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博物馆里的文化
北京天文博物馆里的文化
摘要: 天文也是一种文化,尤其是在有着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历史上的天文
学从来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它与人文学科的各方面有着深厚的交集。从古到今,
天文与哲学、政治、宗教和人类知识的其他方面发生着生动而丰富的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北京天文馆我已经去过近20次,每次去都有每一
次的收获。本文中我将结合在天文馆两年的志愿讲解员经历阐述我对天文馆里的
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天文馆 文化 古观象台 陨石 志愿讲解员
:
一、北京天文馆简介
北京天文馆是中国第一
座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
外,1957年9月建立。该馆
门厅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转的
傅科摆。西侧展厅陈列天文
知识展览,东侧演讲厅经常
举行学术交流和普及天文科
学知识报告。庭院中有两座
天文台,其中一座装有口径
13厘米的望远镜,观众通过它观看月亮、行星、星云、星团,白天观测太阳黑
子。
北京天文馆还使用此镜进行研究性记录,参加全国太阳黑子联合观测项目。
另一座是色球望远镜天文台,应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和拍摄太阳色球层的变化。西
侧还有天文广场,陈列室外观测仪器,供观众观测。该馆办有《天文爱好者》杂
志及与紫金山天文台合编的《天文普及年历》杂志等。位于北京东城建国门立交
桥西南的北京古观象台归北京天文馆管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中国古代灿烂的的天文文明
在天文馆旧馆的展厅有一块区域是专门展示中国古代灿烂的的天文成果的。
在我看来天文学并不像数学物理一样的自然学科,中国古代的的天文学具有很浓
重的人文色彩的,在李老师的建议下我还读了《天文与人文》这本书。今天的天
文观测技术已经相当先进,各种卫星和天文观测器的问世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
识宇宙。然而中国几千年前的祖先们留下来的天文文明更加让人惊叹。因为那时
候没有先进的观测设备,也没有良好的研究条件,但古老的中华民族却对日月星
辰已经有的很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这样让今天的人们还必须遵守的自
然规律。
1
北京天文博物馆里的文化
中国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为若干个区域,也就是在中国人们常说的三垣四象
二十八宿。我对三垣的理解简单的说就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把古代
的等级制度搬到了天上。“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堡,是把北极周围的星象分
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方。太微是政府的意
思,太微垣中的星星多以朝中官员和场所来命名。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部、太
微垣的东边,天市垣是天上的都市,天市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关的人员,名
诸侯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命名。
右面的图片是我在天文馆所拍
的“四象与二十八星宿”的照片,大
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
空划分成了四象,即“东方苍龙”,
“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
方玄武”。后来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
分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
八宿。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
是月球在天上运动的轨道经过的地
方。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天多,
一天恰好经过一宿。在每一宿里都有许多星星,古人给它们分别起名,分成众多
星官。中国古人就是根据这些制定历法的。我国星象通常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叫
做四象,每“象”都含七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第一次去天文馆时看到这些字有很多都不认识,就算见过也都不确定正确的
读音是什么,直到后来慢慢了解才知道每一宿之后的故事。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有
如此精准的记录,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三、天文馆的镇馆之宝——陨石收藏
北京天文馆从1957年建馆开始,各届领导非常重视陨石的收集 、展览及和
外单位的陨石交流工作,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使陨石收藏达到了一定规模,共收
集了国内26次陨石降落事件的样品,24次国外陨落的样品,下面就是我在天文
馆所见的部分馆藏陨石的简介:
2
北京天文博物馆里的文化
(一)月球岩和它背后的故事
在天文馆的新馆展厅摆放着可以称为是“镇馆
之宝”的月球岩石。这小小的0.5克月球岩石是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
时送给我国领导人一件礼物——仅有1克重的月
球岩石样品的一半。另一半已经在欧阳自远院士等
人科学研究中耗费掉了,可以说现在的这0.5克月
球岩石是我国仅有的一块月球岩。
虽然之后小小的0.5克,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
清楚,但其意义却是巨大的。它不但记载了中美关
系正常化的那一段历程,更激励着我国的月球探索
工作的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文馆里也可以
摆放上中国自己的卫星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
(二)吉林陨石雨样本
很小很小的时候爷爷就跟我讲过,
1976年中国发生了三件事让他终生难
忘。一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伟人
的逝世,二是唐山大地震,第三件就是吉
林降下陨石雨。1976年3月8日15时,
吉林省吉林市北郊,出现了一颗巨大的火
流星,降下了一场世界罕见的石陨石雨,
