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理过渡
第三章 认知过渡
一、青少年期认知能力的基本变化有哪些?
答:(一)可能性思维
1、 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时现地;青少年则能够思考现实背后的可能性。
2、在思考可能性方面,青少年相对于儿童所拥有一定优势:
青少年更容易区分具体与抽象;
青少年能够产生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和系统的解释;
青少年能够把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与所认为的可能信念进行比较。
3、与可能性相关的系统推理能力能够使青少年处理多种多样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4、随着青少年可能性思维的经常运用,演绎推理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5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相关联,青少年出现了假设思维能力,也称为“if-then”思维
(二)能够思考抽象概念
1、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青少年则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
2、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一些高级的逻辑抽象性概念或规则。
3、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推理出一些抽象的规则。
4、青少年开始对人际关系、政治、哲学、宗教和道德等问题感兴趣,其中包含了对友
谊、 信仰、民主、公平和忠诚等抽象概念。
5、许多青少年开始花时间思考生命的意义(Hacker, 1994)
6、 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起来。
(三)对思维的思维
1、元认知能力能够使青少年较好地对他人解释他所运用的思维过程;
2、青少年期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获取方式的理解。
3、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意识到人类不能完全掌控他们的心理活动。
4、青少年期阶段个体对思维活动的思考更为明显
(四)多维度思维
1、青少年能够从多方面来看待事物。
2、能够理解讽刺的能力
(五)青少年的相对主义
1、儿童倾向于用绝对的术语来看事物,青少年则倾向于相对地看事物。
2、在极端地怀疑一切这一时期过后,青少年将会对复杂的知识达到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角色的过渡
二、 青少年身份地位的变化有哪些?
答:(一)人际交往地位的变化
1、已经被认可为成人的个体会被期望与他人维持各种类型的社会关系(父母,社会中
的长者,身份尚未该百年的其他年轻人)。
2、人际关系的转变通常会伴随着新的人际责任。
(二)政治地位的变化
1、与年轻人获得成人的身份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成人允许他们参加范围更广的社会决
策活动。
2、新的责任:
大多数社会都会希望年轻的成人在紧急状况下或者需要的时候能够服务社会,而且在许
多文化中,往往要求年轻人一旦获得成人的身份后就要接受军事训练。
(三)经济地位的变化
1、权利: 在有些社会中,只有成人可以拥有财产并且掌控他们的收入;
开始承担特定的工作角色的权利也只限于成人。
2、责任: 为社会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社会依靠成年人来参与其生产性活动,并承担成人的劳动量;
交税; 出钱补贴家用‘
(四)法律地位的变化
1、权利
在大多数社会中,只有当年轻人获得了成人身份之后,人们才允许他们参与多种专属
于成人的活动。
2、责任
一旦一名青少年被认定为一个成年人,那么他或她也要受制于一系列新的法律,而且
必然会被社会的法律体系以不同于他或她还是儿童时的那种方式来加以对待。
第五章 青少年发展的背景-家庭
一、 青少年期家庭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一)青少年和中年父母各自的变化
1、生理变化
青少年:
青少年进入了生理快速增长和性成熟时期;
青少年期个体开始达到了身体魅力、力量和健康状况的顶峰。
父母:
开始高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魅力等。
2、对于时间和未来的知觉变化
青少年:
发展了对未来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
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变得更为广阔
父母:
改变的可能性受到限制;
对于未来的思考可能变得较为狭隘;
时间未来取向的转变:
中年期之前,人们倾向于根据我们已经活了多长时间来测量时间;
中年期之后,人们更倾向于根据思考我们还能够活多长时间。
3、权利、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变化
青少年:
开始获得更多的地位;
职业和婚姻就在眼前,选择似乎没有限制。
父母:
开始思考自己年轻时所做的决策;
多数中年人到达了他们职业的“高原期”,许多人必须要处理自己早期的期望和
当前的成就之间的关系。
(二)家庭需要和家庭功能的变化
1、青少年期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变大
青少年的衣着、跟随潮流、将来可能的大花销使得家庭经济压力变大。
2、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的变化
青少年期个体会在同伴群体和之后的工作环境这两种背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家庭
必须要对作出应对
3、青少年期家庭的功能的变化
婴儿期和儿童期家庭的功能是养育,保护和社会化
而在青少年期家庭的功能主要是支持,指导,指明方向。
(三)青少年期家庭关系的转变
在青少年期,家庭关系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变。在大多数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
关系逐渐由一种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影响或互动模式转变为一种建立在更为平等基础上
的关系。
1、青少年期的亲子亲合
在青少年期,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亲近性降低:青少年隐私性的增加,青少年与父母之间身
体接触的降低,但是,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亲情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尊重却没有被降低。
与父亲的相处相比,青少年与母亲具有更为亲近的关系,并且,女青少年与母亲的关系最为
亲密,因为:母亲对青少年的日常家庭杂务参与的更多;父亲更关注青少年的长期目标,很
少参与家庭的日常管理。
2、青少年的亲子冲突
青少年早期的亲子冲突增加;从青少年早期到青少年中期一直到青少年晚期,亲子冲突的水
平会逐渐降低。青少年期亲子之间的冲突多表现为在日常事件上的小摩擦.
