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

更新时间:2023-11-16 15:46:20 阅读: 评论:0

关于学习的句子-言行不一

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
2023年11月16日发(作者:员工处罚通告范文)

历史地理第五辑

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

周源和

现代的珠江三角洲

一方面已具有优越

渍严重

成为农业高产

稳产的障碍

同时还

的水土条件,成为我国商品粮的主要基地

威胁着本区及其工业重镇广州

佛山的安全;

是水果

蔗糖

鱼桑的重要产地

堪称华南的

随着三角洲的口门淤积

河床日浅

航道淤

经济重心地区

另一方面

由于它仍然经不

我国南方大港一黄埔港业已受到严重

起大洪水鲁大台风的袭击

地下水位很高

威胁

三角洲的现状和问题

迫切地需要采

珠江三角洲岸线变迁图

取全面

综合整治

现代三角洲是历史发展

相互穿捕而镶嵌发展

因此同一区内可能有

很古老的村镇

也有很晚近的新村

」它的成

的结果

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地理过程,

有助于当前的综合整治工作

陆顺序不是一律地自北而南

自西而东

而是

中山大学

南海海洋研究所

珠江三角洲

塢合整治办公室

华南师大

都在研究三角洲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本文在汲取他们的研究

成果基础上

结合历史文献

试图勾画三角洲

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

制约珠江三角洲成陆的

地质

地理因素

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地理变化

不能

离开地质基础的制约和地理诸因素的综合影

响.直接影响珠江三角洲形成

则在冰后期

至五

六千年前

没了整个大陆架并伸

*

入珠江口山间谷地

形成珠江溺谷湾

使五桂

黄杨山脱离大陆形戒岛屿

并在四千年前

潯侵达到最大阶段①

此后基面大致稳定

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发育史

大致从此时

开始

'

