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地质背景

更新时间:2023-11-16 14:56:17 阅读: 评论:0

刑法基本原则-我这个人作文

粤地质背景
2023年11月16日发(作者:本人主要表现)

1 广东省地震地质环境

1.1 地理地貌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地处南岭与南海之间。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地,秦置同

海郡,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东路,元大部属江西行省,清为广东省。现辖二十

一个地级市、三十三个县级市、四十三县、三个自治县。全省面积十八万多平方

千米。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

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

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北自乐昌坪石南至徐闻海安直线距离660

公里,东自饶平大埕西至廉江高桥直线距离800km。全省陆地面积17.8km

2

海岸线3368.1km(不包括岛屿)为全国之冠,沿海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759个,岛屿岸线长1649.5km(

陆和岛屿岸线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东沙群岛地区),岛屿数量仅次于浙江、福

建两省,居全国第3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

全省地势大体北高南低,但境内山川纵横交错,中等山地、丘陵广布,地形

变化复杂。北部、东北部和西部都有较高山脉,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丘、

台地或平原,因此整个地势向南向中倾斜。据统计,全省海拨500m以上的山地

31.68%,丘陵占28.54%,台地占16.12%,平原占23.66%。山地主要为三列东

--西南走向山脉,最北的一列为南岭山地,一般高700-1100m,个别山峰逾

1500m;第二列为罗平山脉,自连平向罗定延伸,一般高600-1100m,个别山峰

1400m;第三列为莲花山脉,由大埔向东南经惠阳到香港附近,主峰亦常逾千

米。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一般高800-1200m

全省最高的石坑崆(1902m)即在本列山地西北端。丘陵分布于上述山地四周:由

花岗岩侵入砂页岩所成丘陵,高350-500m,坡度较陡;由花岗岩构成的丘陵,

排列凌乱,海拔100-400m,坡度较缓。平原台地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和各江中

下游谷地,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较大,台地则以粤西沿海的阳江-电白-

雷州半岛及惠阳-潮阳的粤东沿海较为连片。

全省河流众多,全省集水面积在100km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条。众多

2

河流中,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

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受地形影响,属于珠江的东江、北江、西江三大水系及流溪

河等自东、北、西三面向中部汇集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后分八大口门出海,

东的韩江、榕江„„和粤西的漠阳江、鉴江„„等则就近向南独流入海。流域面

1

积在30000km以上的有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是广东省的四大主要河流。

2

1.2 区域地质构造分区

构造区的划分一般以该区地壳构造演化历史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同时注意与

大区域构造区划分方案协调。但是地学界至今并未有公认、统一的关于构造区划

分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各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考察重点和成果服

