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 陈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
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
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
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
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
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
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
蒿当柴烧。”
刘寄奴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
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
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
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
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
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
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 鹤 草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
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
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
慢从头顶飞过来。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
“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
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
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
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
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王维买药
相传,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居士山隐读时,一天偶患小病,前往一家药店买药,见柜台内是一位衣着朴素的
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之际,试试这女子的才气。
王维开口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
姑娘微微一笑:“宴罢酒酣客,是„当归‟。”忙问:“当归要多少?”
“且慢,我还买黑夜不迷途。”
“„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
“三买艳阳牡丹妹。”
“牡丹花妹„芍药红‟,芍药今天方到货。”
王维暗暗佩服这女子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便继续考道:“四买百年美貂裘。”
“百年貂裘是„陈皮‟。”
“五买蝴蝶穿叶飞。”
“„香附‟蝴蝶双双归。”
“妙!答得好!”王维连声喝彩,不得不佩服姑娘出众的才华。
中药名记趣
中药与四季:春砂仁、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
中药与气象: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公藤。
中药与空间:东白芍、西青果、南贡实、北沙参、人中白。
中药与五味:酸枣仁、甜石莲、甘草、苦参、辣蓼草、五味子。
中药与地理:望江南、河白草、海金砂、洋金花。
中药与五行:阴地蕨、阳起石、金石斛、木棉花、水獭肝、火麻仁。
中药与生肖:鼠曲草、牛蒡子、虎杖根、菟丝子、龙骨、蛇含石、马勃、羊踯躅、猴枣、鸡骨香、狗肝莱、
猪牙皂。
中药与数字:一见喜、两面针、三个虎、四叶参、五加皮、六月雪、七月莲、八月扎、九香虫、千年健、
万年青。
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可视为一种封建迷信,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一些忌讳,人们
在言行上常常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就连一些中药也是难逃“劫难”。下面这些中药就是为了避讳某位君主而
被迫“改名换姓”的。
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了2次改名换姓。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
蓣”。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太宗(李豫)之讳(因“蓣”与“豫”同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
英宗(赵曙)之讳(因“薯”与“曙”同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玄参: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玄参,其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参”之名。到了清
代,因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改“玄”为“元”。“元参”之名便由此而得。
玄明粉:是从中药芒硝中提炼所得,又被称为“风化硝”。在清代,遭受了与玄参相同的命运,因避讳康熙
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故得名“元明粉”。
延胡索:常常用来治疗胃脘痛的延胡索,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的“改名换姓”。早在南北朝时期该药已开
始入药,名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见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元代名医王好古曰:“本名玄
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该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其为“元胡
索”,现常简称为“元胡”。
鸡年漫话鸡之药
鸡是滋补佳品,入药疗疾以乌骨鸡最负盛名。传统名药乌鸡白凤丸就是以乌骨鸡为主药制成的妇科良药,
适用于妇女气血两虚、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诸证。近代临床发现,乌鸡白凤丸还可增强男子性
功能,治疗男子阳痿、遗精及慢性前列腺炎;又是肝病良药,能补肝血、养肾阴、调补肝肾,用于治疗慢
性肝炎、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可见鸡的药用价值非同一般。在中药学中还有包括鸡内金、鸡胆在内的
许多以“鸡”命名的中药,谨此一并择而述之。
鸡内金 即通俗所谓之“鸡肫皮”,是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杀鸡后,取出鸡肫,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
后入药。鸡内金性平,味甘,功能健胃消食、涩精止遗。治饮食停滞、消化不良或小儿疳积,常与神曲、
白术同用;治肾气不固之遗精可与金樱子、芡实配伍;治小儿遗尿常配桑螵蛸、煅牡蛎煎服;鸡内金又有
化坚消石之功,治石淋、尿痛,用之配海金砂、金钱草等煎服有效。鸡内金口服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
加,胃的运动机能增强。其所含胃激素易受高热破坏,故不宜久炒,并以生用为宜。用量每日3~10克,
研末吞服每次量为1.5~3克,效果比煎剂好。
鸡胆方
鸡胆含胆酸、异石胆酸、鹅胆酸等,有消肺止咳、止痉化痰的功能,主治百日咳。方如:(1)鸡胆1个,置
碗内刺破加白糖适量,隔水蒸15分钟即可。1岁以下3天服完;2岁以下两天服完;2岁以上1天服完。
因味苦每天药量分数次服完。(2)鸡胆外用也有较好的止痉止咳效果,可选用冰硼散1~2克,百部、黄连、
连翘各6克,鸡胆1~2个,米醋适量,将诸药研末混匀备用,2岁以下用
鸡血藤
为豆科攀缘灌木密花豆(三叶鸡血藤)和香花崖豆藤(山鸡血藤)等的藤茎。性温,味苦、微甘;功能补血、活
血、通络。常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血虚经闭,以及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
痛等证。鸡血藤含有鸡血藤醇及铁质等,经熬制而成的鸡血藤膏有较好的补血、镇静、催眠、降血压作用,
并能增强子宫节律性收缩。鸡血藤补而不滞、性质平和,每日用量10~15克,大剂量常用至30克。
鸡骨常山
为虎耳科落叶小灌木植物黄常山的根。其性寒,味苦、辛;有毒。生用涌吐痰饮,如《千金方》以常山与
甘草、蜜同用,煎汤服,取其涌吐之力而治胸中痰饮积聚。本品酒炒后,配草果、槟榔、青皮等药,用水
酌加酒煎,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可治疟疾久发不止。
鸡骨草
又名黄食草、小叶龙麟草,为蝶形花科相思子属鸡骨草的全草。鸡骨草的根、茎、叶皆可入药,功效相同,
但种子有大毒,药用时应摘除豆荚(果)。本品味甘淡,性凉;功能清热利湿、舒肝止痛。可治疗急慢性肝
炎、肝硬化腹水、胃脘痛,又治小便淋涩刺痛,还可治跌仆伤痛、风湿骨痛及蛇咬伤。
鸡矢藤
为茜草科藤本植物鸡矢藤的全草。因其茎、叶揉碎后有鸡屎味,故名“鸡矢藤”。其茎叶味微甘、微涩,性
平;根苦涩微温。干品30~60克,水煎内服,可治食积、咳嗽、黄疸、痢疾、风湿骨痛。鲜品捣烂外敷治
跌打伤痛及蛇咬伤。
鸡头实
即中药之芡实,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仁,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
芡实味甘涩,性平。有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之功。研究证实,芡实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
合物、钙、磷、铁、核黄素、抗坏血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对中老年人脾肾两虚者,尤有裨益。食疗法如:
①东坡美容法:秋末冬初采芡实,蒸熟去皮晒干,炒用,每日嚼服10~20粒,随唾液慢慢咽下。②芡实粉
粥:芡实粉60克,粳米100克。先将粳米煮稀粥,芡实粉加水调成糊,入粳米粥中搅拌煮2~3沸即成。
对脾虚久泻、脾肾不足,遗精带下有良效。③鸡头粉羹:芡实粉200克,羊脊骨(带肉)一根煎熬取汁,二
味同制汤羹,食时加生姜汁10克,并入五味调和,分二次空腹食用。对湿痹、腰膝痛有效;且能益精气、
强心志、利耳目、强身健体。
中药及剂型名称拾趣
中药是中国特产,看似土生土长,其实,它也不断吸收外来“营养”。汉魏时期,曾从西域引进不少药物,
在中药家族中,特意为这些新成员加上“胡”字作为标识,如胡桃、湖芦巴、胡萝卜、等。南北朝以后,东
南海路开通,又从海上传入许多药物,这些新品种都是“海”字辈兄弟,如海零、海棠、海桐皮等。宋、元、
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从域外吸收而进入中药大家庭的就更多了。按时间先后而言,先引进的称“番”或“舶”,
后引进的称“洋”,如番泻叶、舶乳香、洋姜、洋参等。
中药经过加工制作,一般有丸、汤、散、膏、丹等不同剂型。若欲考究丸之为丸、散之为散的奥义,其中
还真有些趣闻。原来“丸”的读音,在方言中与“缓慢”的“缓”十分相近,在吴方言中几乎相同,所以,大凡
丸药,药效来得迟缓,却能久存体内,慢慢作用;相反,“汤”的读音与“涤荡”的“荡”颇为近似,所以,与
丸药相比,药效来得迅猛。至于“散”在中药剂型中,皆示散化之意,常用来治疗痼疾;而“膏”这类中药剂
型,则独含膏滋之意,用于内服,每有养身、强体的功能。何以为“丹”?朱丹原是一种矿物,而用矿物炼
制的中药,也就常被称为丹了。
本是同根生 药用有差异
有些中药材取自同种植物的不同部分,因此功能也各不相同,销售中药饮片的营业员在审方抓药时不可不
知。笔者按子、丑、寅、卯等顺序介绍十二种“本是同根生,药用有差异”的中药,以方便营业员朋友们记
忆。
子:桑叶、桑白皮、桑枝、桑葚。
桑叶、桑白皮、桑枝、桑葚源于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桑叶)、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及果实(桑葚)。
桑叶味苦、甘,性寒,功效为清热散风。桑白皮味甘辛,性寒,功效为清肺消肿,止咳平喘。桑枝味苦,
性平,功效为清热散风、通络。桑葚味甘、酸,性寒,功效为滋养补血。
丑: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
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源于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紫苏叶)、梗(紫苏梗)和种子(紫苏子),味辛,性温。
紫苏叶功效为发汗散寒,行气解毒;紫苏梗功效为顺气安胎;紫苏子功效为除气平喘,消痰止咳。
寅:麻黄、麻黄根。
麻黄、麻黄根源于麻黄科麻黄的干燥、绿色枝(麻黄)和根(麻黄根)。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功效为发汗、平
喘、利水;麻黄根味甘,性平,功效为止汗。
卯:葛根、葛花。
葛根、葛花源于豆科植物葛的干燥块根(葛根)和花(葛花)。葛根味甘、辛,性平,功效为馊韧刚睿蛑箍
省8鸹ㄎ陡剩云剑π饩贫尽?br> 辰:枸杞子、地骨皮。
枸杞子、地骨皮源于茄科植物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及根皮(地骨皮)。枸杞子味甘,性平,功效为滋
补肝肾,益精明目。地骨皮味甘淡,性寒,功效为清热凉血,退虚热。
巳:槟榔、大腹皮。
槟榔、大腹皮源于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槟榔)及果皮(大腹皮)。槟榔味苦辛,性温,功效为杀虫、
消积、利气、行水。大腹皮味辛,性温,功效为下气、行水。
午:荷叶、莲子、藕节、莲房、莲心、莲须。
荷叶、莲子、藕节、莲房、莲心、莲须源于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荷叶)、果实(莲子)、根茎节部(藕节)、
花托(莲房)、胚芽(莲心)、雄蕊(莲须)。荷叶味苦,性平,功效为清热解暑。莲子味甘涩,性平,功效为健
脾止泻。藕节味甘涩,性平,功效为止血。莲房味苦涩,性温,功效为消瘀止血。莲心味苦,性寒,功效
为清心火。莲须味苦涩,性平,功效为止涩固精。
未:肉桂、桂枝。
肉桂、桂枝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肉桂)和嫩枝(桂枝)。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功效为温中补阳,
散寒止痛。桂枝味辛、甘,性温,功效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申:柏子仁、侧柏叶。
柏子仁、侧柏叶源于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的种子(柏子仁)和枝叶(侧柏叶)。柏子仁味甘、辛,性平,功
效为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功效为凉血、止血。
酉:川楝子、苦楝皮。
川楝子、苦楝皮源于楝科植物川楝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川楝子)和干燥的树皮(苦楝皮),二者均味苦性寒。川
楝子功效为舒肝止痛、杀虫;苦楝皮有毒,可驱蛔虫。
戌:益母草、茺蔚子。
益母草、茺蔚子源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干燥全草(益母草)和果实(茺蔚子)。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功效
为祛瘀生新,活血调经。茺蔚子味甘,性微寒,功效为活血调经,凉肝明目。
亥:何首乌、夜交藤。
何首乌、夜交藤源于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何首乌)及藤(夜交藤)。何首乌味苦、甘、涩,性温,生用
功效为通大便、解疮毒;制熟功效为补肝肾、益气血。夜交藤味甘,性平,功效为养血安神。
中药命名概说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
