市交通局、温州市规划局、温州⼤学等单位的相关⼈⼠计10

⼈,以及对当地市民和游客等数百⼈进⾏了问卷调查。同时本规划还充分利⽤了温州市旅游局花了⼀年多时间组织200余名专

业⼈员编制的《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报告》成果。

作为本次规划编制⼯作具体管理、组织、协调的温州市旅游局,对本次规划的初稿举⾏了三次征求意见会。200515⽇,

市旅游局对规划初稿组织了市旅游部门及各区县旅游部门的意见征询会。2005221⽇,市旅游局就规划初稿组织了包括市

计划委员会、市交通局、市规划局、市⽂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20余家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发展领导⼩组成员单位的

意见征询会。200532⽇,市旅游局对规划初稿组织了当地专家的意见征询会。规划编制组根据各部门提出的意见对规划

初稿进⾏了修改,形成了本次规划的初审稿。

200533⽇,温州市⼈民政府组织了对本次规划初审稿的评审会。评审组由来⾃浙江省旅游局、杭州旅游委员会、宁波旅

游局,同济⼤学、浙江⼤学、杭州商学院、厦门⼤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专家⼀致同意规划初稿通过评审,并提出修改

意见。规划编制组根据初审意见再⼀次对规划初审稿进⾏了修改,最终形成了本次规划的终审稿。

此间,规划组还得到温州市委、市政府、市⼈⼤、市政协、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党委、政府、⼈⼤、政协、旅游局、各部门

等相关机构的⼤⼒⽀持和帮助。谨此,规划组对以上为规划编制⼯作提供⽀持和帮助的机构、单位和个⼈表⽰由衷的感谢。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温州市域,包括⿅城、瓯海、龙湾三区,瑞安、乐清两市,永嘉、平阳、苍南、泰顺、⽂成、洞头六县。总

⾯积11784平⽅公⾥。

规划原则

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条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地利⽤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从构建城市作为旅游⽬的地的⾓度制定总体战略、⽬标,

并提出相应的产品、服务及⽀持保障体系的发展建议;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保护城市的⽂物古迹、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在尊重地⽅⽂化原真性与

突出地⽅⽂化保护的重要性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化;

规划强调以围绕旅游者或消费者的旅⾏或消费⼼理需求为核⼼,深⼊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合理利⽤,提⾼旅游业发展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效益。

规划依据

本规划以《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国家旅游局制订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等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编

制的有关规范、条例为基本依据,策划和设计理念衔接了《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04年编制)、《温州

市⼤都市区规划》、《温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同时参考了此前制定的各级各类相关专项规划,主要包括:

《浙江省旅游业⼗五计划与⾄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

《浙江省海洋旅游业发展规划(1996—2010)》

《浙江省⽣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温州市旅游发展⼗五计划与10年规划》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

《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温州市近期建设规划⽂本(送审稿)》2005

《温州市永强⽚次区域规划》2002

《温州市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

《温州⽣态市建设规划》

《温州市旅游交通建设规划(2002—2015年)》

《温州市城市商业⽹点规划(2003—2020年)》2003

《温州江⼼屿旅游项⽬策划》

《温州杨府⼭商务中⼼城市设计》

《温州⽣态园总体规划》2004

《温州市瓯海区旅游发展规划》2003

《温州市龙湾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乐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

《瑞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

《平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永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

《苍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泰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

《中雁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

《雁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

《浙江⽂成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2020)》《南麂列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

其中:近期为2005年-2010年,

中期为2011年-2015年,

远期为2016年-2020年。

规划摘要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终审稿)在对温州旅游业宏观发展背景、经济社会条件、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深⼊分析研

究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温州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标、发展战略、⽬的地城市总体形象、空间结构、产品体系创新、重点发展区

和优先项⽬规划、市区县旅游概念性规划、⽬的地营销等提出了构想。规划还对温州城市品位提升及中央游憩商务区规划、温

州市申请世界遗产进⾏了专题研究。同时,规划还就《温州市旅游业发展⼗⼀五规划》及优先发展项⽬等形成专项研究分

册。

摘要如下:

旅游资源

资源类型丰富;品质优良;⾃然⼭⽔型旅游资源相对占有优势,但⼈⽂旅游资源份量也重且有特⾊;级别较⾼单体分布相对集

中,级别较低单体分布则相对均匀;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巨⼤。

旅游发展优势与机遇

城市品牌知名度⾼;地处长三⾓、珠三⾓中国两个最⼤客源输出地的交汇区域;⽴体交通⽹络⽇趋完善;商务旅游的迅猛发

展;长三⾓旅游发展⼀体化;浙江海洋时代的来临;⼀港三城战略的实施;休博会与世博会游憩需求。

⽬标市场分析和界定

⼊境旅游市场:近期以东南亚、港澳台、⽇韩市场,以及海外华侨华裔市场为重点⽬标市场;中远期以欧美市场和亚洲其他地

区市场为重点⽬标市场。以商务旅游、⽂化寻根、⼭⽔观光旅游和探亲怀旧作为市场撬动点,逐步扩⼤⼊境游市场。

国内旅游市场:在近期内重点开拓长三⾓市场、华东市场和珠三⾓市场,环渤海都市圈市场作为中期重点⽬标市场,华中市场

作为中远期重点⽬标市场,以与温州有较多经济贸易往来的其他省市市场作为机会⽬标市场。

区域旅游市场:近期重点开拓温州本地及浙江本省休闲度假市场,积极开拓浙南闽北市场。

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将温州建设成为独具⼭⽔情怀的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旅游发展战略⽬标

全⾯提升城市品位为总体指导思想,塑造推⼴温州:流⾦海岸·

情⼭⽔的总体形象,以政府引导为⽅向、市场主导为主体,⼤⼒发展商务会展、海洋旅游、休闲度假、⼭⽔观光和瓯越⽂化

五⼤品牌产品,积极拓展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将温州建设成为独具⼭⽔情怀的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以旅游促进温州城市⾯貌和城市品位的全⾯提升;以旅游促进瓯越⽂化传统的挖掘与保护;探索符合温州实际的旅游业开发模

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多赢格局。

保护旅游资源,坚持良性开发,打造⼭⽔⽣态城市,全⾯提⾼温州环境质量,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发展长期战略

包括六⼤战略:

1、城市品位提升战略。

2、商务旅游推动战略。

3、⼭江(雁荡⼭--楠溪江)⼀体化战略。

4、⼆桥(岛桥--廊桥)战略。

5、瓯越⽂化产品化战略。

6、⽬的地品牌构建战略。

提升温州城市形象和品位,以国际性的商务旅游品牌来推动温州整体旅游业的全⾯发展,将温州具有巨⼤潜⼒的商务、⼭⽔、

岛桥、廊桥、瓯越⽂化等旅游资源转化为品牌性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旅游品牌形象

温州:流⾦海岸·忘情⼭⽔

流⾦海岸:以海岸为中⼼词彰显温州向东海时代的转变;,风⽔中⾦融本⾝就是属⾦的,指代温州城市的商务中⼼性和

资本聚合⼒;,则体现着资⾦、信息、物流、⼈流都处于流动状态,价值创造⼒⽣⽣不息。

忘情⼭⽔:⼭⽔是温州的城市格调和空间特征,忘情即尽情,意为深情投⼊,怡然陶醉。忘情⼭⽔的组合则意蕴游客被温

州的⼭⽔深情陶醉,怡然⾃得,⾝⼼放松。

旅游发展空间动⼒机制

从⼤区域⾓度,对温州旅游发展进⾏空间动⼒学分析,建⽴旅游空间动⼒机制为:城市核⼼集聚,沿路沿海沿江纵横延伸,

四⼤板块辐射增长。通过延伸、辐射、扩散、联合等⼀系列空间动⼒的共同作⽤,构建温州旅游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使温

