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

更新时间:2023-11-16 18:14:14 阅读: 评论:0

脚裂口怎么办-电荷守恒

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
2023年11月16日发(作者:忠贞不二的意思)

温州洞头县的文化产业

一、 洞头简介

洞头县是全国14个海岛县()之一,位于浙江省温州瓯江口外33海里的

洋面上,由103个岛屿组成, 素有“百岛县”之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渔、港、景、涂资源得天独厚,是浙江第二大渔场、温州深水港区,同时也是温

州市唯一以县冠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共有半屏山、仙叠岩、大瞿岛、霓屿岛,

竹屿、大门岛、海中湖、东沙八大景区40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遍布于

40多个岛屿,景区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

楠溪江相得益彰,构成温州“山-江-海”旅游金三角。半屏山景区天然

岩雕 巨屏,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称中国一绝。百岛洞头历史悠

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这片广袤的蓝土地上,留下了九亩丘遗

址、海上瓷器之路、烟敦烽火台、郑成功校场、擂隐书院等历史遗迹。这里不仅

物质文化丰富,民间文学艺术也独具海洋特色。品种众多、蕴藏量丰富、质量上

乘的各种民间文艺,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过去,洞头曾因电影《海霞》和“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名扬华夏,

如今,这里新建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实弹射击、战地探雷、华山险

道、丛林战道、生存训练,让您亲身领略军营生活的风采。随着五岛连桥

工程的竣工和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洞头将以崭新的绰约风姿,

逐渐成为一座供人们观光游览、消夏度假、军旅体验、垂钓写生、探险猎

趣的海上国家公园。

二、 洞头县各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简摘

(一)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洞头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以口耳

相传的方式、长期在海岛流传不衰的一种民间故事。其蕴藏丰富、特点鲜明、传

播地域广泛,内容包括鱼类起源、鱼类寓言、鱼类童话、历史名人与鱼之故事、

鱼之礼仪与饮食故事、鱼之崇拜和祭祀故事等多达数百篇;故事之情节构思新奇,

寓意深刻,主人公涉及鱼虾龟鳖螺贝,遍及东海常见之海洋动物。

洞头县从1979年开始采集海洋民间故事活动,至1987年,采集到涉及海

洋动物的传说、故事200多篇,有人变鱼虾的传说、有鱼虾入药的故事、有龙

宫、人、鱼类之间的故事,或通过海洋动物之间的纠葛或海洋动物与其它动物的

关系,阐明某个道理,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等。纯属特定含义的海洋动物故事有

100多篇,它的内容多样,或对鱼类整体习性的源头进行追溯,或对某一种海洋

动物生活习性、生理特点形成原因的讲述,整理成文的80余篇,这些故事发表

1

后,反响极大。在2009年就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鱼为什

么没有脚?为什么有的鱼产卵有的鱼产仔?全身披甲的虾蛄怎会怕软塌塌的龙

头鱼?虾子为什么弓着腰?……

(二)洞头妈祖祭典(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洞头妈祖祭典则是在明末清初,由福建莆田渔民传入。洞头渔民每逢造新船,

要在船中舱设龛供奉妈祖;在渔汛开始和结束时,要到妈祖庙祭拜。每年农历三

月廿三日与九月初九,洞头各妈祖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包括做供、摆

宴、佛会等祭祀仪式及迎火鼎、社戏等文化活动,为洞头渔区信俗活动中最大

的盛典。其中东沙妈祖宫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浙江省尚存规模最大、构建最完

整的妈祖庙,有近300年历史,是浙江妈祖庙中唯一的省级文保单位,也是我县

唯一的省级文保单位。

(三)洞头七夕成人节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七夕成人节已有300多年历史,延续传承,从未间断。洞头的七夕节,与其

他地方一样有乞巧、瓜棚豆架下听悄悄话等内容,但更侧重于儿童节、成人节,

是洞头民间在七月七为年满16岁的丁口举行的成人节。岛上凡有孩子的家庭,

都在七夕当晚以七星亭、巧人儿馃、红丝线挂件以及荤素菜肴祭拜七星夫人;

16虚岁孩子的家庭,还要增加熟公鸡、寿龟、红圆等供品。祭拜时口念祈福

歌谣,与孩子一起祷告,焚烧七星亭;撤供后,公鸡由16岁孩子食用,寓快长

快大;寿龟、红圆分送亲朋好友,告知孩子已成丁。整个祭拜程式固定、含义

明确,家家户户进行。

(四)东岙普度节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东岙普度节在农历七月廿三、廿四,也称中元普度中元普利有近200

年历史,由当时几只白底船老大发起,他们认为渔民以捕鱼为生,在海上作业平

2

安无保障。为超度海难者及孤魂野鬼的灵魂,以求渔船、村庄平安,东岙村和东

岙顶村联合在东岙海边大士爷庙做普度。据老人讲,东岙做普度自发起至今除解

放初期停过几年之外,年年都有举办。主要内容有做“请水公德”、顺沿、放水

灯、化火兽、放沿口、布施、送普度公等,最特别是东岙做普度还加了一项内容

—牵钻,是专门为在海上遇难无名无姓人员超度亡灵的经过百年变迁,东岙普

度节这些习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过去为亡灵超度,求平安,现在是作为一项

展示海岛民俗风情来开展的。其中放水灯有清晰的变革轨迹,已从原来的引送野

鬼、祈祝海蜇丰收发展到当代灯会自娱自乐的性质,为海洋民俗文化的弘扬、

岛旅游事业的发展、平安渔村的创建服务。

(五)《贝壳舞》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贝壳舞》是洞头民间舞蹈的代表作,由洞头县民间文艺爱好者于1956

