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名烈士墓和“千人坑”史实的考证
——《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背后的故事
张善相
(一)
1988年8月,《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一书,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被
湮没半个世纪的红十三军战斗业迹展现在世 人面前。许多牺牲的红十三军战士批准为革命
烈士;原被作为“土匪”看待的红十三军战士恢复了名誉;还活着的红十三军战士,定为“失
散红军”,得到优待。
我作为参加征编这本书的工作人员之一,感到高兴。接到新书后,我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
又深感遗憾:红十三军斗争史实中还有两件大事未搞清:一是在玉环县苔山岛上的无名烈士
墓依旧无名;二是埋在大荆“千人坑”中的红十三军战士仍是冤魂。
又经过十多年,在省市县党史工作者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无名烈士找到了真名,“千
人坑”旁建起了“赤魂亭”,两处都被当地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我的遗
憾心变成了欣慰。
下面说说我所知道的这两件事调查考证经过。
(二)
苔山岛无名烈士墓考证调查经过
在征集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史料中,我前后三次去苔山岛访问当年参加红十三军活动的
老。我第一次去,他们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上级派来的红军领导人潘先 生,1930年12
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玉环,尸体掩埋在苔山岛50年了,只听说他是湖南人,不知道他
的真名字。要求我们做党史调查的,把他的真实 情况查清楚。老人们具体介绍了潘先
生在苔山岛活动情形,肯定他是红军重要领导人。还介绍了潘先生在九眼江双条浦江面上被
捕,在分水山北杀害,红军战士冒险 把尸体运回苔山岛,开追悼会,选墓地安葬的经过。
老人们说,50多年来,我们苔山人非常尊敬潘先生,保护他的坟墓。解放以后,坟墓周边
都开垦种农作物了, 潘先生的坟墓完好地保留下来。
我第一次去苔山岛时,亲身接触过潘先生的还有6人,我第三次与《台州日报》记者小
赵一起去苔山时,只留一位95岁高 龄的老人,他们每次都提一个共同的要求:把潘先生的
来历调查清楚,我每次都答应他们:“一定要调查清楚。”但是我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红
十三军与浙南特 委》的书已经出版了,书中选印了胡公冕、金贯真、陈文杰等29名红十三
军领导人简介。仍没有潘先生的名字。
我们编书时收集的资料中,有三个姓潘的 人。中共浙南特委文件中多处提到一个名叫
潘心殷,1931年5月17日中共温州中心县委书记王国桢给中央报告说“我们最坚决的干
部„潘心殷等均于此时牺牲 了。”但他是哪里人,多大年龄,在红十三军任什么职务,都
找不到资料,没法编写他的简介。另一位姓潘的,是1930年9月24日向东方局写了一个《关
于浙 南党务军事及工作困难情况》的报告,具名是潘心元。但在浙南的历史文件和民间调
查中都没有这个人名字。《中共党史人物传》中有潘心元这个人名,说他 “1931年任中共
浙江省委书记”“1931年8月在浙江省温州市被捕牺牲。”时间和地点与苔山岛上的潘先
生对不上号,因此也没法编入。
1990 年我已到退休年龄,当时还集中精力在征编组织史资料,没有时间和精力查清“三
潘”的问题。于是我与玉环县党史办钟强商量,请他再提供一些资料,由我执 笔两人
合写了一篇《红十三军重要人物潘心元考证》一文,1990年6月刊登在《台州党史通讯》
总第十六期上。我们用当时已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考证,得 出的结论是:潘心殷即是
潘心元,他两次来浙南,第一次是1930年8月下旬来浙南巡视,一个月后回东方局,1930
年10月19日第二次到浙南。他的职务 是红十三军政委;牺牲时间是1930年12月上旬;
牺牲地点是玉环县外塘分水山;苔山岛上的无名烈士墓就是潘心元烈士墓。我们在文章最后
呼吁:“退一步 讲,即使苔山岛这座草墓里不是潘心元烈士的骸骨,那么潘心元烈士的骸
骨在浙南什么地方?苔山岛草墓下埋的又是哪一位红十三军战士?也得进一步调查考证清
楚。”
此文引起多方关注。温州党史办内部刊物全文作了转载,温岭坞根红十三军烈士陵园把
这篇文章放在陈列室里展出,《浙江党史》1991年第1期 摘要作了转载,删去第四部分。