州成为带动浙南地区旅游发展的龙头和中⼼城市。

旅游发展空间结构

⼀核——都市游憩商务核。

两带——飞云江?鳌江⽂化⽣态旅游带;温州滨海风景带。

四板块——以雁荡⼭-楠溪江为核⼼的⼭-江旅游板块;以洞头和南麂、北麂列岛为核⼼的岛桥海洋旅游板块;以泰顺廊桥为

核⼼的廊桥⼭⽔遗产旅游板块;以苍南渔寮和⽟苍⼭为核⼼的苍南滨海休闲度假板块。

品牌旅游产品

形成世界温州·商务家园”——商务旅游产品,蓝⾊温州·⾃在畅游”——海洋旅游产品,假⽇温州·闲适享受”——休闲度假产

品,⼭⽔温州·忘情感受”——⾃然⼭⽔观光旅游产品,⽂化温州·古越东瓯”——瓯越⽂化旅游产品等五⼤类品牌旅游产品。

⼤型旅游节庆

在深化提⾼轻博会的国际规模和档次,增强世界温州⼈⼤会等⼤型节事活动吸引⼒的同时,提升和丰富已经举办了七届的

温州旅游节的内容和内涵,使其成为温州标志性的节庆活动。

⼗⼤重点发展区

中央游憩商务区、温州⽣态园、雁荡⼭楠溪江⼭江旅游区、温州国际游轮泊港、百丈漈飞云湖滨⽔⽣态休闲度假区、浙

南(平阳)抗⽇根据地、南麂北麂海洋⽣态休闲旅游区、廊桥⼭⽔遗产旅游区、温州滨海风景道、苍南滨海休闲度假区。

旅游发展项⽬计划

本规划提出温州市旅游发展推荐项⽬、⼗⼀五规划优先发展项⽬和近期的重点建设项⽬,涉及中央商务区建设,商务、海

洋、瓯越⽂化、⼭⽔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城市品位提升和景观营造,古城遗产保护,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服务建设等⽅

⾯,将形成具有核⼼竞争⼒的旅游项⽬群和品牌产品,成为带动温州旅游发展的龙头。

旅游营销

近期(2005-2010年)——以温州旅游整体品脾的树⽴为营销重点,利⽤媒体宣传和重⼤活动事件巩固并拓展东南亚市场、

港澳台市场、⽇韩市场、华侨华裔市场、本地市场、周边市场、长三⾓市场和珠三⾓市场,并适度开拓其他市场,使温州成为

国内著名的独具⼭⽔情怀的商务旅游城市。

中远期(2011-2020年)——巩固并保持在传统重点⽬标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加⼤在⼊境的欧美市场、亚洲市场和国内环渤

海市场、华中市场的营销⼒度,

使温州成为独具⼭⽔情怀的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旅游产业系统规划

包括旅游交通、旅游饭店与旅游集散中⼼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旅⾏社、休闲娱乐、旅游商品等⽅⾯的规划设想。

旅游发展⽀持与保障系统建设

内容包括总体规划的实施保障,旅游软环境建设,旅游⾏政管理体制创新,温州旅游开发模式创新,⼈⼒资源的开发,旅游安

全及危机管理等⽅⾯。

旅游开发影响与资源保护

针对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社会、资源、经济可能带来的正负⾯影响进⾏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录

前⾔ (1)

第⼀篇情景分析

第⼀章宏观背景分析 (3)

⼀、区位背景分析 (3)

⼆、⾃然环境概况 (5)

三、温州社会、经济与⽂化背景 (7)

第⼆章聚焦旅游业:旅游重要性再认识 (12)

⼀、对温州城市、经济、社会和⽂化的作⽤ (12)

⼆、温州作为浙江旅游副中⼼的带动作⽤ (15)

第三章旅游业发展状况 (17)

⼀、旅游资源 (17)

⼆、旅游产业分析 (22)

三、旅游市场分析及⽬标市场界定 (27)

四、旅游业发展问题与挑战 (36)

五、旅游业发展优势与机遇 (44)

第⼆篇发展战略及旅游形象

第四章旅游发展⽬标、战略及形象定位 (49)

⼀、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49)

⼆、旅游发展⽬标 (50)

三、长期发展战略 (52)

四、品牌形象定位 (62)

第三篇产品及项⽬概念性规划

第五章旅游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65)

⼀、旅游空间发展动⼒机制 (65)

⼆、旅游空间结构布局 (66)

三、空间发展战略 (66)

第六章产品规划与线路包装 (71)

⼆、旅游产品规划 (71)

⼆、瓯海区 (125)

三、龙湾区 (127)