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
有的药材用它的突出点命名,有药材因为具有特效而流传成故事,因此也用来命名,有的药材是该地道产
质量量最好,以产地冠以命名。更有的是某些药材有生长特性,药用部分,从国外进口、名称译音等,都
以此作为药材命名的依据,现将它们的命名分述如下:
(一)以药材的产地命名
例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川芎,巴豆,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
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
(二)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
例如,冬桑叶,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夏季采收),冬花(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
(三)以药材的形态命名
例如,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人参,牛膝,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都有
一个“罂”字即大腹小口之瓶)。
(四)以药材的颜色命名
例如,朱砂(红色),赫石(猪肝色),血竭(血红色),丹参(外皮红色),红花(红色),橙皮(橙黄色),黄连(皮肉
俱黄),白芷(断面色白如粉),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青黛(表蓝色),
紫草(内外皆紫色),紫色地丁(其花色紫)。
(五)以药材的质地命名
例如,沉香,浮石,浮小麦,轻粉,桑螵蛸,海螵蛸等。
(六)以药材的气命名
例如,麝香,沈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七)以药材的味命名
例如,细辛之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咸翻新石之咸,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五种不
同之味等。
(八)以药材的入药部位命名
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鸡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九)以药材功效命名
例如,益母草(专治妇科疾病),防风(能治诸风),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
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决明子(清肝明目,治目赤肿毒),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十)以传说或人物故事纪念发明人名
例如,使君子,相传潘州有一个姓郭名使君的医生,善用该药治疗小儿疳积,因而出了名;何首乌,相传
古时有一性何乳名田儿的老头,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
自感好奇,挖根煮吃,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发黑,寿长而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徐长卿,相传
古时有一个姓徐名长卿的人专以此药治疗邪病,而故名;杜仲,李时珍在《纲目》中谓:“杜仲,人名也。
昔用杜仲服此得道,固此名之。”刘寄奴,此药为甯高祖刘裕所发明,以他乳名寄奴命名。
(十一)以国外进口命名
例如,番泻叶,胡黄连(历史上习惯将异邦称为“番”或“胡”),西红花,西洋参,东洋参,高丽参(朝鲜参)。
(十二)以外国语言的译音命名
例如,曼陀萝,诃子(诃黎勒)等。
(十三)以药材集散地命名
例如,藏红花,广木香等。
(十四)以加工的药材改变原有的性状而形成特有的体质命名
例如,炙甘草,炮姜,焦白术,熟大黄,建曲,六神丸,阿胶,黄明胶,鹿角胶等。
(十五)以数码命名
例如,一点红,一支黄花,一支蒿,二月律,三七,三棱,四季青,四块瓦,五味子,五谷虫,五倍子,
六月雪,七叶一枝花,八月紮,八角茴香,九节菖蒲,九香虫,十大功劳,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七
厘麻,七叶莲。
(十六)以十二生肖命名
例如,龙胆草,蛇床子,牛蒡子,马兜铃,羊蹄,猪苓,狗脊,猴枣,菟丝子(兔耳风),鸡内金(鸡冠花,
鸡血藤),鼠粘子(鼠妇虫),虎杖,虎耳草。
(十七)以药材生长方位命名
例如,东防风,东贝母,西大黄,西河柳,南沙参,南梗桔,北五味,北细辛,北沙参,北豆根,中麻黄。
(十八)以药材物理性质命名
例如,磁石。
[链接]
“中药命名概说”见本网“中药纵横——中药文化”栏目 2004-11-3刊出,有兴趣者可翻检阅读。
中药趣名种种
中药的命名方式极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滋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
节及传说中人物命名的。总的倾向是偏重于形象化,于是出现了种种名实相异的药名趣闻。
谓子不是子:瓦楞子,实为泥蚶、魁蚶的贝壳;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瘿;天癸子,
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
类药材。
谓草不是草: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等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
实;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髓入药。
谓砂不是砂: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不是春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谓脂不是脂:五灵脂,实为复齿鼯鼠的粪粒;而补骨脂,乃是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谓石不是石:浮海石,实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骨胳;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淡秋石则是
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
谓肾不是肾:海狗肾、黄狗肾、鹿肾,实为海狗、海豹、狗、鹿的带睾丸阴茎;而菜头肾只是植物的根;
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与动物肾脏风马牛不相及。
中药“美白仙子”
白术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味苦,性温,其对皮肤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古籍《药性论》
称:“用白术蘸酒(或醋),均匀涂抹脸上,可治雀斑。”
白芷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香、辛,性温,历代被视为美容佳品。无论是在千金面脂方中或是在玉容
散中,白芷都是制作面脂的主药。
白芨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地下茎,味苦、甘,性平、涩而黏滑。外用可润滑肌肤,除面疮。
白苏 为人工栽培。取鲜白苏叶涂擦腋下可治狐臭。
白蔹
为多年蔓生草本植物,叶子多而细,取其根茎入药。味辛、甘,性凉。《药性论》曰:“可治面上疮疱而美
白肌肤。”
白附子
味辛、甘,可作面脂。取其捣碎成细粉,以酒拌和,用来敷面,可治粉刺和雀斑。
白蒺藜 又名刺蒺藜,1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味苦、辛,性温。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甙类及多种
丰富的过氧化物分解酶,有明显抗衰老作用,可明目轻身,去除面痕。《本草纲目》曰:“洗面黑,去斑。”
白果仁
为银杏的成熟种子。外用可治头面手足碍容性皮肤病,并可防止皮肤粗糙。
白茯苓 味甘、淡,性平。《本草品汇精要》曰:“取白茯苓研末,与蜜和,敷面可疗面疮。”
白丁香
味辛,性温,为雄麻雀屎。用它浸蜜可防治面疮和粉刺,能莹肌如玉。
白僵蚕
为蚕蛾科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外用其药,味咸、辛,性平。可
治面黑、碍容性疾病及口眼歪斜等症。
一是抗菌及抗病毒。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
球菌、绿脓杆菌以及流感病毒等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二是有增强免疫的功能。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三是抗炎、解热。金银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
金银花饮片大致可分为生药、炒药、炭药3种。这3种制品的性味和功效有差别,在应用上也各有擅长。
生药是把鲜品金银花经过日晒、阴干或烘烤等方法而获得的干品,也指鲜品金银花。生药味甘微苦,性寒,
善清解上焦和肌表之毒邪。可用于温病初期,常与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等同用,以加强疏散清热之
力。主要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者,代表方如“银翘散”。还可用于痈疽疔毒,金银花自古
有“疡科之圣药”之称。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合用,能增强解毒消肿作用。对于痈疽疖毒,红
肿疼痛,无论溃脓还是未溃脓者,使用金银花(用量宜重)均能起到极佳效果。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饮”等。
炒药炒药是把金银花置锅内,用文火将花炒至深黄色为度。炒药味甘微苦,性寒偏平,其清热解毒之功善
走中焦和气分,多用于温病中期。常与黄芩、石膏、芦根、竹茹、栀子等同用,具有清解内毒、透邪外出、
和胃止呕作用。可用于邪热内盛而出现发热烦躁、胸膈痞闷、口渴干呕、舌红苔燥及脉象洪数等。
炭药是用武火清炒(但火力不宜过大),将银花炒至焦黄或焦黑,贮存备用。炭药味甘微苦涩,性微寒,重
在清解下焦及血分之热毒。主要用于痢疾。如赤痢,因湿热内蕴、胃不消导等所致肠络损伤而出现的腹痛、
下痢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苔黄腻等证。银花炭常与黄连、木香、赤芍、马齿苋、蒲公英等合用,
可起到清肠解毒、活血化滞之功。又如疫毒痢,因毒疬过盛,疫毒深滞肠胃,侵入营血所致。特点是发病
急,病情重。如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黏稠,次数频多,恶心呕吐,甚至神昏
谵语等危重证候。类似于“中毒性痢疾”。银花炭可与地黄、赤芍、丹皮、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合用。具
有清营护阴、凉血止痢的作用。
金银花常规用量:生药10~30克,炒药10~20克,炭药10~15克。注意:治疗疮疡脓肿者宜重用金银花,
剂量为60~90克 。
曹操诗谜考华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佗,并讲述了华佗医术高超的一些故事。于是
曹操命人将华佗星夜请来。
然而,曹操是个素来疑心很重的人,虽说把华佗请到丞相府中,,但他仍不轻易相信华佗的本事,想亲自
考考华佗,看其对中草药是否精通。于是曹操口授徐庶写了一信,上曰:
胸中荷花,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初入其境。长生不死,永远康宁。老娘获利,警惕家人。五除三十,假
满期临。胸有大略,军师难混。接骨医生,老实忠诚。无能缺技,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自语道:“相爷在考我也。”原来这是一首诗谜,每一句打一种中草药名。华佗不愧为神医,立
即挥笔,刷刷刷写下16种中草药名,由徐庶带回交给曹操。曹操看后大喜,道:“果真是有能之辈也!”
遗憾的是,当华佗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几涎方可除根时,
曹操竟疑心华佗是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就此命绝一世。
请诸位读者猜猜,这16种中草药名各是什么?
谜底:穿心莲、杭菊、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防己、商陆、当归、远志、苦参、续断、
厚朴、白术、没药。
狗年来 说说“狗”药种种
农历2006年称为“丙戍”年,因戍属狗,故又叫狗年。狗年到来,狗及与狗字有关的中药自然成为人们议论
的话题。
狗肉味咸酸,性温,入脾、胃、肾经,具有安五脏、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的功效。可治脾肾气虚、胸
腹胀满、浮肿、腰膝酸软等症。
狗骨性味甘、温,有健脾活络、活血生肌之功。专治风湿关节痛、冷骨风痛、腰腿无力和四肢麻木等症。
常将浸洒饮用,治疗风湿关节痛、腰腿酸软。此外,将狗骨焙灰研末,用芝麻油调和涂敷冻疮、很有疗效。
有时将狗骨配伍祛湿散寒中草药加工成“狗骨粉”专治关节炎、腰肌劳损和坐骨神经痛。
狗胆性味甘、平,具有清肝明目、止血消肿之功。用鲜胆汁点眼,可治眼赤涩痒。若耳内流脓(中耳炎),
可用狗胆一只,枯矾3克,调匀,以药棉囊塞耳内,三至四次即愈。反胃吐食者,将狗胆汁与五灵脂末调
和制丸,似龙眼大,每服一丸,用酒化服,三日即可见效。
狗宝是犬科动物狗的胃中结石,性味咸、平,有降逆气、开郁结、解毒、解痉的功效。主治反胃、胸胁胀
痛、痈疽疮疡等症,尤其对噎膈有特效。
狗肾性味甘、平。干品入药有治疗男性肾虚的作用。男子肾虚腰痛、女子带下崩漏,可将干狗肾焙燥研末,
每日服5—10克,,温酒送服,连服10日。老年人体虚、怕冷、腰腿疲软,也可用干狗肾粉末,每日服3—5
克,开水送服,连服7天。
狗鞭狗的阴茎,性味甘、平。有滋阴助阳作用,常以海狗鞭入药。一般狗鞭常作代用品。狗鞭配伍滋阴助
阳中草药,可治男人阳痿、女人阴瘘。
狗乳性味咸、温,有清肝明目作用。白狗生子时的乳汁,专治青光眼。民间验方:以狗乳频频涂擦头部皮
肤,治疗赤秃发落。
狗脊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的根茎,味甘、性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之功效,可治肝肾不足、腰
背酸痛、脚软无力、尿频、遗精、风湿痹痛等症。
狗牙贝百合科植物胡莲的鳞茎,味甘微苦,性平,有润肺止咳、祛痰、消炎、止血的功效,可治咳嗽、哮
喘、肺炎、支气管炎、外伤出血等病症。
狗舌草菊科植物狗舌草的全草,味甘、性寒,可清热利水、杀虫,专治肺脓疡、肾炎水肿。
狗肝菜爵床科植物狗肝菜的全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作用,主治便血热毒诸症。
狗屎花紫草科植物倒提壶的全草,味苦、性凉、有清肺化痰、止血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吐血等症。
狗尾花豆科植物假地豆的全株,味甘微苦、性平,可健胃、消痰、止咳。专治小儿疳积、咳嗽等症.
海峡两岸医药妙俗
我国医学之昌明,药学之兴盛,从古至今有口皆碑,堪称世界医林奇葩。在我国台湾、闽南这个方言相同、
风俗相近的侨乡,有许多医药保健奇俗更是有益又有趣。
煎药叫煎茶 闽南、台湾人习惯把“煎药”叫“煎茶”,服中药汤叫“吃茶”,这与当地人崇尚吃茶有关。茶最初
是被当作药物使用的。闽、台民间在生活中把它看得比大米还重要,从古到今一直叫茶叶为“茶米”。这里
的功夫茶饮誉全球,味道初喝起来比药汤还苦。但小孩子从小受到熏陶,有吃苦的习惯,对一些不怎么苦
的中药汤反而畏惧。因而做父母的就骗说中药汤是茶,一听说是茶,小孩子就无所畏惧了,再苦也成了“茶”。
避瘟插榕枝
榕树在台湾、闽南人眼中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婚娶吉庆乃至丧事几乎都要用榕枝。端午节这天,习惯用
榕树枝蘸雄黄水喷洒庭院房间以驱“邪恶”。家里人患了病,为防止传染别人,或需要安静调治,禁止外人
打扰,不好意思说出口,往往习惯在大门的门环挂两束榕树枝叶,以此告启外人“谢绝入内”。
食补进成年
每年重阳节在闽南、台湾民间,有一种与医药保健密不可分的成年礼俗甚是奇特:大凡年届15岁的少男少
女,在重阳节这天,人人都要吃一只炖熬“十全大补汤”或田七的童鸡,也有的加入高丽参等名贵滋补中药,
炖成鸡汤。纵使生活贫困,作父母的也要设法购买一只鸡让儿女进补。吃时坐在门槛,吃完意味着跨出家
门,进入成年了。
门前倒药渣
来到闽台地区,你如果留心细察,不难发现一些街路正中或居家门口倒着药渣,令人不可思议。原来当地
有这么个说法:唐代某年瘟疫流行,找著名医家孙思邈开方配药者应接不暇。于是孙思邈想出妙策,嘱咐
前来问药者把中药煎好后,将药渣倒放于行人过往路口,让时疫患者自己取样到当地药铺抓药。这一做法
传到闽台地区,人们认为这是宣传医学知识的好形式,又节省求医周折,于是广为流传。尽管此举有碍市