地质构造对珠江三角洲形成有明显的影

三角洲上东

西

北三面山体逼临平原

P

正是构造在地形上的反映勺区内二组构造线

NE-SW,

NW

SE

又基本上控制了西

北江和东江的流向

决定了区内河系的大

势和格局

至于

NE-SW

构造线所形成的

珠江口外列岛

五桂山

杨山

*

大屿曲

横琴

担杆列岛

既阻滞了东南方向的风浪

,又

堵截了西

J

匕江流的泥沙

成为促进三角洲形

成的构造地貌因素②

待别应该强调的是

占本区三分之一面

积的山地丘陵对于珠江三角洲的成陆形式和

顺序有莫大的影

©

讥珠江三角洲是以

凝结

的方式不断涨出陆地

镶嵌式

。原来星

布在海湾上的

160

个岛屿③

成为成陆核心,

在南北

东西之间往往在两个相反的方向同

时涨出陆地

这种

凝结核寫篥镶嵌式

的成陆

顺序和型式是三角洲上孤丘错落的地形特点

决定的认识珠江三角洲成陆峙点的意义在

于帮助我们正确分析三角洲的成陆过程

时由于本区集水面积纬度差别不大

形成各

江汛期集中

其时又值东南季风壅水强烈

上潮差不大

都是有利于三角洲泥沙大量沉

使含沙量不高的珠江系统成;为我国各大

河三角洲发育迅猛的地区

这都是有利于珠

江三角洲发育的综合地理因素

辽阔海湾的汉晋时代

r

距今五千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

形成

根据地质

地貌

考古等面的研究成

结合历史文献分析

我认为这个溺谷海湾

一直延续到汉晋时代

-

一个见载于历史上的辽阔海湾

反映公元前后地理面貌的

汉书

地理

,记载了番禺县和高要县有

盐官冷汉制在

沿海或内陆的产盐区域设置

38

个盐官

监督

生产和转输

由此推想两汉前后海水直拍番

可能沿今西江内浸至高要附近

*

禺城下

太乎寰宇记逻

I

东汉覃予和修

海緡志

云:二月卫录八月有海潮上二禺峡

即今飞

来峡

联系宋

清各代潮汐界下移的现

0

黄玉华川华南沿海第四纪以来升降冋题卡

象①

,东汉时潮至二禺峡

正是当时海湾深

阔的反映命过了五百年

晋代裴渊的

广州记

I

广州东百里有村

号曰古斗村

即今黄埔

附近

自此至海夕溟渺无际

J

直到唐宋间广

州韵

江南洲

即今河南地

周回九十里將②可

见今日广州的河南区当时尚属洲岛状态

■|

由于海水内浸致饮水维艰

历史上有关

广州城内井泉史料记载不绝

较古的有

王井

深百余尺

云是赵佗所凿爲并谓

诸井

盐卤广州的甘溪

惟此井泉可以煮茶③。

据说是晋代

交州刺史陆允所开

每旦辄倾

州连汲

以充日用虽有井泉不足食

唐代

广州都督刘巨麟以南海山峻水深

1

2

凿四

I

⑤◎今惠福西路的甜水巷就是因唐代海舶

汲淡水而闻名⑥

宋苏东坡说

广州一城之

人好饮苦咸之水

并建议用茅竹导引菖蒲涧

I

甘泉一城贫富

使同饮甘凉

1964

广州还有宋代水砚的发现⑧

水咸是因为海

水内浸之故,直到南宋广州城下尚称

小海

因为海阔致常有海中巨鱼游至城下

⑨纵观

历史上广州城饮水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

我们再从井泉分布发现

位处三角洲上游

的清远

三水都很少有井泉的史斜

而在三角

洲中下游的南海

顺德

申山等县分别有

29

25,23

个井泉记载

广州前关方蛊对井泉史料

记载甚多,这是当时社会需要的深刻反映

-

1

历史留给我们有关海湾的点滴史料

供了古代人们看到海湾的证据

->

海湾在地理学上的见证

地质上群生的粧壳层一直是用来说明三

角洲海陆变注的证据

原生的蛙壳层无疑是

当日河口海岸的见证

人们将今论古地用飪

壳层的分布线说明三角洲海岸的不同发展阶

1958

年钟柏松等以浅层軽壳的

新鲜完

整蔦推潮它们是一

二千年来的东西

我们

6G

从三点加以说明雲第一

目前已确认

珠江

溺谷勰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左右

因而埋薮于

三角洲地表下的蟋壳层

断然是近数千年来

的产物

第二,从蚯壳层埋藏于地下

1-3

的层位来看,这正是现代基面沙滩的高程

水进退而滩地淹露的地方

o

随着口

淤积

流伸长

河流泛滥而把它覆盖

淤高

因此从

大量氈壳层的埋藏层位来说正是从滩地到平

原演变的明证◎第三

清初

广东新语

详细谈

到粧分两种

天氈和人疑八虹田分布'人工养

劳动工具

打蛙劳动的种种情况

还专门

谈到軽田分布在新安

今宝安人番禺.香山滨

海等地

这就从史料正面说明大量的軽壳层

形成于历史年代⑩

O

从地貌学观点看三角洲的沧海遗迹。珠

江三角洲南半云地都有海成地貌的报导

A

一,广州市南郊石榴岗处七星岗海蚀崖

穴和

浪蚀平台庁现代大潮水还可上淹至平台半坡

