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天文台设计解析

更新时间:2023-11-15 12:28:30 阅读: 评论:0

早上好短句-比较英文

爱因斯坦天文台设计解析
2023年11月15日发(作者:现实生活又很扎心的句子)

爱因斯坦天文台设计解析

桂鹏

【摘 要】本文通过对门德尔松“动态与功能”设计思想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解析

爱因斯坦天文台特有的设计方法及要点,进一步挖掘其中值得借鉴之处并获取启

示。%On the basis of description of Mendelssohn's design idea "dynamic

and function" ,this article interpreted the unique design methods and key

points of Einstein tower, meanwhile exploring advantages and attaining

inspirations.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期】2014(000)006

【总页数】2(P132-133)

【关键词】动态;功能;能量;有机;融合

【作 者】桂鹏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

1 门德尔松设计思想概述

在贝涅()那里,门德尔松(sohn)被称为浪漫的功

能主义者[1]。他在学生时代有机会接触青骑士运动,特别是画家康定斯基

sky)强调绘画风格中内向和直觉的特质。同时,门德尔松被

凡·德·维尔德()的建筑与家具吸引,因其通过有活力的结构

有机表现了内部的力量感。从门德尔松早期的绘画中,不难看出对象内部的结构特

征正以最舒展与流动的姿态显现。此外,受未来主义影响,他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

工业建筑和交通建筑上,并同样赋予其速度感。

门德尔松内心对充满艺术感的结构张力的渴望只有在混凝土的应力中才能得以表现。

阿姆斯特丹学派官方杂志《反转》在1919年刊登了艾宾克(Eibink)的文章:

“混凝土的特性,就是在被浇筑成一个整体的时候,通过凝固变成一种意义更丰富

的元素,因为混凝土很容易根据需要从各个面和方向上施加均衡的力。通过这样的

处理,混凝土会从一种僵化的材料变成一种生动的有机体。人们建造房屋不再是在

有限的意义上使材料匀速装配或者是堆砌在一起而已。”[2]一些评论把门德尔松

的表现主义语言归于阿姆斯特丹学派的影响,但是门德尔松明确表达过对这种外在

装饰风格的谴责。相比而言他也许更尊重杜艾斯堡(rg),但

是也没能赞同其解构建筑体量变成二维板片然后再把它们拼合起来成为正交构形的

形式上表现的一种动态关系。其三,动态是在秩序与理性的框架下,建立在基本功

能上所实现的一种能量的组合,它暗示了建筑各部件的组构原则。

纵观20年代,爱因斯坦天文台的设计策略完美地建立了这样的映射关系,回应了

动态与功能的有机结合。

2 爱因斯坦天文台设计

1917 年,德国政府决定在柏林郊区波茨坦建立一座以爱因斯坦命名的天文台。天

文台于1924126号落成(图1)。 “这座天文台仿佛是一个大怪物,处处

给人以神秘怪诞之感。而这正是门德尔松刻意追求的……建筑师门德尔松抓住人们

的情绪,用一个怪诞的建筑形象来表达一般人对爱因斯坦学说的神秘感和高深莫测

的印象。”[4]如此描述给人以一种错觉,天文台是为了表现怪诞而怪诞的设计,

是来自常人对新事物的情感模拟。但是事实上,难以捉摸神秘情感的模拟绝非设计

的出发点。因为在门德尔松看来,如何将相对论的运动与能量和科学建筑复杂精密

的功能要求有机融合才是最为基本的设计目标。

1丨门德尔松,爱因斯坦天文台,1924,建筑外观

爱因斯坦天文台不是一个仅仅对外观加以评论就能表述清楚的建筑。建筑物的使用

需求是将一个大焦距大光圈的望远镜和物理试验室组合起来。带有齐全装备的实验

室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地球光线去和宇宙光线作对比研究。为了投影出很大的画面,