1957年间发掘整理。舞蹈以海洋贝类带情节的群舞形式,展现了渔区人民向

往婚姻自由、敢于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大无畏气概。贝壳舞最早发源于洞头县北岙

镇大王殿村一带,是一个以贝壳为主要表演手段的道具舞蹈,在洞头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当地渔民以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拟人的艺术手法,赋予了贝壳独

特的生命力。《贝壳舞》是洞头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海岛人民劳动智慧的结

晶,保护这一民间瑰宝,对于研究洞头海洋文化、彰显洞头县传统文化魅力具有

独特历史意义。

据传承人施书宝介绍,每年元宵节,举办规模较大的俗称游火锅(也称迎

火鼎)的庆典活动,这一带的人们背起自己制作的贝壳,参与到迎火鼎的游行

队伍里。起初为简单的民俗踩街活动项目,表现了渔民捕捞丰收的喜悦心情,

来民间艺人们在张合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加上角度变换和队形的穿插,逐步形成

了舞蹈表现形式。建国后,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们相传、提炼,使之发展为具有

故事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1957年,《贝壳舞》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

蹈文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2008年参加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获得了表

演金奖。该项目海岛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参与面广,具有一定的审美

和欣赏价值。

3

(六)贝雕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头贝雕传承着洞头县的海洋文明发展历史,蕴含浓厚的海洋传统工艺文

化特征。洞头贝雕已有100多年历史。过去海岛人家把贝壳收集后,小的贝壳

穿成串,挂在颈部、手腕,当装饰品;大贝壳的外沿取下制成钩,悬吊蚊帐,当

做日常用品;把形状特异的螺贝置于案头,作摆件。孩子生日或农历七月初七,

用贝壳给孩子作佩戴悬挂饰品,更为普遍。这是洞头贝雕工艺的发端。贝壳是大

海对人类的一份馈赠,贝雕则是海岛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从贝串、贝堆、

贝雕画到圆雕,洞头的民间艺人不断发现、创造、继承和创新,使贝雕艺术进入

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

贝雕工艺利用贝壳的天然色,色彩自然且绚丽丰富。贝雕形状多样、质地

坚硬细腻,打磨后亮丽光滑,不变质易保管,可塑性强,可以灵活表现各种花鸟

山水、人物博古等艺术题材,其体积大小随意,是居家和公共 场所的理想装饰

品,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民间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洞头贝雕曾跨出

家门,行销于上海、四川、广州、北京、哈尔滨、昆明、香港、台湾等数十座城

市、地区;并跨出国门,出口到德国、美国、葡萄牙、荷兰、日本诸国;洞头贝

雕远涉重洋,装饰了第24届奥运会奥运村和2000多家中餐馆、饭店等。从而

使洞头贝雕名闻遐迩,大放光芒,为海岛洞头增光添彩,赢得荣誉。

(七)正月初九“拜天公”(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寿辰,一般洞头外出的人都要过了正月初九拜天公后

才出门做生意和工作。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

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燃

12支表示一年12个月,如果有闰月就燃13支,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

虔诚祷告,祈求天公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

4

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在大门口放一个大锅,金纸烧在大锅

里)。天公拜好后把香烛案桌连同供品一起抬到土地神像前,祭拜土地。吃过早

饭后把供品装在大蓝中用四方手巾盖好,带上香烛和金纸到各庙宇去烧金(拜神

的意思)

(八)鱼灯舞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

洞头的鱼灯舞是极具海岛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最具观赏性的一种

民俗活动。每年从春节到元宵节期间,许多村子都会组织鱼灯舞活动。据洞头文

化部门负责人介绍,洞头的鱼灯舞大多是各村自发组织表演的,参加表演的大多

是当地村民,他们表演各种鱼类的个体和群体的泅水等动作,舞蹈造型十分丰富,

有墨鱼灯、鲳鱼灯、黄鱼灯、龙虾灯、螃蟹灯等,保留了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

如果你觉得仅观赏鱼灯舞还不够尽兴,届时,还有舞龙活动,各家带着自己的一

节龙身灯汇聚于村中空地之上,现场拼接,一般有上百节之长,拼接好的长龙在

龙珠的带领下,摇头晃尾,穿街过巷,煞是神气。所过之处爆竹喧天、烟花竞

放,一派喜庆的气氛。

(九)迎头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迎头鬃大约始于清咸丰年间,名称起源于闽南语方言谐音。迎头鬃的活

动形式其实质就是渔业生产先进的表彰仪式。迎头鬃活动就是每年渔汛结束

时,评比出海洋捕捞作业产量最高的渔船,被评上者谓为扛头鬃。然后选定吉

日举行迎头鬃仪式,届时,当地的渔行主和乡绅们率领众人给扛头鬃的渔船

送去头鬃旗红包,且端上用红布披盖着的大猪头一路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

送到扛头鬃的渔船老大家中。船老大领着船伙接过鬃头旗和猪头后,在自家

中大厅神龛前祭拜,举行酒席宴请渔行主、乡绅以及渔伙等。宴会结束后,船老

5

大和船员又一路敲锣打鼓,把头鬃旗送上渔船。祭拜船上供奉的妈祖神位,再把

旗升到桅上。年成好的时候,举到头鬃的渔船和渔行还会出资请外地戏班来渔港

演出,即祭拜神祖,同祝丰收,共享欢乐。 迎头鬃是洞头县海洋民俗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效地助推了渔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渔民竞争意识,