■I

它说明浪蚀平台是现代基面的产物

级浪蚀台地自

1935

年吴尚时发现后,其成因

<清远县志山崩

*

明嘉常十四年

1E35

五月

川溢

是年潮至中宿峡■/康熙五十一年年

清远大水

,

有木鱼逆流至峡上二

r

戟太平寰宇记

*

1

*

③④局治电番禺县志

5

°

曾有争论

现在再也没有人怀疑它不是海浪

侵蚀的产物了

尤有意义的是浪蚀穴洞口朝

平台南倾

令人信服地想像出当年广州海

湾上东南季凤的波浪拍击

同肘在七星岗附

近东有长洲的海蚀崖迹

黄埔

下沙

庙头沙堤

西有赤沙一鹭江

赤岗海成

沙堤①

这样从七星岗东西分布的海蚀

海积

I

地形无疑是海湾北界的地貌学明证

第二

在三角洲南部

五桂山北缘

1958

年钟柏松

等报导

在中山县象角村的狮山

黄甲山

甲山有海蚀遗迹

洞方向分别是南

这些崖

西

75

°

象角正西

黄甲山或北西

园山九

近年又发现龙江锦屏山北坡

北瀋公社都宁

崗西北坡

九江奇山西北坡的海蚀崖

这些都是中山五桂山以北有过一个宽阔

J

海湾的明证

考古学上贝丘遗址的内涵及分布也能帮

助我们认识古代海湾狀况。

贝丘遗址遍布于

台地或台地相夹的平原里

而没有看到遗址

在纯粹的河漫滩平原之上

贝丘遗址分布于

三角洲上五处:①青岐至西樵山

②佛山至陈

村,③广卅市附近

④石龙以北

⑤五桂山

扬山周围的台地②

a

顺德一带缺失贝丘遗址

正是当时这里海湾水域的证据

又从遗址的内涵来看

在各类动物骨骼

甲壳中

包涵大量的蛇壳及各种咸水软体动

物种属

介壳

50

1975

年广州秦汉船

坞遗址

公元前

240

±90

出土的咸水介壳

泥酣等以及有孔虫等海洋生砺⑧

都无

疑是古海湾在考古学上的证据

海湾界线的确定

在广州南外新藩公社有专

tr

蛙壳州

名的村庄

西郊芳村花地有大量以蛭壳砌墻

的民房

番禺飪壳也

多不可穷

居人墙

1

率以为之

一望皓然'④空这样巨量的

飪壳

如非产地

绝无可能门据前珠江水利局

报导

远在广利

青岐平原之下仍见飪壳片的

埋藏⑤

截至目前所如抚壳层的西界

P

致在大岸

西樵山

九江一带⑥

人直觉地认识到这里曾经是河海交会地

南海县志

26

说严明永乐间

1403

1424

大沙村

在西樵山东北人村人何百川

浚宅前塘,掘得海舶舵楼

盖数千年物也

另据

西樵山古在大海中冲的说法

汉书

地理志

产郁水

今西江

东至四会

今县

入海

过郡四

行四千三十里

J

三国的

水经

及入北魏的

水经注

就清晰地说:

郁水

即今

西江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

其一水南入者

水分派径四会入海也

其一即川东别径番禺

城下

又东经怀化县今广州市东郊

于海

J

这就是说四世纪左右,西江

郁水.浪

河口分汉成东枝

南派

O

东枝在今广州东

郊入海

至于南派入海口的具体位置

江儒林乡志

记载分析,历史上一直把西南冲

至石门■广州的河汉

其南派称

郁水分派径

四会入海

那是入于何处呢

史料无征

o

从九江土地的形成是在宋代

元时还是走兽

成群的荒野

有明一代才

袤然而育芜走向繁

附近的龙山也有黑元以前山之外皆汪洋

曾昭璇

Z

广州溺谷湾地貌发育人蝇华南师院学报

*

1977

2

°

莫稚杨式廷

桌珠江三角洲贝丘遗址和噸考古学

*

1964

o

广州市文管处

曜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

的说法

由此推断汉晋之交西江河口南派

水陆路

D

士致不会超越九江之南

至此.我们认为

*

汉晋时代珠江溺谷海湾的界线

大致沿着黄

东莞县

在广州

东南水路三百二十

无陆路

南越志

云水东流入海,

广州

佛山九江一线伸延口此

线以南基本上属海湾状态

五桂山孤立于珠

帆道二日至东莞

新冬县

在广州

东北水路二百三十

江溺谷湾上

洲潭岛屿的唐宋时代

经过辽阔海湾的汉晋时期

,到了唐宋时

代孳随着三角洲陆地的增长

岸线已明显外

其标志是海水后擅,盐场南移

水质淡化.

I

政区扩展等等

说:*禺以

宋末

浮好山记

海浩无崖

岛屿洲潭

不可胜计

「显示三

角洲已完成大面积的水下堆积

辽阔的海湾

已演变成为岛屿洲潭的地理景观

<^

从产州与四乡交通

.

看唐宋師海陆轮廓

今同槪南海挣是在珠江口外

唐宋

南海粹

却在珠江口内

我们从唐宋地志所载南海位

置•广州至各县的道里

航程

都可清晰画出

唐宋时代珠江内海湾的轮廓

元和郡县志

34

岭南道-广州载

*

广州东南至大海四十一里

1

'

南海县南海在县南水路百里

vs

州东八十里有村号白古斗

自此出海

'

