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看戊戌变法对当下改革的启示
小片:1898年9月28日,午时刚过,一排囚车缓缓停靠在北京宣武门菜市口的
一片空地,与以往不同的是,囚车上的犯人从容自若,面无苦色。围观的人群也
鸦雀无声。这天之后,中国的历史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戊戌六君子”,这天以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宪政意义的政治改革也宣告失败。
文菲:观众朋友你好,欢迎收看《知道》。今天作客演播室的,是来自中国政法
大学的萧瀚教授,他将和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关于戊戌变法的话题,萧教授你好。
萧瀚:文菲你好。
文菲:那在节目的一开始,我想首先从戊戌变法的终结点,也就是六君子血溅菜
市口,来进入我们今天的话题。那对于六君子血溅菜市口,后人多用悲壮来形容,
那你是如何看待他们这种舍身取义的?
萧瀚:关于谭嗣同应该说,一直是我少年以来就非常崇敬的一个英雄人物,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着对一些问题看法的改变,对他的态度,我有过一些反复。
悲壮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当然非常准确,非常到位,但是如果我们用更开阔一点
的视野,更深一些的视角来看待他的话,这里面就涉及到如何去评价一个政治改
革人物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去评价一个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那么以我对政治的
理解,我的想法是,政治的目的是增加共同福祉,所以呢,评判他的标准,也应
该是以共同福祉是否增加,来看待他。
尤其在二战以后,出现了像甘地这样的人物,我觉得对政治都应该有一个重新的
视角,也就是说,政治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它是一项仁爱的事业,它是仁者无
敌的事业,它应该尽量少的流血。如果我们千方百计地,让破坏改革的人,或者
说对改革持不同意见的人,手上染上更多的血,就对改革有好处吗?
像谭嗣同这种牺牲,显然是不必要的。梁启超走了以后,他后来发挥的作用,非
常的巨大,对不对,你谭嗣同何以走了以后,将来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文菲:那像谭嗣同这样的激进行为,其实在当时的维新人士身上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说康有为,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康有为当初在朝房等待光绪皇帝召见的时
候,遇到了荣禄,那他们两个人就聊起了变法,荣禄说,几百年的祖宗法律,岂
是短时间之内,说变就变的。而康有为就愤怒地说,多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
以变了。那像他们这种比较激进的言行,是否代表了当时维新人士的一种普遍的
意愿?
萧瀚:这种激进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倾向,但是像康
有为这么激进的,还是就他一个。
他跟荣禄的那个对话,那当然会把荣禄吓一大跳,可能吓好几跳,对不对,那接
下来他可能会想,你小子还没当官呢,就想杀人了,我先杀了你吧,对吧,可能
本来是可以成为同盟者的,给排斥出去了。
在这种改革里面,我们更重要的还是要看里面所反映出来的教训,比如说改革领
域里,要特别关注的是,你不要轻易树敌,你要有能耐的话,应该是化干戈为玉
这个借鉴意义非常大,比如说,像康有为这种,作为一种政治家的素养,那基本
上是一个反面教材。人格上面,非常的狂妄自大,学识上面,当然从当时来比较
的话,他的学识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就像唐德刚先生说的一样,他对外国的了
解,对外国宪政的了解,也就是一个中学生的水平。那么从政治经验的角度来讲,
那么他跟当时清朝所有的晚清重臣,一个都比不了,对吧,完全没有政治经验。
所以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们的改革,就不能够再遇上这样的人物。
小片:1885年,一个清朝翰林院编修到广州游历,在南海县西樵山上看见一个
疯子,披头散发坐在山洞里仰天长啸。这个人就是康有为。此时,第一次中法战
争刚刚结束,率试不中的康有为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便去山上参禅打坐,希望
找到解脱。
十年之后正是中国的甲午年,洋务派经营30余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换来一
纸鸦片战争以来最耻辱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进京赶考的康有为已无心等待皇榜揭晓,一天两夜之后,一份长
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写就,康有为疾呼,再不改革,大清必亡。
文菲:那你怎么看待康有为这个人,他十一岁丧父,从小可以说是与母亲相依为
命,小的时候,连书都买不起,那基本上是考了四次科举,到三十多岁的时候,
还只是一个进士,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那他这个人,作
为一个政治家,你认为他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说又缺少哪些素质?
