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依法治国的心得作文范文5篇集锦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
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
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接下来是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依法治国的心得作文范文5篇集锦,希望大家喜
欢!
有关依法治国的心得作文范文集锦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我们迈进充
满希望的21世纪最初几年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行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庄严命题,并将其写入宪法。这不
仅是_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也是治国方式的进一
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与落后绝不是社
会主义。而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发达,社会进步,国家强盛,
就必须改革。即逐步取消行之多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设起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
经济的自主、平等、诚实信用等属性,必然从客观上要求法治。市场
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要求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
障和服务,否则就会成为无政府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
完善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只有有了健全而且有效的
济的大潮中,法律还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这样才能平等地
参与竞争,不至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被判罚淘汰出局。
完全可以说,没有依法治国,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就
不可能有给人民带来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
可能有社会生产力持续、协调、高速的增长。
二、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
主的根本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它和人民当
家作主紧密相联,休戚相关。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社会主义
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早在80年
代初,_就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
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
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民主的制度化、法律
化,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就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因此只
有如此,人民才能按照法定程序把自己信任的人遴选进国家机关作公
仆;才能依照法定程序撤换那些不称职的公务人员;才能通过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来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经
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才能通过法定程序真正保证国家对重大问题的
决定符合自己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得到
切实保障,而一旦遭到侵犯,就可以及时获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
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荡涤利己主义的浊水;培植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
消除公共生活中的无序状态;繁荣催人奋进的文学艺术,扫除精神垃圾;
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打击和取缔腐朽没落的吸毒贩毒,卖
__娼,拐卖妇女儿童活动,这一切都需要加强法治。
四、依法治国,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是人民的利益。特别是今天,我们国家所面
临的形势是:在国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遭受了严
重的挫折,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强权政治和霸权
主义仍然猖獗,他们在政治上对我们搞_、渗透,经济上搞制裁封锁,
意识形态上搞西化、分化;在国内,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
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存在不少不安定因素。因此,社会稳
定,政局稳定,国家稳定尤其重要。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弛则国乱。保持稳定最根本的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为它有稳
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变动而变动,不会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变
化而变化;它有性,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改革开放以前,党和国家的权
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这就使个人意志很容易左右党和国家的决策。一
旦掌握党和国家权力的个人认识发生错误,就很容易演变成决策错误,
整个国家也将走向误区。那时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听领导
人的话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_就是在这种治国
方式下发生的社会_和民族灾难。历史教训表明,没有法治,就难以保
障人民的各项权利;没有法治,就难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容易出
现社会_。所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
键所在。
有关依法治国的心得作文范文集锦2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的十八提出
以后,俨然已成为我国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真言。每个国家
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制国家。从古至今,各个朝代
关于规范性的法律条文都是以当时的具体形势而提出并成文。立法为
执法,为政府的行政行为或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利益作保障,出不得差
错,更少不得关注度。
立法的科学化是防止不切合发展实际从而造成法制产生的执行标
准,怎么样的立法程序是科学的,形成的法律法规是契合发展需要的?
反腐力度的逐渐加强,对法律执行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于反腐倡廉
及党内法规中制度的建设更提出了新层次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对反腐
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力度。
执法的严格性更是对法律实施过程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
须要扎实可行的予以实施,并且确保执法的过程无偏差,不给群众造
成生活和生产上的难题,这是其一;执法过程必须要公正严格,秉持公
正,不凸显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个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这需要
司法机关必须要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行动准则,将犯罪
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丝错漏。要禁止司法行为中出现权钱
交易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给我国法制的执行平添败笔,更影
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为准则当是知法懂法守法,以
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
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这个
总目标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
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
径。两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
法治和人治的问题,否则就跳不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
圈。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只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只有法治的方式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
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有关依法治国的心得作文范文集锦4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
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
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
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
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 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
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
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 能真正得到实
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
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 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
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
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
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
党的领 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
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
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 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
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
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
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
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
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 施中,法律调
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
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
生活秩序,实 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_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
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
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 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
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
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
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 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
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
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 人民意志
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
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
预见自己行为的法 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
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
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 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
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
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
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
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
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 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
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
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 准只能是依据法律。
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
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 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
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
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
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
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
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
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
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 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 效树立起
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
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
有理怎么闹都行” 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
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
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 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
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
范人 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
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
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 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
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
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 法制的权威
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
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
一点。现在执法 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
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
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 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
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
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
长 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
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
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 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
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
知识具有两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
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
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 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
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
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
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
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 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
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
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 威和尊严
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
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
前提下,执法机关 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
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
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 己就是法律”,执法的
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
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
理念 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
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
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 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
过程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
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 意识,不重
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
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举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
害了法律的严肃 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
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
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 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
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
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
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 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
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
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 本来是维护某
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
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
定罚款处罚的 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
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
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
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 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
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
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 律的权威
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
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
守法律,甚至执法 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
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
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 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
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
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 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的
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
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 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
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
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 “严是爱、宽是害”
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
立行使 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
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
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 政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 制
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
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多次强调各级部
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 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
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
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 对办案过程中违
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
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
法监督。总 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
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
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
有关依法治国的心得作文范文集锦5
中共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
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将建立起来
一个新的体系——“法治体系”。
自1997年的_大提出要在20_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
如期实现;此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
“法治体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
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
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的目标是
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
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报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
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从“国本”法律观回归“人本”法律观。这一法
律观将使中国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
自_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工作有两项基本成就:一是法律体系如期
特权”“反腐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法治社会的
基本特征。
报告强调的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
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
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
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
中共提出到20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
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
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
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
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
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注意两个“权威”一是法律的权威,
即宪法法律至上;另一个是司法的权威,它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权威。没
有后一种权威,前一种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
防波堤”。
报告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
判权、检察权。”
本文发布于:2023-11-13 10:0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840940214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有关依法治国的心得作文范文5篇集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有关依法治国的心得作文范文5篇集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