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浙江党史》的编辑同意我们“潘心殷即是潘心元”,“职务是
红十三军政委”的看法。对于我们认定 “潘心元牺牲在玉环,骸骨埋在苔山岛”的看法,
还得进一步调查考证。
1994年徐君夫调任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我把潘心元烈士的问题向他 作了汇
报。他很重视,主动向省委党史研究室汇报,取得省里重视。当年9月,由省委党史研究室
牵头,台州、温州、玉环等市县派人参加,组成“潘心元在浙江革 命活动资料征编组”,
开展深入调查考证。同年11月,徐君夫、钟强两赴湖南省,找到年已95高龄的潘心元
夫人周坤元老人。据她回忆:她收到心元最后一 封信是上海大东书局王一鸣转交的,心元
牺牲的地方是浙江温州九江。
我获悉周坤元老人谈话内容后,非常高兴,我说“王一鸣”“九江”这几个字,字字值千金,
苔山岛无名烈士就是潘心元,可以认定了。理由如下:王一鸣,原名金国祥,曾用名金学祥、
金雷鸣,化名兰尘侣、王一鸣、王文、王正鸣,玉环楚门 人,1925年在温州加入中国共产
党,是温州独立支队成员。1929年去上海读书,与上海党组织接上关系。1930年在上海参
加中共中央高级干部训练班学 习。他常往返于上海与浙南之间。3月参加浙南红军游击总
指挥部的筹建工作,后去上海。8月他与潘心元、严朴三人从上海到浙南。11月任中共台州
中心县委书 记后,又多次去上海向党中央机关汇报工作。由此可见,他与潘心元不是一般
关系。潘心元的家信由他转交是完全可信的。“九江”是“九眼江”的缩语。这三个字 讲
快一点别人听起来成为“九江”。苔山岛老人回忆潘先生被捕的地方是“九眼江的双条浦江
面上”。这是乐清湾靠玉环楚门一边的一个小地名,外地人不知道,地 图上找不到。从没
有到过浙江的周坤元能讲出这个地名,一定是王一鸣(金国祥)传给她的。这与《党史人物
传》讲的潘心元牺牲在浙江温州也没有矛盾。因为当时 玉环县是属温州地区的。
史实搞清后,“潘心元在浙江革命活动资料编组”又走访了《中共党史人物传—潘
心元》撰写人,与他们交换意见,他们完全同意浙江的结论。1995年9月,中共浙江
省委批准省党史研究室的报告。
潘心元烈士在浙江的史实查清了,我们做地方党史工作的,放下了一颗悬心,保护
烈士墓65年的苔山岛民众,更加欣喜。他们在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筹资数 万元,用水
泥钢筋修好烈士墓和纪念亭。1997年玉环县人民政府命名该烈士墓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99年玉环县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潘心元资料专 辑》。2008年清明前夕,潘心元烈士
墓开工奠基仪式在苔山岛举行。潘心元烈士精神将永远激励台州乃至浙江全省人民。
(三)
揭开被“名人”掩盖的冤魂“千人坑”
在编辑《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史料时,我们发现1930年3至6月间,在乐清大荆发
生三起战事,因果有些奇特。
3 月中旬,温岭坞根游击队程方明等7名战士化装成商人、香客。到雁荡山南壁宵寺隐
蔽活动,第三天就被国民党地方武装包围,全部被抓关押乐清县监狱。4月18 日,经过狱
内外结合秘密策动,越狱成功,全部归队。被关在监狱里的游击队员能组织越狱成功,而化
装住在寺庙里怎么会全部被捕?难道寺庙里有“内鬼”。
同年5月初,驻在大荆的国民党军队一三五旅第九连,因发不到粮饷发生哗变,连长张
玉之率部投向坞根游击队。游击队派叶景泰率100余战士前去接收,计划将部 队拉进太湖
山里,再与红十三军一团联系。此时,一三九旅旅长李杰三通过大荆豪绅蒋叔南,秘密策划
张玉之“灭匪归营”,当部队进到叶藤岭时,张玉之指挥九连 士兵居高临下突然向红军战
士开枪,叶景泰等12名战士当场牺牲。其余战士撤出战斗,返回坞根游击根据地。5月15
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称“„李旅长亲率 一个步兵连,及机关枪、迫击炮各一部„于7
日在大荆将匪共500余人系数包围,战数小时,击毙匪40余名,生擒30余名,夺获枪械
50余支„”这次策划九 连反叛成功,本是蒋叔南的“功劳”,报上讲全是李杰三的功劳。
并且是夸大“战果”,而对蒋叔南一字未提。这其中有什么“奥妙”。
同年6月28日, 永嘉红十三军第一团徐定魁率部分战士与黄岩一部分农民武装共600余人,
进军海门折回路过大荆隘门岭时,遭到由蒋叔南指挥的地方武装伏击,10余名红军战 士当
场牺牲。红军被打散后,又连续搜山三天,被俘的红军战士全部押到大荆小山头处死。把尸
体掩埋在百岗岭船山。共被杀害471人。此后,这个地方被当地群 众称为“千人坑”。这
么一起大规模屠杀战俘的惨案,在当年国民党档案中和《民国日报》上,我们没有找到文字
资料。这又是为什么?