萧瀚:对,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是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放在那样的一个历史背景
之下来讲,他很了不起,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素养来讲,他正好是相反的,政
治家应该具备的素养,他一样都没有,就是使得政治不成功的,改革不成功的素
养他全部具备。有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康有为他是自号南海圣人,自称圣人这
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非常狂妄,翁同和在日记里面曾经写到过,就是
他第一次见这个康有为的时候,他对康有为的评价,最后两个字就是“狂甚”。
中国的读书人,我发现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有这个毛病,自我圣化
倾向,实际上从孔子开始就有。你看孔子在论语里说,谁要是用我的话,一年就
不错了,三年就大功告成了。康有为在6月16号,跟光绪皇帝谈话的时候,也
说过这样的话。动不动就是给我三年的时间我来改变中国。哪要得了三年,三个
月,他就得走人,就这么个改法。
所以这种全面的激进的快变、速变、全变的想法做法,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
折里面,也都写了,面见的时候也谈了。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导致戊戌变法失
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片:托身明主、展才济世,从来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而光绪忧国忧
民、开明求变的姿态让维新派似乎拨云见日,寻觅到了士大夫们祖祖辈辈渴盼的
明君贤王。然而,就在这种改革的狂欢刚刚开始的时候,不远处一片阴霾已开始
悄悄汇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守派,也就是变法之仞所指向的官僚集团。
文菲:那保守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的,似乎保守就意味
着守旧、官僚和腐败。那么在历届改革当中,保守也都是作为改革派的一个头号
式方式去贴,某个人是保守派,某个人是激进派,某个人是支持改革的,某个人
反对改革,实际上政治行为从来不是这样。丘吉尔曾经讲过,在国际关系上,不
存在永远的朋友,也不存在永远的敌人。在政治改革里面,也是一样的。你比如
说,慈禧太后她特别喜欢张之洞他们这些人,张之洞就是一个改革派,她也很器
重李鸿章,李鸿章也是改革派,对吧,中国的洋务运动里面,最重要的人物就是
李鸿章,对不对,像这些都是改革派,轻易地把慈禧划入到保守派里面这种划法,
本身就有问题。
文菲:可以说不管是李鸿章也好,张之洞也好,还是翁同和也好,他们都还是对
变法比较支持的,比如说张之洞,他就很喜欢梁启超,曾经请梁启超去讲过课,
而李鸿章也曾经给强学会捐过款,那翁同和就更有意思了,他在,是他将康有为
的思想,直接呈现给了光绪皇帝,可后来他们却倒戈相向,开始反对维新变法,
萧瀚:我们可以看到一幅非常滑稽的改革图景,也许用滑稽这个词不准确,应该
说是一个黑色幽默,让人辛酸的一个黑色幽默。康有为在团结持不同观点的人方
面的能力等于零,甚至是负数,所以我就说他有一种天才,就是把所有反对他的
力量,都集结成一股力量来打倒他。这里面应该说像张之洞也好,李鸿章也好,
翁同龢也好,他们作为清朝整个官僚集团里面的人物,都是重量级人物,领袖群
伦的人物,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稳定,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从具体的措施的角度来讲,这种改革也要在戊戌变法里面吸取教训,不要轻易地
一上来就把这个官僚制的改革作为一个目标,这个是非常危险的。在所有的改革
里面,官僚制都是,他是一个中流砥柱的存在,对他们是要,要说服他们,对吧,
让他们知道,这种改革是大家所有人的共同福祉的增进,而不是说,是跟你们为
敌的,这个非常重要。但是戊戌变法显然没有这样的基本的政治智慧。
小片: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全国各地大肆捉拿康有为及其党羽。李鸿章晋见也接
到了这个任务,出任两广总督,与慈禧辞行时,慈禧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党的奏
折给李鸿章看,李鸿章顿时硬呛,说道:“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若变
法即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深知李鸿章的无奈,竟一时无语,
与李鸿章草草辞别。
萧瀚:任何一场改革都一样,因为一个社会,它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官
僚制,所以在改革里面,最最重要的一个技术性的一个目标就是说,不要轻易地
去得罪官僚制,撩拨他们的怨恨,这是很愚蠢的。那么你在改革里面,你肯定会
涉及到,对于官僚制的一些利益的触动,但是这里面就是要看你的政治智慧了,
就是我是觉得,至少就是说,如果做不到让他们来支持你,至少要让他们做到中
立,保持中立,不与你为敌,这是非常重要的。
文菲: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戊戌变法当中,一些比较理性的因素。在这次
变法当中,梁启超曾经评价康有为的变法是大海潮音狮子吼,那改革的魄力自不
用说了,但是改革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又如何呢?如果按照百分制来打分的话,
你会打多少分?