四、瑞安市 (129)

五、乐清市 (133)

六、平阳县 (135)

七、苍南县 (137)

⼋、永嘉县 (139)

九、⽂成县 (141)

⼗、泰顺县 (142)

⼗⼀、洞头县 (144)

第九章旅游发展项⽬计划 (146)

⼀、旅游发展推荐项⽬ (146)

⼆、10100亿优先发展项⽬ (146)

三、近期⼗⼤重点建设项⽬ (152)

第四篇⽬的地营销计划

第⼗章⼊境旅游市场营销计划 (158)

⼆、华侨华裔市场 (159)

三、旅游信息系统规划 (198)

第⼗五章规划的实施与旅游保障系统建设 (201)

⼀、总体规划的实施保障 (201)

⼆、旅游软环境建设 (204)

三、旅游⾏政管理体制创新 (207)

四、温州旅游开发模式创新 (209)

五、⼈⼒资源的开发 (213)

六、旅游安全及危机管理 (214)

第⼗六章旅游开发影响与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215)

⼀、旅游开发对⽬的地影响 (216)

⼆、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217)

第六篇专题研究

专题⼀:温州城市品位提升与中央游憩商务区规划

⼀、城市品位提升的必要性 (223)

⼆、城市品位提升策略 (223)

专题⼆:温州市申请世界遗产的初步评估报告

第⼀部分申请世界遗产的条件评估 (237)

⼀、2004年秋季温州申遗调查 (237)

⼆、温州申请世界遗产的三种组合 (238)

三、申请世界遗产的外部环境 (240)

四、申请世界遗产的机遇和温州内在优势 (242)

第⼆部分申请世界遗产的意义和分步实施 (245)

⼀、申请世界遗产的意义 (245)

⼆、申请世界遗产的分步实施 (245)

前⾔

世界温州·商务⼭⽔间

改⾰开放伊始,温州便乘风破浪⽴于中国经济⼤潮之巅,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温州模式,这⼀中国东部滨海城市,成为了⼀

个时代发展的⾥程碑。

这⽅⼟地⾃古其货纤糜、其⼈多贾。资源贫乏,却物⾩民殷,锦绣繁荣;地处偏远,却⾃成商埠,物畅其流。内陆的阻隔和

海洋的开放,孕育了温州⼈敢拼敢闯敢为⼈先的精神。他们跨海千年,闯荡异国。温州,从来就属于世界。

煊赫的商业⽂明植根于⽣⽣不息、千古传承的瓯越⽂化。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古⽼的瓯越⽂明。

温州⾃古便有东南⼩邹鲁温多⼠,为东南最之美誉,⾃东晋以来形成的瓯越⽂化,积淀深厚。永嘉之学,黜虚从实。⽔

⼼先⽣义利并举、⼯商皆本的思想开启实效之先风;及⾄明朝,刘伯温主张以义取利,为传统的事功⽂化注⼊⼀份诚信。

时⾄近代,东瓯三先⽣”——陈虬、宋恕和陈黻宸主张齐商⼒,捷商径,固商⼈,明商法。重商善贾⽂化被温州⼈⼀脉相

承、世代相传。

商脉兴盛,还仰承⼭⽔华章的滋养。东晋郭璞⼘建永嘉城,⾃此城内⼭分九⽃,⽔成阡陌,如画弈局。⼀百年后,雁⼭云

影、瓯海潮淙在谢灵运笔下化作中国最早的⼭⽔诗篇。⼭川美哉,三顾雁荡,旅⾏家徐霞客掷笔⽽叹:欲穷雁荡之胜,⾮飞

仙不能

向海⽽居,温州有着与⽣俱来的开放⽓度。唐,与⽇本始有民间商船贸易往来;宋,成为国家对外贸易⼝岸之⼀;海上丝绸之

路将温州与世界相连,世界各地留下温州⼈坚实的脚印。

⽽今,⼀港三城蓝图的描绘,从瓯江时代迈向东海时代,这⽚热⼟上将崛起⼀座国际性轻⼯城和世界商务家园,温州将以

崭新⾯貌令世界再度震惊。

蓬莱定不远,正要⼀帆风,建设独具⼭⽔情怀的国际商务旅游城市正是温州⼈⾛向世界,⾛向国际化的豪迈。

温州旅游以诗意的⼭⽔情怀拥抱⾦⾊未来!