务对象的不同,各自制订分区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本书主要根据广东省地壳构

造演化的历史特点的异同,同时还考虑所划分的分区系统便于在地震监测预测中

参考应用,将广东全省作为一个完整的构造单位,归并至东亚壳体的东南地洼区

内,作为一级构造区。广东南部跨进了南海北缘大陆架,这部分观被淹没于海平

面之下,与南海盆地相联。但东沙、神狐暗沙以北的大陆架带基底具有与大陆相

似,而与南海海盆中部的洋壳型结构有本质差别。因此应将此带视作中国大陆在

南海北缘的水下延伸部分,应将它划归东南地洼区。然后,再根据省内各地构造

演化历史特点的异同,并着重考虑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全

省划分出以下8个二级构造区,每个二级构造区内还可进行更小一级的划分。

内二级分区系统是:南岭断块区、粤北断块区、粤西断块区、粤中断块区、粤东

北断块区、粤东断块区、雷琼断陷区和、南海北缘断陷区。

1.2.1 南岭断块区

位于广东省北缘与湖南、江西两省交接带,范围包括南岭山脉中段、瑶山、

诸广山、瑶岭、九连山一带。此区地处南岭纬向构造隆起带的中段,区内广泛出

露早古生代变质岩和大片花岗岩(主要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有少数中新生代

断陷盆地散落其间,早古生代及其以前是沉陷区,沉积了厚度巨大的类复理石碎

屑建造和局部火山岩建造。早古生代随地槽褶皱上升成为隆起区。晚古生代沉积

不多,仅限于外缘。中生代初开始印支运动以后一直处于间歇性上升状态,地壳

强烈活化,有大片花岗岩入侵(例如诸广山岩体)。新构造期仍处在间歇性抬升状

态,温泉众多,地热流较活跃。区内构造以东西向断裂为骨干(例如九峰山大断

),另有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与东西向构造交切。东西向构造对该

区地震活动起控制作用。东西向构造与其他方向构造交切,交汇地段,将是中小

地震活动的有利部位。

1.2.2 粤北断地区

位于南岭断块区南侧的粤北地区,范围大致包括连县、韶关、翁源、连平一

2

带,南面以佛冈—五华深断裂为界,此区在整个古生代都是强烈拗陷区,尤其是

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早期沉陷最显著。晚古生代地层最齐全,占据了该区面积的大

部分。中生代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期,地壳回升,此前沉积层发生褶皱断裂,形

成宽展型褶皱系。构造线复杂,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和弧型构造均有。燕山

构造期沿东西向的大东山—贵东大断裂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形成大东山—贵东

构造岩浆带。中新生代断块和断裂活动造成少量断陷盆地,其中南雄、丹霞两盆

地堆积有数千米红色粗屑岩,连县的星子盆地白垩纪有较强火山活动。区内温泉

点较多,群集于乳源、韶关一带,似有与江西“三南”地区地热异常连接之势,

但多属中低温温泉,水温多在50℃以下。新构造期地壳仍有间歇性抬升之势,

但并不强烈,断层物质的热释光测年数据表明区内部分断裂在此前约20万年前

后也有过一期的错动。历史上未记载过破坏性构造地震,但在韶关至英德一带近

年有23级地震活动。区内断层虽数量不少,但缺少特大规模的新近显著活动

的深大断裂,孕育强震的条件不充分,规模较大的浅层断裂和地热异常可能是该

区中小地震的控震因素。

1.2.3 粤西断块区

位于粤西与桂东交接带。北起连县,往南经怀集、罗定、云开大山至茂名、

江一带,东界为吴川—四会深断裂带。区内大部分被震旦纪至早古生代变质岩所

占据当时曾是沉降中心和火山喷发中心,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期地壳褶皱上升

成陆,此后长期处于相对隆起状态。晚古生代回降幅度不大。同期沉积不连续。

中新生代的燕山构造期差异性断块运动和断裂作用较活跃,形成罗定、茂名等较

大型断陷盆地,东侧吴川—四会强烈活动,形成规模巨大的断裂变质带。加里东

期褶皱基底构造轴向以北东至北东东占优。印支、燕山期产生或定型的主干构造

以北东向吴川—四会深断裂带、郴县—怀集大断裂、信宜—廉江大断裂带的规模

最大。断块区中部的罗定盆地南北两侧,还有规模较大的近东西向延伸的大断裂

(南侧为贵子弧形构造带,北侧为悦城—罗定大断裂)(1.8)。新构造期以大面积

间歇性抬升为主,差异性断块运动不显著。历史上于断块区中部的封开、罗定、

云浮一带曾发生过55级地震。北东组深大断裂与近东西组断裂的交汇区应

1

2

是该区中强地震活动的场所。

1.2.4 粤中块断区

位于广东省的中部,包括吴川—四会深断裂带以东至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的

东缘,北至清远—佛冈—五华深断裂,南达海边的区域。此区分布有古生代、中

3

生代、新生代各时代的地层和大量燕山期花岗岩。在早、晚古生代此区均是拗陷

区,但早古生代的沉陷幅度不及粤西断块区大,晚古生代的沉陷幅度不及粤北断

块区大。印支运动在该区反应强烈,使晚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形成一系

列宽展型褶皱(1.4)。燕山构造期有大规模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新兴、古兜

山、佛冈等大型花岗岩体,恩平—开平断陷百足山曾有火山活动,珠江三角洲断

陷在第三纪玄武岩和粗面岩岩浆喷溢或喷发(王借岗、西樵山)。区内发育三组断

裂,其中包括北东向的新丰—恩平深断裂带,东西向的清远—佛冈—丰顺深断裂

带和高要—惠来深断裂带,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小,代表性断裂有狮子洋—珠江口

断裂、白泥—沙湾大断裂、西江大断裂等,但此组断裂直至第四纪仍有活动。断

层物质热释光测年资料显示区内断层于此前20万~22万年前后,10万年前后曾

有过明显活动,最新的断层热释光年龄为1.7万年,三组断裂在珠江下游三角洲地

区交切、叠加,将地表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断块。物探资料显示珠江下游断陷,北

部的三水、佛山—广州、东莞一带存在—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延伸的重力异常,

虎门、江门等地是局部性的上地幔隆起楔入区(1.13)。早第三纪南海西樵山粗

面岩岩浆沿北西向的三洲—西樵山断裂喷溢,始于上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二

幕,基底断裂发生强烈活动,断块差异性件升降作用增强,在北东向、北西向、

东西向三组断裂共同控制下,珠江下游断块沉降形成断陷,其后地壳还出现过三

次明显的升、降交替,引起三次海侵、海退。最近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2500

前,海水淹没了西江、北江、东江下游,直达三水以北,广州清泉街断裂以南,

东莞的中堂、麻冲等地。近期地壳活动有向珠江口外转移之势。

粤中断块区内的广卅、鹤山、南海、中山等地,历史上曾发生过45

3

4

地震,1969年断块区西南部的阳江洋边海发生6.4级地震和多次45级地震。

区内三条深断裂带和局部性上地幔隆起是该区的基本控震因素。北东、北西、

西三组活动断裂相交区域和滨海断裂是该区地震活动的有利场所。

1.2.5 粤东北断块区

位于广东的东北部,范围包括河源深断裂带以南,莲花山深断裂带以北的北

东—南西向延展的地壳条块。该区出露有古生代至新生代各地质期的地层和燕山

构造期的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其中中生、新生代上叠性断陷盆地沉积层所占

据的面积大于以上各区。早古生代是沉陷区,沉积有类复理石碎屑建造。早古生

代末加里东运动使沉积层褶皱,岩石变质并发生花岗岩化、混合岩化。晚古生代

地壳再次沉降,形成兴宁—梅县和惠阳两个拗陷,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浅海相、

滨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其中兴宁—梅县拗陷沉积层中有丰富煤矿。中生代燕

山运动期该区深大断裂活动十分强烈,产生规模和沉降幅度很大的断陷盆地(

4

金—博罗,惠州—河源等盆地),盆地内沉积巨厚的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据报

道,紫金断陷内中生代沉积岩、火山岩累计最大厚度超过8000m)。岩浆沿河源、

莲花山深断裂带,紫金博罗大断裂带喷溢、喷发,形成多条北东向火山带(1.6)

是广东地区燕山运动期地壳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发育于该区南、北边缘的北

东向莲花山深断裂带、河源深断裂带和夹于两深断裂带之间的北东向紫金博罗大

断裂是该区的主体构造,它们共同控制该区的发展,区内一组北西向断裂又将地

壳分割成若干块。在此基础上发育成兴宁—梅县、紫金—博罗、惠州等三个断陷

和分隔各陷的断块隆起。河源深断裂自产生以来一直在活动,直至新生代仍有较

强烈表现:沿断裂发育有龙川、河源、杨村等多个白垩~第三纪断陷盆地,断层

崖、洪积裙?断层地貌清晰可见;沿带多处温泉出露;断裂带中段的河源新丰江

1962年发生6.1级地震,其后小震不断,延续至今。莲花山深断裂是一条规

模宏大的断裂变质带,活动高峰期在中生代燕山构造期,是粤东沿海中生代火山

岩浆的主要喷发通道,控制梅县、五华、安流、多诸、淡水、香港、大埔等白垩

第三纪断陷盆地的发育;断层地貌清晰,沿线温泉众多,其中丰良、丰顺一带形

成规模相当大的地热田,水温多在50℃以上,甚至有钻井井口温度达100℃左右。

沿此带历史上发生过5级地震,震中在断裂带北东方向延伸区,近数十年来,

良、丰顺、大埔一带有34级小震活动。由此看来,区内几条深、大断裂带是

该区的主要控震构造,在它与其他方向断裂交汇地段仍是该区今后地震活动的场

所。

1.2.6 粤东断块区

位于广东的东部,即莲花山深断裂带以东至海边的“潮汕”地区。该区广泛

分布有中生代侏罗纪的沉积岩,中酸性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至今区内未发现

早古生代以前的沉积层,晚古生代的沉积也极少,仅在该区西南段惠东东侧有少

量出露。可以认为该区在古生代以前是个相对隆起区,直至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期,因莲花山、潮州—普宁、汕头—惠来等深断裂带活动,才引起块体下沉并接

受来自东南方向的海侵。中生代燕山构造期该区地壳活动性极强,晚侏罗世大量

中酸性火山岩岩浆沿各深断裂喷发(或喷溢)(1.9),几乎连成一片,构成中国中

生代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的西南段。同期或稍后又有大量花岗岩侵入,其中还包

括来自地壳深层的同熔花岗岩。喜马拉雅构造期该区以差异性断块升降和断裂活

动为主。西北部莲花山脉以抬升为主,其中不少山峰(如铜鼓嶂、禾廉石、莲花

山等)海拔高度超过1000m。韩江下游相对下降,形成断陷型三角洲。钻探和浅

层物探揭示,韩江下游断陷内的第四纪沉积层直接覆盖于前白垩纪沉积层或燕山

期花岗岩体之上,其间缺失白垩系和第三系,断陷生成的时代较新。陈国能通过

5

地层对比认为该断陷三角洲大约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断陷西缘的榕江断裂的断

层物热释光测年资料显示,在距今43000年前后,曾有一次明显的断层错动。

一结果和采自断陷内桑浦山南侧蚝壳层的14C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韩

江下游断陷形成于距今约4万年前后是可信的。

该区的主干构造是数条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深断裂。自北而南依次有:莲花山

深断裂带、潮州—普宁深断裂带、汕头—惠来深断裂带、南澳大断裂、南澎大断

裂等。北西组断裂也较发育,自东而西有饶平—大埔断裂、韩江断裂、榕江断裂、

惠来—河婆断裂等。此外在惠来附近还发育有东西向断裂,往西在海丰—陆丰一

带有东西向延伸的现代槽地。这些被认为是区域性的纬向构造—高要—惠来深断

裂向东延入本区的依据之一。区内断裂除莲花山深断裂可能在古生代已具雏型之

外,其余各断裂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印支期和燕山构造期。由于断裂活动引起地壳

块体沉降,岩浆沿断裂贯入,引发大规模喷发和花岗岩侵位,至新生代喜马拉雅

构造期这些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仍未停息。它们不仅控制着韩江下游断陷盆地的发

育,而且还控制区内温泉的分布。区内温泉众多,是著名的地热异常区。著名的

温泉有丰顺、五经富、河婆塘肚、河田、汤湖、三饶、桑浦山等温泉。这些温泉

总体排布上受北东组深断裂控制,具体泉眼排列则受北西组裂面控制。

该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57级地震,其中包括1067年潮州6级地震和

1600年和1918年南澳77级地震,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近数

3

4

1

4

十年来小震不断,南澳、南澎附近海域,海丰梅陇等地较集中,在韩江下游断陷

内或其周缘,也曾发生过3级左右的小震。历史地震资料表明该区地震活动南强

北弱。有关断裂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该区断裂的活动性,有向海洋方向(向南)

增强之势。由此看来,该区的海湾和滨岸地带仍是该区今后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

深大断裂活动的程度和方式、地热流的动态,大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是控制该区

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

1.2.7 雷琼断陷区

位于广东的西南部,范围包括雷州半岛、琼州海峡及其附近海域。北界为东

西向的遂溪大断裂,向南延入海南岛北部,直达王五—文教大断裂。断陷区内沉

积了巨厚的中新生陆相、滨海相,碎屑及火山物质,厚达7700m,其中上白垩系

冲、洪积层厚度大于1000m,不整合的下第三系陆相—近海相最大厚度4000m

不整合的上第三系(海相—冲洪积相)最大厚度400m,平行不整合的第四系(滨海

相陆相)最大厚度7000m。始新世以来有10期火山活动(黄镇国等,1993)。本区

发育着北东、北西和北东东三组构造。北东向吴川四会断裂向南西延伸至雷州半

6

岛。而北西向断裂有涸洲—斜阳断裂及与其平行的断裂,1994年、1995年北部

湾两次6级地震与该断裂关系密切。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断裂,是琼雷断陷区的

主要构造,在雷州半岛有近东西向的遂溪断裂,该断裂控制了本区的北界。雷琼

之间琼州海峡断裂及琼北的王五—文教断裂,以及夹于这两断裂之间的北东东

65°~75°的断裂控制了琼北新生代的沉积与构造。构成琼北近北东东向的现代

地垒和地堑,同时控制了南渡江中游河谷走向,据陈恩民(1979)调查,认为1605

7级琼北地震与北东东向老城铺前断裂与北北西向断裂共轭活动有关(

1

2

1.10)

