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
世界闻名的英国天文台,现位于英国南海岸苏塞克郡的赫斯特蒙苏堡。格林威治天文台始建于
1675年,位于英国首都伦敦的格林威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往新址,但保留了“格林威治皇
家天文台”的名称。1884年,经过这个天文台的子午线被确定为全球的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
参考子午线,也称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格林威治天文台初建之时,目的在于精确地
观测月球和恒星,帮助航海家确定经度。现在它已经发展为英国的一个综合性光学天文台。
1999年12月28日,一种新的时间系统——格林威治电子时间(GET)正式诞生,它将为全球
电子商务提供一个时间标准。而原有的格林威治时间(GMT)仍将保留,作为21世纪的世界
标准时间。
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建于1675年。当时,英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很快。为了解决在海
上测定经度的需要,英国当局决定在伦敦东南郊距市中心约20多千米,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
林尼治花园中建立天文台。1835年以后,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杰出的天文学家埃里的领导
下,得到扩充并更新了设备。他首创利用“子午环”测定格林尼治平太阳时。该台成为当时世界
上测时手段较先进的天文台。
本初子午线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天文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世界通
用的“经度”。
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一个研究出了简易测定航海中船舶方位的方法。测定位置需要两个参数:经
度和纬度。海员们很早就懂得在夜间比照北斗星的高度角推算纬度,可是经度的计算要难得
多。精确的海图出现之前,航海家只能用罗盘、铅垂线或大致估计的船速来确定自己的地理位
置,很不可靠。因此,在15世纪航海事业走向常规化的时候,随时测定船舶的位置就成了一
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成了当时欧洲各国科学家竞技的焦点。
格林尼治天文台最初的使命是:观测星空,绘制完整的星空图。这样人们就可以按照星空图来
测定船舶所在地的经度。但这是一个费时费力、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和专业观测工具与地点的工
作。星空图绘制工作还没有完成的问题在18世纪初终于从“不便”演变成了“灾难”。
1707年10月,4艘英国海军的船只因为定位混乱而在西西里岛附近相撞,死亡2000多人,震
惊世界。英国议会就此成立了“经度委员会”。悬赏2万英镑(相当于现在100万英镑)征集确认
经度的简易办法。这个奖项直到几十年后才出人意料地被一个名叫约翰·哈瑞森的钟表匠获
得。
早在1530年就有科学家指出:只要带上一座钟,让它从航海开始时保持准确的走时,到一个
新地方后,把这座钟的时间和当地的时间比较,利用时差就可以测算两地的经度差,也就可以
求得一个地方的经度。但当时的钟表要靠钟摆的摆动来计算时间,航行的船只无法保持水平,
船一晃,钟摆一歪,时间就“不见”了。
这个当时并不可行的想法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找到经度的思路:只要有准确的计时工具,
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松地计算经度。1730年,钟表匠约翰·哈瑞森走进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
门,拜会当时的台长,也就是哈雷彗星在西方的发现者,埃德蒙·哈雷。哈雷接纳了他。此后
的29年里,哈瑞森用机械齿轮制作出了4代不需钟摆的计时器。他的第四代产品在62天的航
行中仅仅出现了5秒的误差,完全可以用来计算经度。哈瑞森终于在80岁的时候获得了这笔
巨额奖金。
在星空图和精密钟表的双重帮助下,1767年,根据格林尼治天文台提供的数据绘制的英国航
海历出版了。这份航海历上规定的0度经度线就是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那时,离开伦
敦准备远航的人们都会带着自己的表到格林尼治天文台来,请天文台对表进行一个月的测试。
在告别伦敦的时候,船只也会经过格林尼治,用0度经线的时间对一次时,再驶向茫茫大海。
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使用英国的天文台做经度原点。1634年4月,法国红衣主教里舍利厄
曾确定加那利群岛最西边的耶罗岛为经度起算点。各国航海家们在实际航行中也常常另搞一
套,他们喜欢采用某一航线的出发点作为起算点。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皮阿齐还曾经提出:
“如果一定需要这样一个公共的原点,那为什么不选取埃及的大金字塔呢”
最终,英国的综合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航海业