淼无际

J

海庙在县东八十里

东莞县南海在县西二里

西北至

广

州三百里

新会县

L

南海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

广

州三百里

另巒

太平寰宇记

所载广州至四

157

乡交通情况左

h

増城县

在广州

东一百八十里

,有

_

陳一

无陆路

q

前临大海

后抗群山

有蛋

县所管

生在江海

,随

居于舟船

潮往来

1

捕鱼为业

若居平陆

死亡即

多口

香山镇在

东莞

县南隔海三百里

地多神仙花卉

故曰香山

依上所载:唐宋

南海

是在广州之南

山镇

今中山县

之北

东莞之西

新会之东

浩淼南海,藏于香山之北

广州内海湾的形势

昭然若揭

而<寰宇记

更明确声明广州至东

新会

到香山去

香山只有帆道而无陆途

更是途程隔涉/舟行可匹日许爲.输役往来

不便

遇风涛逾月不通

①说明广州与香山

隔海甚阔孑而南海县

佛山

顺德等地的道路.

I

桥梁建设都多见载明清两代②

t

可见它是海

湾填积以后的事情

一般都

迄于清代方志

把三角洲河网称为盘里海

珠江三角洲历代盐场一览

'

地点

数目

盐场名字

资料根据

西汉

二世纪前

番禺县'

1

有盐官

哦汉书

地理志

-国

二至四世纪

1

司盐都尉垒

.

道光燈广东通志

七至九世纪

新会县

.

有盐即

新唐书

地嬖忘

新会县

新会场

媲兀丰九志

十至十二世纪

香山县

金斗场

8

1

J

1

东莞县

东莞场黄田场归德场

■-

宝安县

静康场大宁场海南场

香山县

•香山场

嚟兀史

货志

十三世纪

东莞县

5

东莞黄田归德

J

宝安县

静康

嘉靖竜广东通志冷

十四至十六世纪

香山县

5

香山场

东莞县

东莞黄田归德静康

L

香山县

香山

虑广东通志

十七至十九世纪

东莞县

3

■1

24

东莞

1

此时三角洲水质全淡化

无法产盐

■■■■■.

1

盐场在粤东

粤西海南等地

24

武广东通志妙

'表列所示

唐宋盐场较多既是当时生产

县南隔海三百里

S3

J

说明香山为东莞辖地

发展的标志

亦是当时海湾深阔的反映

笔者在初览此卷史料时百思未解其故

后来

史上盐场多集中在东海岸上

这可能与珠江

在领悟到三角洲水陆变迁的基础上才深有所

口强潮汐弱径流的溺谷湾有关

相反在三角

原来汉晋时第一批建县的仅有番禺

r

洲腹地里

,

由于西江水沙不断外延.水质淡化

增城诸县

但在唐至德二年

757

因东.

因而在南海

顺德境内未见有盐场记载

莞郡治东莞县并移治今莞城后

东莞县通过

史上本区盐场迭次外移

减少以至废弃

说明

虎门

黄阁

黄沙

山等像跳板一样逾越海湾涉

三角洲冲积土的发育

迹香山

它比广州到香山

舟行曲日许

当更

易于开发和控制

故晋以后香山镇变为东莞

jyC

香山县政区归属的变化

属地

但两宋以后情况又生变革

随着三角洲

看水陆影势的演变

淤积新会密切起来,

香山又反与南海番禺

今日香山在地理位置上

与番禺

顺徳緊

香山已不为东莞所独有

而是各县人民共同

在经济上

风俗上也互有渗透

而与隔海

开发聚居之区

香山欺在彥宋建邑时是

袤南

的东莞县关系甚微

I

o

但在八

九百年前

番禺新会

东莞畸零之乡分以实之①

明清以后

南海番禹等县与香山关系已驾于

打洲潭岛屿

的南面就是香山的衣环海孤

香山县与南海县隔着盘香山海

J

今天的

+

东莞之上这种政区关系的迭变都只能用海

陆变化的过程来解释

各河口门当时尚属海湾状态

浮好山所见的三角洲地理景观

明清时期的陆地大发展

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蔦写的

浮土于山记

十分扼要地描绘了宋末三角洲的地理景观

在明清约五百年间

三角洲面积大幅度

其中心是

番禺以南

海浩无崖

岛屿洲潭

扩展

洲潭岛屿大部分为新积的沙滩所联接,

可胜计蔦

这十六个字概括了海湾的大小

香山县已和南海

后分出顺德人新会县相连

围和风貌

描绘了一幅明朗的海湾图画

肛番'

三角洲上平畴沃野

城镇星布,现代水网基本

禺以南

海浩无崖

是前面海湾论证的佐证

形成

但是河川辽阔•河口浩瀚

部分地区如

而杯洲潭昂屿不可胜计

I

IK

97

又展示了海湾进一步

西江磨刀门口珠江口和沙湾海域尚属小海状

淤填的过程

赵君时纵

游记中说

态右

贾某山及四畔水潭数百顷

!1!