第⼀篇

景分

流⾦海岸

忘情⼭⽔

第⼀章宏观背景分析

区际间旅游要素赋存的不同,必然导致旅游经济活动⽅式和内容的不同,在空间上表现为区际间的劳动分⼯与经济联系、旅游

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地区竞争的⽇趋激烈,这样使得地区旅游特⾊的形成和旅游经济利益的最⼤化必须从区际分⼯中寻找。

温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决定了制定规划不能就温州⽽论温州,必须把温州旅游发展放到中国乃⾄世界的宏观格局中

来综合考虑。只有通过区际⽐较发现⾃⾝的优势,创建⾃⼰的特⾊,温州才能最⼤化地发挥优势,实现旅游业的腾飞。本章主

要阐述了温州所处的区域背景条件,社会、经济和⽂化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所⾯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制定

温州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提供宏观背景。

⼀、区位背景分析

温州地处中国东南黄⾦海岸线中段,位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区的活⼒地带,以及长江三⾓洲和珠江三⾓洲两⼤经济圈的交汇区

域。温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也是浙江省三⼤中⼼城市之⼀,它与杭州、宁波共同构筑了浙江省的

三⾓。温州所处的区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

(⼀)地处太平洋西岸经济区活⼒地带

从全球化⼤背景来看,太平洋西岸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是整个太平洋西岸中最具活

福建省⽬前正在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按照其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

州,南⾄⼴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温州可积极利⽤泛海峡的区位优势,早做准备,吸引更多的台商到温州投资。同时

积极构筑区域性枢纽港,以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因此,充分利⽤太平洋西岸与泛海峡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联系,温州社会经济和旅游业会有⼗分⼴阔的发展前

景。

(⼆)位于极具增长性的两⼤经济圈交汇区域

20045⽉份在长三⾓⼀体化发展论坛上共同发表《共建信⽤长三⾓宣⾔》的长江三⾓洲区16个城市中没有温州。⽽2004

6⽉签订的《泛珠三⾓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包括九省区和两个特别⾏政区,其边界也正好从温州边缘滑过。

这即是温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温州,远在长三⾓的南陲,珠三⾓的东北部,毗邻福建省。根据地理学上的空间距离衰减原

理: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呈现减少的趋势。温州正是处于两⼤经济圈的经济影响⼒的边

缘地带。诸多的实践研究证明,两⼤中⼼的边缘地带要么愈来愈边缘化,要么成长为新的区域中⼼或次级区域经济中⼼。

温州的发展显然只能选择后者。

历史上,温州在区位条件不好、国家投资很少的情况下,凭借着敢创敢⼲敢为⼈先的精神及制度优势,找到了⾃⼰发展道路,

成为了极具活⼒与特⾊的、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南中⼼城市。

从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看,单⼀城市之间的单打独⽃已越来越让位于都市经济圈或组合式城市群之间

的整体较量,区域的联动发展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温州经济必须融⼊长三⾓经济圈,但同时⼜不完全依赖长三⾓,构筑开放

性经济新格局。

温州处在长江三⾓洲和珠江三⾓洲两⼤经济圈的交汇区域,随着温州特⼤城市的确⽴,随着沿海⾼等级公路和温福铁路的建

设,随着东海油⽓⽥的开发,极有可能成为两者之间⼈流、物流、信息流、资⾦流的集散中⼼,促使各种要素资源加速在区域

内和区域之间的有效配置,成为新的、不可替代的区域中⼼城市或次级区域中⼼城市。

(三)杭甬温⾦三⾓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在浙江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中,有杭州、宁波、温州三架马车之说,三地经济实⼒

强⼤,GDP之和相当于浙江全省的⼆分之⼀,浙江省百强乡镇中,三市就占据了⼤约60%

三⼤城市分处浙江北、东、南三⽅,特⾊相对鲜明,定位不同,分⼯明确,从整个浙江来看,杭州是省会和经济实⼒最强的城

市,也是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宁波是外向型经济最活跃及⼈均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温州是开拓意识最强的城市,她的民

