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柳泉杂记

更新时间:2023-11-16 19:08:09 阅读: 评论:0

伤逝小说-人事管理工作总结

访柳泉杂记
2023年11月16日发(作者:护理论文题目)

永嘉四记

作者:邵燕祥

邵燕祥(1933—),浙江萧山人。著有诗集、杂文集多种,散文集先后有《乱花浅草》

《旧时燕子》《梦边说梦》出版。

小引

近有温州之行,得识永嘉山水。一条楠溪江,名列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水秀、岩

奇、瀑多、村古、滩林疏朗寥廓胜。无多装点,野趣天然,荆钗布裙,不掩国色。爰作四记,

并足迹心迹均志之,以飨后之问津者。

池塘春草梦

我告诉朋友们,要去浙江永嘉,一圆我的池塘春草之梦。

永嘉籍老诗人赵瑞蕻立即寄我一篇他的论文,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的,就以这位南朝刘

宋诗人梦中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题,告诉我“池上楼”古迹犹存;当然还告

诉我到了温州,一定要尝一尝江畔海边滩涂中出产的蝤蠓!

谢灵运(385-433)422423年秋,在永嘉做了一年太守,留下近二十首诗,这就是今

天从温州市区一过瓯江大桥,入永嘉县境,便见竖着风神潇洒的谢公石像的缘故吧。

我的旅行袋里揣着顾绍柏氏校注的《谢灵运集》(中州古籍出版社),一路也老念叨他;

今天山上有石蹬台阶,自然好走,当年诗人穿木屐登山,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这

世称“谢公屐”的小发明,确是源于亲履亲知。贵为一方之长,并不要人用轿子抬,已属难

得,况且他还写出真山真水真性灵的山水诗。他不像后来的徐霞客那样行脚半天下,自觉地

考察自然地理,这也不必深责:评价古代作家我们不是应该只看他比前人做出了哪些新的贡

献么?

史传上说谢灵运游踪遍永嘉,这永嘉是大永嘉,相当于今天温州市所属各县。从他的诗

看,不但包括了今天的温州市区、郊区,还涉足平阳、瑞安、乐清和雁荡山,还有今天的永

嘉县。

谢灵运初来,就“裹粮策杖”登永嘉绿嶂山,山在今永嘉县楠溪江畔。其时大约已到秋

末冬初,溪水凝寒,翠竹披霜,山涧曲折,似断还续,在深山远林中不辨方向,竟闹不清初

月落日谁东谁西。这就是他诗里说的“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可以想见当时古树蔽日,浓翳遮天。这种景观,在今日永

嘉北部的四海一带原始林区也许依稀可见;楠溪江中下游植被自然不如千载以前,不过那“草

木蒙茸,云兴霞蔚”还是使人流连忘返的。如果从现在起加意养山育林,环境不因开发而破

坏,那么若干年后,或能不仅在书本中,而且在地面上整体的重现“谢灵运的山水”

谢灵运来这里时,虽说从衣冠南渡,吴越渐次繁华起来,但永嘉地处海滨,还是边鄙穷

荒之地。远离了皇都的政治漩涡,却又无异于贬谪流放。诗人说,“地无佳井,赖有山泉”

又在与弟书中,抱怨永嘉郡“蛎不如鄞县”及至后来尝到乐成县(今乐清县)新溪的牡蛎,

赞叹道:“新溪蛎味偏甘,有过紫溪者”。俱可见他的无可奈何之情。谢灵运藉永嘉山水疏散

了愁怀,永嘉山水则藉谢灵运表现了自己。这本是差堪告慰的。但四十八岁的诗人终于难逃

劫数,弃市广州,罪名竟是与暴民有牵连,意图谋反。谋反一事,有人说有,有人辩无,今

天谁还弄得清楚。总之谢灵运卷进了皇帝刘家兄弟间的政争,做了牺牲;谢灵运的作品几乎

与诗人同命。他原有集,早已失传,诗文只散见于《文选》和其他总集、类书、史籍。现在

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谢康乐集》,已经是明人辑录的了。不过诗人也有诗人自己的命运,“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千多年流传不衰,仿佛谢灵运竟也附之以生:“梦中得句”云云,

我怀疑是诗人自己或别人编出来的传说,所谓谢灵运自己说:“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或

许是诗人带有自得的谦词呢。

我是少年时代先读了“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寻故问典,才知道“池塘生

春草”的名句。一梦几十年,温馨鲜活如昔,直到这梧桐叶落的季节,终于借着来楠溪江采

风之便,重温谢灵运的生平,含咀诗人的篇章,寻访诗人的屐痕,揣摩诗人的心曲,不觉思

绪棼乱,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永嘉人——温州人总不是无端地把一千五百年前只曾在此为官

一年的谢太守引为知己,至少因为他曾寄情这里的山水,由衷地咏歌过这里的山水吧。

舴艋舟

连日在楠溪江右岸的公路上来来去去,俯瞰秋水,一碧深青。昨晚赶到狮子岩看鸬鹚捕

鱼,晚了,无星无月,看不真切,只得了四句俚词: 遥灯如柿柿如灯,渔火秋江几点明。

为问楠溪平且浅,鱼游何处躲鱼鹰?