强了荣誉感,通过活动,更提高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融洽了渔区社会关系,使

渔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 洞头道教音乐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

洞头道教音乐,是法师班道教乐队所演奏的音乐。一百多年前,民间艺人叶

匡等人从福建泉州迁入,开始运用布袋戏南昆调从事道教音乐演奏。到1938

前后全县有六十多人以道教音乐为业谋生。旧时,海岛渔业生产条件落后,人们

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盼望神佛赐福,祈求家先保佑。于是,遇到红白喜事,

都要请道班“做敬”(拜神敬佛仪式)或“做功德”(祭度鬼灵仪式)等道场。而

做道场时吹打演奏的乐曲慢慢演变成民间一套较为完整的道教音乐。洞头道教音

乐,具有多姿多彩多韵味的特色,是海岛居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

们听道教音乐,看法师表演,解劳作疲累,慰精神困乏,也不失为一种文化娱乐。

道教音乐的盛传、表演,也带出了一批民间艺人,推动了洞头民间音乐和民俗文

化的长足发展。

(十一)龙头龙尾(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龙头龙尾是流行在洞头的一首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它在地方民间风俗生活

中通常是婚丧兼用,至今为洞头人民所熟悉与喜欢。早在一百多年前,民间艺人

叶卿等人最先从福建泉州带来了民间布袋戏木偶戏在洞头演唱,演奏时以唢呐为

主要乐器的南昆调,如海螺 梳妆楼”“黄花连等奠定了洞头民间音乐基础。

该乐曲最初以唢呐为主,显得单调。在四五年代,从乐器上进行了改革,逐步加

入弦乐、二胡、板胡、琵琶、三弦;吹奏乐、笛子以及打击乐,包括钢钟、马锣、

小云锣、鼓、大小和堂鼓,使乐曲更为动听优美。《龙头龙尾》演奏起来乐曲气

势雄伟,热情豪放,表达了渔民勤劳勇敢和喜庆乐观的精神,全曲由《水波浪》

《龙头》《龙尾》《状元游》联缀而成。19577月,该曲由我县民间艺人施书

宝、洪喜等组织乐队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同年《浙南大众报》选

登了荣获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一等奖的消息,70年代以来,县文化部门多次

6

组织参加省市音舞会演并获奖,80年代我县对该乐曲进行了初步的整理,2004

年取得了省级立项,同年恢复了演出,并参加了市第十二届音舞节和中央电视台

乡村大世界的演出获奖和好评。

(十二)陈十四信俗(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洞头全县有12座陈十四庙宇,霓屿太阴宫是洞头县历史最悠久的陈十四庙

宇。数百年来,洞头海岛祭祀陈十四娘娘已经形成当地人们的信仰习俗。每年正

月十四日陈十四娘娘诞辰之日均有信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宫庙祭祀。而霓屿逢

60年一届的太阴圣母陈十四娘娘平安出巡活动,盛况更是空前。出巡一般定在

正月十五左右。先要在太阴宫内演七天七夜的《南游》大戏,内容即陈十四收

,大门、三盘等乡镇称唱灵经。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坐金旦(坛)

先将陈十四娘娘金身请出神龛,安置在大殿中央的圣位,再挑选一位本地最有福

气的最年长者坐金旦。出巡队伍约300多人,出发时吹起号角,大锣开道,礼

炮齐鸣,整个出巡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像过年过

节一般,张灯挂红,燃地火相迎,并选一广场,集中接受缘金,祈求神灵保佑。

据老人讲:过去出巡人员就二三十人,但路线遍及浙南地区,先经鹿城区,再沿

龙湾、瓯海、平阳、苍南、文成、泰顺、青田、丽水等县(市、区)的农村乡镇

前行。一届的出巡祭祀活动持续三年,方宣告结束。其出巡路线和持续时间之长,

在国内甚为罕见。

(十三)妈祖信俗(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民俗)

洞头崇拜、笃信“妈祖”信俗,始于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的媚州岛传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头县东沙“妈祖宫”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300多年来,

以该庙宇为核心,还有元觉乡“元觉村天后宫”,霓屿乡“顶廊村天妃宫”,大门

镇“观音礁天后宫”,东屏镇中仑村“后垄妈祖宫等 。据考证,凡有妈祖宫的

地方,历来都为海上作业较繁荣的地区。由此可见,妈祖神的传播是与海上生涯

(作业)密切相联的。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与九月初九每个庙宇都要举行隆重的

祭祀仪式,参与信众遍及全县乡镇、渔村,为海岛渔区信俗活动的最大盛典。

7

(十四) 洞头脚擂鼓(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传统音乐)

“脚擂鼓”是洞头民间器乐演奏中特有的一种手脚并用的击鼓演奏方式。

可一人独奏,亦可多人合奏, “脚擂鼓”演奏形式,洞头早在100多年前的道

教乐班中已有所见,后经洞头民间艺人们不断推敲、探索、演试,逐渐形成为

一种独具洞头特色的民间器乐表演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手脚并用的击鼓技法,

演奏时鼓手双手挥槌击鼓,同时脚放在鼓面上擂动,鼓声不同凡响,演奏别有

特色,展现出原生态的特征,是海岛一朵文化奇葩。它的创编运用,使洞头民

间器乐演奏这种旧形式增添了新技法,丰富充实了海岛民间文化。

(十五)海鲜药膳(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传统医药)