营经济在国内外具有较⾼的知名度,凭借⾃⾝的奋发精神,异军突起,赢得了与杭、甬在同⼀个经济实⼒等量级上对话的权

利。改⾰开放以来,三⼤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并向周边辐射,形成了各⾃为中⼼的经济区,共同带动

了全省的经济发展。

随着⾦丽温⾼速公路、甬台温⾼速公路、甬台温铁路、杭州湾跨海⼤桥的开⼯建设及建成,将形成连接浙江内陆腹地、长三⾓

都市群、各⼤沿海城市的交通⼤动脉,这将会极⼤地改变长三⾓地区的交通格局,⽣产要素的流向有可能随着交通流向的改变

⽽改变,从⽽带来区域经济的重新洗牌,为此,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如何定位城市发展

战略,在新⼀轮的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临的共同挑战。

⾯对挑战,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只有充分利⽤区位优势,进⼀步加强分⼯合作,凸现巨⼤的规模竞争优势,最终形成杭

甬温⾦三⾓经济区,分享长三⾓经济的辐射效应,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温州的腹地

按⼀般的腹地概念来说,温州⾃⾝的经济腹地有限。其周边城市的向⼼⼒要么向上海和杭州,要么向福州,仅有少数闽北/

东城市与温州的经济依存度随着同三、⾦丽温等⾼速的修建⽽逐渐增强。

但是,从中⼼-腹地相互作⽤的内涵:中⼼为腹地输送资本和专业服务,同时利⽤腹地的内部市场和资源,为⾃⾝的企业拓

展⽣存和发展的空间来看,温州的腹地可以视为空间跨越式的。⽐如,温州的农产品基地就建在外地,主要集中在资源辽阔、

⼟壤肥沃、⽣态优越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粮⾷主要分布在⿊龙江垦区、安徽、河南、四川、江苏和湖北。

这种腹地模式与⼀般概念上的经济腹地不同。温州是通过温州⼈⾛出去的模式来发展⾃⼰的腹地。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温州⼈

50万⼈左右,国内其他地区160万⼈,⼤多从事商贸活动。例如,温州的奥康集团就将其⽪鞋制造基地放在重庆;合成⾰⾏

业的20多家发展型企业和相互配套的⾰基布⾏业的20家企业则投资于丽⽔经济技术开发区;塑料编织⾏业的45家企业联⼿投

6亿元在西部建⽴塑料编织产业园。

温州资本投资的这些地⽅,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温州的腹地,它们与温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流、物流、信息流。这种

情况下,如果政府加以适当扶持、管理和引导,将会形成资本外流,利润回收的局⾯,⼤部分外流资本的最终收益仍会回流

温州。

⼆、⾃然环境概况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地区的缙云、青⽥、景宁三县

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地区的仙居、黄岩、温岭、⽟环四县市接壤。全市现辖⿅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

2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成、泰顺6县,全市总⾯积11784平⽅公⾥,⼈⼝750多万。

(⼀)地质地貌

温州地处中国东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地质带,在中⽣代的印⽀运动中隆升为陆地,后⼜受燕⼭运动的影响,出现⼤规

模以花岗岩为主的侵⼊活动和以流纹岩为主的喷出活动,出现了⼤⾯积的熔岩台地。新⽣代喜马拉雅运动的抬升作⽤使本区许

多地⽅隆升为中低⼭地,在以流⽔作⽤、海⽔作⽤为主的外⼒作⽤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形。

温州市境内的⼭地受新华夏系控制,表现为北东、北北东的⾛向。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