1.2.8 南海北缘断陷区

南海北缘断陷区是一个位于滨海断裂以南,陆坡北缘断裂以北的呈北东东延

伸的大型的断陷盆地(1.11)。该区是自中渐新世以来大致上沿北东东向滨海断

裂以南发生断陷下沉产生了一系列NENEE向断陷盆地,如珠一和珠二断陷盆

地。盆地内沉积了一套海陆过渡相、滨海相、浅海相和广海相厚层沉积物,8

10km,其中第四纪沉积物厚度达162200m。本区活动断裂有北东、北东东和

北西向三种构造,其中尤以北东东向滨海断裂活动最为强烈。本区新构造期火山

活动比较强烈,珠二拗陷中的1554测线指示玄武岩浆直冒出海底,在珠一拗陷

东端发现近十个岩顶颈状熔岩扰乱了离海底约100150m的沉积层,可能与NEE

向和NW向的活动断裂有关。本区从渐新世开始曾出现两次构造不整合,第一

次是晚渐新世的珠海组与早中新世的珠江组的不整合接触:第二次是中新世的韩

江组与粤海组的不整合接触,反映本区在新掏造期曾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刘以

宣,1994),本区又可划分5个次级构造分区(广东省地质构造图)。本区的地震

主要沿北缘滨海断裂带成带状分布,如南澎岛屿附近就是一个地震活跃的地震

巢,据多家考证,19187级地震应发生在南澎附近,沿着这一条带往西南,

1

4

33

级,川山群岛之南19316级,曾于1611年红海湾6级,1874年担杆岛5

44

一直延伸到琼北,16057级地震,显然,这是华南地区地震最活跃的一条地

震构造带。

1

2

7

1.3 地层和火成岩概述

1.3.1 地层

1.3.1.1 地层分区

根据岩相、岩性特征、古生物和地层时代,广东省地层分布可分为6个区(南

颐,1979

(1)粤西区:分布于吴川—四会断裂以西。下古生界广泛分布,为巨厚的海

相碎屑岩。上古生界发育不全,二叠系多缺失。中、新生界以内陆盆地堆积为主,

上第三系为湖相及泻湖相含煤、油页岩沉积,晚白垩世常见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

因受加里东运动强烈影响,泥盆系遭受区域变质。印支及燕山运动表现为断裂和

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2)粤中区:北起佛岗—丰良近东西向构造带之南,南抵南海,东至和平—