洞头由103个岛屿构成,自古以来,多以打鱼为生,海岛上最不缺的就是

海鲜。但如果碰上谁家无人生病了,大师就犯愁了——没药啊!因为那时出岛入

岛就得依托立船,交通未便使得岛上不竭都贫乏医疗药物。夸驰点说,古时的洞

头就像是一个取世隔断的世界。但那并没无难住洞头人,人们正在取病痛抗让外,

正在漫长的糊口外,海岛上的渔平易近前辈逐渐试探出一些平易近间单方,而那

些平易近间单方都是以海洋生物做为药材,颠末烹培育成了海鲜药膳。将海鲜作

为药膳在洞头已有500余年,且都是通过口头传承,品种多达几十种。由于海鲜

药膳的取材十分方便,几乎只要放一张网下海,就能捞上来,家家户户都可以配

制,其烹制方法也很简单,味道又极为美妙可口。但更重要的是,海鲜药膳具有

很好的食疗食养的医疗功效与保健作用。比如,陈墨鱼干炖清汤,无医乱虚火、

咳嗽、口腔溃疡、牙龈痛苦悲伤、目力下降的功能;清炖安康鱼,则无医乱虚火

上升、牙龈痛苦悲伤的功能;清炖鲈鱼,则无医乱虚火上升,咳嗽、口腔溃疡的

功能……

(十六)鱼生腌制技艺(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传统技艺)

8

鱼生,俗称白大生,它是五味和南北货号的五味之一,是字中的

看家传统特色商品。鱼生的原产地在洞头(旧称下山),五味和有固定的

渔家,专门为其进行初制加工,按现代的说法,就是订单渔业 腌制鱼

生用的,只有在四月上、中旬,前后的十来天时间,渔民习惯称为中汛

捕捞上来的小带鱼,条子细而均匀,肉肥而骨软,最适宜腌制鱼生。渔民

五味和的要求,定时、定质、定量、定器、定比(食盐与鱼生比例)进

行初步加工腌制,初制品要在端午节前后运到温州。进库后,对半成品的

鱼生进行整理,剔去初制时混入的杂鱼,拣除掉下的鱼头断尾以及食盐中

的杂物,挑剔干净后,沥净卤汁,测定含盐比重,按照鱼生固定数量,倒

入已经消毒过的各个小缸中备用。

(十七)洞头海岛歌谣(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民间文学)

如:月 歌(一)/

正月嬉,肉杂鸡, 二月忙,蒸个麦饼唔没糖,

三月吃个清明饼, 四月花麦头上青,

五月吃个长脚粽, 六月蚊虫叮着痛,

七月巧人吃成双, 八月月光照秋凉,

九月女每儿捡稻穗, 十月大人忙种麦,

十一月雪花落瓦背, 十二月捣年糕买零碎。

(十八)洞头海岛谚语(温州市第二批非遗代表名录—民间文学)

如: 生产类/hy/msyy/

三月清明断鱼卖,二月清明鱼叠街。

立夏打一暴,乌贼抛老锚。

正月十四亮,乌贼在外洋;

正月十四暗,乌贼爬上砧。

小麦瘟,乌贼畚。立夏东南风,乌贼匆匆入山中。

日捕大揖,夜捕白节。

捉跳蚤勿离钮攀,捕带鱼勿离甩山。

浪岗西嘴头,一网两船头。

带鱼两头尖,黑夜捕勿起。月光白茫茫,带鱼会上网。

(十九)冬至节做鸡母狗馃习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洞头居民过冬节除了有与其他地方相同包汤

圆、吃汤圆外,还有制作鸡母狗馃祭祖祭神习俗。洞头县操闽南语居民的先人从

闽南入迁,由此带来了这种习俗,到现在已有200年了。冬至节前一天,各家各

户的主妇开始准备材料制作鸡母狗馃。它是一种用米粉等材料捏成小动物形状的

甜食,以家畜为主。冬至日早晨主妇将鸡母狗馃连同煮熟的第一碗汤圆先祭祀土

地公和灶神菩萨,然后带上鸡母狗馃、线面、水果和香烛,到附近庙宇去点香敬

神,中午在自家厅堂祭拜祖宗。做鸡母狗馃,有寓来年家中牲畜好养、兴旺之意;

鸡母狗馃拜祭祖先,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做鸡母狗馃既是民间米塑工艺的展示,

又是妇女们比巧的一种方式。

9

(二十)做敬(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信仰)

洞头中仑村真武殿,尊佛真武大帝,本地称玄天上帝,是道教的北方大神,

玄武演化而来。该殿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属县文保单位。每年三月初三为纪

念真武大帝诞辰,中仑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烧菜备酒敬请亲友,并邀请戏班连演

五昼以上的戏,因此三月初三也被称为三月节。在三月节来临之前,真武殿就在

二月二十七到二月二十九进行做敬供桌上各路香客前来献物,以食品和水果

居多,并请了当地有名道士(师公)三人、吹打班子数人前来做敬,此间,佛

殿灯烛通明、香烟缭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香客络绎不绝,看社戏逛庙会成

了中仑村民一大习俗和文化。

(二十一)上梁习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费习俗)

过去的房子大都是木结构的,后来发展为木石结构,外壳用石头砌成,房

子中间用杉木做成的栋,洞头人叫“大栋”,呈阶梯状,主要是为了支撑横梁,

最顶端的横梁叫“中脊梁”,可以说是屋子的主心骨。木工师傅在取材切料的时

候,先把最好的材料取来,用于中脊梁,精细计算长度以后,刨光,接着用红布、

金花、银花、八卦图等包扎在梁的中部,而后妥善小心放好,等待良辰吉日再把

横梁挂上去,叫“上梁”