容环境,其他地区多己绝迹,但在闽南、台湾民间,倒药渣还被认为可使疾患早日痊愈,依然沿袭。
“捶龙”驱病魔 “捶龙”是台湾、闽南一种古老的“捶打疗法”。在当地,劳累的人们回到家中,觉得腰酸背痛、
困乏疲惫时,往往要呼唤晚辈:“过来!给我捶龙!”晚辈人就攥着一双小拳轻柔有节奏地在肌肉劳损部位捶打
起来。为何谓之“捶龙”?原来当地人把周身12条经脉视为盘绕人体的“龙”。捶龙疗法使绷紧的肌肉、经络
得到振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因而周身轻松,精神大振。
七夕驱虫俗
每年七夕,这个地区几乎家家都要买使君子和石榴,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蛋或加入瘦肉、螃蟹等做汤,
主食是红糖米饭,饭后习惯分食石榴。使君子、石榴都有一定的驱虫效果,没有毒副作用,因而自古以来
在当地七夕传统节日中盛行不衰。
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
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
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
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
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
这则故事出典于宋代方勺所著《泊宅编》,又见于明代李梴编纂的《医学入门》。略有不同的是:《泊宅编》
说“至晚乃觉满”,《医学入门》则说:“连进三服胸满”,但主要问题的关键是小柴胡散与小柴胡汤的不同。
病家当时自作主张,改煎剂为散,但朱肱当时没交待清楚,也有责任。
还应该做交待的是,煎剂除取其“速效”之外,还有通过煎煮而去柴胡之刚燥的用意。后世陈修园深得其要,
在所著《长沙方歌括》中强调小柴胡之用:“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斤,三两黄芩参姜草,去渣再
煎有奇能。”一定要“去渣再煎”。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益气扶正的名方。用于伤寒邪在少阳,汗吐下三法俱不能用之时,故又称“三禁汤”。
此方临证应用很广,可用于治疗各种情况下的寒热往来及原因不明的周期性发热,还可以通过加减收推陈
致新之效以治疗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及由寒热邪气所致的胁痛、心下痞等病。近世有人用以治肝炎眩晕、
糖尿病腹胀等。
用小柴胡汤,除“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外,“休作有时”四字也是辨证的眼目,
不仅往来寒热的休作有时可用小柴胡,其他情况如瘾疹、头痛、关节痛、痛风乃至腹痛等病证,只要有“休
作有时”的情况,都可用小柴胡汤治之。例如,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而成的“过敏煎”治疗荨麻疹很有效,
只不过是以银柴胡易柴胡,加上活血的紫草等即是。
小柴胡汤适应证很广,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日本医家吉益
东洞氏因善用此方而有“东洞柴胡”之绰号。但越是应用范围广的方剂,就越不可滥用,蒲辅周先生有“和而
勿泛”之训,颇为中的。
朱肱用小柴胡汤为医林留下思接千载的佳话,而朱肱其人其学,也以其颖异不凡而盛负重名。探讨《伤寒
论》六经也好,研究命门学说也罢,都绕不过朱肱。
朱肱字翼中,号大隐翁,人称大隐先生,又号无求子,浙江吴兴人。宋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进士,官授
奉议郎医学博士。在历代儒医中,科举成功进士及第者不过凡几。朱肱是宋代以前研究《伤寒论》诸家中
第一个成为一家之言的大家,在他以前如王叔和、孙思邈、林亿等人,或撰次或校证或注释,惟有朱肱,
既阐发己意,又补仲景之未备。他从元佑己巳年(1089年)开始,以20年的功夫完成《伤寒百问》三卷。之
后在杭州西湖与武夷人张蒇相识,将其书改名为《南阳活人书》,厘为二十卷。除具实用性外,在理论上,
以六条经络阐述仲景伤寒六经之本,这也是伤寒学中探索六经本质的首举。朱肱对《内外二景图》的注文
《内境论》,堪为明代命门学说的先声,他指出“肾虽有二,其一曰命门,与脐相对”,明代孙一奎就是在朱
肱两肾之一为命门的基础上,创立了动气命门理论的。
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扬厉于世,达到“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
源流论》中评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
一。”其友人张蒇将华佗赞扬仲景“活人”之语,用以名朱肱之书,正是名至实归。
中药“十二生肖”
鼠——鼠曲草:有补脾益气,祛风化痰之效。适用于风寒咳嗽、脾虚浮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症。
牛——牛膝:有活血、祛瘀、强筋骨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经闭不通、难产、腰膝疼痛、下肢风湿痛、尿
血、尿道涩痛等症。
虎——虎杖:有活血行气、祛风除湿之功效。适用于慢性阑尾炎、关节风湿痛、湿疹等症。
兔——菟丝子: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等功效。可用于肾亏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及两眼昏花等症。
龙——龙胆草:有解热、清火、解毒、清湿热等功效。适用于急性热病的高热、手足抽搐痉挛及黄疸、胆
石症、风火赤眼等症。
蛇——蛇莓:有清热凉血之功效。可适用于血热崩漏、乳痈、带状疱疹、毒蛇咬伤等症。
马——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效。适用于细菌性痢疾、疮疡热毒、丹毒等症。
羊——羊蹄草:有解毒杀虫之效。可适用于癣、汗斑、口疮、跌打损伤等症。
猴——猴姜(骨碎补):有强筋活络、行瘀止血之功效。可适用于关节风湿病、蛀牙痛、小儿疳积、跌打损
伤等症。
鸡——鸡血藤:有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强筋健骨等功效。适用于血虚衰弱、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经闭
不通等症。
狗——狗肾:有补肝肾、强筋骨及祛风湿等功效。可适用腰疼背痛、风湿痛等症。
猪——猪犄耳(鱼腥草):有清热利湿之效。适用于肺痈、肺结核、痢疾、风热感冒等症。
中药豆蔻与
“豆蔻年华”在文学里是比喻娉婷少女的常用词,如杜牧《樊川文集》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之语。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
年少而体态柔美,自此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在古老的中药里也有
“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药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
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现分别介绍如下。
白豆蔻:又名圆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
熟果实。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
脾胃、湿阻气滞或脾胃虚寒之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症。
草豆蔻: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和白豆蔻有同样性味与
归经,具健脾燥湿、温中行气之功,尤以“温燥”见长,主要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脾胃或脾胃虚弱所致的胸脘
满闷、呕逆、腹泻腹痛等症。
红豆蔻:首载于《开宝本草》。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表呈红棕色。其性味辛热,有温中
散寒,醒脾解酒之功,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等症。
肉豆蔻:又名玉果、肉果等,为肉豆蔻科常绿高大乔木肉豆蔻的成熟种仁,首载于《药性论》。其性味辛温,
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尤以“温涩”见长。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或脾(肾)阳虚所致
的久泻、五更泻、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症。
药理研究表明,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消除胃肠积气,芳香健胃,并
能止呕,为临床常用的帮助消化、促进胃肠动力药。《本草纲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泻散,能入太阴、
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嶂,饮啖酸成,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
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使用时应注意。
女贞子药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1 20:05:08
从前有个善良的姑娘叫贞子,嫁给一个老实的农夫。两人都没了爹娘,同命相怜,十分
恩爱地过日子,那知婚后不到三个月,丈夫便被抓去当兵,任凭贞子哭闹求情,丈夫还
是一步三回头地被强行带走了。
丈夫一走就是三年,音信全无。贞子一人整日里哭泣不已,总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可是有
一天,同村一个当兵的逃了回来,带来她丈夫已战死的噩耗。贞子当即昏死过去。乡亲们把
她救过来后,她还是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寻死觅活。最后有个邻家二姐劝慰她,说那捎来的
信也许不真,才使她勉强挺过来了,但这一打击却让她本来羸瘦的身体更加虚弱,这样过了
半年,她最终病倒了。
临死前,贞子睁开眼拉着二姐的手说:“好姐姐,我没父母没儿女,求你给我办件事。”二姐
含泪点头。“我死后,在我坟前栽棵冬青树吧。万一他活着回来,这树就证明我永远不变的
心意。”死后二姐按她的遗言做了,几年后冬青枝繁叶茂。
果然有一天,贞子的丈夫回来了。二姐把贞子生前的情形讲了,并带他到坟前,他扑在坟上
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洒遍了冬青树。此后,他因伤心过度,患上了浑身烦热、头晕目眩的病。
说来也怪,或许受了泪水的淋洒,贞子坟前的冬青树不久竟开花了,还结了许多豆粒大的果
子。乡亲们都很惊奇这树能开花结果,议论纷纷,有的说树成仙了,吃了果子人也能成仙;
有的说贞子死后成了仙等等。贞子的丈夫听了怦然动心:“我吃了果子如果成仙,还可以和
爱妻见面。”于是摘下果子就吃,可吃了几天,他没成仙,也没见到贞子,病却慢慢好了。
就这样,冬青树的果子药性被发现,它能补阴益肝肾,人们纷纷拿种子去栽,并给取名叫“女
贞子”。
这则动人的故事讲出了夫妻感情的忠贞和女贞子的药效。其实,药用女贞子取自木犀科植物
女贞的果实,因该植物与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外形相似,四季常绿,因而古时某些地区也称为
“冬青”。女贞子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女贞实、冬青子,其性味甘苦而凉,能补
肝益肾,乌须明目,治疗由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阴虚内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视力减退等。惟其药力平和,须缓慢取效。著名的中成药二至丸,就是本品配旱莲草制成,
常服对阴虚诸证有肯定疗效。现代药理证实,女贞子有增强免疫功能、升高外围白细胞以及
强心、利尿、保肝、止咳、抗痢疾杆菌等作用。
中药龙骨与甲骨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1 20:05:08
中华民族是崇尚龙的民族。中药中与“龙”字有关的有龙骨、地龙、龙眼肉等等。甲骨文的发现即与中
药龙骨有关。
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简称。甲文多刻在龟的腹甲上,少数刻在龟的背甲上;骨文主要刻在牛胛骨和鹿头
骨上——二者合称龟甲兽骨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历史,这种文字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直到19世
纪末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
那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名叫王懿荣的人是一位金石学家,他同时也爱好考古。当时他担任国子监祭酒(古
之国子监相当于国立大学,祭酒的职位与校长相当)。1899年的一天,王懿荣患疟疾,就叫他的学生赵军去
抓药。赵军来到离国子监最近的大药铺,里面要等二个小时才能配抓,就转身出了药铺,步行三里多路,
来到路西一家小药铺,抓齐了药,很快返回国子监。
王懿荣是个细心的人,煎药前他打开中药包对着处方一味味查看,蓦然发现其中一块已经打碎的“龙骨”片
有些花纹,他认为这是古代人有意刻画上去的,应当是一种文字符号即古篆文,就问赵军:“你在什么地方
抓的药?”赵军忙回答:“我在离国子监三里外的小药铺抓的,处方与中药不对?”王懿荣见赵军领会错了,
又说:“药没有抓错,你过来看看,这中药龙骨上有古文字。”赵军过去一看,龙骨上果然有古文字,高兴
地说:“先生,这可是个重大发现!”“是,是!”二人都欢快地笑了。王懿荣接着又说:“咱们快去那个中药铺
看看还有没有带字的龙骨。”
他们步行来到那家中药铺,抓药的伙计见顾客来了忙迎上去。赵军说:“我们要再买些龙骨。”抓药伙计问:
“要多少?我们这里多着呢!”抓药伙计在盛龙骨的药斗抓了一大把,王懿荣看了看,里边竟有30多块带字
的,心中十分高兴,说:“你们药铺里的龙骨,我们全买了。”伙计不敢怠慢,忙进药库把所有的龙骨装了
一口袋,卖给了他们。后来,王懿荣又到处打听这种龙骨的来历,最终他得知是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地的
小屯村农民那里买来的,而此处原来是商代国都所在地。龙骨由此而成为发现甲骨文的重要契机,甲骨文
从此才开始被世人所重视。
杀肚虫的槟榔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1 20:05:07
槟榔,在云南傣族人民的心中,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嚼槟榔,并用它招待客人。
殊不知,槟榔不仅好吃,还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在傣家山寨,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迷人的槟榔故事。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傣家有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名叫兰香,她能歌善舞、勤劳贤惠,寨里的小伙子都格外
喜欢她,但姑娘偏偏爱上了“象脚鼓”跳得最好的岩峰。俩人相亲相爱,就像蝴蝶离不开花朵。
可是,在这甜蜜的日子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兰香姑娘的肚皮一天天鼓了起来。于是,风言风语弥漫了
整个山寨,心上人也离开了她。兰香的阿爹又气又难过,摘来一串槟榔让兰香咽下,让她死了清静。兰香
有口难言,一狠心将槟榔嚼碎,吞进肚里。人们都面面相觑地等待着兰香死辰的到来,只见兰香痛苦地捂
着肚子,爬到了树林里。可是,不到一刻钟功夫,兰香却奇迹般地从树林里走了出来,肚子也消了下去。
原来她吐出了一条长蛇一般的虫子,根本没有怀孕。人们都知道错怪了兰香,也明白槟榔原来还是一味驱
虫良药。
槟榔有一定的医疗功效,是传统的一味中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槟榔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
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又据《名医别录》记载,槟榔“可杀肚虫,医脚气。”故我国民
间有不少应用槟榔治肚中虫病的验方。
“淫羊藿”的来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1 20:05:06
在中药里,有一味强阳补肾的中药———淫羊藿。相传,这个名字的得来和入药还颇有一番不同寻常
的经历呢!