环祠之数十里

I

内山岩水隈

澳也

可庵可堂

等语这里的

<-

从明清聚落看陆地发展

畔水潭"与

山岩水澳撷都是

洲潭岛屿

的绝

1.

县级地名的发展

妙注脚

远看是

洲潭岛屿

近看是

fl

山岩

二千年来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立县共有

水隈

S

可见宋末的浮士于山周围三角洲已从

十一个

从秦置南海郡到隋以前的八百年中,

水下建造发展到平原堆积的漫流阶段

三角洲上只有番禺一县

隋开皇十年

590

限于资料和手段

要准确恢复洲潭岛屿

三角洲增至六个县

分别在三角洲上游

的界线是困难的

但本区的山丘台和唐宋

远.南海鲁番禺

和三角洲盘缘

宝安新会

的山川古迹所在都是推知唐宋洲岛范围的依

莞人可见三角洲土地的明显发展"从隋至明

据调査报导

在今日顺德水道沿线的水

的八百年中又增置了香山

顺德

三水三

勒流黄涌

黄连

伦教等地在宋末已有

县④。它们都地处三角洲中心腹地

可见三

衣量的连片聚落的村镇

顺德南部的逢简

角洲又一次明显的淤填明代迄今的四

a

桑麻.冲鹤

桂洲

容奇

大良等地是在唐代开

百年间又增置了斗门

珠海二县反映三角洲

I

村②而杏坛

均安.勒流等地则迟至南宋成

第三次明显的陆地发展

这些沿河流线状分布的村镇都有蛙壳或

2

•城镇聚落的急剧增加

求耗龙撷埋藏

说明这些村落成聚之前有过一

为了进一步估计明清时代陆地的发展规

段稳定時期的河海水域

实际上从海湾

我们分别统计南海县宋元明清历代居民

洲潭岛屿

IX

平畴绿野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

康熙电香山县志

哦浮虚山记

5

有详细记述

到宋末这里已经是平畴绿野的三角洲平

浮虚山即今中山县北之浮虚公社

华南师院:<珠江三角洲历史时期河道变迁调査研

1973

年在顺德勒流.桂州发现了海湾鳄

:

究报告人顺德县北部及南部

两部分口

即马来鳄

的骸骨

同时出土还有唐宋陶器

廉科学实验叢

1977

年第

10

$00

点的数目变化

成书于元致和元年

1328

雷州府等

河口三角洲围垦地区

发展最快,

南海志

卷十记述了宋代南海县"旧志馆驿

如广州府土地增加惊人

珠江三角洲在清代

递铺

的仅有处戸而元代有

11

13

加上

的土地发展可见下表所示

并从数字显示如

伺时见载有〃长河渡

S

横水渡

交通的地名

下地理意义从整个三角洲看自清初至嘉

分别为

28

处和

45

即元代南海县的馆驿

庆末的一百多年间土地发展最为快速

,新积

递铺

乡镇墟市总共计

86

大概过了二百

土地达

40582

B

+

C

,

相当清初以前

A

年至明嘉靖十四年

1535

•年

广东通志

原来三角洲的一半强

B

+

C

D

稿

中所载南海县的乡"堡

驿

铺总共为

就是说差不多占

1/3

强的三角洲冲积地

113

。到清光绪五年

G879

广州府志

是在康熙至嘉庆末形成的

试想

这样大规模

所载南海县的乡.都.堡

市共达

1307

的新积土地怎么不会改变三角洲的水陆形势

处之多

这样

清居民点

南海县在宋

呢!