上梁的场面很神圣,也很热闹。木工师傅爬到立栋顶端,“师傅头”坐一边,

大徒弟坐一边,下面的人用箩筐把工具和“红圆” 红圆,是洞头极有地方特色

的一种美食小吃)吊上去,再把横梁也吊上去。横梁放在立栋上的时候,还不能

马上安放,要用一小块木楔子搁着,等到时辰差不多了(一般是潮水涨到八九分

的时候),师傅头大喊一声:“上大梁,放大炮,财也到,喜也到!”下面的人点

燃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与此同时,坐在立栋上面的木工师傅把楔子取出,用鲁

班斧用力敲打三下,横梁便牢牢地嵌入立栋的榫头中。注意,必须是三下,不能

多不能少,这是行业规矩,至于里头到底有多少讲究,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二十二渔民穿笼裤(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费习俗)

笼裤是一种用粗布做的直筒大脚单裤,裤腰宽大,左右开衩分前后两片,

开衩处每片两边缝有布带子,分前后系在腰间;紧贴前后身两面,有一块方形、

用线缝成斜角的布裥,形状像鱼鳞。杨志林所著的《洞头海岛民俗》一书中云:

洞头渔民因大多时间在海上生活,衣着易被海水打湿而腐蚀,穿着寿命短;因

10

此,为了耐穿,所穿的外衣都用栲胶染过,染成棕红色,俗称栲衣 昔日渔

民所穿裤子也用栲胶或栲皮染过,染成酱色。裤子一般较短,但裤脚特肥大,穿

起来好像提着两盏大灯笼。俗称笼裤。据说,最早的时候,笼裤前后绣的是

两条龙,因此最早叫龙裤笼裤上的褶纹图案,就是由原来的图案演变

过来的,所以还保留着龙鳞形状。笼裤厚实、舒适、保暖,在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在洞头随处可见穿着笼裤的渔民。但随着现代渔业的迅猛发展,现在渔

民下海操作,穿的都是防水橡胶衣服和高筒雨鞋了,笼裤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笼裤张网打桩

(二十三)张网打桩习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产贸易习俗)

在海上选好鱼虾密集式回游的水域,把毛竹桩打入海底,以竹桩固定作架,

挂上方锥形网具,借潮力使鱼虾入网。张网作业大多在近海渔场生产,主捕毛虾、

小白虾、水潺、虾蛄、海蜇及小型杂鱼。由毛虾加工成的虾皮,含钙量高,

之称。洞头的三盘等岛盛产虾皮。过去民间俗语有女儿没人娶,三盘换虾皮

之说。鱼类旺发时期称为渔汛,张网打桩的海域,称为桁基(一航次为港口和

海岛附近,水深40米以内)

二十四杨府爷的信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信仰)

农历十月十五相传是杨府爷修行坐化登仙之日,后人举行庙会予以纪念。

月十四日,杨府殿的首事们,还派大班人抬着贡品牲礼,到邻舍的杜三侯王

圣驾前来杨府殿看戏。杜三侯王被请到大殿上,与杨府爷边看戏,边享

受着前面摆上的山珍海味 农历五月十八相传是纪念杨府爷诞辰的庙会活动,

规模很大,演戏的时间最长,庙市上的货物更多,有农具、家具、日用品、衣服

等应有尽有。除了民间认为杨府爷有求必应外,最大可能就是海洋文化的影

响。

杨府爷的信俗船眼睛

(二十五)船眼睛的习俗(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产贸易习俗)

11

渔民尊为神灵,把自己的鱼船业看作是一条木龙。既然是龙,就要有眼

睛,才能观渔路,绕暗礁,识方向,所以便有了龙目 建造新船时,要用上

等樟木精制一对船眼,呈扁平半球形,比例要严格,船眼睛的大小即直径与船体

龙骨的长度成特定比例。而船眼睛的眼珠与眼白又有适当的比例,后者约为前

者的三分之一;再次是眼珠和眼白的位置。不同的船也有区别。打鱼的渔船,鱼

眼睛的眼百在上,眼珠朝下,这样便能直观海底,观察到鱼虾的位置;运货、收

购鱼虾的船,船眼睛的眼珠朝前,眼白在后,便于船只定住进港目标,不致迷失

方向。新船下水前或首航前,要祭海神,由船主在鞭炮声中揭去红布,叫做

、初出海时,要在船上烧锅热水,锅里放银元,俗称烧银汤,用以洗船眼,

使之明亮,帮助船主找到鱼群。

(二十六)红圆和红龟(洞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费习俗)

红圆和红龟,是洞头极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美食小吃(红圆:糯米、花生、芝

麻、砂糖等煮熟为馅,外以糯米、粳米按比例磨粉和水揉匀,以手工包裹,呈圆

形,为玫瑰红色。多用在结婚庆典、建房上梁、孩子周岁等喜庆仪式上,寓红红

火火圆圆满满之意;红龟:以糯米加工印制成龟形的甜吃食,属米粿类。一般用

在祝寿上,也有红白喜事兼用的,象征长寿、如意)