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业精于勤、对中医药具有执着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
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
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长时间坚挺不痿。谁知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
实地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强阳作用不同凡响。后将此药载入药典,并由此得名“淫羊
藿”。
淫羊藿,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主产于陕西、辽宁、山西、湖北、
四川、广西等地。
中医学认为淫羊藿性味辛甘、温,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
淫羊藿茎叶含有淫羊藿甙和挥发油。经证实,淫羊藿有雄性激素样的作用,其功效强于蛤蚧和海马。临床
显示,它通过促进精液分泌,使精囊充满精液后,反过来又能刺激感觉神经,从而激发性欲而致阴茎勃起。
同时,淫羊藿还可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并能镇咳、祛痰、平喘,对脊髓灰
质炎病毒、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淫羊藿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生殖、骨关节、呼吸系统疾病。淫羊藿配伍熟地、当归、白术、枸杞、杜仲、
仙茅、巴戟天、山茱萸、蛇床子、韭菜子、肉苁蓉、制附子、肉桂,称为“赞育丹”,可治阳痿、早泄。淫
羊藿配伍威灵仙、苍耳子、川芎,可治关节疼痛。淫羊藿不拘多少,煎汤漱口,可治牙痛。取淫羊藿加矮
地茶煎汤服用,可治慢性支气管炎,其祛痰镇咳作用比较明显。取淫羊藿与黄芪、党参、附子、细辛、麻
黄等煎煮同用,可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
但需要提醒的是,有口干、手足心发热、潮热、盗汗等症状,属中医学阴虚相火易动者,则不宜服用淫羊
藿。
何首乌的故事
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一个叫文象的僧人,平素喜好养生术,这天去茅山朝
拜,在华阳洞口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看到文象有些仙人的模样和风度,就此传授给文象长寿秘方。
随后引出了一个何首乌的故事。
有一个叫何首乌的人,祖籍河南省顺州南河县。其祖父叫能嗣,原名叫田儿。田儿一生喜饮嗜酒,由于生
理缺陷,五十八岁了还不能娶妻。有一日他在外边饮酒到半夜,酒醉后回家,在路上东摇西晃,一阵春风
使他酒涌上来,醉倒在荒郊野外。等到他酒醒后,睁开眼,在明亮的月光下,突然地瞅见在他身边有两个
草藤,虽然相离三尺多远,可是它们的藤茎自动相互交合,呆了很久时间又自行分开,这样又分又合有三、
四次,田儿亲眼看到后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于是把这根藤挖掘了一根,拿回去向村里的人去讨教这个草藤
叫什么名儿。但是村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叫什么的。田儿把这个草藤晾干,这时村里有一个叫陵良的
乡亲向田儿逗弄他说:“你既然已不能找老婆了,你老了也没有人给你烧香火,这根藤又如此神奇,夜间它
们能合起来,你何不吃一些试试呢”!田儿真把这些话记在心中了。他把此藤和根研成末泡成酒,泡好酒后,
喝了七天,忽然产生了想和女人在一起的欲念。田儿又接着喝了十天,自觉身上产生了力量,走起路来也
很轻松,而且有了性欲方面的要求,于是娶了一个寡妇曹氏。
田儿从此每顿饭都喝上两盅这样的酒,因为经常服用,所以一百多天后,旧的疾病都痊愈了,田儿的面容
也显得年轻多了,曹氏也生了个男孩,众乡亲闻讯后都觉得新鲜。在以后的十年中曹氏又生了好几个男孩,
都以有这种特征的藤和根为药。 文象遇到的那位老人一天来到南河县,识得这种草藤,告诉田儿说:“这
种药名为夜交藤呀!服它可以活到二百六十岁。古方《本草》都没有记载过,是老师传授给我的。这种药产
于河南。”僧人文象插话说:“我服了他也会得子的,但我本人出家性好静,因为夜交藤这药人服后就不能
静下来,容易使人产生欲念,因此我绝对不服它。田儿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夜交藤,这是老天爷赐给他的人
间幸福。”
因为田儿得到了夜交藤药物的好处,为了纪念其功,改名为何能嗣,后来他活到了一百六十岁,有儿女十
九人。他的儿子字庭名延秀,也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六十岁,并有儿子三十人。延秀的儿子首乌(田儿的孙
子)也经常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三十岁,有儿女二十一人。
夜交藤这个药的名声大振,后来亲邻远市的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都找何能嗣的孙子何首乌讨药,所以何
首乌的名子都叫熟了,一找何首乌就是讨夜交藤,这样一来二去的何首乌就成夜交藤的代名词了。夜交藤
这味药物,味甘温无毒。主治疗五痔和腰腹中冷气宿疾、长筋骨补益精气,服后令人多子,还能增加饮食,
补养人的力气,润肌肤,延长人的寿命啊!它还叫野苗、交茎、夜合、地精、桃柳藤等名。
麻黄的由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1 20:05:02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
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 却什么病都敢治。
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
“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
“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
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
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
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从《桔梗谣》话桔梗
歌词:“桔梗哟,桔梗哟,桔梗哟桔梗,白白的桔梗哟长满山野。只要挖出一两棵哟,就可以满满的装上一
大筐。哎咳哎咳哟,哎咳哎咳哟,哎咳哟,这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哟,这也是我们的劳动生产。”
这就是朝鲜族民歌《桔梗谣》,又名《道拉基》。“道拉基”是朝鲜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野菜,即桔梗。这首
朝鲜民歌最初产生于江原道,后流传全朝鲜半岛。歌词不一,曲调平缓流畅。传说道拉基是一位姑娘的名
字,当地主抢她抵债时,她的恋人愤怒地砍死地主,结果被关入监牢,姑娘悲痛而死,临终前要求葬在青
年砍柴必经的山路上。第二年春天,她的坟上开出了紫色的小花,人们叫它“道拉基”(“桔梗”的朝鲜文)花,
并编成歌曲传唱,赞美少女纯真的爱情。每年春天,朝鲜妇女结伴上山挖桔梗,由于她们平日按习俗不得
出门,因此在外采集桔梗时这首歌也表达了一种愉快的心情。《桔梗谣》音乐轻快明朗,生动地塑造了朝鲜
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
朝鲜族对桔梗特别有感情。在朝鲜、韩国、日本把桔梗当作食用蔬菜十分普遍。韩国人素有食用鲜桔梗的
习俗,韩国超级市场等处常有小包装的保鲜、冷藏或腌制桔梗出售,把它当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菜
肴。韩国过去曾大量地栽培和加工过桔梗,但精明的韩国人发现我国的桔梗质优价廉,因而转向从我国大
量进口桔梗,并把它加工成药菜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利匪浅。桔梗原产我国,各地
都有野生。我国的许多地区也用桔梗根制作腌菜,颇具风味,并深得人们的喜爱。此外,桔梗可酿酒、制
粉做糕点,种子可榨油食用。
美丽的桔梗花
桔梗(Platycodon gradiflorus)又名苦根菜、梗草、铃铛花、包袱花,属桔梗科桔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
桔梗为深根性植物,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多野生于山坡草丛之中,其根肥大肉质,呈圆柱形,不分枝或
少分枝。当年主根可长达15厘米以上。茎直立,高0.5~1米,全株有白色乳汁,通常不分枝或上部稍分
枝。叶对生或轮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锐锯齿。花期较晚,7~9月在茎顶端生1朵或数朵
蓝色或蓝紫色的花,现蕾时,膨胀呈气球形。花冠钟形,先端五裂,倒垂时很像古代的钟,所以又称钟形
花。8~10月结果。
桔梗花蓝紫色的花朵,花形美丽,非常惹人注目。不少地方用作观赏植物栽培于公园庭院之中,清幽淡雅,
别具情趣。
止咳化痰良药
桔梗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临床常用药,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功能开宣肺气、祛痰止咳、利
咽散结、宽胸排脓,常用以治疗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病症。
桔梗以作用于肺经为主,主治以咳嗽、咽痛、肺痈等上部病症为主。
宣肺止咳——桔梗专入肺经,药性平和,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寒热虚实之咳嗽皆可选用。
利咽散结——自从《伤寒论》用桔梗治疗少阴咽痛以来,在气滞、血瘀、热结、痰阻所致的各种咽痛中皆
可配用桔梗。
消痈排脓——《金匮要略》的桔梗汤,适用于肺痈之溃脓期。桔梗用于肺痈早期可以散邪宣壅,脓成可以
托毒排脓,治疗肺痈几乎无它药可以替代。动物实验也证实,桔梗汤能通过增加肺和呼吸道的排泄量,使
脓液稀释而易于排出。
除以上主要的功效,桔梗还可用于以下方面:
宣畅上焦,解表祛邪——外邪困表易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常。而宣畅肺气则利于解表祛邪。桔梗性平,能
开宣肺气,故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应用。
宣通肺气,畅利二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闭则大肠不能承肺气下行而致便秘。当肺气通畅,则可
间接疏通肠胃,下输膀胱,因而对肠道疾病、小便不利等也有良好效果。据报道,用竹桔饮(淡竹叶、桔梗
各10g)治疗痔瘘术后癃闭20例,获得满意疗效。桔梗能开肺气之结,与淡竹叶相配一开一利,一升一降,
调理气机,宣导淡渗,轻剂以祛实邪。此属“欲降先升”之治法,实乃《内经》“病在下取之上”以及“提壶揭
盖”之法。
载药上行,宣利肺气——桔梗能宣利肺气,有引药上浮入肺的作用,又有升提肺气的作用,可使病理之水
湿由脾到肺而归于常道。《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治脾虚夹湿之证,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同时配伍桔梗
宣利肺气以通调水道,又兼载药上行以益肺气。
宣畅气机,开胸散结——桔梗并非理气药,但在气滞血瘀、痰阻所致的胸痹中经常应用。如《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为治疗胸中血瘀之专方。其用药以桔梗配伍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气行则血行”,气机通
畅有利于瘀血的祛除,与方中诸活血化瘀药起到协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桔梗“能降低冠状动脉的阻
力,增加血流量”,对配伍应用桔梗治疗胸痹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成药与简便方
桔梗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牛黄解毒片、复方川贝精片、祛痰灵、痰咳净、健
民咽喉片、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神奇枇杷露等中成药,药物组成中均含有桔梗,并且是其中的主要药物。
这些中成药较为常用,也体现了桔梗的主要作用。
以下是几则桔梗的简便验方:
1.治痰咳喘急:桔梗研末,每服3g~9g,日服2次。
2.治急、慢性气管炎:桔梗、杏仁、知母、远志各6g,黄芩9g,水煎服。
3.桔梗汤治肺痈、咳嗽胸满、脓痰等症:桔梗30g,甘草60g,加水煎汤,分次温服。若减少药物的用量,
如各用6g~9g煎服,可治外感、咳痰不爽。
4.枳壳汤治伤寒痞气、胸隔满闷:桔梗、炙枳壳各30g,加水煎汤,去渣,分2次服。
5.治咽喉肿痛:取桔梗6g,薄荷、牛蒡子各9g,生甘草6g,水煎服。
6.治热咳痰稠:取桔梗6g,桔梗叶9g,桑叶9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连服2~4天。
7.治疗肺炎(细菌感染者):桔梗15g,鱼腥草36g,水煎服,日3~4次。可配合应当抗生素。
8.治疗小儿喘息性肺炎:桔梗、半夏、枳壳、陈皮各4g,神曲、茯苓各5g,甘草1.5g。以上为3岁小儿用
量,每日服1~2剂。
9.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桔梗10g,生地黄30g,麦冬12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现代研究,桔梗主要含有桔梗皂苷,含量约2%,还有桔梗皂苷元、远志酸、桔梗酸、桔梗聚糖、菊糖、
α-菠菜甾醇、白桦脂醇、三萜烯类等物质;其有效成分为桔梗皂苷,内服少量桔梗皂苷能刺激咽头黏膜及
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呼吸道黏膜产生分泌亢进,稀释并排除潴留于支气管和气管中的痰液。药理实验证实,
桔梗有抗炎、镇咳、祛痰、抗溃疡、降血压、扩张血管、镇静、镇痛、解热、降血糖、抗胆碱、促进胆酸
分泌、抗过敏等广泛作用。但桔梗如用量过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见四肢出汗、乏力和心烦,
用药时需注意。对于虚证咳嗽、干咳无痰及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桔梗。
辛夷花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姓秦举人得了一种怪病,经常头昏头痛,鼻子流脓流涕,腥臭难闻,四处求医,均无效果,
十分苦恼……
有一天,朋友来看他,见状便劝道:“老兄,天下这么大,本地医生治不好,何不到外地求医?”他听后觉
得有道理,反正呆在家里得了这种病,死也死不了,还不如出去逛逛名山大川,散散心也好。于是,次日
便携家人出门了。
这个举人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治好鼻病。后来在一个夷人居住的地方,遇见一白发老人告诉他:“你这病不
难治,我给你介绍个验方,只要你坚持治疗,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就能治好”。他听了很高兴,急
忙向老人求教。只见老人走到房前,在一株落叶灌木上采了几朵紫红色的花苞,说:“就是这种药,你每天
早晚采几朵煮鸡蛋吃,用不了一个月准能治好你的病”。他遵医嘱,连服半月,果然积年鼻疾霍然告愈。举
人便向老人要了些草药种子带回家种在房间屋后,遇有鼻疾的人,他就用这种药给人治病,都收到了显著
疗效。后来,他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医生。人们问:“这种药很奇怪,先开花后长叶,叫什么名字?”他忘了
问老人了。想了想,这是辛庆年从夷人那里引来的,便急中生智道:“这药,就叫辛夷花”。
辛夷花有收缩鼻黏膜血管,有通窍、消炎之效,是治鼻渊之专药,也有降血压及收缩子宫的作用。
趣谈枸杞子
传说有一使者去西河出差,路逢一女子,年方十五,却正在打一个年约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深感奇怪,
问其女子:“此老人是何人?”
女子曰:“我曾孙。”
“打之何故?”
“他不肯食枸杞,致使年老不能行步,所以决罚。”
使人遂问:“你今年几岁?”
女子回答:“年372岁。”
使者又问:“药有几种,可得闻乎?”