今天风和日丽,全不像“十月一,送寒衣”的节令,心情舒展开来。听说主人要安排下

午游江,心想也许能一乘舴艋舟了。来到渡头,一色排开的都是竹筏。

这里的竹筏,头部高高翘起。弯处是火煨烟薰留下的黑黄痕迹,使人想起焦尾琴。十二

根毛竹并排,任你坐卧,足够听点水漱石之声了。

都爱说水清见底,成了一句套话。这水底仿佛探手可及,铺满大大的卵石,在日光水影

下摇晃。我知道光和影造成了错觉,才把水看得浅了。浅处也总有一米左右,不然竹筏撑不

动。但也深不到哪儿去,否则舴艋舟就不致兀自横在水边了。听说三百里楠溪江,二百里可

走舴艋舟,我想那是春夏水涨的时候。叫舴艋舟,此蚱蜢可大,只是梭头尖尾有如蚱蜢。船

篷有一节可以推开,长长一段就成了敞篷的。与李清照当年所说,“载不动许多愁”的“双溪

舴艋舟”,大约相差无几。那首有名的《武陵春》词,已经考出是1135年春李清照五十二岁

在金华所作。早在1130年清照四十七岁,那年正月宋高宗赵构车驾曾泊温州。清照赶来从黄

岩雇船入海,“从御舟海道之温”;三月间又随御舟离开温州。皇帝的御舟我想要大,清照走

海路,内河的舴艋舟虽可张帆,怕禁不起海上风波,然则所雇的海船该不是舴艋舟了。当时

温州或包含今永嘉县境,但清照伶仃一女身,追随行在,逃难期间,又逢寒冬,谅不会远出

郡城,跑到楠溪上去。我们在楠溪江见舴艋舟,联想起李清照,却没有根据说李清照也在楠

溪江上泛过舴艋舟。富于想像是好的,捕风捉影就不足取了。

谢灵运倒真来过。他423年春写过《过白岸亭》“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

石,远山映疏木。„„”这年秋天写的《归途赋》里,又说过“发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官

亭”。据《太平寰宇记》卷九九,“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沙白为名。

按地图上的里程屈指,这个亭该在今天的坦下一带,九丈滩林对岸,不知那里是否还有白沙

筑成的堤岸。不过再一想,一千五百六十年前那个白岸亭,只是个以草为盖的“蓬屋”搭了,

毁了,又搭上,又毁了,寻常事耳,我们何必胶柱鼓瑟?即使再在江边,青崖空翠中或滩林掩

映处,点缀一二凉亭,可结茅,亦可覆瓦,只是不要用水泥浇铸以求“永久”便好。

所谓人文景观,殊不必强求。比如诗碑,偶有一二则可,多了反败胃口。就像“近涧涓

密石,远山映疏木”,写此时此地之景,此景又何限此时此地,岂必指实呢?我在竹排上,仰

望晴空,想起“春水船如天上坐”,放眼远岸,想起“平林漠漠烟如织”,这何尝是写楠溪风

光,但不正道出楠溪江上况味?

由近及远,水枯处白卵石间蓬生着蓼莪之属,在晚秋变得深红,衬着芦花摇白,略显萧

瑟。毕竟节近立冬,野菊已谢,杞柳渐老,而一片马尾松、毛竹依然疏密有致地屏列高天旷

野中。夕阳下火红欲燃的,不是枫树,而是乌桕。左岸有大村镇名叫枫林。我们眺望着、欣

赏着缓缓后移的岸景,两岸的山野草木以至放牧的老牛,却正默默地静观着我们泛筏中流;

一动一静之间,隐然相契相通。

如果不放竹筏,而乘舴艋舟,所见所感当亦不过如此。乘舴艋舟的心思没有“得逞”,俟

诸来日吧。

竹筏几次过滩,因天寒水浅,只觉有趣,不觉惊险。筏工如识途老马,左弯右曲之后,

带领大家漫滩而下。快近枫林村时,他们在平水里篙定,生吃地瓜垫补,确是累了。远处滩

林外卷起一柱烟,先以为农家晚炊,其实是过路车攘的软尘。

顺流放筏两小时,据说筏工旱路回去需用四小时,天黑或还得店宿一晚。一筏一工,计

酬十八元。

楠溪江由北向南,左为雁荡山系,右为括苍山系,从缙云县乌下岭发源,干流全长一百

四十五公里,大部流经永嘉县境。经鉴定,江水最少含沙量仅每立米万分之一克,水质呈中

性,pH=7,硫化物、氯化物、氢化物、亚硝酸盐、氨、氮、重金属等有溶物质的含量,均符

合国家一级标准;化学耗氧量、总硬度符合国家最低标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也大大低于

