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0cRNAL o1 zAN J1NG A开Ts—Ns TI弓m 一美术与设计版FINE A开Ts 8l口EsIGz—N8∞/0∞
传统造物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思想
薛生辉(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 5 0 01)
[摘 要]任何一种社会文明的产生,都是一种人的思想和文化的折射,它既反映出地域、民族、宗教等的不同,亦昭示着
文化、思想,信仰等的迥异。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其精髓是“和”的思想。它通过
薪火传承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设计实践当中,不断造就着人类文明“和”的思想至真、至善与至美。
[关键词]“和”;中国文化思想;传统造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9675(2009)05~01 64—0,3
一
.
从“和”的基因中孕育出太极图符设计
的外化与具体应用。特别是之后的儒家等学派对这
一
中华先祖在人类文明起源初期,经过漫长而艰
思想的进一步充实完善,使之形成了统一完整的
辛的生活实践,通过对天时万象之端,日月星辰之
体系,由此,中国走向以“和”的思想贯穿整个文
章,烟云雨雾之态的观察探索,产生了对自然现象
化始终的发展之路。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在当代成
的认知。形成了朴素的“五行学说”宇宙观念,即
为指导全球生态危机的精神支柱,甚至是济世良
世间万物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按照一
方。“以伦理观念引导自然生态平衡发展,这既符
定的辩证关系相生相胜。相生,就是这五种物质相
合今天西方提倡的社会生态学,也符合正在兴起的
互促进,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基因伦理学。”[1
生木。相胜,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正是基于这“五行学说”思想的涵养和孕育,中
土克水。这一观念的核心就是说同处宇宙中的万事
国远古先祖胸怀博大,以深邃的智慧设计出“中华
万物都是相生相胜,对立统一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第一图”的太极图符。他们该图以高度抽象凝练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文
视觉语言来诠释宇宙万物的大千万象。浑圆一体的
化基因中最原始“和”的观念的萌发。
圆形图案可视为混沌和谐宇宙的象征,宇宙整体被
周易 中对“和”的观念就有表述。 周易-文
黑白鱼眼分割成对立的阴阳两极共容于一个圆圈
言 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内,喻意着万事万物皆由二元对立所构成。阴阳两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
极柔曲流畅的分界线又昭示着对立的两极之间无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
时不有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交合,就如黑夜白昼交
以认识自然规律、遵从自然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为
替,潮起潮落,祸福相倚,生死轮回,否极泰来,动
前提,才能获得成功。同时还论证了自然与人类社
静相宜,凹凸镶嵌,男女互补等。对立的二元虽彼
会之间存在着互动变化的关系。以阴阳两爻为基本
此独立,但能包容共存。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这二
符号,用来表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如
元对立中找到了最佳的和谐与平衡。
阴代表女性、月亮、黑夜、阴柔等性质,阳代表男
这种“大设计”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图形符
性、太阳、白天、阳刚等。也说明了日月运行、季
号设计,是一个包含深奥宇宙观哲学思想的“宏大
节更替、气象变迁、生命机体的生长、成熟、衰老、
设计”。对称的两条阴阳鱼深刻地揭示出科学上一
死亡等一切对立事物都是循环转化的一种均衡、和
个最基本的原理一一平衡原理:如质量守恒、能量
谐与稳定的关系。
守恒、力平衡、动态平衡、生态平衡等。它与几千
周易》的哲理告诉人们,作为自然中的人类社
年后西方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宇宙星系存
会首先必须科学认识这一两极世界,同时要维护阴
在方式对称论如出一辙。可以说,这一视“和”为
阳对立、和谐统一,才能确保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
宇宙本原的图符设计,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设计
存活所需要的自然生态平衡条件,从中可以看出华
史上最伟大的文化设计和非物质设计,而且也是世
艺
术
夏祖先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人文生态与自然
界文化、艺术设计史上最伟大的设计。从古至今,
创
“还没有任何一个图像符号蕴涵有如此深厚、博大、
作
生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些观念奠定了
与
“和”的华夏文化基石。历史证明,中国几千年的
影响历史几千年的内容,也没有任何一个图像符号
实
文明史就是求和、致和、维和、创和的历史,它的
设计得如此简洁、概括、抽象”。
践
社会体制、人际关系、个人修行、创生创物正是“和”
本文发布于:2023-11-16 14:0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11475131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传统造物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思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传统造物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思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