女云:“药惟一也,然有五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地骨,冬名仙仗,亦名王母仗。以四时采服之,
命与天地齐寿。”
这个故事,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故事中300余岁的女子可能是虚构的,无法考证。但枸杞子健身延年、
抗衰老的作用,后人曾有过许多详细的论述。
《本草经疏》认为:“枸杞子,润而滋补……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
益之要药。”《食疗本草》则明确指出,本品有“坚筋耐老”的作用。
据现代医学科验证,枸杞子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亚油酸、B1谷甾醇等成分。
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枸杞子有降低血脂、降低血压、抗脂肪肝、保护肝脏、兴奋呼吸、扩张血管等作
用。值得重视的是,枸杞子能促进乳酸杆菌生长,而乳酸杆菌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助消化、健身、益寿之品。
从上述研究看出,《太平圣惠方》关于枸杞子的抗衰老作用,可说是“奇中有理”。枸杞子虽然并不可能使人
寿至三百余岁那么“奇”,但将本品当作一种健身延年药,确实有一些科学道理。
“牵牛子”的由来
牵牛子,又叫黑白丑,是常用的中药。它性温,味苦辛,有泻水下气、杀虫的作用。为治疗水肿痰瘀之
要药,并且有很好的除臌胀作用。它药名的由来,还有个十分动听的故事呢。
从前,河北晋州李庄有个小伙子叫李虎,身体长得很结实,力气也很大,却不知什么原因,得了臌胀病,
虽多次请医生诊治,但总是不见好转。他夫人十分着急,最后请来山西潞州府一个老郎中,来给李虎看病。
老郎中看后开了个药方:“用野喇叭花籽煎汤服用。”
李虎夫人从来没听过这种药,只好再次登门,把情况告诉老郎中。
老郎中听后说:“在我的山西潞州府老家门口就有这种野花,它的花籽就是此药。可以派人到我家取来。”
李虎夫人赶忙去山西,取来野喇叭花籽。煎汤给李虎吃了几剂,果然见效,没有一个月李虎就痊愈了。为
了感谢老郎中救命之恩,李虎牵来了一头牛,来到老郎中家,千恩万谢,要把牛送给老郎中,并问:“老先
生,您给我治病吃的是一种什么药呀?”老郎中一时难于回答。原来,这种野喇叭花还没名字呢。现在李虎
问起,老郎中就想:这种花籽能治好不治之症,力能牵牛,今日病人又牵牛上门,不如就叫“牵牛花”吧!说
罢指着门口野喇叭花说:“它叫牵牛花,给你吃的是牵牛花籽,正好你也牵着牛哩。”从此,野喇叭花就有
了“牵牛花”这个名字。
白芨的由来
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
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
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
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
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
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
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
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
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
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
挽救了性命。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
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
枸杞的传说
民间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
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
嗬嗬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
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
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
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
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书生听了这番
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这虽然是神话传说的故事,但枸
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
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果能补虚生精,用来入药或泡茶、泡酒、炖汤,如能经常饮用,便可强身健体。枸
杞的叶、花、根也是上等的美食补品。据《新本草备要》记载,枸杞的苗叶叫“天精草”,花叫“长生草”,
果叫“仙地果”,根叫“地骨皮”,均有滋补强身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含有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
素A、B1、B2、C和钙、磷、铁等。具有增加白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新生的药理作用,还可降血压、降
血糖、血脂。
枸杞苗、叶入馔多在北方,吃法很多。如将烧好的黄鱼与大火快烧的枸杞苗配在一起食用。枸杞苗还能与
千张丝或香干放在一起凉拌,或者用来炒肉、汆汤、煮菜肉粥等。
升麻的传说
升麻,是中医治疗子宫脱垂、脱肛的要药。它性味甘辛、微寒,有发表透疹解毒、升阳举陷之功效。说起
升麻药名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
从前,有一户姓赵的人家,爹在外做小买卖,娘在内持家,女儿青梅帮助别人家洗点衣服补贴家用。日子
虽然清苦,倒也和和美美。不料青梅娘得了子宫脱垂病,没几天竟卧床不起,不能进食,面色苍白。青梅
父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郎中治疗,几剂药下去没见好转,看来青梅娘快要不行了。
一天,青梅对双眉紧锁的爹说:“爹,发愁也没有用,这样吧,我们贴个告示,谁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给
他。”青梅爹十分吃惊:“女儿呀,婚姻大事岂能儿戏!”青梅劝道:“家中穷苦,我们没有钱给娘治病。娘劳
苦一生,我们可不能让她就这么走了。我已经决定了,不论富贵贫贱,残老鳏丑,只要能治好娘的病,我
就嫁给他。”青梅爹看看女儿,想想日子一贫如洗,只得同意了,于是贴出了治病招亲的告示。晚上,青梅
梦见了一位老神仙对她说:“青梅呀,你救母的一片孝心感动了上苍。玉帝派我告诉你一句话:„竹马到来
日,洞房花烛时。‟切记切记!”青梅醒来后百思不解其意。
说来也巧,有一个穷苦的青年,父母双亡,以采药为生。一天晚上,他也梦见一位老神仙对自己说:“牢记
„竹马送来日,洞房花烛时‟,快上山挖仙药,能成就好姻缘。”第二天,他就听说了青梅家治病招亲的事儿。
于是,他立刻背上药篓去找老人们曾说过能治疗子宫脱垂病的“竹马”。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一
片野草下发现了跟传说吻合的棕黑色的“竹马”,急忙挖出来,给青梅家送去。青梅娘喝了几天用“竹马”熬
的药后,病渐渐地好了起来。青梅和那位青年成了亲,一家人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生活。人们由此知道了“竹
马”的神奇功效,一传十,十传百,天长日久,“竹马”被传成了“升麻”,于是就作为一味中药名传了下来。
“刮骨疗毒”话乌头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华佗检
视后,发现系乌头箭毒所致,需行刮骨治疗。于是征得关公同意施行手术。当时未做麻醉,关公饮了几杯
酒,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见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
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刮去骨上之毒,敷上疮药,进行缝合。术后关公即觉右臂
伸舒自如。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那么,乌头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实,有毒的乌头也是一味中药,因其主根呈圆锥状,
似乌鸦之头,故名乌头。本品有猛毒,古代作为箭毒,涂在箭头上射人猎兽,中箭即倒。乌头分川乌和草
乌,前者为栽培而得,后者为野生,故后者之毒甚于前者。
其实,毒箭猎兽、伤人,致猎物倒地,战将落马,并非骨肉之痛,而是因为毒物袭击了心脏和神经系统。
现代研究证明,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迷走神经兴奋,能直接作用
于心肌,造成心律失常。由此可以推测,关公中箭落马,右臂之伤痛非主要原因,是短暂的心律失常而不
能稳坐战骑之故。
乌头虽然有毒,然而只要炮制得法和用量适宜,能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有祛风散寒的功效,因此常为医
家所遣用。
莫徭用艾叶救大象
古时有个叫莫徭的人,见一头老象卧在芦苇丛旁,痛苦地呻吟着。老象一见莫徭,便举起前脚,那脚上
扎着一个尖锐的竹钉。莫徭急忙走到老象身旁,用力将竹钉拔出,鲜血随即涌出。旁边的小象拔起一把
艾叶,举向莫徭。莫徭将艾叶塞在老象的伤口上,不多时血便止住了,老象竟能站起来走动了。
后来老象常带小象为莫徭耕田犁地,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此懂得了这普普通通的艾叶是一种天赐良药。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中医学认为艾叶性味苦、辛、温,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用。
艾叶在临床上多用于内科、妇科等疾病。取干艾叶洗净,切碎,煎煮,内服,可治慢性气管炎、肺结核。
经治者大多咳嗽减轻,痰量显著减少,肺部杂音减少或消失。将干艾叶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于间日疟
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用2天,大多数人的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血内疟原虫可转阴。艾叶煎服,还可治疗
上腹部冷痛、急性菌痢。艾叶与侧柏叶、干姜同用,治吐血不止,面色苍黄,脉虚数。艾叶配伍阿胶、蒲
黄等,治崩漏。用艾叶煎汤,去渣,放入鸡蛋同煮,吃蛋喝汤,治妇女白带。
采鲜艾叶擦拭患处,每日数次,治寻常疣,疗效颇佳。将艾叶捣细,点燃熏灸皮肤,能使热气内注筋骨,
故艾叶为制作艾条的主要原料。用艾条熏灸患处,治疗钩蚴皮炎,止痒效果十分明显。此外,以艾叶熏灸,
对多种致病细菌、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可用于室内消毒。
马勃的由来
一年夏天,马勃和几个孩子到荒山割草。有个孩子不小心,腿肚子被树枝划破了,鲜血直流。那孩子疼得
直哭,别的孩子也吓慌了。马勃却说:"别哭,你把伤口按住,等我给你治。"他在山坡上东转西转,找到
一个灰褐色的包样东西。马勃把灰包往那孩子的伤口上一按,然后用布条扎紧,便把他背回了家。
过了三天,那孩子揭开一看,伤口没化脓,而且还长出新鲜的嫩肉;再过两天,伤口全好了。
人们问马勃:"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那东西止血?""你们看,"马勃卷起库腿,露出一道伤疤,"这就是大
灰包治好的。""谁教你的?""我自己。"马勃说:"有一回在山上砍柴,一没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
疼得直冒汗。正在这时我看见身边有个大灰包,急忙用它按住伤口,当时就止住了血,过了几天,伤口就
长好了。以后,不管手划破了,还是脸碰了皮儿,我都去找大灰包来治。"
从此以后,人们就传开了,凡是有外伤的就找马勃;找不到马勃,就到山上找大灰包。日子一久,"马勃"
便成了大灰包的名字。说了半天大灰包到底是个啥呢?原来它是马勃科马勃菌的子实体,幼嫩的时候是球
形的,成熟后干燥化为灰褐色的灰包。人们渐渐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还能清利咽喉、散瘀消肿。由于
它的用途越来越多,后来就成了一味有名中药。
中药薏苡与成语典故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
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
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
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
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
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第一
位。薏苡仁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阑尾炎、关节炎、脚气病乃至肿
瘤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
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叶可代替绿茶,并有利尿作用。
薏苡还有养颜和美容功效,对年轻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疗效。用法为:成人每天用带壳的薏苡
仁50克,洗净后加入两杯半水,煮熬到水减至一半时即可服用。一般服一个月。此种薏苡仁汤还对皮肤粗
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华佗夫人发现白芍
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但每味药
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华佗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
得平平常常,似乎没有什么药性。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人影,只见那
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哭的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
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看书去了。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将
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
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独这株芍药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华佗听罢笑道:“我尝尽了
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尝过了它的叶、
茎、花,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
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知道他确实委屈了芍药。
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的试验,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
老秀才与决明子
从前,有个老秀才,还不到六十岁就得了眼病,看东西看不清,走路拄拐杖,人们都叫他“瞎秀才”。
有一天,一个南方药商从他前过,见门前有几颗野草,就问这个草苗卖不卖?老秀才反过来问:“你给多
少钱?”药商说:“你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老秀才心想:这几颗草还挺值钱,就说:“俺不卖”。药商见
他不卖就走了。
过了两日,南方药商又来了,还是要买那几颗草。这时瞎秀才门前的草已经长到三尺多高,茎上已经满了
金黄色花,老秀才见药商又来买,觉得这草一定有价值,要不然他为何老要买?老秀才还是舍不得卖。
秋天,这几颗野草结了菱形、灰绿色有光亮的草籽。老秀才一闻草籽味挺香,觉得准是好药,就抓了一小
把,每天用它泡水喝,日子一长,眼病好了,走路也不拄拐杖了。又过了一个月,药商第三次来买野草。
见没了野草,问老秀才:“野草你卖了?”“没有”,老秀才就把野草籽能治眼病的事说了一遍。药商听后说:
“这草籽是良药,要不我三次来买。它叫„决明子‟,又叫„草决明‟,能治各种眼病,长服能明目。”以后,老
秀才因为常饮决明子泡的茶,一直到八十多岁还眼明体健,曾吟诗一首:“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
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长年饮决明。”
灵虫感德药流传—白花蛇草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
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
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
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
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
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
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
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
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
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
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
250克,煮沸3~5分钟,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
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
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白花蛇草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实乃“清热解毒”之良药。
罗汉果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
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
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
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
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
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顷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
在他裸露着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他
孤身影只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
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
香味。奇怪,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青
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
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自已被马蜂蜇伤的红肿热
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
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
多久,伤处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蜇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
母亲当水果吃。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
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
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
神奇功效,他们采摘很多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
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穷人。
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至此地,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
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
上山采摘,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味甘、凉,
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
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巧得“仙药”疗漆疮
早年,传说有一个油漆师傅,心灵手巧,技艺超人,不但漆的家什又均匀又亮,还能描龙画凤哩!可漆匠偏
偏怕油漆,常年害漆疮。先是面孔像喝醉酒一样红通通的,后来全身皮肤发痒,多搔几下就起泡,流疮水,
怪难受的。他请过医,吃过药,那些郎中开出的方剂无非是解毒去湿,药吃了无数也没见起效。
一天中午,他喝了酒,兴冲冲地下海泅水。泅呀泅的,泅得远了,忽然腿抽筋了。一慌张没换过气来,挣
扎几下就沉底了。油漆师傅这一沉呀,就好比秤砣落水,一落落到龙宫前,被虾兵拖去见龙王。龙王一问,
知道他是漆匠,高兴得捋着龙须直笑。原来,龙王新近盖了一座宫殿,正愁少个描龙画凤的高手,这下可
好,现成的漆匠送到眼前来啦!龙王笑着说:“你这身漆疮我替你治好,不过,你可要拿出本事,把我的新
殿漆得漂漂亮亮才行!”龙王拿出个小瓶子,倒转瓶口拍了三下,往油漆师傅身上一抹。嗬,漆匠满身的漆
疮纷纷结疤脱落,连一丝痕迹也没有留下,好得又快又利索。
漆匠看看自己的漆疮治好了,那个高兴呵,便使出全身的本领不分日夜油漆新宫殿。才一个月工夫,把一
座新宫殿漆得金光闪闪,亮堂堂。龙王看着高兴,让漆匠任选宝库里珠宝算是工钱。结果油漆师傅对龙王
说道:“人间患漆疮的人不少,没什么药可治,你真的要给我什么,就把那瓶治漆疮的药给我吧。”龙王说:
他兴冲冲往家走,经过一条小溪边,坐下歇歇气。他摸出宝瓶,越看越喜爱,暗想:“这小瓶里不知装的是
什么宝?”一时好奇心起,就倒转瓶子拍了三下。这一拍呀,把群小蟹倒出来了。这些小蟹刚落到溪边,见
水就变大,乱乱纷纷地向溪边石头缝里爬去。油漆师傅急了,丢下瓶子连忙去抓蟹。他忙手忙脚摸了大半
天,才捉回两只。再回头找瓶子,那瓶子也不见了。他懊悔万分,只好把一丝希望放在捉回的蟹上。回家
后,他把蟹捣了,给患漆疮的人敷上,没两天,竟然治愈了。油师傅这才转忧为喜,把这味药传了出来。
据说,蟹原本是长在海里的,油漆师傅翻倒了宝瓶,把蟹拍到了河溪石缝里,才开始有了淡水蟹。淡水蟹
和海蟹一样,捣碎了外敷,都能治漆疮。
峻猛“将军”说大黄
大黄是老牌泻下类中药,因其药性峻利,能推陈致新,好比国家能平定祸乱,安内攘外的一员虎将,故有“将
军”之名号。传说大黄最早叫“黄根”,它之所以改名缘于一段故事。
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上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广誉为“五
黄先生”。那时,每到春三月时,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一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
马峻一家妻儿三口对他百般善待,久之他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谁知人有旦夕之祸。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光棍爷儿俩伤心地住山
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精力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
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也偶尔学着为人
治病。
哪料后来又生祸端。有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
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丢命,胎儿却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
县官立命扭来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来跪在堂前,恳求县官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