荡⼭诸⼭脉,泰顺的⽩云尖,海拔1611⽶,为全市最⾼峰。温州陆地海岸线长355公⾥,处于⼤陆海岸线中段。以琵琶门为

界,北为泥岸间有岩岸,南为岩岸,有岛屿436个。

(⼆)⽓候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量充沛。年平均⽓温16.118.2摄⽒

度,1⽉份平均⽓温6.88摄⽒度,7⽉份平均⽓温25.528.2摄⽒度。冬⽆严寒,夏少酷暑。年降⽔量在15001900毫⽶之

间。春夏之交有梅⾬,79⽉间有台风,⽆霜期为260280天。全年⽇照时数在17002000⼩时之间。由于在境内有不少⼭

峰海拔超过1000⽶,因此,⽓候⼜表现出⼀定的垂直差异,很多⼭地是避暑消夏的胜地。

(三)河流⽔⽂

温州的⽔⽂状况⽐较复杂。河流受北东向和西北向两组断层控制,河流的上游为北东——南西⾛向,下游为西北——东南向⼊

海。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密如蛛⽹。

主要河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等,都形成独⽴⽔系单独⼊海。除瓯江外河流⼤都不长,最长的瓯江⼲流长388公⾥,为浙江

第⼆⼤河。由于河流不长,⼜受季风和⽐较坡降较⼤的地形影响,⽔量季节变化较⼤,河⼝有潮汐作⽤。河流流域植被覆盖率

较⾼,⽔流含沙量较低,因此河⼝形成三⾓港区。在海岸带,体现为海⽔的潮汐、波浪等作⽤为主。

(四)⽣态环境

温州温暖湿润的⽓候、较为复杂多样的⼭地地形以及沿海等因素使得其⽣态环境表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植被受⼈类的

影响较⼤,典型温带常绿阔叶林只有在乌岩岭等少数地点尚存,⼤多为次⽣林和⼈⼯林,森林覆盖率达59.3%

有乌岩岭亚热带原始森林、南麂岛海洋⽣物2个国家级⾃然保护区,有⽟苍⼭、铜铃⼭等13个森林公园。在区域内还分布着⼀

些珍稀的动植物。

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桔、茶叶、枇杷、杨梅、⽢蔗、黄⿇等160余种;⽤材林有松、杉、栎等280余种。泰顺县乌岩岭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原⽣植被,是浙南绿⾊宝库。海产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等370余种,浅溪滩涂主要养殖虾、蟹、蛏、蛤等

⽔产品。

三、温州社会、经济与⽂化背景

(⼀)社会背景

温州,是浙南地区的经济、⽂化、交通中⼼,是全国⾸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是全国⾸批13个农村改⾰试验区之⼀,是

全国18个港⼝城市之⼀,是全国创建⽂明城市⼯作先进城市,是中国综合改⾰和⾦融体制改⾰的试点城市,也是国家以信息

化带动⼯业化的试点城市之⼀。

温州交通通信事业发达。温州海岸线长达355公⾥,港⼝条件优越,温州港是⼀个集河⼝港、海湾港于⼀体的综合性天然良

港,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是全国20个主枢纽港之⼀。温州机场已与全国64个⼤中城市(包括⾹港、澳门)通航,航线拥

有量居浙江省7个营运机场之⾸,有20多家航空公司及分公司在温州机场投⼊营运。温州⽕车站是我国第⼀条股份制合资建设

铁路——⾦温铁路的终点站,旅客列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温州市已经成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

纽城市之⼀,公路运输四通⼋达,104国道和330国道贯穿南北,⿊龙江同江⾄海南三亚⾼速公路温州段正在建设之中。温州

邮政通信事业迅猛发展。⾄2002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达49.3亿元,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200多万门,列全国地级城市前茅。

温州城市供⽔供电设施⽇益完善。电⼒建设已同华东电⽹连接,泽雅⽔库、珊溪⽔利枢纽⼯程相继建成,城市⽇供⽔量达45

万多吨。

温州境内有39个少数民族,其中以畲族⼈⼝最多。温州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共有温州籍海外华侨、华⼈、港澳台同胞

50多万⼈,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在欧洲华侨中地位突出,侨领很多,影响⼒较⼤。

(⼆)经济背景

1.温州模式与国字号轻⼯⽣产基地

20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的深⼊,温州这座浙江南部的滨海城市突然成为⼈们关注的焦点。这个⼈多地少、资源贫

乏的地区不仅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且开创了具有⼴泛借鉴意义的温州模式。从今天的发展来看,温州模式仅仅反映了

温州⼀个时期的发展特征,但它对中国改⾰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推动,对温州本⾝的激励和作⽤,⽆疑具有⾥程碑意

义。

半元音-闻邦椿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19:2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34150316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pdf

标签:温州雁荡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