海丰一线,西与粤西桂东南区相邻。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广泛分布。上古生界受海

进方向影响,由西向东碎屑岩增多,碳酸盐岩相对减少。中生代地层厚度、海进

规模、火山活动程度均由东向西递减。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零星分布。

(3)粤东北区:本区地层均呈北东—南西向狭长条带状展布。下古生界仅见

震旦系和零星的寒武系。上古生界分布虽广,但发育不全,泥盆、石炭系多为浅

海—滨海相碎屑沉积,二叠系为含煤碎屑岩建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

为巨厚的浅海-半深海类复理石建造。下侏罗统常夹有中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

中侏罗统为湖泊相火山碎屑沉积。

(4)粤东区:位于广东汕头沿海。中生界特别发育。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火

山岩系覆盖全区80%以上的面积。中生代花岗岩分布也很普遍。

(5)粤北区:位于怀集—龙门一线以北,包括南岭的中段。古生界广泛分布。

下古生界以震旦、寒武、奥陶系比较发育,奥陶系以笔石页岩沉积为特征。上古

生界以中、上泥盆统至上二叠统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中、新生界分布零星。

发育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

(6)雷琼区:包括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为新生代断陷区,仅在边缘见寒

武系海相碎屑岩。上第三系以滨海-浅海相半胶结碎屑岩为特征,下第三系为陆

相含煤、油页岩的碎屑岩沉积,晚白垩世则为内陆盆地。在琼东北的锦山、文昌

8

一带出露中生代花岗岩。

1.3.1.2 前第四纪地层

广东地区跨越几个构造单元,沉积地层分布很广,从震旦系开始到第四系大

多数层位都有出露。

(1)震旦系:为本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集中分布在福建三明—广东梅县一

线以北,以及广东信宜、高要、化州、罗定一带。区内震旦系厚度变化较大,数

米至数千米不等,系缺乏标准化石和同位索年龄,不易详细划分,与其它地区亦

难作确切的对比。它们总的特点是顶部分布有稳定的硅质岩,普遍缺失南沱冰碛

层,系一套浅海相夹火山物质的浅变质复理石建造。

(2)寒武系:主要分布在粤中和粤西。它被称为“八村群”为一套韵律性强、

厚度巨大的浅海相砂页岩复理石建造,是在典型活动性强的地糟型沉积环境下形

成的。在稀少的生物中,绝大部分为海绵骨针。本群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浅灰色硅

质岩之上。根据岩性组合、沉积韵律特征,八村群自下而上分为三个亚群,大致

相当于寒武系的下、中、上统。各亚群呈整合接触,总厚度达1914-6159米。

(3)奥陶系:分布于广东的曲江、始兴、新丰、台山、开平、惠阳和河源等

地。区内奥陶系与寒武系多为连续沉积,岩性无多大区别,系内各统亦为整合接

触,属典型冒地糟沉积。主要由高硫质、碳、硅质细碎屑岩组成。复理式韵律清

楚,顶部多缺失,主要生物是笔石类。奥陶系厚度较大,粤北为l255-1460米,

粤中为762-910米。

(4)志留系:仅见于粤西的郁南、罗定、云浮、高要境内,属地槽型沉积,

由黑色页岩及砂岩组成,具明显的复理式建造特征,岩性稳定,变化较小。所含

生物几乎全为笔石,其它生物罕见。与上下地层均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000

米。

(5)泥盆系:发育程度各地不同,粤西和粤中区发育齐全,粤东缺失中、下

统。系内各统岩相复杂,尤以上统变化显著。

下统属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仅见于粤西的怀集西南、封开、

云浮南乡。

中统有两种类型: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厚352-800米,分布于怀

集、封开和郁南一带;河流及滨海相碎屑岩-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分布于粤北

(340-2100)、粤西南部(1030-1620)和粤中(535-1530),显示中泥盆世

9

曾发生造陆运动。与下伏岩层为区域性不整合接触。

上统的岩性、岩相变化较复杂,有四种沉积类型: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

性单一,厚度变化较大,见于粤西区怀集、封开一带,厚89米,粤北连县、连

南、英德和阳山境内,厚700-800米;浅海相含磷、锰、硅质岩建造,分布于连

县、云浮一带,厚421-663米;浅海相碳酸盐岩-砂泥质碎屑岩建造,厚度变化

较大,粤北区厚223-1000米,粤中区厚85-1760米,粤西区厚200-780米;浅

海相-滨海相碎屑岩建造,分布于闽粤交界的平和、永安、漳平、龙岩、上杭、

长汀、和平、龙川、五华、兴宁、平远、梅县、蕉岭一带。在粤东厚度稳定,为

540米左右。

(6)石炭系:分布范围同泥盆系,与下伏上泥盆统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从

沉积旋回和古生物特征分析,本区石炭系具有明显的二分性。

石炭系下统的岩性、岩相类型,在横向上变化大,粤中区的西南部及粤西廉

江一带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夹含煤碎屑岩,厚210660米。在粤中区

广州至惠阳一带相变为杂色细、粗粒石英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局部夹透镜状细砾

岩与白云质灰岩,130-690米。而在粤东地区则为滨海沼泽相含煤粗碎屑岩建

造,厚168-571米以上。下石炭统盛产腕足类和珊瑚化石。以上事实表明,早石

炭世的沉积环境为由西向东变浅的陆棚海。

石炭系上统,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大量出现科为主的生物群。

统厚度在粤北区为173-835米,粤中区为35-770米,粤东区为300-450米。

(7)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完整。粤北、粤中及粤东都要大量出露。区

内二叠系属地台型沉积,由浅海相灰岩、硅质岩、砂页岩,滨海泻湖相含煤碎屑

岩及陆相杂色砂岩组成。其中,下二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在茅口阶中

上部开始出现硅质岩、硅质页岩及含煤碎屑岩系。上二叠统下部为海陆交互相杂

色碎屑岩建造;上部为碳酸盐岩或硅质碎屑岩建造,仅见于粤北的连县、阳山、

曲江、仁化一带,其余地区均缺失该岩组。

除在粤北及粤中局部地区为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外,上、下二叠统在大部

地区均为整合接触。

(8)三叠系:属地台型沉积,但分布零星。

下统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各地岩性、岩相不同:粤北、粤

东地区以薄层至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鲕状灰岩为主夹砂页岩互层,厚

10

550-573(粤北)50-800(粤东);粤中恩平圣航一带,相变为粉砂岩与页

岩互层,灰岩不发育,厚170米;闽西南则为紫红色碎屑岩。厚89-1335米。该

统与下伏长兴阶呈整合接触。

中三叠统只粤北的连县、阳山、曲江、仁化一带出露,为浅海-滨海相紫红

色碎屑岩建造。厚度仅为438米。与下三叠统呈整合接触。

晚三叠世是区内中生代一次重要成煤期。受印支运动影响。广东西部隆起成

陆,东部相对下沉,各地沉积环境不同,岩相变化较复杂。上三叠统可分为三种

沉积类型:海陆交互相、内陆湖泊相、山间断陷盆地碎屑含煤沉积,三者层位相

当,为同时异相沉积。与下伏地层的关系以不整合接触为主。厚度一般为243-1099

米,以粤东南部厚度最大,达860-2907米。在广东连平大顶、紫金嶂下、河源

黄村、五华周江等地,本统下部夹安山岩或安山质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

等,为本区中生代最早的大陆火山活动。

(9)侏罗系:海相和陆相地层均有发育。下统以海相和海陆交互相为主,中、

上统主要是陆相的红色岩层或火山-沉积岩层。

下侏罗统的分布范围与上三叠统大致相同。岩性及岩相在横向上呈有规律的

变化,即由粤中至粤东,由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建造逐渐过渡为以砂岩、砂砾岩

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粒度亦由细变粗。本统厚度变化大。广东开平金鸡仅厚

196米,而在揭西灰寨和紫金牙岭分别厚2599米及5153米。本统与下伏上三叠

统多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局部地区如粤北红卫坑、粤中恩平水楼为不整合接触。

在粤东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中,常夹有中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

中侏罗统主要出露于粤中的恩平、开平、鹤山、新会、东莞、宝安、龙门、

惠阳、河源和粤东的惠东、紫金、丰顺、梅县等地,为一套内陆山间湖泊相含火

山碎屑岩建造。由东向西,粒度由细变粗。火山碎屑物质由少增多,东部只含凝

灰质,而西部在该统的中上部夹酸性凝灰岩及少量流纹斑岩。与下伏的下侏罗统

呈角度不整合(粤中)该统厚度变化较大,粤中为170-l450米,粤东为770-2229

米,粤北亦有零星分布,厚度为375-1110米,

上侏罗统主要出露在政和—海丰断裂带东侧及莲花山构造带两侧。在断裂西

侧,这套地层多呈单个零星盆地出露。

晚侏罗世是本区火山活动的鼎盛期,形成种类繁多、厚度巨大的火山岩系。

上侏罗统为一套内陆湖泊相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下部以基性-中基

11

性玄武岩、安山岩、集块岩为主,夹少量流纹斑岩、凝灰岩及黑色页岩;中部为

酸性-中酸性英安斑岩、流纹斑岩、霏细斑岩、熔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夹炭质

页岩及铁矿层;上部为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由流纹斑岩及流纹质凝灰熔岩、

灰岩和凝灰质砾岩组成,夹页岩,凝灰质砂岩及粉砂岩。厚度变化大,粤中为

l080米,粤东为132-5386米以上。上侏罗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10)白垩系:分布广泛,多沿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呈串珠状的内陆湖盆堆

积。由于盆地彼此分隔,故岩性、岩相变化甚大。系内各统之间及与下伏地层均

呈不整合接触。

据岩相特点,下白垩统可分三种沉积类型:

第一类是内陆湖泊相砂泥质碎屑岩建造。见于粤西的罗定、茂名和粤北的清

水、周家岱、坪石等地。沙县一带在该群底部夹凝灰岩和熔岩。本统厚度在粤西

1329-2916米,粤北为725-2024米。

第二类是内陆湖相火山碎屑岩建造。仅见于粤东,如揭西官草湖,梅县白村、

丙村,平远长湖里,河源羊石脑、狮头寨、桂山等地的红色盆地内。主要岩性为

紫红色含火山岩砾石的砾岩、凝灰质含砾砂岩、凝灰质砾岩互层。厚788-1125

米。

第三类是紫红色陆相碎屑沉积及火山喷发建造,分布于闽东南一带。

(11)下第三系:下第三系全为陆相堆积。包括中生代后期褶皱区的中、小山

间盆地中的沉积及新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中的沉积,其展布方向常受一定的构造

因素制约。在广三盆地发育较齐全,兼有上、中、下统,其它盆地内只有一个或

两个统,而且岩性及厚度均不稳定。岩性以夹石膏及岩盐的红色碎屑岩和含褐煤

及油页岩的有机岩为主。

古新统有三种沉积类型。第一类是内陆湖泊相紫红色砂泥岩沉积,见于粤北

南雄盆地,含大量钙质结核,120-830米。第二类是山间湖泊相粗碎屑岩沉积,

由紫红、浅灰色砾岩、砂岩组成。见于粤中的广三、东莞及太平场诸盆地,厚

30-450米。第三类是山间湖泊-河流相粗碎屑岩沉积,见于粤西茂名盆地。由褐

红、灰紫红色砾岩、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复矿砂岩组成,未见化石,厚度在

926米以上。

始新统只见于粤中的广三、东莞、太平场盆地。由两个地层单元组成,下部

为一套湖泊相含油、膏盐碎屑岩沉积,在东莞盆地厚达1143米,广三盆地厚

12

88-840米,太平场盆地厚393米;上部仅见于广三盆地,为一套湖泊相砂质碎

屑岩建造,厚100-630米。

渐新统发育于广三盆地及雷琼地区。广三盆地所见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

造。该统中部为火山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及粗面岩;上部和下

部为正常沉积的粗细碎屑岩互层。在下部地层中夹少量劣质油页岩和石膏。厚达

755-1162米。

一些地区的早第三纪地层,如分布于南雄盆地、丹霞盆地的“丹霞群”,为

山间湖泊相碎屑岩沉积。茂名盆地的“油甘窝组”是湖泊-沼泽相可燃有机岩建

造,内含茂名龟化石,其时代属始新—渐新世;雷琼地区的“流沙港组”和“涠

洲组”为湖沼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据介形虫、孢粉鉴定,属始新—渐新

世。分布在河源、兴宁、五华、石人背、白土和苍城等盆地的下第三系,为河流

-湖泊相含膏盐碎屑岩沉积,局部夹有凝灰岩、凝灰质流纹斑岩等火山物质。厚

120-2712米以上。

(12)上第三系:以海相沉积为主,广泛分布于北部湾及南海北部。陆相地层

见于茂名、长坡等中小盆地中。

中新统在雷琼地区由下而上分为下洋组和角尾组。下洋组为滨海相粗碎屑岩

建造,含海绿石。厚39-530米。以迈陈地区厚度最大。角尾组为滨海—浅海相

砂泥质碎屑岩,含次生海绿石,厚19l-610米。两者呈整合接触。

茂名盆地的中新统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在该盆地东部,夹石膏和油

页岩。厚60-747米,平行不整合于油甘窝组之上。长坡盆地的中新统为河流—

湖沼相可燃有机岩建造。该组底部普遍含黄铁矿和钙质结核;中部含油及较多的

泥炭层。并夹多层褐煤、油页岩和含炭油页岩。产丰富的爬行类、瓣鳃类及植物

化石;上部为砂质碎屑岩,偶夹泥灰岩。总厚度249-629米。与下伏白垩系呈不

整合接触。

上新统在雷琼地区分为佛罗组和望楼港组。佛罗组为滨海相粗碎屑岩建造。

在雷州半岛南部。普遍含钙质结核及海绿石,遂溪—带夹炭质泥岩及数层褐煤。

本组上部富含上新世常见的有孔虫种属。厚39-547米。望楼港组为浅海相砂质

碎屑岩沉积,厚48-408米。在澄迈、琼山、徐闻及海康等地的生物碎屑灰岩和

钙质粉砂岩中。偶夹数层黑色凝灰熔岩和紫苏辉石玄武岩。本组所含化石群为介

形类东台新单角虫-小库士曼虫组合。

13

1.3.2 火山岩与岩浆岩

1.3.2.1 火山岩

在地质历史中,广东境内自震旦纪至第四纪有多次火山活动的发生,岩石类

型发育较全,各时代火山岩累计最大厚度可达10683m,出露总面积达14800km

2

按地质时代可分为四个大的火山活动期:即加里东期、华力西一印支期、燕山期

和喜马拉雅期,共有24个火山喷发旋回分布在各含火山岩地层中。

区内火山岩有如下特点:①火山喷发活动具有多期性和多旋回性。②火山

岩产生的地质背景及其成岩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多种多样。有直接来自上地幔的

岩浆,沿大陆裂谷喷发形成的碱性玄武岩;有来自大陆裂谷上地幔岩将经多次分

异形成的碱性粗面岩;也有来自板块俯冲带由上地幔物质(为主)与陆壳物质经

同熔作用形成的岩浆,沿着大陆边缘活动带喷发的陆相中酸性至酸性火山岩。

各时代火山岩呈一定方向的带状展布。其中以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火山岩呈带状

分布最明显,主要受东北向断裂及其派生的北西向断裂带控制,与区域构造方向

一致。喷发形式有裂隙式、裂隙—中心式及中心式。④从震旦—第四纪,火山岩

自下而上包括24个喷发旋回,每个喷发旋回往往包括若干个亚旋回,每个亚旋

回又可划分若干个喷发韵律。火山活动规模及强度以燕山旋回最强,喜马拉雅旋

回次之,而华力西—印支旋回最弱。⑤各时代火山活动特征与地壳发展演化阶段

关系较密切。

加里东早期主要为海相喷发,晚期为陆相喷溢,有两个沉积-喷发旋回,

一套基性—酸性火山喷出岩,显示出地槽发展阶段的火山作用特征;华力西—印

支期火山活动弱,仅局部地区有海相酸性、中性火山碎屑岩爆发和熔岩喷溢,

发物厚度薄,岩性单一,反映这一时期广东地壳活动相对比较稳定,表现为地台

发展阶段的火山作用特征;燕山期为大规模的陆相中酸性至酸性火山喷发,喷发

物不仅厚度大、分布广,且火山活动极为频繁,发育有2-4个沉积—喷发亚旋回,

韵律发育,具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活动带的特征;喜马拉雅期的火山活动强度

和规模仅次于燕山期,主要发育在雷琼断陷区,形成玄武岩建造,显示出裂谷带

火山作用的特征。

1.3.2.2 岩浆岩

14

区内岩浆岩的基本特征是:

1)侵入岩广泛发育,其中以粤中及粤东沿海地区最为集中。据统计,分

布面积约60000km,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弱。

2

2)侵入岩时代有加里东湖、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

其中以燕山期为最主要,又可再划分为五个侵入期及三个补充侵入期,是广东侵

入岩的主体。喜马拉雅期侵入岩分布极少。

3)侵入岩的岩类较多,有超期性岩、基性岩、中性岩、中酸性岩、酸性

岩、超酸性岩、碱性岩及偏碱性岩等。其中以酸性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中酸性

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居次,其余岩类数量极少。

4)侵入岩的产状有大型岩基、岩基、岩株、岩瘤、岩墙、岩脉等,而以

岩基及岩株为主。上述各种产状的侵入岩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岩类、不同矿化、

不同成因类型的侵入体。这些侵入体在空间分布上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复杂多

样的复式岩体或复式岩带。

5)广东侵入岩具有多种成因类型。根据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形成机制,可

划分为壳源重熔型(简称重熔型)、混合源(以上地幔来源为主)同熔型(简称同熔

)及幔源分异型等。其中以重熔型花岗岩类最主要,同熔型花岗岩类次之。

6)广东侵入岩与稀土、铌、钽、铍、铀、钨、锡、钼、铋、铜、铅、锌、

铁、钴、金、银、硫铁矿、毒砂、水晶、钾长石等矿产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7)侵入岩的变化特点。在空间上有从西北向东南,侵入岩的时代有逐渐

变新的趋势;在时间上岩浆侵入活动的频率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前燕山期和喜

马拉雅期的频率小,燕山期频率大(期次多、强度大)在成因类型上前燕山期以

同熔型为主,燕山期以重熔型为主,同熔型为次。

综上所述,广东地区侵入岩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①空间分布广、活动极为

强烈;②多旋回、多期次特征明显;③成因类型多样;④岩类较为齐全;⑤常常

以复式侵入体产出;⑥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丰富多采;⑦具有某些演化规律。

各类侵人岩的分布概况为:

1)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分布概况

花岗岩类的侵入岩以带状分布为主,均受断裂构造或褶皱隆起构造控制。

的看来,以东西向岩带及北东向岩带较醒目。

东西向岩带分布特征:

15

①九峰-诸广山-油山岩带 主要分布于粤北乐昌、仁化、南雄一带,岩带往

西可延至湖南的骑田岭,往东可延至江西信丰等地,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早期

的黑云母花岗岩,其次为华力西—印支期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类,受控于

九峰大断裂。

②大东山-贵东-九连山岩带 主要分布在连县一曲江及英德—和平一线,

西北延至湖南的九嶷山,向东延至江西的寻乌等地。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早期

的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贵东大断裂。

③连阳-佛冈-新丰江-罗浮圩岩带 主要分布在连南—英德,清远—佛冈,

河源—兴宁一带,往西延至广西姑婆山、花山,往东延至福建的武平,构成的主

体岩石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佛冈-丰良深断裂带。上述三个岩带

的总特点是呈大致向南凸出的近东西向的弧形花岗岩带。

④新兴-甲子岩带 主要分布于新兴—鹤山,宝安—陆丰一带。构成的主体

岩石为燕山早及晚期的花岗岩类,受控于高要-惠来深断裂带。

⑤九所-陵水岩带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乐东—陵水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为

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受控于九所-陵水大断裂。

北东向岩带分布特征:

①塘蓬-广平-连阳岩带 主要分布于廉江、郁南、连南一带,构成主体岩石

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其次为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类,其西南段受控于信宜

-廉江大断裂,东北段受控于郴县-怀集大断裂。

②塘口-新兴岩带 主要分布于阳江—新兴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黑

云母花岗岩类,次为印支期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类。其西侧受控于吴川-四会深

断裂带,东侧受控于恩平-新丰深断裂带。

③台山-增城岩带 主要分布于台山、增城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花

岗岩类,受控于恩平-新丰和河源深断裂带。

④广海-南头-中坝岩带 主要分布在台山及中山-惠东-紫金一带,构成主体

岩石为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河源深断裂带及紫金-博罗大断裂。

⑤香港-莲花山-大埔岩带 主要分布在香港地区,惠东-海丰及揭西-大埔一

带,构成主体岩石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莲花山深断裂带。

⑥甲子-潮阳-饶平岩带 主要分布于陆丰-潮阳-饶平一带,构成主体岩石为

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南澳深断裂带。

16

⑦尖峰-石碌岩带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尖峰岭及石碌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

为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类,受控于潭爷大断裂(西侧)

⑧琼中-屯昌岩带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乐东-屯昌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

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受控于潭爷大断裂(东侧)

2)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分布概况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多以线状分布为主,受控于深大断裂的展布,大致可分

如下几个岩带:

①始兴-和平东西向岩带 主要分布在始兴及和平一带,构成的主体岩石为

加里东期橄榄岩类,受控于贵东大断裂。

②高州-信宜北东向岩带 主要分布在高州、信宜一带,呈北东向线状分布,

构成的主体岩石为印支期辉长岩、角闪岩类,受控于信宜-廉江大断裂。

③阳春三甲-乔连岩带 主要分布于阳春西部,呈北东向线状分布,构成的

主体岩石为印支期辉岩类,受控于吴川-四会深断裂带。

④东江岩带 主要分布在河源、兴宁一带,呈北东向及次一级的北西向线状

分布,构成的主体岩石为燕山早期橄榄岩、辉绿辉长岩类岩石,受控于河源深断

裂带。

⑤莲花山岩带 主要分布在海丰、揭西、揭阳、大埔境内,呈北东向及次一

级北西向的线状展布,主要为喜马拉雅期的辉长岩、辉长辉绿岩等,受控于莲花

山深断裂带。

⑥惠来-汕头-饶平岩带 主要分布在惠来、普宁、饶平境内,呈北东向及次

一级北西向展布,构成的主体岩石为喜马拉雅期辉长岩、辉长辉绿岩等,受控于

南澳深断裂带。

⑦万宁岩带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万宁一带,呈北东东向展布,构成的主体岩

石为华力西期辉长岩、辉长辉绿岩等,受控于九所-陵水大断裂。

3)碱性及偏碱性侵入岩的分布概况

①恩平-从化-新丰岩带 呈北东向分布,主要出露有从化米埗圩恶鸡脑霞石

正长岩体,还有台山黄泥田石英正长岩体等。

②靖海岩带 包括几个石英正长岩小岩株,呈北东向展布。

③陵水岩带 包括五个石英正长岩岩株,呈近东西向分布。上述碱性及偏碱

性侵入岩均为燕山晚期的产物,分别受深、大断裂带控制。

17

1.4 区域构造演化

广东省所在的华南沿海地区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四

次较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各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都不尽相同()