我与温岭党史办李 一鸣(当时我们一起被抽去温州参加整编红十三军史料)商量,一
起去大荆走访一下,在乐清党史办黄抗美陪同下,三人用步行的方式,去大荆,随机访
问 老年人,向他们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闹共产”的情形。我们在叶藤岭脚不远的地方,
一位当年亲眼看到叶藤岭战斗的老农,向我们介绍了他所见所闻,与红二团 战士柳金标回
忆的情况基本相同,并没有《民国日报》上写的那样场面。
为了解隘门岭事件,我们在大荆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老者,说起“千人
坑”的事,个个摇头说“惨”,他们还说,当年有人假装“好心人”,把掺有毒药的食品送
给被困在山上的红军战士吃,中毒不能动了,被人抬到“千人坑”。
我们本来不知道蒋叔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走访过程中到雁荡风景点显圣门,在摩崖石
刻上看到他的名,才知道一定是个“名人”。在走访、座谈中,以及我后来参加 征编《括
苍游击根据地》时,接触到一些括苍老所谈及的,我才了解到蒋叔南这个人的一些情况。
他当过大官:“江南五省稽查”(袁世凯当政时的官)。后来 不当官了,回家做雁荡山的
“山大王”(他自称“山贼”)出版雁荡山影集,写雁荡山文章,在雁荡山景区岩石上题词、
留名、摩刻。还集资在雁荡山景区内修桥、 铺路、植树。有人说他“一生事业在名山”。
他交的朋友都是当官的,有名望的。他在家乡没有官职,但他发的话地方官不得不听,甚至
可以调动地方武装。为保 “一方平安”,他有权决定别人的生杀。因此,他属下的人在雁
荡山捉到“匪犯”,可以送乐清县监狱关押。国民党军旅长处理部下发生的事件,要请他帮
助;国民 党地方政府要剿灭“匪共”,也要请他出面。
但是,他对自己的“扬名”是有选择的;对宣传雁荡山的事,他乐于扬名,连雁荡山上有“狗
头虎”也要写文 章宣传;对于帮国民党政府做事,他不要扬名。因此,当年发生在大荆的
三件战事中,在国民党政府档案和《民国日报》上找不到蒋叔南的影子。我们在征编《红十
三军与浙南特委》这本资料集时,只能凭老回忆资料,对隘门岭事件留下读者不易发现
的影子:章景濂执笔写的综述中,讲到红一团战斗时,“除了上述战 斗„外,诸如血
战溢门岭„”几个字。我在描画《红十三军活动示意图》中在“溢门岭”、“叶藤岭”两地
名旁加上“主要战斗地点”的标记。
后来我参加 《括苍游击根据地》资料征编工作中,与一些老谈及隘门岭事件时,
也有人另有看法。有说:当年蒋介石对共产党实行斩尽杀绝政策,蒋叔南是蒋介石的同姓加
同学,当然执行蒋介石的政策,“千人坑”事件不要全归蒋叔南。有说:当时永嘉山里下来
的武装,一部分没背枪支,只带扁担,像是从山里下山来抢粮的饥民,不 像正规红军。一
次我参加在永嘉县召开的《括苍游击根据地》征编工作会议,当时永嘉党史办正在调查
隘门岭血战史料。提到这件事引起大家议论。我也简要讲 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意思是:红
十三军一团是在农民武装暴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时间不长,武器不足,给养困难,缺乏正
规训练,没有统一着装,的确还像农民。 但他们是共产党领导下有组织的行动。对于这一
点,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承认的。国民党永嘉县执委会在1930年2到4月连续记载着“县
内匪共勾结为乱,形 势严重”、“楠溪匪共图谋大举”等等。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
报》1930年8月24日报道“浙南红军集中向台州进攻”,我认为指的就是这一次行动。