在《洞头纪事》之《红圆与龟》中,咱曾经列举了过去老百姓盖房子上梁

的时候,有抛红圆的习俗,现在,抛红圆的场景已经不见了,但上梁必须有

红圆的规矩还是一直延传着,以表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大吉大利的意义。抛

红圆的师傅从箩筐中拿出红圆,一边抛红圆,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多不外乎安

泰、安康、升官、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下面的人早已做好了接红圆的准备,

红圆,拾到的红圆归拾到者所有。

二十七海岛过年习俗洞头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

洞头人过年是从国历的十二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送神:国历的十

二月二十四这天要在天未亮的时候起床送神,洞头有句俗语:送神早,接神晚

过年饭:在除夕这天中午要煮米饭,把饭乘在碗里,要装的满满的,然后在米饭

上点缀上红枣和红花,装点好后在神龛的土地公公,灶君和其他神明前面个放一

碗,等到初四接神后再取下来;拜祖:除夕这天开始准备拜祖,其仪式由家庭主

妇主持。先列供品(菜肴、糕点、果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尺长红烛,全家人一起祭拜祖先,

祖后一家人围坐着圆桌吃饭,年饭的头个菜一定是红色的汤圆,寓意的一家人团

团圆圆;开正:旧时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

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

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

12

枣茶",取其吉利之意;做人客(访亲探友):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

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

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

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

还要接神、拜天公等,正月十五傍晚要拜祖形式与除夕晚上、正月初一相同。晚

上的时候有放海灯,放天灯,舞龙,走灯等各种活动,舞龙的会举着龙到每家每

户,还有扮成各种人物的跟在龙的后面,龙到快到哪家的时候都要在神龛点燃蜡

烛烧香,龙头对着神龛三拜,一般都是从大面的门进后面的门出去。如果给一些

钱,舞龙的队伍就会在家门口进行舞龙表演。

(二十八)鱼骨工艺洞头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手工技艺)

在过去,洞头人多以捕鱼为生,每次出海总要逗留两三个月,食物大多只

有鱼。除了捕鱼外,其他时间就闲得慌,这时,大人就会摆弄那些吃剩的鱼骨头,

一会儿工夫,就变出了一只飞鸟;又一会儿工夫,又变出了一只螳螂……

海回来后,大人便会把这些鱼骨头做成的飞鸟等,送给小孩们当礼物,小孩们都

很喜爱。时光流逝,如今的小孩玩具很多,这样的鱼骨飞鸟螳螂,渐渐被

人遗忘,制作技艺几近失传。

宋其云是洞头霓屿乡桐岙村的老村民,更是如今村里还记得这手艺的几位

老者中的一员,今年已82岁高龄。首先,取一条鲜鸡工鱼,晾干后将鱼尾用刀

切下一段,然后切下鱼胸骨,鱼胸骨部分要连着一对鱼胸鳍。然后将切下来的鱼

胸骨及鱼胸鳍、鱼胸须部分整个翻过来,把对称两块胸骨捏在一起,做出飞鸟

的头和嘴的形状。再把鸡工鱼尾巴的部分与飞鸟的身子拼插在一起,用细绳捆

牢,飞鸟的头、嘴、翅、脚、爪就都出来了。最后将飞鸟两翅伸展开,用细

线固定,在飞鸟背上找准平衡点用细线系上,这样飞鸟便制作完毕。这样做

出来的飞鸟,果真栩栩如生。

三、生活民俗篇

(一)迎火鼎

迎火鼎是洞头县民间一项传统民俗民间活动,由一个四脚铁架子和一口大铁

锅组成。迎火鼎也叫迎火锅,自清晚期由福建传入洞头。据传说,迎火鼎活动经

历了一个由单独活动逐步演变成与妈祖诞辰和升天祭日相结合的过程,以后又进

13

一步发展成每年正月十五至十八晚上的固定时间。火鼎队由两名抬鼎脚夫、一名

添柴夫、火鼎公、火鼎婆、锣鼓队、火球童、火斗童及西游记等戏曲人物、等组

成,临时还会有马灯、渔灯、龙灯队参与一起,在相关的村里挨家挨户游走,流

动的队伍如游走的灯龙,为乡村节日增添了热闹气氛。火鼎队每到一户人家门口,

主人便会在家门口摆上香案祭拜,并从火鼎中取回碳火,又从家中拿出柴爿向鼎

中添柴,将糕果供品分发给孩子们吃。这种仪式表示妈祖给渔家主人送福送子,

因为火是红的、旺的,预祝新一年里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

(二)洞头民俗八大巧

洞头有民俗八大巧,指的是:木船用火烤,驾舟靠双脚,纸灯水上飘,动物满船跑

米锅中炒,熟饭用粉包,猫耳朵下水煮,美人儿任你咬。前四巧是渔业生产习俗,后四巧

是渔乡吃食习俗。具体如下:

1

【木船用火烤】:游客们到岙口滩头,常会看到渔民把木船斜倾后,在船的底部燃起熊

熊大火。这时你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喊救火,渔民们是在给木船美容哩!木质船在海上航