国家允许浓度。清华大学建筑系朱畅中教授说:能有这样清洁、明净的水体,全国也是少见

的。楠溪江因为没有污染水体的工厂,因而保存下来了。这是他胜过漓江、富春江的地方。„„

难得它山溪水清,然而随着发展生产,发展旅游,楠溪江还能长葆水质不受污染、水色澄碧

透明么?

岩·云·瀑

永嘉县龙湾区一个青年朋友远道来索题,我写了这样几句话:“昔爱‘春晚绿野秀,岩高

白云屯’之句,今值秋晚,稻熟菜嫩,黄绿绣错,而岸上白云则无日无之。因得诗云:谢公

踪迹应犹在,来向楠溪江上寻。

谢灵运那两句诗,是在离开永嘉八年多以后“入彭蠡湖口作”然而景物依稀似永嘉,

其是“岩高白云屯”,在楠溪江两岸随处可见,只要是晴天。他在永嘉写的《白云曲》失传,

两句诗中想来也融入永嘉白云的印象。现在“”字简化为“岩”,好像只是一般的地质学中岩

石,不再有“山之高峻者”的意思。像形字里,未经简化的和、诸字一样,繁杂的笔划像画

家的法,给人以崔嵬嵯峨嶙峋之感,高、幽、峭、险,亘古如斯,只有偶来屯聚的白云,赋

予它以生机,以飞动的灵气。

晚谢灵运数十年的陶弘景,也写过一首关于云的好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

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因南朝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之作。陶弘景写这首

传诵千古的名篇时,似还没有隐居到永嘉的石室山,而后来石室左近还是附会出了白云岭和

白云亭。石室山今名大若岩,若就是箬,形容山冠为箬笠。据说山上古来有五十多个洞,我

们只探了高十七丈、深二十四丈、阔二十三丈,可容数千人的最大一洞,即古地理志所说的

石室。不知从几时起,石室之名被“陶公洞”所取代。洞是古的,洞中建筑文昌阁1957年失

火,只剩空台,显得空荡荡的。洞外植被不古,当路一老樟,仿佛阅尽沧桑,还要拭目以待。

南史说陶弘景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倘果在洞左洞右,山上山下遍植松林,虽

附会却不嫌牵强了。

不远是神往久久的十二峰和百丈瀑。但是主人不提它,一迳引我们上石门台去。客从主

便,不好多问;后来才知道去十二峰、百丈瀑山路难行,且听听在百米高头的地名“虎愁岸”

怕就要劝阻老人:石门台一样有瀑布。

石门台在何处?一入峡谷,岚气萧森,有时以为风吹木叶,其实乃水声潺潺。石阶一会儿

陡高,一会儿平展,走走停停,在意想不到处飞溅一挂水帘,或落入凝碧深潭,或泻进潺山

溪。行行重行行,才懂得峰回路转的境界,好就好在有节奏,不平冗。忽于翠竹丛、乱石堆

中躲躲闪闪出现一条瀑布,人说叫含羞瀑,从山下数上来,已是“六”了。

就是瀑布,字典说是闽方言,此地不少语言风俗与闽东北相近。最早见这个字,是朱自

清先生写温州的《白水》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

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

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

白光嬗如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

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贴贴的缩回来了。我

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

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写得真好,体物入微。只不知白水在温州的哪里,当不在永嘉。不过,他写的是如烟的。