在省市及有关县市党史部门重视下,又经过十多年深入调查考证,1999年10月,根据
中共浙江省委和温州市委有关文件精神,乐清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大荆镇小 山头建造隘门
岭事件纪念亭,定名为“赤魂亭”。2000年5月乐清市人民政府命名该亭及墓地为“乐清
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 府追认徐定魁为革命烈士。2009年清
明节,永嘉、乐清两县首次联合在大荆百岗岭船山上举行奠基革命烈士仪式。被一个“名人”
掩盖住的“千人坑”终于昭示 于天下。
(作者系原台州地区党史办干部)
【附录】
蒋叔南其人--红十三军大荆惨案的元凶兼始作俑者
蒋达生
蒋叔南(1884一1934),乐清县大荆镇人,他的生平事迹被收入《历代人物与温州》一书。
根据该书《一生事业在名山—由军事家到旅行家的蒋叔南》一文所记,这位“历史人物”的
一生似乎完美无缺:出生于一个贫困知识分子的家庭;早年保定军校学习期间便参加孙中山
先生创办的同盟会,积极投身于反清活动;辛亥革命时,在攻打高昌庙战役中立有战功;辛
亥革命后,与蒋介石共事,发现此人品质恶劣,‘喷而离开他;次年在总统府任职,当袁世
凯称帝之心暴露,“便以过人之胆量”“力陈帝制之非”,因而受到袁氏训斥;1915年秋,蒋
叔南因“不愿同流合污”、“解甲归雁荡,走隐逸之途”;居雁荡二十余年,“淡泊明志,不慕
名利”、“全力为开发建设雁荡山而劳瘁奔走”等等。①
笔者最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关于蒋叔南的一些历史资料,十分遗憾地发现蒋的一生与上文
所述出入甚大,特别是漏述了当地七八十岁以上老人几乎人人皆知的一些“旧闻”。本着该
书“编后语”所说的“力求史料真实,寓论于史;对前人既不苛求,也不溢美”的精神,根
据手头搜集到的资料及往大荆采访所得,扼要介绍蒋叔南的历史的另一面,特别是他一手制
造的骇人听闻的红十三军大荆惨案。
蒋叔南何许人也?—蒋叔南,大荆镇东里村人,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有两个兄弟,一个是
清末举人,一个曾任常山县知事。这在当时,应该说在邻里中是炙手可热的,怎么会是“贫
苦知识分子家庭”呢?早年肄业于保定军校第一期,中途退学。辛亥革命时,他在温州教书。
奇怪的是另有一个“蒋叔南”参加攻打上海高昌庙战役,立有战功。民国元年,蒋介石在上
海任陆军八十九团(沪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因保定同学关系,蒋叔南去上海投靠蒋介石,
任该团团附。②二年,“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人处于逆境,蒋叔南改换门庭,北上投靠
袁世凯。蒋叔南深受袁氏青睐,成为袁氏亲信,曾任江南五省稽查(老百姓说是大侦探)。因
受袁世凯指使谋杀孙中山未遂,后曾被揭发逮捕下狱。③官场失意后,蒋叔南决定回乡当“乡
里王”,成为浙东南著名的大土豪。人称“大老爷”,背后却叫他“蒋天盖”(土话“天滚”,
势可盖天的意思,与“南霸天”、“北霸天”是同义词)。④
就在他“隐居”在雁荡山“淡泊明志”的岁月里,发生两起他参与、制造的屠杀红十三军的
流血事件。
1930年5月1日,驻大荆镇的国民党一三五旅九连因发不到粮晌发生哗变,连长张玉芝率
部130余人投向温岭坞根游击队(浙南红军第二独立团),游击队派叶景泰率部份战士前往接
收。两支队伍会合后共三四百人,计划去温岭、乐清、黄岩三县交界的太湖山,与永嘉红军
会合。这时,该旅旅长李杰三来到大荆,串通蒋叔南,给张玉芝写了两封信。明的一封是蒋
叔南写的,以讨马为名;暗的一封是李杰三写的,只有“灭匪归营”四字。张玉芝慑于蒋、
李的威力,便又掉过枪口。7日,当队伍开到叶藤岭时,张指挥九连向游击队发起突然袭击。
