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子”
现象看交往的异化从微信“
阴廖香兰
微信自上线之日文化。在微信的“圈分”
起便形成了独特的子”享更摘要院因具有媒介社交功能,“圈子文化中,
在看功能线上的社。、
得到强化,交方式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为便捷,评论、点赞在交往过
人被,产生了异化通
这种复杂的关系支配现象。本文过探讨微信程中,“圈子”文化中交往的异化问题,为微信的健
康社交及传播提供一些警示和启示
。
交往异化;
关键词:微信;“圈子”文化
交往的异化是马克思谈到现代传播造成负面结果布内容的赞赏与赞同,以此获取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时使用的术语,他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应当是交往主发展到后期,点赞不时与利益挂钩。比如将商家的“集
体。但在现代科技的发展背景下,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赞”内容转发到朋友圈来获得商家的优惠,迫使其他好
人被媒介支配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微信社交圈中尤为友为其点赞,长期以往,容易引起好友的反感。其次,在
明显。随着微信的普及与功能的多样性发展,以微信为日常社交中,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产生习惯性和随从性
媒介连接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微信“点赞”,目的是不被周围的群体孤立或者不被社交圈淘
“圈子”文化。本文以微信“圈子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汰,人们会被“点赞”影响,甚至引发好友之间的交际问
其异化现象,并用马克思“交往的异化”理论加以分析。题。同样的行为也发生在评论中。
。
渊二冤微信社交圈的推送与分享
一、微信“圈子”文化的现状与问题
微信公众号功能在朋友圈的基础上增加了兴趣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
的分享,主体之间可以分享公众号链接到微信群里或者
通讯社交程序。在腾讯公司公布的业绩报告中2019年
,
发送给个人来获取公共话题
。这一功能除了满足广大
微信的月活跃量账户数已经达到11.5亿,可见微信在
自媒体用户的利益需求外,也丰富了社交圈的形态
。邀
微信“圈子”文化。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获得满足感,加强了朋,
请好友参与对某一话题的讨论
分享等交往行为中。、
的特征表现在点赞、评论、推送
友间因为兴趣而产生的联系与交流
。
渊一冤微信社交圈的点赞与评论
功能,好友”
2017年5月18日,微信出现“看一看
微信能在短短几年内成为社交媒介中的佼佼者离
之间可以通过这个功能找到兴趣共同点
。但从另外一
不开其符合受众需求的社交功能。朋友圈功能推出后,
个角度来说,朋友通过“在看
功能了解到自己在看的内”
点赞、评论等功能随之开通。好友之间可以通过朋友圈
朋友都能知道,,
容,容易暴露隐私,自己点了赞的文章
互动来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点赞意在表达对好友发
暴露了真正的,
消解了在朋友圈或者聊天中立下的人设
榆太太袁一般指同人创作者袁例如lofter中对画手
和写手袁属于对作者的尊称和褒奖遥
虞同人文袁即拥有相同兴趣尧志向的个人或者团体
所创作的文学遥同人文拥有野自主创作尧创作自由度大冶暨南大学,2016.
的特点遥
愚野圈地自萌冶袁指在小圈子内自娱自乐袁沉迷于自
己的兴趣爱好遥一些非大众的尧比较主观的尧可能会影响年研究,2017(06):67-74.
他人的爱好袁最好不要在野公众平台冶大肆宣扬或者是争
论袁并非不能在公众面前说自己有这个爱好遥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舆UP主袁uploader袁网络流行词袁指在视频网站尧论
坛尧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遥UP是upload渊上品竞争法上的法益关系要要要以叶此间的少年曳为例[J].电
传冤的简称袁是一个从日本传入的网络词汇遥子知识产权,2016(12):10-17.
参考文献院
1.蔡骐.解析菲斯克的大众文化与粉丝研究[J].湖南10.陈琳.社交媒体Lofter中同人小说的传播模式研
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18-21+35.究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20(14):210-211.
2.线上粉丝社群调查问卷[EB/OL].问卷星,11.杨晓林.日美动画分级制观照下的中国野成人向
/report/.
3.野227大团结冶reaction[EB/OL].哔哩哔哩弹幕视频
网,:///read/cv4943292/.
clFreud.AGeneralIntroductiontoPsy鄄
choanalysis[M].NewYork:HoraceLiveright,1920.
5.孙雨田.野养成冶系偶像的粉丝文化研究[D].广州:
6.王艺璇.悖论的合法性院网络粉丝社群对粉丝形象
的再现与生产要要要以鹿晗网络粉丝社群为例[J].中国青
7.[美]约翰窑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
8.龙文懋.同人作品的文化层累功能及其与在先作
9.陆烨.自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网络民族志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7.