2

数字表現土地发展缶快慢取决于河流

在数量上的发展

。例如同样

为我们提供认识珠江三角

的含沙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洲陆地大发展的一个断面

是滨海口段

西江口达二万顷

香山新会

东江为七千顷

东莞.新安卄珠江口约五

从田賦的剧增看三角洲陆地的发展

千余顷

番禺

潭江口四千余顷

新宁.新会人

田赋是封建国家的主要财源

历代志书

其淤积数量均与各江沙量成正比

3

由于

对它的记述甚为详备

°

清初规定新垦田亩一

淤沙叠涨

河口海岸会迭变为

内陆"之区

般六至十年便需升科入赋

所以田赋增减足

海县秦汉时以面临南海得名

随着新积土地

以反映同期的土地增减乜

明代分出三水今天它已深居

顺德

内陆

康熙至嘉庆年间

广东全省田赋

土地

香山曾经是

环海孤屿

77

也随着珠海

斗门的

的发展都很快

差别也很悬殊

大致可分三

新积土地

历史将会彻底改变它均虫斗出海严

如嘉应州等

山区最慢

沿海相当迅速

的形势

清初至嘉庆末珠江三角洲田赋

土地

增加亠览表

单位帛顷

县份康熙以前的

A

B

1

康熙至嘉庆末

中在三角洲沿边地段

其持点是各江口门堆

明清之间的岸线轮廓

积旺盛

现代三角洲的八个口门

虎门横门

蕉门

磨刀门

泥湾门虎跳门

鸡啼门

由于明清间陆地大规模发展

三角洲已

由洲潭岛屿形态演变为平原丘陵景观

几经演变形成。

同时随着口门淤积

水道

大概明中叶以前三角洲还未完全连接

'

伸延

水系挟沙力下降而沿河落淤

使区内

香山与顺德仍然隔海相望

明景泰三年

1452

河系普遍收束变狭

最后形成三角洲的现代

顺德从南海分县

就因为

离县远而濒海

面貌

故傲化而易乱

其时县境

东抵老鸦岗

西至

仰船洋

广

南极大海

三面环海①另外嘉靖

-

虎门以北狮子洋两岸

东通志

说:

香山环山以为城

带海以为池

.

1965

年广州地理所报导

中山番禺沙田

外接百蛮

中藏万井

居然一小蓬莱

说明香

辰大部分是在石岐

100

150

内形成

山隔海

尚未与顺德相连

潭洲

沙湾一•线

标高在

0.80.2

米一

米一

康煎

香山县志

所载小榄

西起古镇

-0.7

米过渡

是一片高差不到

1.5

米极为平

东到黄圃

潭洲

黄角称为古海乡五村

.

古海

坦的三角洲滨海低沙田平原③

乡一词当系唐宋

香山海

演变而来

虎门以北这片平原的生成和沙湾海的填

I

清初以

西水东注

流块下积

使

香山海道

.

东西

塞以及狮子洋水道的形成是一个问题的几个

并流汗②

形成所谓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

侧面

元代为

这一带唐末五代是

媚珠都

今白这里水道东西分流的龙势仍可觉察

④是历代产珍珠的地方

大步海

明末淸初

三角洲连接时的大致次序

大协宋代小榄开

这里还是宽阔的

南海

内府

水域"清初的

始连接之后

本区便沿着香山海

一古

地图狮子塔

一地

上有

狮子洋很可能

海乡

明末

东海十六沙

清初

几个阶段

由,此转化而来

同治年间

广东舆图

上江鸥

收束变狭

使三角洲最后连成一片

海心沙等已浮露

并进一步向边滩并岸

但三角洲河口浩阔,这时尚残置几个海

发展?随着狮子洋的收束变狭,在其北面郎黄

湾水域

据乾隆

芮府城图

5

载一是狮子洋癮

埔附近的哂沙

在光绪年间浮露

所谓

两岸

即虎门以北今狮子洋

其时仍明确称为

之间有沙洲已成围田

其为进省所必经

b

南海

S

海湾范围宽广明确

■-

同治

-

广东舆

者以为虎门浩阔

边塞难守四沙

新积

I

l

J

所示仍是无人居住的新述由区

B

a

f

年,它主要是洪奇沥等分汶河道的产物

水沙

来源兼有西北二江系统

是晚清以来三角洲

现代沉积最强烈的地区之一

这里还是

东莞县志

记载

道光以前

碧波万顷的万顷洋席道光十八年

1838

由于

微露沙脊

”“

其可抵篙之处

纵横十余

到道光二十九年

1849

沙田发展到

14500

光绪十三年

1887

达到

24100

1917

年已从四涌发展到拾涌

1956

发展到

51345

共有十五涌.