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更是羞愧,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官倒对两人的情谊十分敬佩,想了想这五
黄先生素有声名,那孕妇素体羸弱,孕期也短,就责罚两人给孕妇家些银两,把他们放了。不过县官最后
对郎中说:“你那五黄药的„黄根‟既然比其他四样药厉害,应该改个名儿,免得日后混淆再惹祸。”郎中深深
点头,回家便把黄根改叫“大黄”,以利区别。这名字于是就传开了。
龙眼的传说
龙眼是我国南方名贵特产,营养丰富,果肉含维生素C、维生素K、粗蛋白以及无机盐类等人体所必需
的营养物质。以龙眼鲜果烘焙成桂圆干,具有补心益牌、养血安神之功效,可治疗病后虚弱、贫血痿黄、
产后血亏等症。但患有外感实邪、痰饮胀满者勿食龙眼肉,孕妇也要忌服,容易引起流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
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
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
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
夜笙箫三天方罢。
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
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
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
“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
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
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
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
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
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
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
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
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
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
祉的好官员。
橄榄的传说
橄榄系橄榄科常绿乔木,北方称其子为“青果”,南国名之“橄榄”。中国是橄榄的故乡,其产量居世界之
首。
相传有一位老中医,医术相当高明。一天,有个叫黄三的人来看病,他说:“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求医,
吾黄胖、懒惰、贫寒,望能妙手医治”。老中医暗忖,此“三病”之根在于懒惰,须先将其由懒惰变得勤劳。
便告诉他:“从明天开始,你每日早晨去荣馆饮橄榄茶,然后拾起橄榄核,回家种植于房前屋后,常浇水护
苗,待其成林结果,再来找我”。
黄三遵嘱照办,细心护林。几年过去了,橄榄由苗而树,由树而林,由林而果,黄三终于变得勤快起来了,
人也长得壮壮实实。可是他仍然很穷。便去找老中医。老中医笑曰:“你已没了黄胖、懒惰之症了,你且回
去,从明天开始,我叫你不再贫穷”。
次日,果然有不少人前来向黄三买橄榄,从此,陆续不断,黄三也就不再贫穷了。原来,老中医开处方时
需要橄榄作药引,而这一带没有出产,便想出这个给黄三种治病的办法。人们都叹服老中医的高明。
橄榄,又名青榄、青果、青子,为橄榄科植物艺榄的果实,主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等地。青
果成熟于冬季,为冬春季节稀有应市果品。果实为硬壳肉果,呈纺锤形,不论成熟与否,都呈青色,初食
略有酸涩苦感,久嚼后味转清甜,满口生津,余味无穷。经蜜渍后香甜无比,风味宜人,是茶余饭后的食
用佳品。除供鲜食外,它还可加工成五香橄榄、丁香橄榄、甘草橄榄等。
中医认为,橄榄味甘酸,性平,入脾、胃、肺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烦醒酒、化刺除
鲠之功,适用于咽喉肿痛、烦渴、咳嗽痰血、鱼骨鲠喉等。《日华子本草》言其“开胃、下气、止泻。”《本
草纲目》言其“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疼,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蟹毒”。《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喉火
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橄榄营养丰富,果肉内含蛋白
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10倍,梨、
桃的5倍,含钙量也很高,且易被人体吸收,尤适用于妇女、儿童食用。冬春季节,每日嚼食2~3枚鲜橄
榄,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故民间有“冬春橄榄赛人参”之誉。
药话丹参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
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
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
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
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
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
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
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
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
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沈正蓉/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常章富点评:上述故事读后着实感人。故事中所说的“丹参”,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
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淤、血热、血淤兼热或
血热兼淤所致的各种病证,尤为妇科、内科及外伤科证属血淤兼热者所常用。按故事所说,阿明的母亲所
患的崩漏病证,大概也是血淤兼热所致,故服用本品收效。当今,该药又被制成注射剂、滴丸等,用于心
脑血管等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为何“李子树下埋死人”
似乎老一辈儿的人都会熟背这样一句顺口溜:“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想起这句顺口溜,
只因正值大量水果集中上市的夏季,而每每路过这些诱人的水果摊铺,便不由得勾起了记者记忆中从孩
童时起就未了的心结:为何会“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记者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教授张湖德求证得知,桃、杏、李,既为夏季时令鲜果,又为药食同源
的中药。
说“桃养人”,并将其唤作“寿桃”,是因为桃的益处众人皆知:桃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功
效,尤其适用于气血两亏、面黄肌瘦、心悸气短、便秘、闭经、淤血肿痛等症状的人多食。
与“桃养人”相反,说“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过食杏、李有害”的观点。从中医
养生观点认为,杏和李子均不可多吃。中医认为,杏肉味酸、性热,有小毒。过食会伤及筋骨、勾发老病,
甚至会落眉脱发、影响视力,若产、孕妇及孩童过食还极易长疮生疖。同时,由于鲜杏酸性较强,过食不
仅容易激增胃里的酸液伤胃引起胃病,还易腐蚀牙齿诱发龋齿。不仅食杏肉伤人,爱食鲜杏仁的朋友也要
提高警惕:因鲜杏仁有苦、甜之分,而苦杏仁中因含有一种有毒物质“氢氰酸”,生食过量便会中毒,甚至
死亡。目前,经向多位专家请教,虽未找到“李子致人死”的确凿理论,但张教授指出,由于李子性温,过
食可引起脑涨虚热,如心烦发热、潮热多汗等症状。尤其食李子切记不可与雀肉、蜂蜜同食,反之则可损
人五脏,严重者同样可致人死亡。由此可见,民间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如何避免上述不良症状的发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陆广莘向记者指出,“李子不沉水者有毒”,若不慎
购有发涩、发苦,属于还未成熟的李子,则不可进食。而对于过食伤人较大的杏,每食3~5枚视为适宜。
同时,因“杏仁得火凉”,即经过
火炒或水煎后,有毒物质才可祛除,方适宜进食。对于爱吃杏的朋友来说,除了管好贪吃的嘴,多食经加
工而成的杏脯、杏干等,则为上策。
明成皇后吃野山参流产
编者按:眼下正在热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第20集有这样的剧情:当明成皇后再次怀孕后,
皇帝和太后都提醒皇后要格外小心,不要再吃山参。因为有人传言,当年皇后就是吃了大院君送的山参
流产的。看过这集电视剧后,有的观众打来电话问:山参是什么药?孕妇能否服山参?它真的能导致明
成皇后流产吗?我们约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常章富教授对此问题作了
解答。
山参,是野山参的简称。它是人参的野生者,因其生长年代久远,故认为它品质最好、药效最佳。人参是
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其既为中药就不能随便乱用,服用时就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中医认为,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功能补气生津、增智安神,能主治体虚欲脱、脾虚食少、肺虚喘咳、
津伤口渴、消渴、惊悸失眠、阳痿及宫冷不孕等症。其药力颇强,虽被称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但却以
气虚津伤重症,或体虚羸瘦证属阳虚有寒,或阳虚不育者用之为宜,而内热火炽、湿热内蕴、痰浊壅盛、
血热出血及邪实正不虚者则不宜。
对于孕妇也一样,倘若孕妇体虚羸瘦,胎儿发育不良,或有适合选择人参的其他适应病证,那就可以服用
人参,服后不但不会对母体与胎儿造成损伤,反而能强健母体与胎儿。倘若孕妇体质健康,或虽患病却不
是人参的适应证,服用人参后即可损伤母体与胎儿,引发口鼻出血、咽肿口疮、烦躁惊狂、胎动不安,甚
至流产等不良反应。更何况中医认为,孕妇常易怀胎蕴热,服药宜凉不宜热。由此可知,电视剧中关于明
成皇后因服山参而导致流产的传言,不是绝对不可能的,很有可能是明成皇后在无服用人参适应病证的情
况下,错误地服用了大院君送的山参,遂致胎热胎动而流产。
此外,孕妇在必须服用人参时,一定要请有经验的中医师作指导,切勿自行服用,以免因辨别病证失准而
导致不良反应。常言说:“药补不如食补”,妇女在怀孕期间,只要调理好一日三餐,自己的身体及腹中的
宝宝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既不用服食什么营养品,更不必听信虚说妄言,再去服用什么补药。
夫君不返妻心焦 泪干血凝相思子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
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
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
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相思子(红豆)为豆科缠绕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种子。现代药理研究,相思子含相思子毒蛋白、相思子
碱等。动物试验表明,相思子毒蛋白做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完全抑制作用;在体外对艾氏腹水
癌及吉田腹水肝癌的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癌细胞的DNA的生物合成有中等程度的抑制
作用。相思子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
作用。味辛苦、性平、有小毒的相思子一般不内服,必要时须控制其用量。相思子应与味甘酸、性平、无
毒的赤小豆鉴别,赤小豆利水消肿退黄,滋肝补肾,千万不可以有毒的红豆误做赤小豆过量服用,将导致
不良后果。
功在橘皮
《泊宅编》记载: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逐冷,有特殊功效。其他药物多以新鲜为珍贵,唯有橘皮以陈年
者为货。橘皮品种又以洞庭一带所产为最佳。
作者的舅舅莫强中做江西半城县令时,突然得了消化系统的病症,凡食毕,便立即感到胸闷,十分难
受,用方百余帖,病情依旧。偶得一同族的偏方,称合橘红汤,煎来早晚饮服,数帖之后,吃饭有了味道。
一日莫强中坐堂视事,操笔批阅文件,顿觉有一物坠入腹中。感觉十分明显。莫强中大惊,汗如雨下,小
吏扶其归后宅休养。须臾间,腹疼便急,解下数块坚硬如铁弹丸的东西,腥臭不可闻。从此,莫强中胸部
渐渐宽舒。原来他解下的是脾胃冷积之物。询问作者是何药起了作用,作者说:“……阿舅,你病有十年多
了,药饵吃下百余帖;,论品类也有数百种,而治疗胸闷之症,橘皮有特效,那是今古籍中记载过的。”
古方之一是二贤散,力“川橘红(陈皮)四两,炙甘草一两,一君一臣,煎制而成。
另有一方是将一斤橘子去瓤,盐、甘草各四两,加水五碗,用慢火煮干,焙烤保存,捣碎为末服用。
以上两方剂宽膈、降气、消痰,功效显著,比医家用半夏、南星、枳实、茯苓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甘草”原从“干草”来
中医认为,甘草无论生用炙用,均能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治各种咳喘及用于缓和药性峻猛药物的毒烈
之性等。说起来,甘草的使用还有一段来历呢。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
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
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
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
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
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
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
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杜仲与骑白鹤的老人
传说在陕西华山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儿子李厚孝,为人忠厚老实。一天,六旬老母突
然患病,卧床不起。李厚孝请医生诊治,服药数帖后,老母之病不见好转,李厚孝心急如焚。医生告诉
他,华山山崖上长着一种灵芝草,只要采回去,老母的病就有救。厚孝立即背上药篓,拿着锄头,往华
山攀去。
华山,峭壁如削,高耸入云。为给老母治病,厚孝哪管山路奇险,攀岩越堑,终于采到了灵芝宝草,
那喜悦的心情,难以表述,可是下峭壁时,一不小心扭伤了腰,手一哆嗦,咕碌碌摔下山去。不知过了多
长时间,厚孝慢慢苏醒过来,摸摸宝草还在,心里就放心了,可是想爬却爬不起来,腰腿疼得钻心,只好
咬着牙爬到一棵大树下,倚靠在树干歇息。
天很快黑了下来,朦胧间忽听到了鹤叫,睁眼一看,面前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厚孝挣扎着喊道:“老
爷爷帮帮我,我得赶回家救老娘……”老者慈祥地笑着回答:“孩子,腰伤得不轻啊,莫动,待我给你医来。”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葫芦,伸手从树上剥了一块树皮,树皮折断处,剥出细丝,塞进葫芦摇了三摇,树
皮立刻化成水,老者给厚孝服下,不一会厚孝的腰就不疼了。老者哈哈大笑扶起厚孝说:“孩子,快回家吧,
老母还等着用药呢!”厚孝握着老人的手,千恩万谢,定要老人留下姓名。老者指着大树吟曰:“此木土里
长,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须把名扬!”说完,骑上白鹤,飘然而去。
厚孝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并不解诗中何意,立即回家,将灵芝给老母吃下,药到病除。
几天后,厚孝又来到了那棵树下,只见树上长满了椭圆状有锯齿的绿叶,树粗且直,李厚孝认得这叫
杜仲树。厚孝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口中喃喃念着老者留下的那四句诗……啊!这不是“杜仲”二字吗?此木
土里长,“木”旁放一“土”是“杜”,人中亦平常,“人中”是“仲”,莫非杜仲树能治腰伤?厚孝十分惊奇,剥下
一块树皮带回家中,正碰到有个村民扭伤了腰,厚孝把树皮煎了,病人服下,果然有效。
杜仲,以树皮入药,性温,味甘,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脊酸痛,足膝痿弱等症。
白芷止痛又美容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
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
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
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白芷,又名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
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
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
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克,苏梗
30克,薄荷30克,苍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
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小儿慢性肠炎,可取白芷、干姜各5克,葱头1个,与适量蜂蜜共
捣为糊状敷贴脐部。痔疮患者可取白芷60克,紫草15克,苦参30克,滑石30克,黄柏30克,水煎熏洗,
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
白芷研末调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如牙痛时可取白芷100克,冰片2克,浸泡于75%的医用酒精中,
加盖密封10天左右,用干棉球蘸药液置疼痛处,即可止痛,且无毒副作用。跟骨骨刺患者可先洗净足部,
取白芷散(由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组成)适量,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患处,面积约1
元硬币大小,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1~2天肿痛即可减轻。
《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可与白僵蚕、白附
子、菟丝子等共研细末调制成面膜敷面,可收到柔面增白之效。用白芷、玉竹、川芎、防风等研成细粉,
用食醋调成稀膏,可治疗黄褐斑。
以毒攻毒-蜈蚣战毒蛇
蛇药研究专家季德胜先生一次被花蛇在手臂上咬了一口,咬处的皮肤突然肿起,剧痛不止,随即变黑坏
死。他赶忙服下自己配制的蛇药,但却未能有效地控制中毒症状,很快陷入了半昏迷状态。气若游丝的
季德胜好不容易睁开双眼对人说:“快给我捉5条蜈蚣来。”结果5条蜈蚣下肚,病情仍未好转。情急之
下,他连吃15条蜈蚣,终于化险为夷。从此蜈蚣也就成为季德胜蛇药的主要成分。
中医学认为,蜈蚣性味辛、温,入肝经,有解蛇毒、疮毒及止痉挛的作用。蜈蚣解毒功效显著。早在
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明确指出,蜈蚣“主啖诸蛇虫鱼毒”。将蜈蚣研为细末,每次服2~3克,
1天4次,治蛇咬伤,并以消毒粗针穿刺咬伤肿胀部位,引流排毒,可使肿胀逐渐消退而痊愈。用蜈蚣加
盐浸油,取油擦小儿秃疮,疗效颇佳。以蜈蚣加茶叶同敷患处,可治瘰疬。
蜈蚣的抗癌作用也比较明显。据近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一噎膈患者,
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方悟蜈蚣有神奇的疗效。中医学所谓的
噎膈,即为西医的胃癌。人们受此启发,将蜈蚣晒干研末,每天服2~3条,用治食道癌、乳腺癌、皮肤癌、
鼻咽癌、结肠癌、宫颈癌、肝癌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薏苡明珠”成语源自中药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
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
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
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
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
第一位。薏苡仁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阑尾炎、关节炎、脚气病乃
至肿瘤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
的作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叶可代替绿茶,并有利尿作用。
薏苡还有养颜和美容功效,对年轻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疗效。用法为:成人每天用带壳的
薏苡仁50克,洗净后加入两杯半水,煮熬到水减至一半时即可服用。一般服一个月。此种薏苡仁汤还对皮
肤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柴胡治寒热病的由来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有关柴胡的发现以及治疗寒热病的故事,原来是如此动人!
据传,在古代有一个胡进士,家里雇佣了一个叫郑阿三的长工,一天,郑阿三病了。只见他时而高
热不退,时而寒冷颤抖不已。胡进士怕阿三的病传染给家人,叫他带上工钱火速远离这个村寨。郑阿三离
开胡家,一路向东边走去。走到一片茫茫水湖边,只觉得天旋地转,倒在草丛中动弹不得了。郑阿三醒后
感到口渴就喝湖水,饥饿无法忍受就口嚼草叶、草根充饥,说也奇怪,十天半月过去了,郑阿三的寒热病
竟神奇的不药而愈。
康复了的阿三,又回到胡家。此时,胡家少爷正患着与阿三同样的病,众医诊治,仍无良策,寒热交
加难以控制。胡进士见到阿三,十分惊奇地询问,是何方神医神药把你的病治好的?阿三慢慢把经过叙述
了一遍,胡进士就命阿三去湖边采回救命的“神草”来给少爷治病。
推荐阅读:看看大长今 聊聊中医药 牡丹四大传说比拼
阿三再次来到逃命的湖边,见到长势茂盛似如细竹叶的草就抡了一大包带回去。不几日,胡少爷吃过
草药寒热病也同样痊愈了。这时郑阿三名声大起,人们叫他“郑草药”求他草药的也不少。原来湖边的这种
草附近村民用来当柴烧,人们为了纪念此草治疗胡少爷有功,干脆取名为“柴胡”。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或全草。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性味甘、辛。功能和
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汉张仲
景的《伤寒论》中就有重点介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寒热往来之少阳症。柴胡同时又是治疗疟疾之要药,
有清热、和解、截疟的功能。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认为:柴胡主含皂甙、挥发油、脂肪油、柴胡醇、侧金盏花醇、β—谷甾醇、芸香甙
等物质。有利胆、抗脂肪肝和抗损伤作用;皂甙有镇静、镇痛、镇咳、降压作用;柴胡煎剂有解热、抑郁
疟原虫生长发育,进而消灭的作用。
郑阿三用野草充饥发现了可以治疗寒热病的柴胡,可见人类是在劳动生产、生活中逐渐认识和发现了
药物。
一味黄土救太子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
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
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
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
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
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
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
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曾有一老妪传我一单方,主治跌打磕碰后瘀血青肿不散。经实验颇效,今写出望试用。
取留种的老茄子(黄色长形为佳),用手撕成食指粗细条状(勿犯铁器)。用瓦片或旧缸碴焙干(皮、
肉、籽具全),研为细末。于临睡前用黄酒冲服15克,取微醉为度。一般1-3日消退。
邻人李老六,三天前撵牛,小腿磕于石桩上。归家后疼肿青紫,自抹红花油,不见肿消。一日过余家,
闲谈此事。偶记起这个方法,告其用法。老李用后,第二天肿就消了。平常食物,竟有如此奇效。实在耐
人寻味!