动画冶创作[J].电影评介,2019(22):1-6.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摄影系
)
视听2021.4|
127
自己。当然,在微信社交圈中也存在着刻意隐瞒的现象中的“证明”。因此,对于所浏览的内容也不具有批判性
,,
隐藏真正的自己,从而营造一个完美的人设缺乏思考和鉴别,逐渐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
,这也是如,信息共享
今微信“圈子”中存在的问题的价值也在消解
。。
二、微信“圈子”文化现象背后的交往异化三、交往的异化导致交往的非理性化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在微信朋友“圈子”发生异化后,原本的社交行为会
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朝着非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人被微信“圈子”影响:在熟
人对立起来”。人与人在社会中共同生存,不能与社会脱人圈子内部滋生谣言;人的自由受限于微信社交圈;社
节,所以应当互相包容、理解。如果因为利益或其他原因交模式转向浅层次社交。这都是现阶段微信“圈子”带来
造成人与人关系的脱离,便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的非理性化表现。
象,最终将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在微信“圈子”文化现
象背后,交往的异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微信是谣言的重要传播渠道,原因在于在微信社交圈
渊一冤虚拟社交与现实脱节
对于微信用户而言,微信的存在是为了加强与靠性和稳定性,微信好友转发后
“圈,谣言内容更容易被相信,
子”中的人的联系,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传播速度也更快。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
。微信可以让网,中老年人使
友变成好友甚至产生更加亲密的关系
,也能把现实中的用微信追求的是存在感和来自子女的认同感
好友变成网友。通过微信这一渠道联系的好友之间在
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相处融洽
,见面了也不像在微信中者”。在涉及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时,
交往自然
。秉承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此外,沉迷于微信社交的用户容易脱离现实,
孤独力低,更愿意转发一些未被证实的信息
感增强,屏幕将人的关系局限于方寸之间
,微信群里可
以踊跃地讨论自己的见解,一旦停止
,便无法表达诉说微信除了日常社交外还有办公的功能
欲。长期沉浸在线上关系网里
,便不能满足线下面对面系中,微信成为上级与下级沟通的重要工具
的交流,因此,主体间的虚拟社交融洽
。这种交往是矛盾微信传达通知,同事之间也通过微信交流和讨论工作
的,一方面表现出对社交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漠一旦离开微信,工作就有可能没有被接收到,
不关心,易造成现实社交的脱节
。微信本来是好友间增重要的工作任务,造成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进感情的工具,最终却可能阻碍现实人际交往
。微信消息,人们必须经常带着移动社交产品
渊二冤情感诉求与交往偏失
当微信社交圈形成,圈子之外的人群的情感诉求便过大,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得不到满足。例如在年轻人群体中压抑、神经衰弱等,这都是交往非理性化的表现
,依靠兴趣等建立的。
微信好友关系打破了传统的亲情之间的关系
,与家人的
联系比不上与微信虚拟好友的联系
。年轻一代甚至在
微信朋友圈把老一代屏蔽,老一代无法窥探到年轻人的
生活和想法,从而造成情感的缺失
,造成交往的异化。
而在微信年轻用户的好友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问
题。微信推出仅三天可见、半年可见等功能后
,部分用户
的朋友圈便对对方不可见,
如果另一方是全部可见,则
对于另一方来说,就出现了交往偏失
。当一方好友屏蔽
另一方好友时,交往的不平衡现象则愈加显现
。一些好
友因为担忧所发朋友圈内容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也会设
置朋友圈分组可见,当双方共同好友谈起该朋友圈内容
时,得知自己“被不可见”必定内心不平衡。这也是微信
“圈子”文化背后交往异化的表现之一。
渊三冤媒介依赖与交往困境
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哈贝马斯呼吁
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的合理性
。沉迷于
微信“圈子”的主体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沟通
,导致人际关
系更加脆弱,人际交往出现困境
。
当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沉浸在微信的大量信息中
时,浏览信息便成为一种习惯
,不具备它本身存在的价
值和意义。特别是当好友推荐某个链接时,
出于对好友
关注事物的好奇心和对好友的信任
,他们往往会点开,
认同“圈子”所带来的信息,
从而找到一种自己存在群体
128
|RADIO&TVJOURNAL2021.4
渊一冤微信野圈子冶易滋生和传播谣言
中,好友大多数源于线下的同学
、朋友,有熟人关系中的可
,他们希望被
子女关注,不与时代脱节,有时却成为谣言的
“无意识传播
中老年人
”的态度,识别骗局的能
,造成不良影响。
渊二冤人的自由受移动社交影响
。在工作关
,时常通过
。
从而错过
。为了不错过
,出现微信
主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自由
。长此以往,微信主体压力
,诸如焦虑、紧张、
四、结语
费孝通说,中国社会结构是一个圈子社会
,就像“把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从现
实好友到微信好友,每个人都在这个
“圈子”中。作为日
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应该扮演促进朋友之间的
交流与信任的角色,但在微信
“圈子”中,交往的异化现
象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很多微信主体的
“负担”。
随着微信对生活的不断渗透
,微信“圈子”现象带来
的社交异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在使用微信、参与
微信社交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知
,具备足
够的警惕,理性看待社交软件带来的影响
,正确使用社交
媒体,使其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工具
,而不是反过来被工具
捆绑,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微信社交
“圈子”。
参考文献院
1.[德]尤尔根窑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6.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8.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3-11-14 15:0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945460215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微信“圈子”文化现象看交往的异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微信“圈子”文化现象看交往的异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