行一段时间后,船底会附生一些海贝如牡蛎、藤壶什么的,如果不及时清除,不但影响航速,

还会腐蚀船板,后患无穷。所以每隔一定时间,渔民们会把船搁上滩头,先清掉贝类,再用

火烤过,等于给船底表面涂上保护层,使海贝不易附生。

2

【驾舟靠双脚】:洞头县有10万亩的海涂。每当潮水退后,大片大片的海涂像黑色绸

缎坦露出来。这时人们纷纷下涂,有的抓蛤蜊、捡蛏子,有的捕捉扦网拦住的鱼虾。海涂广

阔,涂泥深陷,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于是下海人便发明了泥涂船。这种小舟一米多

长,80cm左右宽,既不用桨也不挂帆,只要双手紧握小舟中部的横档,一脚半蹲船内,一

脚在涂泥上蹬,那小舟便快速地前进,比在泥涂上行走,不但快得多,而且省力气。所以便

驾舟靠双脚的说法。

3、【纸灯水上飘】:过去每逢农历的七月二十九,洞头各地有放流纸水灯的习俗。水灯用

彩色油光纸裁成7cm×10cm大小,折糊成小碗形状,用菜油浸透的毛边纸搓成上尖下大

如锥状的灯芯,粘贴在小碗当中;然后把小碗依次排列在一块块薄木板上。入夜退潮时点燃

灯芯,放木板下水,纸灯便趁着潮流飘出海口,渐渐远去。这种水灯虽是纸做的,却因是油

光纸,不轻易透水,所以可以在海上飘很长时间。放这种纸灯,最早是为了送走孤魂野鬼

14

后来改称海蜇灯祈愿海蜇生产丰收。现在已改成民俗灯会活动娱乐项目了。放流水灯时,

灯多,人更多,场面十分壮观。

4、【动物满船跑】:渔民一年到头在海上奔波,以海为田,以船为家,渔船不仅是生产工

具,也是生活场所。可是过去的渔船上,既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报刊书籍,除了同船的伙伴,

找不到别的生物,生活极为枯燥。聪明的渔民便在渔船上动起脑筋,用十二生肖和其它动物

来称呼船的部位和渔具。如把船底脊最粗长的木料叫龙骨,船尾部和龙骨的交接处叫

,船桅系风向标的绳索叫牛鬃,升降篷帆用的滑轮叫猴头,还有鼠桥、蛇索、狗腿、

鸡旗、鹿角、龟壳等等。这么一来,拿用具也好,干活也好,叫出口的都是动物,犹如动物

满船跑,不但显得亲切温馨,又便于记忆,新下船的年轻人能尽快熟悉掌握。真是凝聚了打

鱼人的聪明才智啊!

5、【生米锅中炒】:生的米放入锅中炒,就成炒米了,这种最简单方便的吃食,我们从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仗的文章中读到过,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吃的是一把炒米

一把雪。不过,在我们海岛,这种加工炒米的做法早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就有了。那时渔

村穷,妇女生小孩坐月子,没什么补品可滋养身子,有点大米算是很不错了。可熬米饭时间

长,吃了又怕虚寒,于是就先把大米炒熟装罐备用,需要时倒出一些下锅熬粥,速度快,味

道也好。炒熟后的大米气味挺香的,大家就把这种米叫米香,是产妇的专用品。现在时尚

的称谓,应该归入方便食品类,叫方便饭了。它出现的时间可比方便面早多了。

6、【熟饭用粉包】:与生米锅中炒相反,洞头有一种特色小吃,是以煮熟的饭作馅,外面

再用生粉包起来,你觉得这种制作方法巧吧?它叫红圆,做法是:先把糯米煮熟成饭,加

进花生、芝麻、糖等佐料;另把糯米与梗米成一定比例磨成粉,掺入红的色粉加水调和揉匀,

以生粉为皮熟饭为馅,包搓成半椭圆形,蒸熟备用。红圆的块头一般都比较大,底部直径

大多在20cm左右;它主要用在喜事上,女儿出嫁头次回娘家、孩子周岁、老人祝寿、重

大的佛事活动等,分送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象征圆圆满满,红红火火。这种粉包饭的吃

食,比一般饭食保存的时间长,食用时可再次蒸热,也可切片油煎,甜糯可口,不粘不腻。

7、【猫耳朵下水煮】:这可不是真猫的耳朵噢!它是用番薯淀粉为皮,芝麻、花生、糖拌

和后为馅做成的甜食,形状如猫的耳朵,故而称之。猫耳朵宜煮汤,烧熟后入口,外皮微

韧,内馅香脆,清汤滋甜。三者相得益彰,回味悠长。一般的汤圆,远不及它。

8、【美人儿任你咬】:美人儿又叫巧人儿,是一种特色小吃,你可千万不要想偏了。

洞头岛上讲闽南语的居民,每逢农历七月七,都要制作甜食巧人儿用米粉揉合在木刻模

板上印制出人和动物的形状,蒸熟后在七夕夜祭拜七仙女,然后再分食。这习俗源于一个

传说。王母娘娘化装成乞丐下凡间查看善恶,看到财主家用糯米饭捣灰浆来砌坟墓,便上前

讨吃,被财主管家一顿斥骂。王母娘娘回天庭禀告,玉皇大帝大怒,凡人如此糟蹋五谷,该

严惩!下令降灾人间,寸草不长,让他们人吃人去!七仙女得知后也扮成乞丐下到凡间,

向一打鱼老汉讨吃的,老汉把仅有的两个糠饼让给了她。七仙女咽不下这种粗食,便问:

15

们用糯米饭砌坟墓,怎么反倒吃这种东西?老汉告诉她,用糯米饭砌坟墓的是黑心的财主,

天下穷人多,过的是苦日子。王母娘娘听七仙女把实情一说,知道自己偏听偏信了,可玉皇

大帝的旨令又不能更改,怎么办呢?聪明的七仙女想出个好办法,和众姐妹下到凡间,教大

家用米粉制作人形饼充饥。这样一来,饥荒度过了,人吃人的旨令也照办了。这方法多巧

呀,就把这种人形饼取名巧人儿了。百姓感念七仙女的恩德,每年七月七,都要做巧人

,还用竹篾扎成凉亭形的七星亭,一并祭拜七仙女,让她再次下凡间时可以遮风挡雨。

巧人儿印制的饼有动物也有美女,你就尽管咬吧。

(三)