抓药的传说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
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
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
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
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
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
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
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
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
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
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
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
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牛黄又名丑宝的缘由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渤海一带行医(今河北任丘)。一日,他正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准备
研末为一位名叫阳文的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扁鹊问其究竟,原来是阳文家
中养的一头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来日见消瘦,以致不能耕作,故阳文的儿子阳宝请人把牛宰杀
了。谁知,阳宝发现牛胆里有块石,扁鹊对此颇感兴趣,嘱阳宝把石头留下,以便进一步研究。阳宝笑了:
“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黄牛之病源于结石,这结石乃病根也,哪能治病?”扁鹊一时也答不出来,随手把
结石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一起。
正在这时,阳文的病又发作起来,扁鹊赶到,只见阳文双眼上翻,喉中碌碌痰鸣,肢冷气急,十分危
急。他一边扎针一边叮嘱阳宝:“快!去我家桌上把礞石盒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来药,扁鹊也未细察,
很快研为细末,取用5分给阳文灌下,不一会,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神志清楚。扁鹊回到自己的
屋里,发现青礞石还在桌上,而牛结石不见了,忙问家人:“何人动了牛结石?”回答是:“刚才阳宝过来取
药,说是您吩咐的呀!”这个偶然的差错却给扁鹊带来了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豁痰定惊的作用?”于是,
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将阳文的中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使用。三天后,阳天病势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
住了抽搐,而且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几下,喜得阳文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的公子吧。”
于是将阳宝错拿牛结石代礞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
肝熄风之效。”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扁鹊思索片刻:“此结石生子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
可称它为„牛黄‟”。然后又进一步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因此,当你拿到一些老医生开的药“丑宝”时,就知道是“牛黄”了.
夏令清暑利湿药——六一散
“六一散”,在琳琅满目的中成药里要算是最简单的品种了。一是它的处方简单,是由滑石6份和甘草1
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l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
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在公元1147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
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谁知,未出三天,韩企先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
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近百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
减,便在城门悬榜求医。
当时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药品,见了榜文,一则他初出茅庐,不知深浅;二则自认为对此病颇有把
握:三则早闻韩企先博通经文典章,能仿宋律制定皇统新律,所以刘完素很想见见这位贤相。因此他揭了
榜,入王府为韩企先诊治。经过按脉察色后问道:“可有身热、心烦、口渴、头晕、少气、多汗之症?”韩
闭眼而微微点头。
“当有恶心泄泻,胸闷纳呆,倦怠身重。”刘完素言道。“对,对。”韩企先说,这时睁眼打量了一下刘完素
的模样。
“此乃暑湿也,治暑不治湿,医之过也!”“暑湿?”太医忍不住说:“吾等岂不知暑湿之理?”刘完素说:“你
们治暑祛湿,泻热不养阴,尤其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定然不敢使用寒凉之剂,故洽而无效。”
韩企先挺起身子,睁大眼睛问:“你有何方?”刘完素思索有顷举笔处方:滑石、甘草,共研细末。一旁韩
夫人问:“此为何方?”刘指着方中“滑石六两,甘草一两”,脱口而出:“六一散”。他解释道:“滑石能解肌
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
“如何服法?”“每用三钱,和白蜜少许,冷开水或灯心汤调服,三日见效。”
韩企先见他说得有理,就照方服了三贴,果然小便通而泄泻止,不禁感慨万分。韩企先找来刘完素,请他
弃医从政,但刘却只要求赐医书若干。此后仍然用心攻读,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也颔首称赞“六一散”。因此六一散被誉为“凡人之仙药”。
“六一散”的使用,一般每服9克(三钱),以凉开水调服效果最好。决定使用“六一散”的关键,应为小便
赤黄短涩之症,如若小便清而长(无色而量多易排出)则不宜用。
此外,“六一散”的加减亦很灵活。若兼有心烦不安较著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有
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散”;若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可用
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良方。民间还有一种用法
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预防湿疹,可谓价廉而疗效显著。
叶天士妙用莱菔子
清朝年间,苏州府有位姓杨的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多岁,仍然沉溺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
有一次,这个杨公子为了嫖妓,偷着花了家里一千两银子,被父亲发觉后挨了一顿责骂。他本来就身体
虚弱,精神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一开始像是伤寒,后来渐渐地神志昏迷,卧床不起。其父请来一位医生,
诊视之后,认为是纯虚之证,只有大补一法,每日用人参三钱。
谁知愈补痰火愈结,最后竟身强如尸,皮下还大大小小地生了上千个痰核。家里人都以为他不行了,已开
始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
这时,有一位邻居对其父说:“叶天士是当今名医,住处离这儿也不算远,何不请他来看看,或许还有一线
希望。”其父一听,心想也对,反正死马当着活马治,于是立即派人去请。
叶天士诊视之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那些围在四周的亲属都吃了一惊,顿时止住哭声,朝他观望。
叶天士说道:“你们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都以为病人无救了是不是?你们拿来大板,重打他几十下,他都
死不了。”
其父一听叶天士出言不逊,大不以为然,当即对他说:“我这个儿子自得病后,光吃人参就花了一千两银子。
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两银子作谢酬。”
叶天士摇摇头,说道:“这样一大笔银子,能让别人动心,对我却动不了心。再说,我自从行医以来,还没
有收受过这么丰厚的诊金,咱们还是先治病人要紧。”说罢,便开了一张方子,上面都是些清火安神之类的
普通药。然后,又留下些自带的药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药之后,三天就能讲话了,五天便坐了起来,一个月便行动自如了。
其时,正值杨家花园里的牡丹花盛开,全家人会同亲友饮酒赏花,以庆贺公子病体的康复。叶天士此时刚
好出诊路过此处,顺便来看看杨公子病本恢复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谢之辞。
叶天士杯酒下肚后,对其父说道:“令郎服了一千两银子的人参差点儿送了命,吃了我带的那种药末转危为
安,少说也得把药的本钱还给我吧!”
其父连忙点头称是,说道:“那天一时疏忽,未能付给药金,这当然是少不了的,还请先生说个数目。”
叶天士回答道:“增病人参,价值千两,去病药末,自当倍之——不多不少,二千两银子!”
其父一听,顿时面露难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叶天士突然又放声大笑起来,说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就以实相告吧——那药末是我花八文钱买来
的萝卜籽(中药名“莱菔子”)研成的。”大家这才知道叶先生方才是故意开的玩笑,便也一齐大笑起来。
注:莱菔子,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有消食除胀、下气化痰的功效。
蛇岛灵药——蛇床子
相传秦朝时,江南的一个小村庄中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病的人全身皮肤长出一粒粒大小不一的疙瘩,
且奇痒难忍,当地许多名医均束手无策。
后来,有位术士说远在东海的一座小岛上,生长有治这种病的药。但岛上遍布毒蛇,草药又常被毒蛇压在
身下,采之十分艰难。
终于,在一个老药农的指点下,几名壮丁挺身而出。他们在五月初五当天,带上雄黄酒登上蛇岛,边向毒
蛇身上洒,边寻找草药。历尽千辛万苦,仅剩一人背回了两篓草药。村民用这种草的种籽煮水洗擦,仅三、
五次病就好了。因为此药多在蛇身下发现,如同蛇的床一般,故起名“蛇床”,其籽即称“蛇床子”。
上述传说的真伪虽无法考证,但“蛇床子”外用擅治皮肤疥癣湿疮,倒是千真万确的。从古至今,中药“蛇床
子”均被历代医家视为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的要药。可广泛治疗诸如小儿癣、恶疮、皮肤湿疹、过敏性皮炎、
头疮、妇女阴痒、滴虫性阴道炎等,多有显效。清代名医陈士铎在其《本革新编》中曾说:“蛇床子,功用
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蛇床子”尚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人体骨髓造血功能,保
护肾上腺皮质。因而具有延缓衰老,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延年益寿之效。近年来,也多用于治疗男子阳痿、
性功能减退、女子宫寒不孕等病症。一般熬水,内服每日3-10克,外洗 15-30克。
益精补肾——菟丝子
从前,江南有个养兔成癖的财主,雇了一名长工为他养兔子,并规定,如果死一只兔子,要扣掉他四分之
一的工钱。一天,长工不慎将一只兔子的脊骨打伤。他怕财主知道,便偷偷地把伤兔藏进了豆地。事后,
他却意外地发现伤兔并没有死,并且伤也好了。为探个究竟,长工又故意将一只兔子打伤放入豆地,并细
心观察,他看见伤兔经常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长工大悟,原来是黄丝藤治好了兔子的伤。于
是,他便用这种黄丝藤煎汤给有腰伤的爹喝,爹的腰伤也好了。又通过几个病人的试用,断定黄丝藤可冶
腰伤病。不久,这位长工辞去了养兔的活计,当上了专治腰伤的医生。后来,他把这药干脆就叫“兔丝子”。
由于它是草药,后人又在兔字头上面冠以草字头,便叫成“菟丝子”。“菟丝子”,又名吐丝子、菟丝实、无
娘藤、无根藤、菟藤、菟缕、野狐丝、豆寄生、黄藤子、萝丝子等,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种子。有“续绝
伤、补不足、益健人”之功。《名医别录》谓其有“养肌强阴、坚筋骨”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菟丝子味辛
甘,性平,入肝、肾二经。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腰膝酸痛、阳痿、早泄、遗精、
遗尿、尿频余沥、耳鸣、头眩眼花、视力减退、先兆流产、带下等症。
介绍几则验方如下:
1、治腰痛:菟丝子(酒浸)、杜仲(炒)等量,共研细末,以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酒或
盐汤送下。
2、治消渴水止:菟丝子取汁,任意饮之。
3、治乳糜尿:菟丝子(酒浸或蒸或捣或焙)、桑螵蛸(炙)各15克,泽泻0.3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温酒送下30丸。
4、劳伤肝气、目暗:菟丝子60克,酒浸3日,曝干,捣为末,鸡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
送下30丸。
5、治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烦热、头晕怔忡:菟丝子、麦冬各等分为末,以蜜为丸,如梧
桐子大,盐汤送下70丸。
杜仲的传说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能,主治腰膝疼痛、两足软弱、阳痿遗精、
胎动不安等。关于“杜仲”药名的由来,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货物主要靠小木船运输,岸上拉纤的纤夫由于成年累月低头弯腰拉纤,以致积劳
成疾,十有八九患了腰膝疼痛的顽症。有一位青年纤夫,名叫杜仲,心地善良,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药能解
除纤夫们的疾苦。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告别了父母,离家上山采药。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药翁,于是满心欢喜地
上前拜见,可老翁头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离家已二十一天了,老母亲所备口粮也已吃
光,可至今仍未找到药物。于是,他又疾步追上前拜求老翁,诉说了纤夫们的疾苦。老翁为其感动,赶忙
从药篓中掏出一块能治腰膝疼痛的树皮递给杜仲,指着对面高山叮嘱杜仲:“山高坡陡,采药时可要小心哪!”
杜仲连连道谢,拜别了老翁,又沿着山间险道攀登而去。
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听说杜仲要上山顶采药,连忙劝阻:“孩儿,想必你家还有老有小,
此山巅鸟也难以飞过,猿猴也为之发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为同伴们解除病痛,于是毫不犹
豫地往上爬,他爬到半山腰时,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心慌眼花,突然翻滚下来,万幸身子悬挂在一棵大树
上。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发现身边正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于是拼命地采集。最后他精疲力竭,被山
水冲入洞庭湖。
洞庭湖畔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立即寻找,终于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还紧紧抱着一捆采集的树皮。纤
夫们含着泪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树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将此树皮命名为“杜仲”。
白头翁的传说
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
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
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
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
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
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
“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
花、猫爪子花等等,分布在我国的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的山岗、荒
坡及田野间。白头翁的特征在《开宝本草》中有记载:“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
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
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
目、消赘的功效,有诗曰:“苦温味性白头翁,主入心经与肾经,温症发狂为主治,并消积聚瘕和症。瘿瘤
瘰疬皆能散,鼻衄金疮亦可平。阴疝痊兮偏肿愈,秃疮膻腥治亦能。腹痛骨病牙痛止,红痢能将毒性清。
肠垢搜刮堪竭净,佐之以酒效尤灵。”
武则天与虫草全鸭
武则天晚年体衰多病.咳嗽不止,稍感风寒便病情加重,尤其冬季,不敢轻易地走出寝宫。太医为治疗她
的病,什么贵重的药品都用过,但是不见多少疗效。
御膳房的康厨师跟随武则天多年,见她不思饮食,身体孱弱,便想方设法把饭菜做得既可口又有营养。他
记得家乡的老人常用“冬虫夏草”炖鸡滋补身体,便想给武则天做一道,试试看。但鸡是发物,有可能引起
老病复发,他惟恐对武则天的病不利,于是用鸭子取而代之。
鸭子炖好后,康厨师将其端给武则天品尝。武则天见汤里有黑乎乎的似虫非虫的东西,疑惑不解,认定是
康厨师要害她,便吩咐左右把他拘起来,要以谋杀罪论处,武则天念其以往没有过失,没有马上问斩,将
其打进了大牢。
御膳房的李厨师与康厨师是同乡好友,非常同情康厨师的不幸遭遇。他想,只有用冬虫夏草治好武则天的
病,才能还康厨师以清白,否则他难逃厄运。
一天,李厨师一边拔鸭子身上的毛.一边琢磨怎样用冬虫夏草炖鸭子,既使鸭子有营养又看不见那黑乎乎
的东西。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他扒开鸭子的嘴,把几棵冬虫夏草塞了进去,之后,将其放
进锅里炖起来。这道菜就叫“虫草全鸭”。
武则天觉得鸭子做得很好,肉嫩,味鲜,此后每隔三两天便吃一次。一个多月后,武则天的气色好转,不
再咳嗽了,宫廷上下都为她的健康高兴。一天,武则天心情怡悦,邀请监察御史吃饭。李厨师端上了“虫草
全鸭”,武则天说:“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得益于这道菜。”监察御史夹起一筷子尝了尝,果然味道好极了!