上的垄断地位和遍及世界的殖民地,都加快了格林尼治0度经线在全球的普及。1850年,美
国政府决定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1853年,俄国海军大臣宣布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
到了1883年,全世界已经有90%以上的航海家用格林尼治经线做标准来计算经度。1884年,
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把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正式确定为零度经线、世界时间计量和
经度计量的标准子午线———“本初子午线”。
1、第一任台长:约翰·弗兰斯蒂德 FRS(John Flamsteed,1646年8月19日-1719年12月31
日)是一位英国天文学家,也是首任皇家天文学家。著名的佛兰斯蒂德命名法即是由约翰·弗
兰斯蒂德所发明的。
2、第二任台长:爱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1656年10月29日出生于伦敦,1742年1月
14日逝世于伦敦),英国天文学家、地质物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哈雷通
过天文观测,于1718年提出了恒星不恒的理论,开创了天文学恒星空间运动的研究。他还在
观测中发现,由于金星在地球轨道内运行,所以它总有机会跑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位置上,这
种在地球上看到的金星从日面上缓缓通过的现象,在天文学上叫做金星凌日。哈雷说,借助金
星凌日的机会,从地球上的不同地点进行观测,利用三角关系就可以准确求出日地距离。从而
提出了准确求测日地距离的巧妙方法,人们使用这种方法求得日地距离为亿公里,这个数字至
今仍是天文学上采用的数据。1682年,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大彗星。哈雷仔细观测这颗彗
星,并认真研究过去人们记载的彗星资料,发现先后在1531年和1607年出现的彗星与刚刚出
现的彗星,运动轨道根数全部一致。于是他通过认真计算,大胆预言这三颗不同时间出现的彗
星同是一颗,它将于1758年再度出现。果然1758年再度出现的彗星,证实了哈雷的预言,人
们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1、28英寸格林威治折射望远镜:
在同类望远镜中排名英国最大、世界第七大。于1893年完工,用来代替原来的英寸Merz望
远镜。由威廉·克里斯蒂(William Christie,1881年至1911年任皇家天文学家)于1885年委托
的,目的是使皇家天文台在当代的天文学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并在天体物理学和摄像学的发
展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望远镜的制造工作交给了爱尔兰籍的光学加工商Howard
Grubb,该公司是当时世界上该领域中的佼佼者。
尽管望远镜在1957年从格林威治迁至赫斯特蒙苏(Herstmonceux),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
末引退,它一直被用于探究双星系统。望远镜于1971年被返回格林威治,成为皇家天文台教
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随着近来计算机辅助系统和CCD摄像机的加入,望远镜继续作为观测
夜空极佳的视觉辅助教具。
2、洋葱型屋顶:“这个曾被比作印度泰姬陵、倒塌的热气球或巨大的西班牙洋葱的屋顶下,是
英格兰最大的折射望远镜——28英寸孔径的东南赤道望远镜。”—— E. Walter Maunder,皇家
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历史和成果回顾(1900年)
屋顶建于1859年,当时是平顶的鼓状,用于安置英寸Merz望远镜。屋顶采用木质结构,开
口从顶部延伸到地板。由于望远镜需要在各种方位使用,要求屋顶能够旋转,所以被安装在起
到轴承作用的炮弹上。这种装置易出现问题,在安装28英寸望远镜时被弃用。新的望远镜长
度比原来的望远镜超出8英尺,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新的屋顶以避免大规模重建下面支撑的砖
楼。屋顶由 & Sons设计成独特的洋葱型,于1893年重建完毕,1894年28英寸望远镜搬
了进来。屋顶半径比砖楼的墙各凸出约5英尺,使用原来的旋转底座,使屋顶能安放下望远
镜,并用现代化装置代替了炮弹轴承。屋顶最初是一个铆接的铁制框架,外面用混凝纸浆覆
盖。1940年10月屋顶在一次空袭中被毁,1945年7月15日一颗V1飞弹落入格林威治公园
时,屋顶的覆盖物被除去。1947年望远镜从屋顶中移走,1953年屋顶被拆除。现在的屋顶是
1893年的玻璃纤维复制品,是在1971年28英寸望远镜返回格林威治后建立起来的。
[1]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
本文发布于:2023-11-15 12:2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00221782161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