萧瀚:从操作性的角度来讲,我基本上给他打零分。在103天的时间里面,光绪
皇帝下了将近110道朱谕,你想他这能改革吗?没法改革,他只能制造混乱,什
么事情,他都想到了,立刻就去发布命令,最后就是六部全都晕了,没法办事了,
怎么办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面,然后你又要搞军事投机,想给慈禧太后从人
身上制造安全威胁,像这种做法,那你不就是等着让人家来收拾你吗?是吧。所
以他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我给他打零分,实际上都是高分。
文菲:应该是打负分。
萧瀚:对,应该是负分,好多事情,你比如说,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像这
个科举制,是吧,他把这个贴括改成了策论,全国的举子都不知道该么办,是吧,
因为这个就是人家花了几十年在那儿读所谓的圣贤书,你一下子给改了的话,人
真的是无所适从。所以唐德刚先生说的非常到位,他说这些都是增加问题,而不
是减少问题的。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它确实是一场非常伟大的一个思想启蒙运动,因为中国
从先秦到晚清,这三千年,真正的制度性变革,经历过三次。第一次就是周公,
我把它称为是礼治改革,它是承前启后的,这种礼治改革使得中国在整整后面的
三千年时间里面,大量的东西,都是周公时代奠定的,所以非常了不起;第二个
制度改革的时代,是秦始皇的郡县制革命,它形成了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一个帝国,
这个帝国状态,整整持续了两千年。然后到第三次,这是一次拥抱世界的改革,
所以跟前面两次很不一样,所以我很愿意把这个光绪帝和康有为,以及后面的这
个孙中山和袁世凯四个人放在一起,作为这么一场巨大的变革最主要的四个人
物。我们从这样子的一个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对于后世的价值,也得充分地肯
定。
小片:1922年1月,垂垂老矣的康有为游历杭州,经过一家戏院,发现戏院正
在上演一出名叫《光绪痛史》的戏。忙买票入场。当看到台上光绪催促康有为出
京逃命,康有为誓与圣上同生共死一幕时,台下的康有为不禁老泪横流。回想起
公车上书时的意气风发、戊戌变法时的挥斥方遒,而如今却只能寄情山水,禁不
住苦叹道:人生百年悠忽而过,欲建功立业,何其难哉!
文菲:那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来推翻以前的所有那些理论,我们来做
一个假设,如果说,康有为是一个不那么感情用事的人,康有为是一个不那么超
凡自信的人,康有为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一个同盟,而他所采取
的措施,也都是对老百姓有利的,那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这场变法可能成功
吗?
萧瀚:对,康有为这个改革的失败,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在中央集
权制之下,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这些措施
都不太可能到位,因为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自己不同的地区差异,所以如果我
们把这个公元12世纪的那场改革拿来做比较,就看得很清楚,你看王安石当年
在地方上改革,都很成功。但是到了中央当副宰相,他就完蛋了,是吧,他就改
不了,本来是好东西,都变成了坏的东西了。基本上如此,
因为你想一想,中国的国土跟欧洲基本上一样大,你能够想象,欧洲在三个月之
内,翻天覆地,发生这个本质性的全局改革吗?可能吗?不可能,对不对,中国
也一样。
小片: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东渡日本。耳濡目染与日本明治维新后空前繁荣
的思想大潮中,他很快在老师康有为的眼中“判若两人”了。梁启超梁启超清醒
地认识到领导集团很难使自发进行制度改造,全体民众素质的提高才是变革的动
萧瀚:关键在于怎么改,你比如像袁世凯,他曾经把自己的改革想法,提交给翁
同龢,但翁同龢没有看上,然后就这样错过去了,
在戊戌变法之前,袁世凯就提过他的改革方案,他的改革方案主要就是地方试点,
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政治特区。我们可以联想到,三十年以前的开始的这场改革,
我们仔细来分析的话,会发现它非常符合钱穆先生说的,中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
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悄无声息地发生的。事实上也是这样,所以你看,邓小平,
他的许多改革观点、想法,他是怎么说呢,看起来像是没有一样的,摸着石头过
河,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像这些,看上去好像一点宏观的蓝图都
没有的,但是它恰恰是起作用的。
中国历史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意识形态先行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的这
种事情,多数会失败的。
文菲:对,就是要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萧瀚:对,因为你口号喊得越响,反对你的力量,它就会集结得越快。对你的打
击力也会越大,所以呢,我就装作不改行不行,实际上,改革都已经发生了。是
不是。
文菲:对,等他想阻止的时候,改革已经完成了。
萧瀚:对,你像当年安徽小岗村的这种,这种改革,那当时看上去,好像没啥动
静,是吧,直到后来,过了很久以后,大家才来认识它的价值,这就对了。很多
真正好的改革,这样的方式是最好的,这就是亨廷顿所谓的费边式的,费边主义
的改革和策略。因为它那种微观的目标在推进的过程里面,它不起涟漪,不起振
荡,于是等到它成了一支巨大洪流的时候,你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它了。
文菲:其实现在在南方一些城市,比如说广东,已经开始了一些试点了。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15:3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20337922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戊戌变法对当下改革的启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戊戌变法对当下改革的启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