洞头百岛水灯习俗

我国一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即传统的中元节有放流水灯祭亲人的习

俗。而在百岛洞头,过去放流水灯的时间却是在农历的七月二十九,其用意也与

祭亲大相胫庭。农历七月二十九,是传说中地藏王(鬼王)的诞辰日,也是所谓

鬼门关即将关闭,所有外出的鬼魂都必须返回阴曹的最后时限。为保村岙

四境平安,渔民们便在当夜将供品摆在村口滩头进行布施,焚烧印有衣裤图案

的冥纸,放流点亮的水灯,让那些孤魂野鬼与水灯一起,顺着潮流漂到远洋外

海。当今活动时间改在每年的元宵节,当晚举办的海岛民俗灯会表演中,龙灯、

鱼灯、马灯、空明灯、水灯、贝灯、鸟灯各显神通。在码头海滩,岸上龙灯鱼灯

马灯穿梭腾跃;天上空明灯乘风冉冉升起;海上水灯成片成簇漂浮。红的、黄的、

白的……各色水灯在亮光下熠熠生辉,汇成彩色的灯之海洋。锣鼓声鞭炮声伴和

着男女老少的欢笑声,沸腾了整个渔村

(四)海岛六月六习俗

每到农历六月初六,海岛居民都会把家里的被褥和棉衣裤等拿出来晒太阳,

有的人家还把备吃的干品也拿出来晒,说是经这一天太阳晒过,物什就不会发霉。

说也奇怪,六月六这一天大多艳阳高照,极少下雨或阴天,就像老天特意安排好,

16

要让大家称心如意似的。这一天除了晒被褥,海岛操闽南语的居民还有一个习俗,

六月六,煎麦。闽南语读音如普通话的,是一种用麦粉调和后经油摊煎

的吃食,比薄饼稍厚,分甜、咸两式。海岛多山坡地,麦子是主要农作物,冬播

种,春收成。到了六月六,男人上山下海干活,小孩在屋外看管翻晒衣物,主妇

便忙着煎麦。其实这活挺简单,麦粉和水揉匀,要吃甜的加点糖,要尝咸的加

点虾皮蔬菜,然后在放了油的锅里摊平,双面翻煎。不一会儿,一股麦饼的香味

便弥漫开来。全家人围桌一坐,细细品尝,这对于过去打鱼人家一天三餐番薯丝

汤的日子,也算是一次改善了。六月六,单是听听有关它的民间谚语和传说,就

会觉出它同一般的日子不一样。

(五)其他:每年举办“渔家乐”民俗踩街活动和广场民俗展演活动等。

四、其他相关文化的知名景点

(一)海霞军事主题公园

海霞军事主题公园于200010月建成,目前占地面积0.18平方公里,建

海霞影棚射击演练华山险道战地探雷丛林战道森林攀爬

国防知识画廊军事器材展览室和等七大项目组成,解放时这里曾发生过温

州地区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棺材岙战役。19521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惨

烈激战最终攻克此岛,将胜利的红旗插在了观潮山顶,从而彻底解放洞头全境。

因地处东海前哨,驻岛海防部队和[海霞]女民兵曾长年在此巡逻守卫。解放不久,

受到毛泽东主席亲自关心过问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就在该地训练并名扬华夏,

海霞胜地已成为水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浙江省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景

区。

(二)鹿西烽火台

位于洞头县鹿西乡烟墩岗村山头。分东、西两座,相距22米。东座形略偏,

通高2米,底径6.4米。台口东西外径2.5米,内径1.5米,南北外径2.05米,

东北留有风口。西座呈园锥形,口外径2米,内径1米,通高1.2、底径6.4米,

未留进风口。基本保持完整,但四周石块间有塌落,在烽火台所地在附近的鹿西

港南北两岸,同时发现古遗址各一处,其堆积物都是宋代青瓷碗、瓶;北岸掘到

古墓一座(无遗物),南岸则有古井一口。表明南宋初年以来,鹿西、大门驻有

17

军队,且从鹿西向瓯江沿岸设营,其方向与龟岩、小荆山头,观音礁烽火台传递

线相同。因此,洞头烽火台是研究古代温州海防通讯的重要文物。1983年列为

洞头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白鹭门炮台遗址

白鹭门古称白脑门,位于洞头县半屏乡(半屏岛)南向岙口,地处古航道要

冲。炮台建在距岙口约200米山坡上,墙壁是一字形,通长30、高3米,墙基

2米,中通小溪。墙上方开设炮眼,高50、宽27厘米。鸦片战争后,海盗蜂

起,洞头人民时遭杀害,白骨遍地,故有白脑门之称。清同治年间由温镇左营

游击水师巡防。岛上群众曾自动组织自卫,建炮台,购火炮,一有情况,奋起抵

抗。1991年列为洞头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网址

1、浙江

/

/f?kz=269116596

2、温州

/

/fybh/bhcs/200712/t20071212_

/05culture/system/2007/06/08/

3、洞头

/zwgk/fgwj/xfwj/20080927/39994_

/xxgk/zcwj/zcwj/20090508/69633_

18

超色侦探-百依百顺是什么意思

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18:1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296542171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温州洞头的文化资料集zl.pdf

标签:温州雁荡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