3、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变化与家庭关系
青少年对家庭规则的认知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随着年龄的
增长,青少年对现实家庭与理想家庭之间看法的差距增大,青少年开始更为关注家庭的不足
之处;儿童与父母对彼此期望的冲突能够导致家庭冲突。
二、 父母的教养风格对青少年有哪些影响?
答:不同的父母在对青少年的教养行为在反应性和要求行不同,可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
种:
(一)权威型父母
他们对儿童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严格执行,同时他们对儿童的期望与儿童的需
要和能力相一致;他们既高度重视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管理,鼓励亲子间的双向交流,
能听取与接受儿童的意见,同时又承担管教儿童的根本责任;权威型父母以一种合理的、问
题导向的方式来对待儿童,在有关纪律的问题上常与儿童进行讨论并详细做出解释。
(为什么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相联系?
权威型的父母在约束性和自主性之间掌握了一种合理的平衡,在给予青少年发展自立能
力的机会同时,也为成长中的个体提供了所需的标准、限制和指导原则;
权威型父母与孩子们进行言语交流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孩子的智力发展可能由此而受益,而
这也是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以温情的亲子关系为基础,在这种关系中青少年认同、景仰并且同父母建
立强烈的依恋关系的可能性较大,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父母的影响。
孩子自己的行为在塑造权威型的教养实践方面也 起到了作用。)
(二)专制型父母
他们高度重视儿童的服从和遵从,常爱使用惩罚的、专断的和强硬的纪律措施,很少进行言
语讨论;他们深信儿童应该无条件接受父母所制定的规则和标准;他们不鼓励儿童的独立行
为,相反,总是限制儿童的自主性。
(三)溺爱型父母
在纪律问题上他们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顺从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较少对儿童的行为
做出要求,赋予儿童高度的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自由;溺爱型父母更可能认为控制是对儿童
自由的侵犯,它会妨碍儿童的健康发展;他们不是积极的塑造儿童的行为, 而更可能把自
己看作是儿童利用或不利用的资源。
(四)放任型父母
他们总是尽可能减少在与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在极端的情况下,放任型父母对儿童
可能置之不理;他们对儿童的活动和去向知道的很少,对儿童在学校或与朋友一起时的经历
也不感兴趣,很少与儿童谈心,在做决策时很少考虑儿童的意见;放任型父母以“父母为中
心”,而不是按照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信念来抚养儿童,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建
设家庭生活。
第六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背景——同伴
一、青少年的小圈子和族群的比较?
答:(一)小圈子:
1、定义:小圈子是指由2-12名个体组成的小型团体,一般是由同性别个体组成。
它是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在共同的活动或亲密的友谊关系基础上建构而成;成员彼此信念
一致、观点相近、情趣相投,在情感上相互依恋。
2、功能:
通过小范围内个体间的亲密互动,青少年可以积累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习得并实践诸多社
会技能,这些社会技能在成人期的发展中极其重要;
朋友间亲密的情感经历还能够为二元友谊关系、男女恋慕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模式—
社会能力和亲密感是友伴群最重要的发展功能;
作为群体,它可以同时满足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需要——归属感、安全感、自我同一性、自尊
等;
群体成员间日常的工具性支持也有助于个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3、小圈子的成员资格
小圈子中的成员资格是建立在真正的友谊和社会交往基础上的。
4、小圈子的结构:
小圈子成员、联络者、孤立者。
5、小圈子的特征:普遍性和稳定性。
6、组成小圈子的决定因素:
小圈子成员的相似性(年龄区隔、性别区隔、社会阶层区隔、种族区隔);
朋友间共同的兴趣(对于学校的倾向性、对于青少年文化的倾向性、参与反社会活动的
程度);
朋友间的相似性:选择还是社会化?