石门台的七、八、九,全然是另一回事。那白练悬垂,隆隆如车马奔腾,这一带似有座岩名

“锣旗鼓伞”,势头倒正旗鼓相当。石门台者原来在岩顶,破槛而出的瀑布由此发轫。所以,

按理说九实应为第一,山下的一,才是趋下而不回的第九了。

归途又去探“崖下库”的瀑布,另有一种幽趣。沿着重崖迭嶂间的山路攀登,渐渐的栈

道窄,一步一险,再无心观望峭壁上的紫藤苍苔。心神不定之际,豁然别有洞天,三面峭壁,

下临一潭,瀑布垂帘,形势略似雁荡山的小龙湫加三折瀑。遥想夏日雨后,水势磅礴,山鸣

谷应,幽深自又添几分雄奇。

都说楠溪江“无水不成瀑”,岭头乡龙潭瀑布,岩上村的大泄七折瀑,水岩村的千尺瀑

布„„还都养在深闺人未识呢。

没有山岩便没有瀑布,有了瀑布,才使默然无语的山岩,连同岭头峰巅的白云,一起变

得有声有色了。

田家村舍

到楠溪江东著名的石桅岩去,下车以后要步行一阵子。一会儿走过溪上的“丁步”——

一步一个石礅,想像水涨时渡河的有惊无险,唤回童年踏水的兴致;一会儿在卵石滩上走过,

大卵石给人安全感,急不择路时落脚小卵石上,硌那么一下,不免感谢百千万年的岁月和流

水已把石块的棱角磨圆:一路墙、门、堤、路,尽是石头,山中原是石世界,最早的大地上,

除了捉摸不住的空气,该就只有石头、泥土和水流了。

走过一段新开的山腰栈道,似乎窄了些;还得撑船走一段水路,过袖珍的“小三峡”,两

岸峰峦倒成了放大的盆景。行到水穷处,舍舟登岸,便是相对高度三百零六米的石桅岩,耸

立于二百米左右的群岩簇拥中。亿万斯年,张帆望海,那气魄,那欲行不得的内蕴的张力,

绝不是昆明湖上雅号清宴舫的石舫可比。不知始于何年人们名此岩为石桅,山岩壁立,形如

船帆是其一,也不能不看到,群山环抱,道路阻隔,毕竟囿不住想像和抒情。

我们是要到石桅岩北的下岙村去(岙音奥)。中间经过一片平展展的绿茵,正是所谓芳草

岸了。在一户周姓人家歇脚。中年主人从温州师范毕业后就回乡教小学,最近抽调参与石桅

岩景区的筹划。在他家高大堂屋八仙桌上吃的中饭,有老酒,早晨宰的鲜肉,焖毛芋,新摘

的瓜、菜、豆和板栗。此情此景,我想到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那是“故人具

鸡黍,邀我至田家”,田家风味,固远胜于珍羞罗陈、“海鲜生猛”也。

记得在武夷山,听说杨廷宝先生主张那儿的旅游建筑“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土

不宜洋”(也许还可加上宜隐不宜显,宜俭不宜奢),才不致破坏那一片水墨丹青的野趣。楠

溪江两岸连同浅山深坳,居民点和风景区断难截然分开,不仅旅游设施,而且居民新建改建

的房屋也摆在一盘棋上;没有理由为了“诗情画意”,劝居民留在百年老屋、颓败破蔽的“古

民居”里过日子,自然也不可能让居民自建造价高昂的“仿古建筑”,那么怎么办?

楠溪江不但有佳山水,还有古窑址、古墓葬、古战场,以及古桥梁、古牌坊、古民居,

一笔可观的文化遗产。拿古民居说,怕也只能重点保护其中最古老也最有特色的典型,当地

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在渡头古窑址南,岩头镇北,走进“苍坡溪门”,便是古老的李姓村寨—

—苍坡村。从五代建村,到南宋时九世祖李嵩按照“文房四宝”布局:东西长街直细如笔,

“笔街”指向村西状如笔架的山峦,这笔架山是借景,村内两方水池可算是实实在在的“砚

池”另有两条青石搁在池边,其中一条的一端砍斜,象征磨过的墨,全村就是可以写字可以

画图可以做文章的一张纸了。听说小楠溪南岸的豫章村,村前迎着文笔山,也挖了一方“砚

池”,文笔山的笔尖峰倒映水中,正如毫端蘸墨。这个村“一门三代五进士”,不知是托这个

风水的福,还是及第后才有这构思。

像这样保存着明清以前格局的古村落、古民居还颇有几处,多伴有凉亭、莲池、戏台、

祠堂。苍坡村似是最古的,八百年老樟树为证。在这里借“水月堂”设民俗陈列,有容易传

世的石臼石锁,还有旧时的床、轿、纺车布机以及农具;器用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件竹编

对襟上衣,每一方格小于指甲,工艺极细;又透又露,设想暑天衣此,如倚修竹,当清凉无

汗。另有一红色拙实木盆,旁出一鹅颈弯弯,正好在臂上,说是妇女下河洗衣裳所携,既实

用又富情趣。此地河溪鹅不多见,鹅盆补此不足,它体现了不弄笔墨纸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

残存的一点“古意”

清华大学建筑系汪国瑜教授,说起此间三个古村寨里新盖的房子,无论哪一座,都没有

老的好看。“在风景区盖房子,特别要注意样式,要和风景协调 因为新房本身也成为风景。

如何兼顾环境景观与居民生活,存古与怀新,文化与经济,——这就是千古谧静的楠溪江,

在过去与未来交会之际,给今人出了个不那么好做文章的题目。

199111

我告诉自己不准哭-飞太狼

访柳泉杂记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19:0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328892172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访柳泉杂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访柳泉杂记.pdf

标签:温州雁荡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