降落的面积约500km,为世界之最。共收
集200多块陨石,总重量2600kg。北京天文馆保存839g,吉林陨石为H群球粒
陨石。
四、古观象台
北京天文馆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古观象台。虽然不在同一个位置,
却同样记载了我国古老的天文文明。
(一)古观象台的前世
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同时也是我
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它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3
北京天文博物馆里的文化
早在元十六年,天文学家王恂、
郭守敬等在今建国门观象台北侧建
立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
台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后,于明
正统七年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
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
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
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
此时观星台和其附属建筑群已颇具
规模。
1644年清政权建立之后,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
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
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
和天体仪。康熙五十四年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又
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至此,我们今
天所看到的八架古仪都已装备完毕。
(二)古观象台的今生
中国历史走向近代之后,古观象台的重要历史意义开始显露。1900年八国
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
各劫走5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
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
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1911年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1927年,紫金山天文台筹
建后,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将置于台下的浑仪、简仪、
漏壶等7件仪器运往南京。现这7架仪器在分别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
院。解放后,北京古观象台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3
年重新对外开放。在国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高级官员和科
学界同行如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利时首相伏斯达等都曾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五、我的天文馆志愿者经历与感想
从大一上学期开始我就报名了学校组织的天文馆志愿者团队,经过面试选
拔,终于从200人中成为幸运的40个入选者之一,从此开始了我的志愿者历程。
每个学期都要去5次左右,到目前已经去了近20次了,每次的服务时间是从上
4
北京天文博物馆里的文化
午10点到下午5点。我主要的工作就是给参观的人讲解天文知识,这个过程同
时也是我了解天文的一个过程,让我看到了中国从过至今灿烂的天文文明,让我
为古人的智慧而感叹。
到天文馆里参观的游客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为小孩子讲解比较简单,多为
一些有意思的天文现象,比如极昼极夜现象,和科普知识。而在那些老爷爷老奶
奶面前我们还都是学生。我所知道的都是书本上的天文知识,关于神话故事也只
停留在知道“牛郎织女”而已。但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学到的是中国古老的
文化。有一次和一位老大爷交流,一聊就是一个半小时,他对照星云图给我讲述
各种神话故事。据他自己说他年轻的时候还研究过《易经》,他的很多话中都带
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认为这并
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一位长者在向自己的晚辈讲述
自己名族的文化。
在北京天文馆里除了农大的同学以外我还结识了一批同样爱好天文的志愿者,他
们有的来自其他高校,有的来自社会各单位,有的人甚至已经在天文馆从事志愿
讲解长达五年之久。在从事志愿讲解的同时能认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也是一
大幸事。
2010年12月,我们的团队被评为“首届北京博物馆志愿者优秀团队”,这
是我们这个团队集体的荣誉,是对我们的辛勤付出的肯定,让我对天文馆的志愿
者工作更有信心!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以“弘扬科学、奉献
社会”的志愿者精神激励着自己,我将在今后的每一次天文馆志愿者工作,铭记
自己并不只是一个科普讲解员,更是一个文化的宣传者,让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
的精神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参考文献
[1] 北京天文馆官方网站,/misc/,2012-4-29
[2] 刘学富,《基础天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2005-02-01
[3]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01-01
[4] 《天文与人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1
5
本文发布于:2023-11-15 13:4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027096216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天文博物馆里的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天文博物馆里的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