本区可以追索到的最老的构造阶段是加里东运动。包括震旦纪、寒武纪、奥

陶纪及志留纪所形成的地壳变动记录。这一阶段沉积了总厚度大于2500米的浅

海相类复理石砂页岩建造、硅酸盐岩建造、笔石页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火山

碎屑岩建造。志留纪末发生的加里东运动,使区内下古生界强烈挤压。形成紧密

线型褶皱和逆掩断层,岩层普遍变质。局部有中酸性岩浆岩侵入和混合岩化作用。

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北西偏北方向。

晚古生代虽发生过多次海进,但很少有剧烈的地壳变动,可见海西运动对本

区并无明显影响。中生代自中三叠统沉积以后,印支运动使晚古生代地层形成过

渡型褶皱和—系列同向的冲断层。该期运动的构造方位多变,主要形成北北东向

的褶断带,下古生界也经受进一步改造。至此,基本上奠定了此后长期控制和影

响本区地壳运动的构造雏型。

燕山运动是在基底形成以后影响最深远、最广泛、活动性最强的一次构造运

动。目前,本区的构造轮廓和地貌轮廓,都是本次运动奠定的。它以大幅度的断

裂活动、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和喷溢、频繁的沉积间断为特征。燕山运动使晚三叠

纪至早第三纪的地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褶皱,形成北北东走向的冲断层(南岭隆

起以南的褶皱和断层因受近东西向构造的影响。主轴方位均向东偏转,变为北东

东走向)断裂带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动力变质带宽达数百至数十公里不等。

燕山运动晚期,北北东(包括北东和北东东向)向断裂与其它方向断裂共同把本区

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断块。开始了本区断块构造运动的历史。

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以不均衡断块构造运动为特征。并控制了大部分盆

地的形成和发展。喜山运动在南岭隆起之两侧表现不同。北侧以北北东向和北东

向断裂及波浪式褶曲为主;南侧则以北东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裂和褶曲为特征。

山期形成的断块进一步分解。岩浆活动以基性火山岩喷溢为主,受上述断裂的控

制。台湾岛是喜山期断块隆升的结果。

区内的中、新生代盆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至今仍保留着北东向或东西向

单一形态的盆地,多属白垩纪末或早第三纪初结束的内陆红层盆地,规模小,

18

积薄。第二类是经历过早第三纪以来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改造的复合盆地,

模虽小,但沉积厚度大,如茂名和三水盆地等。第三类是新生代形成的北北东向

或北东东向海盆,规模大。沉积厚度也大,如南海北部海盆和东海海盆,沉积厚

度可达数千米。

本区的地壳变动,由老到新有从北西向南东推移的趋势。

1.5 深部构造轮廓

1.5.1 地壳结构

据人工地震探测资料揭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壳具有三层结构:

最上层,P波平均速度为4.92±0.02km/s,平均厚度为1.5km,主要是白垩

纪以来中新生沉积层;

第二层,P波平均速度为6.13±0.01km/s,平均厚度为20km,主要是前白

垩纪沉积岩、火山岩、花岗岩和变质岩;

第三层,属于下地壳,P波平均速度约6.84km/s,平均厚度约12km

上地慢顶部P波速度约8.03km/s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闽、粤陆区地壳厚度约33.538km,而大陆

架地壳平均厚度约30km,因此,东南沿海地区属于地壳厚度变化的过渡区(图

1.1

广东省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km这个数字也大致接近莫霍面的平均深度。

总的格局是东南沿海一带地壳较薄,莫霍面较浅,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壳厚度不足

34km,莫霍面此处隆起,往西北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增厚,莫霍面逐渐加深,至

粤赣、粤湘等边界一带,地壳厚度达35.5km36km广东省陆地地壳厚度变化

和莫霍面形态相对而言显得比较简单,尤其是西北部,不及全国一些多震区复杂。

自然,本区深部有其自身的特点,综述于下(魏柏林等,2000

(1)珠江三角洲舌状薄地壳及莫霍面隆起区。其范围包括台山至三水以东,

阳至东莞以西,花都以南这个块段,地壳厚度不足34km,是本省陆地地壳最薄

地段,也是莫霍面隆起抬升之处。由图可见,地壳等厚线此地段形成一个舌状形

态,向北偏西方向突进,并见在阳江和海丰附近,似各有一个几何拐折点,地壳

等厚度曲线经过拐折点骤然弯折,其方向发生90℃变化,莫霍面在沿海海滨一

带形态与地壳厚度线形态大体一致。舌状形态尖端方向与西江、北江逆流方向基

本叠合,薄地壳中心顺珠江及其两岸伸延。

(2)潮汕薄地壳及莫霍面抬升变化区。本区所含陆地范围不大,其范围包含

19

揭阳、潮州及福建诏安以南。地壳等厚度线在此区同样向北偏西方向突进内陆,

莫霍面抬升隆起,形态类似珠江三角洲区,只是在陆地其规模不及前者。这个舌

状形态其拐折点只有东面一个比较清楚,其位置大致在南澳岛的东侧海域中,西

面的拐点和位置均不明显;舌状形态展示的方向也大体同前者类似,舌状形态尖

端朝向西偏北的潮安县一带延伸。

(3)信宜厚地壳莫霍面沉降区。包括信宜、阳春、云浮、德庆及广西容县,

玉林博白等所围范围。本区地壳相对偏厚,莫霍面显示微微下拗,形态似一鸭梨,

梨把朝西,梨底向东。

(4)纬向平缓变化带。其范围包括北回归线至24.5°纬度线之间,本带地壳

厚度线和莫霍面深度线方向近于纬度线方向,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厚,莫霍面自

南向北沉降。变化单一平缓。

(5)粤北地壳厚度和莫霍面形态波状起伏变化区。包括纬度24.5°以北范围,

本区地壳厚度线和莫霍面深度线方向为北东方向,由东向西地壳厚度厚薄相间,

莫霍面升降波状起伏变化。

1.1 广东省及邻区地壳厚度分布图

20

1.5.2 布格重力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地质构造和岩层(体)密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

及其周围布格重力异常的空间分布(图1.2,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1)布格重力异常的总体特征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量值增大;在粤闽

交界东南端,布格重力异常可高达15mGal,在广东的西北角其量值降低到-55

mGal

2)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展布方向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有所差异,北部以