望远镜采用了14.5米的巨大焦距来研究太阳。这个焦距可以产生将近13厘米直

径的图片——足够精确的分辨日轮的不同区域,同时也更好的完成研究恒星光谱

的任务,这在当时被认为十分重要。因此传统形式的折射望远镜或反射望远镜不再

有效:传统的望远镜装备着镜头或者凹面镜,必须持续指向需要观察的星体,而让

长距光轴额外承受沉重的图像光谱分析设备显得不切实际。所以望远镜使用了竖向

的新结构:被实体支撑固定并发展成为一个塔状建筑,这座塔自下而上从观测点直

达镜头,镜头上部是一个镜面组成的反射系统,用于将光线反射到镜头上(图2)。

2丨爱因斯坦天文台位于塔中的核心部分是由一系列反射系统组成,它们将望远镜

所观测到的天象反射到底层的实验室中

于是,功能分区上,垂直的观测望远镜与水平向的物理实验室相互交叉,他们的空

间关系暗示着光线的传播路径,一条垂直轴线与一条水平轴线控制着整个空间构图。

镜头在其焦平面下分别生成太阳和天体的图像,垂直的显示在地下实验室的墙上。

这堵墙将工作室和光谱仪室分开。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得引导宇宙光源的光线通过稳

定的望远镜到达实验室,并在那里以同样的方式和地球光源的光线一样进入到光谱

设备中。光谱设备,和实验室分开,被安置在一个恒温的环境中,这样建造可以使

得所有的观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不用进入光谱间,这保证了最大的精确性尤其当

光谱处于长距离的曝光状态。天体的光线在一个大约20米高的层面上进入望远镜,

相对于地表来说,那里的空气质量更为稳定灰尘更少,更安静。真正的望远镜是由

塔体包围的,它承载了一个楼梯间和一个2米宽缝可以转向跟踪所有天体升起和

落下的观测圆顶。圆顶和塔壁保护望远镜免受风雨的侵蚀。此外,依托着主塔的地

面层给观察者提供了一个会议室和一个卧室,他们都可以通过主塔到达。地下的房

德尔松而言,他的“机械”承载了更多的有机结构的概念,但不可否认,如果与类

似于相对论这样的宇宙科技相结合,船体无疑是一个最佳的表现形式。和鹿特丹或

者阿姆斯特丹的建筑师不同,门德尔松对塑性的张力更倾向于三维实体,使得整个

天文台看起来似乎都是用软性材料经由一只巨手捏成的。但是由于材料与模板工艺

的局限性,这个建筑实际上都是用砖的切屑和垒砌模拟了混凝土。不过在赛维

)看来,这并不影响建筑的造型策略:“关于爱因斯坦天文台不是

混凝土建造的冗长说法总是被多次重复,似乎就想暗示这是表面的模仿,认为一个

庞然大物应该由塑性材料一次性浇筑而成。然而它是将相同的材料倾倒在一个砖制

的模子上,没有什么关键做法被遗弃……整座塔丝毫没有丢失其想象的活力。”[5]

这里的关键做法,除了内部功能对外部空间暗示外,最主要是针对动态要素的诠释,

其一从纵向的垂直轴线看,这也是宇宙光线的入射路线,建筑的层叠感既可以被自

下而上解读为从地表喷薄而出,并且成功地在升腾中爆发,也可以自上而下地理解

为从圆顶屋开始缓慢地融化并伸展向地面,如此拟化能量的垂直传导对建筑的影响。

其二,门窗建立了水平向的动态系统,从外观看,船体似乎在水平向高速行进过程

中被风势所侵袭,从内部看,垂直进入的能量正从建筑内部穿透出来并横向的刺入

了外部空间。其三,主塔的正立面被化解为铰链式的交接,巧妙的为窗户留出开口,

[6]门德尔松的设计思想决定了他没有去选择矛盾事物的一个方面而牺牲其中的另

一面,也没有去套用生硬的句法,而是从项目条件本身出发,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融

入设计之中。他作品中的动感造型与严谨功能同时来自有机形式与使用轴线系统的

强烈几何架构的融合,并且在此基础上强调一个真实可建的结构体系,这种综合解

决问题的方式至今仍不失为一条值得借鉴的线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Behne Modern Functional Building[M].L.A.:The Getty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Art, 1996116.

[2][]雷纳·班纳姆 .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M].丁亚雷和张筱膺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211

[3]同上:225.

[4]吴焕加.爱因斯坦天文台[J].建筑工人,1997,04:58.

[5]Zevi Mendelsohn: Complete Works[M].Bal;Berlin;Boston:Birkhaur,1999

uction

[6]同上:59.

山行即事-技术合同

爱因斯坦天文台设计解析

本文发布于:2023-11-15 12:2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022510216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爱因斯坦天文台设计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爱因斯坦天文台设计解析.pdf

标签:天文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