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
制作用,如金银花、板蓝根、钩藤、羚羊角、黄芩等;多数温热药则
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例如麻黄、麝香等。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
统的关系,表明寒凉药可抑制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降低交感
神经活性,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对交感神经-肾
上腺系统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具有兴奋性效应。中药四气与内分泌系
统的关系:非凉药、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通过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
性腺轴。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的关系:临床上寒证、热证患者的代谢
功能有很大变例,寒证或阳虚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证或阴虚证患
者基础代谢偏高。多数温热药可增强能量代谢,多数寒凉药可抑制能
量代谢。
辛味(厚朴、苍术、砂仁):辛味药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其次
为生物碱、苷类等,具有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
甘味:(甘草,白术),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
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现代研究表宁甘味药具有增强
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神经系统、缓解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酸味:(五倍子),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
质。现在研究表明,有机酸和鞣质具有收敛、止泻、止血、抗炎、抗
菌等药理作用。苦味:黄连、黄芩,苦味药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
其次为挥发油、黄酮等。现代研究表明以上功效与抗菌、抗炎、杀虫、
止咳平喘、致泻、止吐等作用有关。咸味:昆布,咸味药主要含有碘、
纳、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现代研究表明以上功效与抗肿瘤、抗炎、
抗菌、致泻影响免疫系统等作用有关。
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
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具有清热、
泻火、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
涩及止血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分析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发现两者存在联系。中
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择性分布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1、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贮藏、剂型和制剂工
艺、剂量、配伍与禁忌。
2、肌体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体质、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等均可
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病理因素;心理因素。
3、环境因素,地理、气候、饮食、居住环境、对药物作用也会产生
影响。
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解表药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发汗、解热、抗炎、镇痛、抗病原
微生物、调节免疫。主要的药效物质基础有麻黄碱及麻黄挥发油(麻
黄)、柴胡挥发油及柴胡皂苷(柴胡)、葛根素(葛根)、桂皮油(桂
枝)等。
2、清热药具有抗病原体、抗毒素、解热、抗炎、调节免疫及抗肿瘤
等作用与其清泄里热功效相关。主要的药效物质基础有小檗碱(黄连、
黄柏、三颗针)、黄芩素(黄芩)、苦参碱(苦参、山豆根)、绿原酸
(金银花)、异绿原酸(金银花)连翘脂苷(连翘)、色胺酮(板蓝根、
青黛)、穿心莲内酯(穿心莲)、葵酰乙醛(鱼腥草)、青茜素(青苔)
等。
3、泻下药具有泄下、利尿、抗病原体、抗炎等作用,与通利大便、
荡涤实热、攻遂水饮等功效有关,主要的药效物质基础有蒽醌类化合
物(大黄、番泻叶、芦荟)、硫酸钠(芒硝)、脂肪油(火麻仁、郁李
仁)、芫花酯(芫花)、牵牛子苷(牵牛子)等
4、祛风湿药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抗炎、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利水渗湿药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利尿、抗病原微生物、利胆与
保肝、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
6、温里药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张血管、改善循环、抗休克、
促进肠胃运动、促消化、利胆、止吐、抗溃疡、镇痛、抗炎等作用。
7、理气药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调节肠胃运动、调节消化液分泌、
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调节子宫平滑肌
8、活血化瘀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
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
9、化痰止咳平喘药具有祛痰、镇咳、平喘等药理作用
10、补虚药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和
消化系统功能、调节物质代谢、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促进造血功能、
延缓衰老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和依赖性等。
中药成分的毒性:
1、含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
等因含乌头碱成分,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明显的
毒性。
2、含有机酸类中药的毒性,马兜铃酸除在马兜铃中含有外,还有几
十种中药如关木通、细辛、天仙藤、广防己、青木香等均存在。马兜
铃酸是一类具有肾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质。对肾损害的主要特点是肾间
质纤维化,致肾小管间质性病变,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其
中以慢性肾衰竭最为多见。
3、含苷类中药的毒性,含黄酮苷类成分的中药芫花、广豆根等,刺
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也能导致肝脏损害,初选黄疸等症状。
4、含毒蛋白类中药的毒性,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对胃
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如巴豆、
苍耳子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为剧烈吐泻、呕血、血尿、甚至惊厥、
死亡。
5、重金属类主要包含砷、含汞、含铅类的中药。含铅类中药有黄丹、
密陀僧、樟丹、黑锡丹等。铅中毒可造成卟啉代谢紊乱,阻碍血红蛋
白合成,且可直接破坏红细胞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溶血;
可引起胃肠炎性改变,并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平滑肌和血管痉挛而致肠
绞痛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22:0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98046213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药药理与毒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药药理与毒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