席间,武则天问监察御史如何处理康厨师谋杀一案,这时李厨师斗胆抢了几句话说:“康厨师的鸭汤里,那
黑乎乎的东西是„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具有补肺益肾的功能,主治虚劳、咳嗽、痰血、气喘、
腰痛等。康厨师所以这样做,是为给皇上补身子……”
李厨师现身说法,把制作“虫草全鸭”的整个过程原原本本地向武则天和监察御史作了表述,之后,从鸭子
的嘴里取出了黑乎乎的东西。
武则天沉思了许久,慢条斯理地说:“看来是我错了。”于是吩咐人马上把康厨师放出了大牢。
石指甲草的传闻
清代维峰脚下,有一个姓曾的农民,年40岁,子女各一,男耕女织,生活过得很好。有一天男主人忽
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粘液浓血,一日二十多次,急请当地医生治疗,诊断为痢疾,服药却无效。一
天,女儿拔了一篮猪草回来,内中有很多石指甲草,姓曾的想起此草能治猪的腹泄,便要妻子煮一碗给
自己配粥吃。刚吃二餐腹就不痛了,连服3天,粘液浓血全止,痢疾痊愈。邻里人患同样痢疾者,也用此
草配粥吃,全都好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知道了石指甲草治疗痢疾有神效。
石指甲草,学名垂盆草,又名佛甲草,属景天科属植物。性甘凉,味微酸,功用清热解毒,利胆。用于痈
疽疮疡,毒蛇咬伤,烫伤,喉痹及湿热黄疸等病症。民间有如下一些验方流传,仅供读者参考。
1、治疗黄疸性肝炎:鲜垂盆草100g,煎2次去渣存汁,粳米100g,煮粥2餐分服,连服7天病痊愈。
2、治疗急性肠炎:用干垂盆草50g,水煎3次,去渣存汁,粳米100g,煮粥2餐分服,连服2天病痊愈。
3、治疗高血脂症:用垂盆草300g、半边莲200g、燕麦500g烘干,共研细末加白糖 500g共制成饼干,烘
干瓶装,每餐50g,连服2次。1个月为1疗程,连服2疗程,治疗31例,有效率为92%。
4、治疗肺痈:垂盆草50g、苡米50g,煎3次去渣存汁,粳米100g,做成稀粥,2次分服,6天为1疗程,
连服6疗程,疗效显著。
都梁丸
宋代汉阳史君王王琴,博采民间验方,著《百一选方》,其中收录“香白芷”一味,炼蜜为丸名“都梁丸”,
治妇人痛经有效。“都梁丸”的来源,据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梁(今开封),一时太平盛世,人才荟萃。传说南方一富商的掌上明珠
年方二八,患痛经症,每逢行经即腹部剧痛,有时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虽遍访当地名医,疗效甚微,痼疾
缠绵,形体日衰,容颜憔悴,精神萎糜。急得富翁食不知味,夜不成寝。为了治好千金之疾,富翁携爱女
带佣人日夜兼程往京都寻找名医。赶至汴梁,适逢女儿经期,腹痛顿作,呼天唤地。正巧,一采药的老翁
路过闻之,经仔细询问病情后,马上从药篓里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以沸水洗净,水煎饮用。富翁半信
半疑,但眼看女儿痛苦异常,无药可施,只好就地泡制,一煎服而痛缓,二煎服而痛止,又服数煎后,来
月行经,安然无恙。富翁喜出望外,四处寻得采药老翁以重金酬谢。从此,白芷一药,在庶民百姓中广为
流传,后有人先把白芷用沸水泡洗四、五遍,再等干后研末,炼蜜为丸,丸如弹子大。因“香白芷”在京都
汴粱觅得,故取都梁为名,更增添了它的神奇色彩。
白芷,《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作用。白芷气味香窜,在通窍活血汤中可代替麝香,
不少医生治疗各种痛症,在辨证施冶的前提下加入白芷一味,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车前草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
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
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
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
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
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
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
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
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
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李时珍猜谜识中药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李时珍采药避雨来到一条小船上。老渔翁和他的两个不到10岁的孙子热情地
接待了他。老渔翁为李时珍端来吃的,李时珍也从包里拿出一瓶酒,招呼主人一齐坐下共酌。交谈了一
会儿,老人对李时珍身份身份便清楚了,老人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全告诉了他。末了,老渔翁想起一
个问题,说:“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草药,能治身痒、癣疮。”
李时珍问:“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呢?”
“这种草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老渔翁笑哈哈地又说了四句话:
“天生灵芝本无根,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根青青泛水面。”
在一旁大孙子听后说了一首童谣:
“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
接着,小孙子也唱了一段儿歌:
“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
“这三个谜语都是一个谜底,你们祖孙三人出题考我也!”李时珍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抬头
看到船外,一种水草在风雨中依然团聚不散,飘飘游游,便指着船外说“就是它!”就是它,它是什么?您
能猜得出吗?谜底:浮萍
古代的口香糖——丁香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
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
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
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
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
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
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
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马齿苋异名的由来
“马齿苋”系草本植物,各地都有野生。味酸,性寒。入胃、大肠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细菌性
痢疾,急性胃肠炎等。说起其异名叫“长命菜”、“长寿菜”,那恐怕就陌生了。其实,这些异名的由来流
传着既凄惨,又生动的故事。
相传古代,一年的夏秋之际,北方农村,久旱无雨,赤日炎炎,灾情严重,田间禾苗都枯焦而死。且疫痢
流行,饥病交加,老、弱、病、残者相继死去。皇上、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灾荒、人民的疾苦,视若无睹,
漠不关心,百姓的生死存亡,只有听天由命。少数壮年力强者,勉强支撑,外出寻觅树皮野草充饥。说也
奇怪,他们惊喜地发现,田埂路边有一种野草还茂盛地长着。观其全草,光滑无毛,肉质肥厚,心想:这
草一定可以充饥,于是把它连根拔出,采集了一大堆,带回家给全家充饥。吃完后,再去寻觅。吃了几天
后,居然大家觉得精神顿起。特别怪的是,所患的“拉肚子病”,也逐渐好了。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于是
村里的人们都去田野寻觅。之后,村民就尊称该草叫“长命菜”、“长命苋”,也有的称它“长寿菜”,“马齿苋”
的异名,一一被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国药植志》、《中国药植图鉴》等典籍中。近代编写的大型巨
著《中药大辞典》也记载了“马齿苋”的异名。
将“马齿苋”连根拔出后置于烈日下曝晒,多日后仍久盛不衰,再经入地载种,仍能存活。夏秋季节花开成
熟,民间大量采集,洗净,欲其贮存,四季常食,则必须将“马齿苋”全草放锅内,经沸水烫过,然后日光
下曝晒多日,才能晒得干燥,贮存备用。可见,“马齿苋”的生命力,确实坚强无比,真不愧为“长命菜”、“长
命苋”、“长寿草”的美名呢。
化湿行气春砂仁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
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强健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民感到
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
在金花坑放牧,那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
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
种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
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
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砂仁又称为“阳春砂仁”、“春砂仁”,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脘
腹胀痛、不思饮食,多与陈皮、木香同用。若脾虚气滞,多配党参、白术茯苓等药,如香砂六君子汤。用
于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多与补气血、补肾药同用。
驴皮胶的由来
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娇,两人靠贩驴过日子。
阿铭和阿娇成亲五年后,阿娇有了身孕,不料,阿娇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
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心想,让阿娇吃些驴肉,也许她的身体会
好起来。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
出来吃。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煮肉的伙计着了慌,
拿什么给女主人吃?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
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伙计把这驴皮
胶块送给阿娇吃。阿娇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直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
盆儿驴皮胶全吃光了。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
自此以后,驴肉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阿铭和阿娇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
生意十分兴隆。有些庄户,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也相继熬胶出售。可只有阿城当地的驴皮胶有滋补功能。
县太爷带着郎中先生来到阿城调查,经过实地探测,发现阿城水井与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
水味甜,水的重量也沉重许多。
县太爷十分惊喜,才知道驴皮胶补气补血,除驴皮之外,还赖此得天独厚的井水。于是下令:只准阿城镇
百姓熬胶,其他各地一律取缔。
小长工
从前,有个财主的儿子得了风湿病,腰酸膝痛,行动不便,后来瘫痪在床。请了许多医生也没有治好。
财主听说二十里外南山有个药农,善治此病,就指派一名小长工,每隔两天进山取一次药,但连服了多
种草药,仍不见效。
这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又连降了几天大雪。这天小长工刚上路,由于衣着单薄,冻得浑身打颤,实在无
法进山,便徘徊村外。他想,反正吃什么药也不见好,于是就把老桑树枝叉上长的一种小枝条折下来,冒
充草药送给东家,财主照常煎给儿子喝。小长工见瞒过了财主,便每天去掐那枝条充药。时间一天天过去
了,财主儿子的病却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药农得知消息后,觉得很奇怪。心想,整整一个冬天没来取药,
他到底吃了什么药治好了病呢?于是亲自下山来探问究竟。药农刚迈进财主家的院门,刚好碰到小长工。
小长工怕露了“馅儿”挨打,只好将事情经过告诉了药农,并央求药农为其保密,药农答应了小长工的要求。
小长工领着药农来到村外老桑树下,折了一些树上的小枝条。药农回去用这些小枝条,先后治愈了不少风
湿病患者。因为这些小枝条寄生在桑树上,药农就给它取名为“桑寄生”。
桑寄生为常绿小灌木,寄生于桑树上的带叶茎上,含黄酮类物质,有降压、镇静、利尿作用。既能祛风湿、
舒筋络而利关节,又能补肝肾、强筋骨而增强抗病能力,还有养血安胎作用,故可治肝肾虚弱的风湿痹痛、
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妇女胎动不安等。《药性歌括四百味》中说:“桑上寄生,风湿腰痛,止漏安胎,疮疡
亦用。”
药引子与朱元璋
现今,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
送服。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矮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
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药引子的来历是与朱元璋有关的。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叫楼英的郎中,出身医药世家,7岁就在父亲身边苦读医书药典,20多岁便
挂牌行医。楼英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他的医名,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
这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人参、灵芝等名贵药物吃了不少,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
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不几天,一个大臣访得楼英医术精湛,禀奏之后,朱元璋忙传旨
宣楼英进宫。楼英接到圣旨,哪敢违命圣上,忙整装一路来到京城。
自古“伴君如伴虎”,给皇后治病半点闪失不得。楼英一入宫,便顾不得路途劳累,先行拜见太医院的御医,
打听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药。太医院的御医们久居皇宫,嫉贤妒能,圆滑世故,哪个将他这乡下郎中放
在眼里?药方拿来一小沓,方中用药却大同小异,问及皇后病情,只是嗯嗯啊啊,敷衍搪塞,不得要领。
楼英只好看那药方,见上面都是些人参、鹿茸、灵芝,料想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救治,才用上
珍贵药材。等到第二天,楼英跟着太监来到马皇后病榻前,小心仔细地望闻问切一番,皱着的眉头渐渐舒
临头,难怪御医们一个个闪烁其辞!
领悟了其中利害,楼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贸然下笔了。就在他磨磨蹭蹭、心中为难、表面假做思考时,外
面太监高声喊道:“皇上驾到!”宫女、太监闻声“扑通”跪在地上,楼英也急忙放下笔跪在一边。朱元璋走
进来,说了声“平身”,便直奔马皇后病榻。楼英哪曾见过人间皇帝,心下好奇,不由偷眼望去,却猛地看
见朱元璋皇袍上,一块玉珮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心中不禁一动:我何不用皇上玉珮做药引抬高身份。想
到这儿,楼英心下安稳了,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珮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珮,
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吩咐道:“即刻配药、煎药,小心伺候皇后。”
不一时,太监将药抓来煎好,服侍马皇后服下。当晚马皇后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楼英又让她只少许进些淡粥素菜,几日之后便病体痊愈,行动如初了!
朱元璋心中大喜,亲召楼英,说道:“爱卿医术高明,果然名不虚传,今后就留在太医院任职吧!”楼英不
敢违旨,只好留在太医院里,他借此良机,通读了太医院的皇家珍藏药典,著书立说,医术更是精进非常。
蔷薇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浙江天目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姑娘名叫蔷薇,父亲早年去世,她和母亲相依为命,
艰难度日。邻居青年阿康,为人善良,更乐于助人,常帮助蔷薇砍柴、挑水,日久天长,两人互相爱慕,
私订了终身。
有一年,皇帝下旨,选美女进宫,蔷薇被选中。姑娘问讯,当即昏厥。官吏逼迫,要带人进京。母亲苦苦
哀求,才答应推迟两天。好心的乡亲们暗中告诉蔷薇,躲进深山,如官府要人,就说患急病死了。
谁知此事走漏了风声,被贪财的人向官府告了密。县官上奏朝廷,皇上大怒,下令追捕,活着要人,死了
要尸。阿康和蔷薇火速进山,奋力逃奔。但步行怎逃得过骑马的追兵。耳闻马蹄声已近,为了不牵累阿康,
蔷薇毅然跳下了万丈山崖。阿康悲痛万分,亦随着跳下。追兵搜巡,在山崖下寻到了两具尸体,运回京城。
皇帝见尸,又气又恨,命人浇油烧尸,但烧了一昼夜,尸体却肤色不改,完好无损。又命人举刀碎尸,但
钢刀却砍不进。皇上恼羞成怒,下令抛入大海,可尸体却不沉。此时,朝廷上下怨声载道,有胆大之士骂
皇上是凶残的昏君。皇帝不敢再继续作孽,命人打捞尸体,合葬于天目山下。
不久,那座新坟上长出一朵美丽的花,花茎上长着许多刺。人们都说这花是蔷薇姑娘所变,花刺乃阿康为
保护蔷薇而生,故取名“蔷薇”。
蔷薇为蔷薇科多年生落叶灌木多花蔷薇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医称蔷薇性寒凉,味苦涩,有清暑和胃、
利湿祛风、和血解毒之功效,被收入《本草纲目》之中。
本文发布于:2023-11-14 13:09: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9385742150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药典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药典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