1973

年田面

达到十七涌①

1838

年开始的

150

年中

万顷沙从无到有江口门异常辽阔

从小到大

自西北而东南伸

长达

16

公里随着万顷沙以

宽达

4

公里

、以南水下三角洲的出水成陆

整个虎门

以南珠江口務大犬'缩

zb

变狭

万顷沙的淤涨系海湾填积后泥沙集中

在口门沉积的反映

并随着口门沙洲淤积而

致水道分汉

、出水口门迅速形成

例如蕉门

水道原先在南%山西侧作东北流向大虎

虎,

以蕉门镇而得名

后因海氛

指鸦片战

•争

暫塞蕉门

致使南沙村前一帶已形淤浅,

新涨叠积

蕉门遂一改东北方向而东南流'

后来唾随万顷沙的伸长

蕉门水道便稳定

•c-i

在今东南方向入海了

由于万顷沙的三角

民女使

独子岗

等东海十兴沙滩地的出露

万顷沙与三角

民众间的洪奇沥水道形成

三角

民众与来豪边之间五形成橫门水道

中叶以后使这一带势若滔天的汪洋海面而为

蕉门

洪番沥:橫门等分浣水道崩代替

磨刀门海域的演变

历史上磨刀门基本上处于海湾峡口状

由于三角洲发展

西江南汉收束和延长

才使磨刀门逐渐缩窄.

见于方志和舆图所载

十九世纪末叶尸磨

刀门尚属一辽阔海湾

Q

当时磨刀门海区西起

南水

东到大小横琴

南迄三灶

北止白蕉山

这一宽达

300

平方公里海域②

。它和今日的

平畴绿野鲁洲岛相连的地理景色悉相回异

代磨刀门口心滩连续涌现下延

整个磨刀门

海湾已缩减至

170

平方公里③

o

<1

磨刀门口心滩氏灯笼沙疗的发育

灯笼沙就是现代西江分汉河道发育的产

U!

实际上今日磨刀门上游的西安

上横

蓉沙

广福沙

螺洲门等

曾经都是西江口门

发育的不同阶段

清中叶前后

灯笼沙尚无踪影

当时西

竹洲

粉洲等是西江口门洲

岛的海心沙

而在更南的大托

小托

白蕉

三门山等均是

分峙海中

的孤屿④

。:

到了二十世纪初

灯笼沙"才在已经淤

浅的磨刀门海区落淤成形

同时封淤了一系

列东西向口门

只保持南北向的磨刀门

泥湾

门水道

1904

年起迄今灯笼沙已有

7

里露出水面公里

水下暗沙长

14

并蒋快与

鹤洲连接⑤

I

2

磨刀门东西侧沙田和滩地

同治年间,乾务平原西翼的大虎

J

二虎

三虎及雷珠山均在海上,

断裂巨浪

中成洲

烟水苍茫

J

⑥大致在

1936

年前后乾务平

L

接至三板附近

1958

再北涨接至白藤岛并筑

千年前

全球性海水上升至今日基面才开始

有人工海堤

1964

南水至白藤又筑有八一大

由珠江溺谷湾向三角洲发育的历史阶段

堤①至此从南水

白藤这一系列的山地平原

人确实看到古代广州海湾的事实

海湾存在

就成为黄杨山体伸出的半岛地形珠江三角洲大致

。鸡啼门原

的下限延续约至汉晋时期

为大淋岛与莲湾山相挟的海门

现在却一河

经历了汉晋海湾

唐宋洲潭岛屿

宋明陆海

两岸

青山绿野

可以说道光迄今的一百多

逆转

清代以来口门堆积的四个历史过程鬥

年来磨刀门西侧地貌完全改观

伴随灯笼沙

珠江三角洲各部分成陆的先后快慢是有

进一步发育

西江泥沙往西南方向落淤

U!