(二)族群:
1、定义:族群(crowds)是由名声相同、行为模式类似的个体组成的更大集合,族群成员可
能经常在一起,也可能不经常在一起。
族群并不是基于友谊关系或共同的活动建立的,而是由于外界对某些个体具有相似的成见
(认为他们有某些共同的态度或活动)而形成的。
2、功能:
确定青少年在学校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使得青少年接触某些同伴而远离另外一些同伴;
提供鼓励某些生活方式而贬低另一些生活方式的环境条件。
3、青少年族群的成员资格
两个条件:基于声誉;他人的刻板印象。
4、族群的地位:
尽管一个青少年最亲密的朋友几乎总是同一个小圈子的成员,但是其中有些人可能属于不同
的族群,尤其是当一个族群的成员所拥有的生活方式与另一个族群的成员相似时。
族群并不是小圈子的简单的集聚,这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起到了完全不同的作用。
小圈子是以共同的活动和友谊为基础的,是青少年学习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环境;
族群是以名声和公众的看法为基础的,因此可能更多的是对青少年的同一感和自我概念
有或好或坏的影响。
5、作为参照群体的族群,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的族群起到了参照群体的作用,它们为其中的成员提供了一种在别的青少年眼
中的特殊的身份——族群中的成员身份往往是一个青少年自身同一性的基础。
青少年所属的一个族群的性质对青少年的行为、活动以及自我概念都有重要影响——大
多数青少年都会感受到来自于同伴的压力,这促使他们以与他们族群的价值观和目标相一致
的方式行动,但是在各个族群中压力的特定性质不同;族群的成员身份也可以影响到青少年
对自身的感受方式(运动健将 、社交名流 、瘾君子 、 小流氓)。
二、青少年同伴接纳的类型以及各自的影响有哪些?
答:(一)通过社会测量法确定同伴接纳类型有:
受欢迎的、被拒斥的、矛盾的 、被忽视的、一般的 五种类型。
(二)各类型对青少年的影响:
1、受欢迎的青少年
决定因素:
在青少年期,个体受欢迎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个体的社会交往技能;
在青少年的同伴看来,受欢迎的青少年行为得体,他们善于觉察并去迎合他人的需要,
他们自信但不自负;受欢迎的青少年对人友善,脾气好,为人乐观,具有幽默感,聪明;
受欢迎性的一些决定因素是具有文化特异性的。
受欢迎需要付出代价:
在同伴群体中的受欢迎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在女性群体表现的尤为明显。
受欢迎的益处:
尽管受人欢迎明显会带来一些不利之处,但是总体来说,受人欢迎的好处要远远超过它
的害处。与不太受欢迎的同伴相比,受人欢迎的青少年更可能拥有亲密的友谊,和同龄人一
同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参与课外活动,以及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
2、不受欢迎或不被人喜欢的青少年
不受欢迎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
抑郁症状、行为问题、学习上的困难。
不同类型的特定后果:
不受欢迎的攻击型:品行问题和反社会行为
不受欢迎的退缩型:极端孤独,自我评价较低;对其他孩子表现出过度的焦虑,而且对
他们犹豫不决,往往会在群体的外围转悠,但却不知道如何和其中的成员交谈或参与到他们
的活动之中;他们的犹豫不决,较低的自我评价以及缺乏自信会让其他的孩子感到不舒服,
而他们的顺从又使得他们容易称为被欺负的对象。
不受欢迎的攻击-退缩型:危险性最大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不受欢迎的青少年缺少某些受同龄人欢迎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人际
关系的理解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11-14 16:2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950400215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青少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青少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