NE-NNE走向为主;中北部的中西段为近EW走向为主的异常梯度带,对应南岭构

造带,汕头以东的东段转为NEE-NE走向;中南部总体走向NEE,但由于受北西

构造的影响,差异运动明显,各段异常变化很大,等值线各自圈闭,西段为粤西

负异常区,中段珠江三角洲为相对高异常区,在佛山-广州地区出现正异常,往

东至惠州一带变为负异常,再往东进入台湾海峡,布格重力异常又转为正异常。

3)布格重力异常的0值线大致沿海岸线展布,它将两种不同特征的布格

异常,或者说两类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分开。

1.2 工作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

21

1.5.3 磁力异常

前人在研究本区磁场异常特点后,对区内进行了如下划分:①广东西北部平

缓负磁场区。包括韶关至北海一线之西北地区。认为这种特点是地块长期稳定的

结果,负磁异常由元古代结晶基底引起,岩浆活动很不发育。②广东中部变化磁

负异常区。含莲花山以西。廉江~电白以北即广东陆地大部分地区。区内各类沉

岩和变质岩一般无磁性或弱磁性,中生代以前花岗岩无磁性,燕山中晚期花岗岩

有一定磁性,所以本区负磁场多是下古生代变质岩引起,一些局部正磁异常是燕

山中晚期花岗岩形成,个别高磁异常与基性辉绿岩脉或矿化发育有关。③雷州半

岛无序负磁场区。本区磁场面貌零乱无序,在总的变化负磁场背景上,存在变化

剧烈、交替讯速的变化磁异常。负磁场是由下古生代变质基底引起,西部二个自

北部湾延入本区陆地带状异常,是由燕山中晚期花岗岩产生,而变化迅速剧烈的

局部正磁异常,是玄武岩出露或火山口所致。④北部湾东部低缓负异常区。磁场

背景是由下古生代变质岩引起,而正磁异常带是由燕山中晚期花岗岩产生。

从广东省△Ta磁力异常平面图来看,不难发现,本区区域磁异常的分布形

态是受上述大地构造单元严格控制的。从区域磁异常带的展布方向看,它们主要

为北东或北东东向,而从磁异常正负值分布规律看,由东南往西北是正负相间依

次排展。据此作如下划分(魏柏林等,2000

(1)第一正磁异常带。万山群岛、担杆岛一线以东,它以正磁场为背景,幅

值较大,异常线走向作北东东方向,其间也夹有些断块为负磁异常。一些局部磁

异常走向多与区域异常方向一致,为北东东方向。

(2)第一负磁异常带。范围包含上面正磁异常带西面,惠来、汕尾、开平一

线之东面地带。幅度大致在0100nT范围,东面连续,往西逐渐变得断续,许

多局部正磁异常穿插其间。

(3)第二正磁异常带。它东连上面负磁异常带,西以梅州、河源、云浮一线

以东为其范围。最大幅值为100nT,其间有局部负磁异常分布。该带东面宽阔,

向西南变窄,磁性也减弱。

(4)第二负磁异常带。上带之西面为该带范围,仅仅以负磁异常为背景,中

间插入许多正异常,其区域异常线方向不及前三带清楚,局部磁异常方向有北东

方向、北西方向、南北方向以及东西方向等。

地矿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22

1.3 工作区磁力平面图

1.6 新构造运动特征概述

广东地区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一定的新生性。

继承性主要表现在运动承袭燕山运动以来地壳的构造格局,以大面积抬升伴随频

繁的断块差异运动,岩浆活动为主,构造线仍以属于老构造的北东走向和近东西

走向为主,形成粤北、粤东和粤西山地丘陵共同构成的隆起区和沿海一带受断块

构造控制的断陷盆地或槽地,在雷州半岛还有多期次日次的火山喷发,形成较大

面积的玄武岩台地和火山地形,上覆于老第三纪火山岩之上。新生性反映在第四

纪以来北西向(或北北西向)构造的活动明显增强、切截,改造了其他几组走向的

老构造,从而改造、调整了新第三纪以前所形成的地壳构造格局。这种新生性的

特征是自北而南,自内陆向南海北部愈趋强烈。反映在沿海地区发育了一组第四

纪新生型盆地或槽地,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南段主要的中、强震活动和第四纪火

山活动也分布在沿海一带或南海北部近岸地带。

广东新构造运动主要有块断,大面积的间歇性抬升,掀斜等几种类型。块断

是切割地壳自几组断裂带活动导致的断块正向或负向运动,兼有水平剪切。地貌

上表现为循构造线走向发育的断块山地和断陷盆地(或断层谷地),断块山地现今

保存的多级夷平面、多级阶地(台地)显示断隆区间歇性的多次抬升,而埋藏的风

23

化壳、埋藏阶地和埋藏古三角洲则反映断陷区的沉降。此外,块断也控制地壳上

升的不均衡性,常常引起地壳大面积抬升过程中的地区差异,隆起区自北而南梯

级式的递降,并导致由隆起区过渡为沉降区的掀斜。

华南沿海地区的构造格架和地貌轮廓主要是在燕山运动时期奠定的。以断块

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地貌型式一直延续至第四纪(张虎南等,1990,突出地表现

为断块山和断陷盆地的交替出现,后者在白垩纪至第三纪初期为沉陷的极盛时

期,接受了巨厚的内陆湖相沉积,其时,断块山作大幅度的间歇性抬升,形成了

多级夷平面。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频繁交替、以断裂和断块运动为主的地壳反

复升降,是影响华南沿海地区第四纪地质发展史和古地理演化的两大决定性因

素。海岸变迁、沉积类型的变化、气候的冷暖交替、生物界的繁衍等均与此有关。

新构造运动通常是指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即上新世初或渐新世

(丁国瑜,1989)。根据华南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把新构造运动定义为从渐新

世开始比较合适(魏柏林等,2000

1)渐新世

从渐新世开始,广东北部陆区与南部海区在构造演化趋势上有差异:北部陆

区以间歇抬升为主,只发育有少数断陷盆地;南部海区则以间歇性沉降、海底扩

张为主。不断接受海相沉积。渐新世末期发生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南海海底扩

张加剧,在南海北缘产生一系列走向北东东的张性断裂,组成断续延伸数百公里

的新生的断阶带(南海构造系)。在此组断裂控制下形成了珠江口外及北部湾等多

个断陷盆地。在此期间,北部陆区断裂活动也有所增加,在西樵山、广州、河源、

连平一带产生内陆裂谷,沿裂谷带发生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喷溢或喷发。

2)中新世

中新世南海海底扩张处于全盛期。位处南海北缘的广东南部海域沉陷加剧,

珠江口外、北部湾、雷琼等断陷盆地进一步发展,海水侵入成为浅海盆地。在海

进过程中沉积了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浅海至滨海相含砾砂岩、粉砂岩、泥质、

钙质粉砂岩、泥岩、油页岩、沥青质页岩、褐煤、礁灰岩、礁白云岩,成为南海

油田的主要生油层。

3)上新世

上新世地壳回升发生海退,在海退过程中沉积了万山组。海进、海退过程中

沉积的四个岩组总厚8672063m。在此期间广东北部陆区则以上升为主,茂名

盆地的沉积由盆地相变成山麓洪积相,由粉砂岩、油页岩沉积变成碎屑岩(油柑

窝组,高棚岭组)

上新世末,喜马拉雅运动发生,断裂活动差异性断块运动再次活跃。南部海

区的北东东组断层切割了上第三系,雷琼断陷发生大规模基性火山喷发

4)早更新世

24

早更新世,除雷琼地区和北部湾一带下沉接受沉积外,沿海大部分地区隆起

成陆,大面积海退。在发育巨厚风化壳的同时,形成夷平面,堆积了薄层的河湖

相沉积。早更新世早期在琼北有规模不大的火山喷发,在闽南和台湾也有火山活

动,以中基性熔岩为主。早更新世未期,海退范围涉及雷琼地区,湛江组出露水

面,覆以湖沼相沉积,火山再次以较大的规模活动,在琼北形成大而积的熔岩台

地。地壳运动以大面积的间歇性抬升为主,断裂作继承性的活动,各活动断块由

于不均衡的垂直运动而出现拱曲、掀斜和小型缓倾角的褶曲。在新地层中发育密

集的小错距的正断层。

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属湿热的海洋型气候。适合热带生物群繁衍,在地层中见

大量珊瑚、有孔虫、介形虫、瓣鳃类等生物化石。在同时代的陆相沉积中,又有

代表热带森林—草原植被景观的孢粉,反映当时部分地区热而偏干,与上新世的

热而潮湿的气候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在沿海平原及低洼地带,陆生植物及红树

林繁殖茂盛,形成泥炭、淤泥和腐殖质等有机沉积物。脊推动物以巨猿—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为代表。在雷琼地区发现肿骨鹿牙化石。

这一时期华南沿海地区虽然没有直接经受冰川的作用,但仍受冰期、间冰期

交替出现而引起的干、湿气候波动的影响。早更新世早期,气候相对干冷,以剥

蚀作用为主,称为涠洲风化期。早更新世早中期,气候相对湿热,沉积了以海相、

滨海相、海陆交互相为主的湛江组,称为湛江堆积期。早更新世晚期,相当于我

国的鄱阳冰期,再次以风化剥蚀为主,称为石康风化期,出露水面的湛江组经风

化剥蚀,形成波状起伏的侵蚀面、铁盘层和花斑状粘土。

5)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华南沿海大部分地区仍出露海面,发育多种成因类型的陆相沉积