大淋

差别的

五桂山体截留作用使陆地从中山

与三灶静进一步联接

在未来二十年内三灶

小榄与九江渐次联接

占香山海"唐屠宋

岛将成为珠江三角洲本部

哉古海乡气明

东海十六沙气清中叶

<3

磨刀门东侧金斗湾及大小横琴地区

是海湾填积的阶段历程

历史说明西江三角

今日坦洲平原康熙时尚称金斗湾

以"水

洲是最强的淤积区

其次是北江系统的洪奇

*

颇阔-海物错出

故名/②道光七年

1827

沥与蕉门地段

发展最慢的是珠江口段

香山县志

的屿图所示金斗湾仍属海区

L

,灯

子洋晚至嘉庆年间仍海湾深阔地伸至黄埔附

I

笼山■坦洲

蜘洲-甘洲

茫洲.南屏

这和珠江弱径流强潮汐河口的江海水文

仔等洲岛错列金斗湾上

还称为廿洲海

特点有关

分析三角洲不同地区历史上发展

洲海等

道光以前南屏

湾仔等地还隔海与

的强度对于制定综合整治三角洲的工程规

I

澳门前山相望

但在道光年间已淤成平陆

重新调配水沙

控制洪涝水害

确保重要

I

域收缩成为港汉水道

如峡口沥载

感在南屏

航道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村西八里

将军山峙其东

英管山峙其西

随着三角洲的形成而引起一系列的变

接鹅槽

坦洲

幵洲

蜘洲诸港之水

可见

例如伴随三角洲的口门堆积

河道伸长

已从宽阔海域演变为港汉分歧

田畴相望了

河床淤垫而致水位普遍上升

洪涝危害有随

■I

金斗湾至本世纪初已全部成陆

这里地势低

三角洲的发展而加重的趋势

唐宋时口门开

-0-0

39

水系向南幅凑又保

阔,及至嘉

少有洪水记录

明清水患频盈

持完整

都是刚成陆的地理特征

道光后

水患加剧到了连年告急,“

民叹为

在坦洲以南的上沟滩地和中心沟滩地

*

远驾于广州之上,三角洲历史上的名镇

如官

为稻米鱼桑.蔗糖水果全面发达的经济区域

西

陈村

和现代新兴城市

江门容奇

以上说明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自

都无不与珠江三角洲的形成

发育和演变

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变化的过程

系的兴衰息息相关

广州自秦汉以来

此外

这个意义说

现代三角洲面貌是历史长期发

就为南方一都会

P

尤其随着三角洲的扩展

展的结果

因此,正确认识珠江三角洲形成

们在洲潭岛屿进一步填积的低洼地势上因堆

发育的全过程

并进而掌握由此而产生的一

制宜■凿池养鱼,池边蚕桑发展了珠江三角洲

系列历史地理变化,对于综合整治

全面开发

特有的

桑基鱼塘力农业结构

促使三角洲成

珠江三角洲是何等的重要

北宋荆湖路分为南

北两路不始于咸平二年

姜汉棒.

偶读

中国

历史大辞舞

宋史卷泸十五路

作者于至道三年

997

全国分荆湖南路.荆

湖北賂等十五路下引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壽自注/咸平二年

999

三月戊辰

荆湖南

北路始

置两使"

遂认亘

十五路制实施于咸平二年

是值得商榷的

其实认为咸平二年始分两路元丰九域志荆湖路

'不自作者始.北宋王存

■■-

.

即有这种说

法,所以影响颇大

不得不一辩

只要认真读一读

长编

此年此条记载

就会发现李爲在记十五路之先

还说'国初

以转

运使领诸路事

其分合未有定制

荆湖两路

或通置一使

可见至咸平二年

始置两使

*

并不是说咸平二年才分两路

记载十分明确

至道以前荆湖分路历有记载

长编

开宝九年

976

四月壬戌,

以荆湖南路转运使

太子中允许仲宣为刑部郎中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庚子

979

荆湖南路转运使言十洞首领杨

蕴求内附裴庄传几淳化三年

;

宋史荆湖南略转运使

992"

拜监察御史

沁袁逢吉传

:

至道初两使但也有

徙荆湖北路

的。长编

可见至道前确曾分置两路

通置一使

平兴国八年

933

荆湖.南

北路转运使李惟清入奏事

下李烹自注

太平兴国五年

980

七月

戊申

惟清自湖北运判改运副

八月己卯迁使,七年九月戊戌兼总南路

由此可见

荆湖路分为南

北应不始于咸平二年

至道三年,已有十五路

69

向老师致敬-蒙古大草原

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15:4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207802318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pdf

标签:南海西樵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