游击队措手不及,许多战士在密集的弹雨中纷纷倒下,当场牺牲10余人。
同年6月28日,徐定魁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团部份战士,由温岭大溪折返永
嘉,过隘门岭至乐清石坦山村时,遭蒋叔南指挥地主武装民团的伏击,当场牺牲10余人,
全被砍下头;后续部队溃撤。经连续三四天的搜捕,战俘全被押送到大荆。蒋叔南在小山头
私立公堂,对红军战俘逐一进行审问,然后全被枪杀在城隍庙旁边一块叫炭行的空地上,连
年仅16岁的小红军也不放过。蒋叔南下令将尸体横三、竖三像柴月似的垒起来“示众”,鲜
血流淌满地。空地上堆放不下,因天气热尸体也发臭了’,即雇人掩埋在百岗岭船山。后来
抓到的便直接押送往船山,枪杀或刀砍在挖好的坑里(老百姓叫“千人坑”),不论死活与否,
统统掩埋。据后来他的侄子告诉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屠杀红军总数为471人。中队长徐定魁
被剖腹挖心。这便是骇人听闻尚未公之于世的红十三军“大荆惨案”。
63年以前,在风景如画的雁荡山麓,居然出现这么一幅幅极不相称的血淋淋的画面,然而
这是残酷的历史事实,有人妄图掩盖是掩盖不了的。至今雁荡山区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个个
记忆犹新,追述当日目睹大屠杀的景象时心有余悸。对于叶藤岭事件,在蒋叔南死后他的儿
子们为他撰写的行述中供认不讳,但对隘门岭事件却讳莫如深。正如一位老农说的:“蒋叔
南杀了那么多人,老百姓心都慈(寒)了”。蒋叔南企图杀共邀功,借以东山再起,结果却事
与愿违,老百姓对他无比痛恨,以致死后在行述中不敢写上。尽管蒋叔南在经营雁荡山方面
做了一些工作,毕竟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罕见的血腥屠杀红军战俘的杀人魔王,他的双手
沾满是红军战士的鲜血,是洗不掉的。把这样一个人,经过一翻妆扮,塞入“浙南历史人物”,
为之树碑立传,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这决不是对前人的“苛求”。为之树碑立传的应该是
那些被惨遭杀害的红军战士,蒋叔南则应押上历史的审判台!
当我们现场采访时,几乎每个老人都谈起蒋叔南的死,津津乐道发生在60年前的富有传奇
色彩的故事,似乎是借以发泄对这个杀人魔王的无比愤慈和幸灾乐祸。1934年一个夏夜,
蒋叔南溺死在石门潭。根据当时在场的老人回忆,捞上的尸体缺少一只耳朵。一条毯挂在岩
壁树叉上,路上捡到他穿的一双咸草拖鞋。显见那么突然,那么匆促。分析起来,不像前面
那篇文章说的“夜游石门潭,失足落水而段”;倒像是当地群众传说的受到人民严厉的惩罚,
是两个来自永嘉的“割稻客”(农忙时替人割稻的帮工)或“大本”(有本领的侠客之类的人)
干的。相传古时,这一带有条恶龙,常常为害百姓。元朝至正年间,有个叫金都尉的前来伐
龙。后来恶龙被斩死,金都尉也死了。在龙滚过的地方便形成石门潭。后人立庙纪念金都尉。
在碧波荡漾景色幽美的石门潭,60年前又出现一条“恶龙”和两个“金都尉”,人们同样是
不会忘记他们的。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18:2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303862171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十三军在浙江温州大荆的失利与蒋叔南的作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十三军在浙江温州大荆的失利与蒋叔南的作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