物,以红壤型风化壳及其次生堆积为主。在雷琼地区,中更新世早期相当于大姑

—鄱阳间冰期,有过一次短暂的海进,沉积了北海组下部地层,不整合超覆于湛

江组,称为下北海堆积期。其后,在大姑冰期期间,海平面相对下降,使下北海

组的粗粒碎屑物形成蜂巢状铁帽和铁质斑纹等风化壳,称为海口风化期。中更新

世后期适值庐山—大姑间冰期,再次出现小规模的海进,在雷琼地区堆积了上北

海组地层,以分选好的细粉砂为主,夹少量细砂砾。这次海进的特点是快速短暂,

因而沉积物具有海漫相的特征。其时,在广大的华南沿海地区仍以侵蚀—剥蚀为

主,形成三级海蚀阶地和河流侵蚀阶地以及局部地区(雷琼地区)的海积阶地。

中更新世的地壳运动为继承性的差异断块运动,除雷琼地区外,幅度和速率

均小。雷琼地区虽然表现为地壳的快速、大幅度升降,但火山活动却相对平静,

只在钻孔中发现可能属于该时期的玄武岩。根据钻孔岩芯的孢粉鉴定结果,主

要为热带森林—草原植被景观,比早更新世炎热和潮湿。但仍有干冷和湿热的变

陈俊仁:田洋火山湖盆第四纪沉积与古气候研究报告,l986年。

25

化,在内陆的丘陵低山地区可能生存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6)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的老红砂沉积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事件,它们断续分布在由闽中北至

海南岛的几乎整个华南沿海地区,表明这次海进的范围较广,它发生在大理—庐

山间冰期,即合流风化期(相当于庐山冰期)之后,华南风化期(相当于大理冰期)

之前。由于沉积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可以认为,至少在晚更新世的早中期,华南

沿海各断块构造区之问的差异升降运动是不明显的。老红砂普遍覆盖在合流风化

期形成的基岩(燕山期花岗岩或中生代火山岩)风化壳之上,部分被全新统所覆

盖。在雷琼地区发生第四纪期间最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形成大面积的玄武岩台地

和巨厚的火山岩。晚更新世的动物群仍以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主,在早期的

洞穴堆积中发现曲江马坝人与该动物群共生。

晚更新世晚期的大理冰期(玉木冰期)全球气候变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至

低于现今海平面100米以下,陆地范围扩大,老红砂被抬升切割成二级海积阶地,

在未沉积老红砂的地区则被侵蚀为二级海蚀阶地或发育强烈红壤化的风化壳。

平面大幅度下降使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出露成陆,促进了大陆与沿海岛屿的生物交

流。

7)全新世

全新世开始全球气候转暖,大陆冰盖和冰川的大量消融导致海平面急剧上

升,华南沿海普遍海进,距今约6000年达到高峰,古海平面迫近二级阶地的前

缘。海水淹没海峡,使台湾岛和海南岛再次与大陆分离,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

局。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有数次间歇性停滞,形成各类台面,此前低海平面时期

形成的溺谷、三角洲、阶地等,均成为沉溺地貌。这一次海进在华南沿海曾被称

为“礼乐海进”

[1]

全新世的气候仍有数次冷暖交替,按国际气候期的划分,应为距今1万年至

21

7500年的北方期(,干凉)、距今7500-5000年的大西洋期(,湿热)、距今

QQ

44

423

5000-2500年的亚北方期(干温)距今2500年以来的亚大西洋期(-湿

QQQ

444

)。相应地有几次海平面波动。华南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和海平面波动的总趋势

与此雷同。一般在干冷时期海平而波动下降,形成海成阶地、三角洲平原或海积

平原;而在温湿时期,海平面相对上升,沉积不厚的滨海相碎屑物。由于不存在

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所以无论气候变化或海平面波动的幅度都很小,相反,

壳运动的差异表现明显,即以地动型海进占优势。另一方面,自中全新世以来,

本区气候虽有变化,但大致仍属热带、亚热带海洋性环境。沿海地区动植物繁殖

生长茂盛,古人类活动频繁,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如贝丘、新石器遗址等。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趋于消亡。火山活动仅局限在海南岛北部和台湾附近的一

些小岛。在琼北的雷虎岭—马鞍岭一带,有未经搬运、风化不强的火山碎屑岩和

26

较完整的火山地貌。

1.7地壳形变与现今构造应力场

自上新世以来,受菲律宾板块向北西方向运动影响,使早第三纪台湾海峡边

缘海完全闭合,转化为前陆盆地;还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

隆起趋势。多期的地壳垂直形变资料表明:粤西桂东断块隆起区仍以大面积平缓

上升,平均速率为1mm/a;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形变的总趋势为下降,速率变化在

-1mm/a左右;粤西间歇性断块隆起区形变的总趋势则以穹状隆升为特点,上升

速率0-2mm/a。不难看出,工作区处于地壳运动上升与下降的过渡带。图1.4

工作区垂直形变图。

1.4 中国东南部地区垂直形变图(资料据中国地震局第一形变监测中心,1988

研究现代构造应力场有助于认识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方式。区域应力场分布

具有如下特征:

27

①工作区位于华南沿海地震带的中北部,以往现代应力场的研究表明,华南

沿海一带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为北西西─北西方向(汪素云等,1985

②本次工作收集到反映研究区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12次地震的震

源机制解(表1.1,图1.5。从表1.1及震源机制解图可以看出,该地区除个别

震源机制解显示了本区存在北东东或北东向主压应力轴方向外,多数的震源机制

解主压应力的优势方向为北西西─北西方向。它与区域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

方向相一致。

③在总体隆升背景下,工作区受北东―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活动控

制,发生了断陷作用。例如:珠江三角洲,全新世以来,三角洲内部平均沉降速

率为0.550.89mm/a,滨海地区可达3.44 mm/a

④在现今北西向挤压作用动力学环境下,工作区内各组断裂运动学状态显示

出明显的差异:北东向组断裂,由于它与现今主压应力方向呈近于直交,所以,

断裂主要为升降差异运动为主,而水平扭动则不明显;东西向和北西向两组却表

现出明显的水平扭动。前者常为右旋挤压扭动,后者则为左旋张性扭动。值得提

出的是,在北东向和东西、北西向两组断交汇处,由于两种不同运动学状态的断

裂相互截切,形成闭锁段,这些区域往往是中强地震易于孕育的部位。

1.8 区域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分析

综合上述区域地质构造、深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对

工作区内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作如下分析:

1.8.1地质构造条件

1.8.1.1 Ms=6.06.9级地震构造条件

工作区内Ms=6.06.9级地震有1611年电白东海中的6级和1969年阳江的

6.4级两次地震。根据它们所在区域的构造部位,参考邻区的发震构造条件,可

以作出如下分析。

1)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活动的断裂是发生Ms=6.06.9级地震的有利地

段。

2)北东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

位;北东向断裂发生拐折部位是发生Ms=6.06.9级地震的有利构造部位。

3)上述构造部位,如果发育第四纪断陷盆地,或者地貌呈现明显的升降

差异,往往是发生中、强地震的另一个重要构造条件。

28

1.8.1.2 Ms=5.05.9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发生Ms=5.05.9级地震具有随机性。特别是北东-北东东向与其它向第四

纪活动断裂交汇处,具备发生Ms=5.05.9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1.8.2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条件

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同它所在部位的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条件密切相

关。据工作区中、强地震发生的重、磁场与深部构造条件分析认为,异常梯度带

和等值线拐弯地段,往往是容易孕育地震的部位。

29

1 广东省地震地质环境 ................................................ 1

1.1 地理地貌概况 ................................................ 1

1.2 区域地质构造分区 ............................................ 2

1.2.1 南岭断块区 ............................................ 2

1.2.2 粤北断地区 ............................................ 2

1.2.3 粤西断块区 ............................................ 3

1.2.4 粤中块断区 ............................................ 3

1.2.5 粤东北断块区 .......................................... 4

1.2.6 粤东断块区 ............................................ 5

1.2.7 雷琼断陷区 ............................................ 6

1.2.8 南海北缘断陷区 ........................................ 7

1.3 地层和火成岩概述 ............................................ 8

1.3.1 地层 .................................................. 8

1.3.2 火山岩与岩浆岩 ....................................... 14

1.4 区域构造演化 ............................................... 18

1.5 深部构造轮廓 ............................................... 19

1.5.1 地壳结构 ............................................. 19

1.5.2 布格重力异常 ......................................... 21

1.5.3 磁力异常 ............................................. 22

1.6 新构造运动特征概述 ......................................... 23

1.7地壳形变与现今构造应力场 .................................... 27

1.8 区域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分析 ........................... 28

1.8.1地质构造条件 ......................................... 28

1.8.2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条件 ............................. 29

30

红豆古诗王维-带手机申请书

粤地质背景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14:5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1777792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粤地质背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粤地质背景.pdf

标签:南海西樵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