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

更新时间:2023-11-12 21:53:32 阅读: 评论:0

新年祝福贺卡图片-心理年龄

医考
2023年11月12日发(作者:六年级下)

品,善除胃肠湿热,均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然胡黄连药力不及黄连,

善退虚热、除疳热;黄连苦寒尤甚,善清心火、泻胃热,为清热解毒要

药。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含环烯醚萜类成分:胡黄连苷Ⅰ、Ⅱ、Ⅲ,梓

醇,桃叶珊瑚苷等;三萜苷类成分:葫芦素 -2-D-葡萄糖苷,云杉苷等;

β

还含酚苷及有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胡黄连苷

Ⅰ(C H O )与胡黄连苷Ⅱ(C H O )的总量不得少于 9.0%;饮

片含胡黄连苷Ⅰ(C H O )与胡黄连苷Ⅱ(C H O )的总量不得

少于 9.0%

2. 药理作用 本品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提取物有保肝、利胆、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此外,尚有降脂、降糖、

抗胃溃疡、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第十章 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

里实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本类药为沉降之品,主归大肠经。主要具有泻下通便作用,以排除

胃肠积滞和燥屎等,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大肠者,传异之

官,变化出焉。”或有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之邪通过泻下而清解,起

“上病治下”“釜底抽薪”的作用;或有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大小便

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部分药还兼有解毒,活血祛瘀

等作用。

泻下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部

分药还可用于疮痈肿毒及瘀血证。

使用泻下药应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配伍。里实兼表邪

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

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邪而不伤正。本类药亦常

配伍行气药,以加强泻下异滞作用。若属热积者还应配伍清热药;属寒积者

应与温里药同用。

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

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

及月经期应当忌用。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切勿过剂,

以免损伤胃气。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

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根据泻下药作用强弱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峻下逐水

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泻下药主要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刺激肠道黏膜

使蠕动增加而致泻。另外大多药物具有利胆、抗菌、抗炎、抗肿瘤作用

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第一节 攻下药

者。应用时常辅以行气药,以加强泻下及消除胀满作用。若治冷积便秘

者,须配伍温里药。

具有较强清热泻火作用的攻下药,又可用于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

狂;火热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所

致的吐血、衄血、咳血等上部出血证。上述病证,无论有无便秘,应用

本类药物,以清除实热,或异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此外,

对湿热积滞,痢疾初起,下痢后重,或饮食积滞,泻而不畅之证,可适

当配用本类药物,以攻逐积滞,消除病因。对肠道寄生虫病,本类药与

驱虫药同用,可促进虫体的排出。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以攻下药为主,

配伍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用于治疗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囊

炎、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Dhung(《神农本草经》)

ÀÁ

A. 实热积滞,燥屎坚结 B. 脘腹冷痛,大便秘结

C. 腹大水肿,二便不通

D. 津枯血少,肠燥便秘 E. 虫积腹痛,大便秘结

1995-85B. 大黄配附子干姜可用于:

1995-86B. 甘遂配牵牛子可用于:

1997.140 在《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的药物是:

A.党参 B. 大黄 C. 北沙参 D. 石膏

1993-33A. 大黄和虎杖都具有的功效是

A. 活血、通便、解毒、止咳 B. 活血、通便、利湿、止血

C. 活血、利湿、解毒、止痛

D. 活血、解毒、通便、退黄 E 活血、止痛、止注、解毒

1999.34大黄后下的目的

A.清热解毒B.泻热通便C.清化痰热D.活血祛瘀E.凉血止血

1999.140.用治肝热目赤兼大便秘结的药物是

A.决明子 B.大黄 C.芦荟 D.熊胆

2000.38. 既有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又能清泄湿热的药物是

A. 栀子 B. 丹皮 C. 紫草 D. 蒲黄 E. 大黄

2000.141. 下述大黄的使用方法哪项是正确的?

A. 生大黄用于热结便秘 B. 酒大黄用于瘀血诸证

C. 大黄炭用于血热出血 D. 制大黄用于化浊降脂

2001.28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的最佳药组

A.大黄、芒硝、甘草 B.枳实、厚朴、大黄 C.火麻仁、瓜萎仁、郁李仁

D.生首乌、火麻仁、肉苁蓉 E.生地、玄参、麦冬

2002.33.下列哪项不是大黄的功效?

A.清热泻火 B.解毒 C.消肿散结 D.止血 E. 活血祛瘀

2006-A34 大黄具有的功效

A.清热泻火,解毒止血 B.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C.泻火凉血,清心除烦

D.利胆退黄,清热除疳 E.泻火解毒,凉血除蒸

2013-32A.既治肠燥便秘,又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药物是

A.郁李仁 火麻仁 B.柏子仁 瓜蒌仁

C.商陆 芦荟 D.大黄 D.芫花

2016-32A.具有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功效的药物是

2017-129X.大黄有而芒硝不具有的功效

A.润燥软坚 B.凉血解毒 C.逐瘀通经 D.杀虫疗疳

1998.37. 下列哪组不完全是利胆退黄药

A. 栀子、黄柏、秦艽 B. 大黄、龙胆草、苦参

C. 郁金、虎杖、川楝子

D. 垂盆草、茵陈、金钱草 E. 柴胡、黄芩、川楝子

1992-33A. 治疗筋骨折伤首选药组是

A.当归、乳香、丹参 B.桃仁、红花、郁金 C.大黄、丹皮、赤芍

D. 蟅虫、骨碎补、自然铜 E.血竭、儿茶、麝香

A. 大黄 B. 栀子 C. 郁金 D. 虎杖 E. 牛膝

1994-83B.功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的药是

1994-84B.功能通便解毒、退黄、止咳的药是

2004-35A 主治肺胃出血的药物是

A. 大黄 B. 地榆 C. 黄芩 D. 紫珠 E. 荆芥

1997.142. 人参的下列配伍哪项是正确的:

A. 亡阳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常配伍附子、龙骨、牡蛎等同用

B. 热伤气津,身热口渴,汗多脉虚,大无力者,常配伍石膏、知母等同用

C. 热伤气阴,亡津失水,心迹脉虚者,常配伍,麦冬、五味子等同用

D. 里实热结,大便秘结,气短乏力者,常配伍大黄、芒硝等同用。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Rheum

tanguticum Balf.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

干燥根和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

肃。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

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本品气清香,味苦而微涩。以切面锦纹明显、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

佳。生用, 或酒炙(饮片称酒大黄),酒炖或蒸(饮片称熟大

黄),炒炭(饮片称大黄炭)用。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血,逐瘀通经,利湿

退黄。

【应用】

1. 实热积滞便秘 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

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药品化义》谓:“大黄气味重浊,直降

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又因其苦寒沉降,善

能泄热,故实热积滞之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

若大黄用量较轻,则泻下力缓和,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

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

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配人参、当归等药,可治里实热结而气

血不足者,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配麦冬、生地、玄参等,

可治热结津伤者,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与附子、干姜

等配伍,可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如温脾汤(《千金要方》)。

2.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牙龈肿痛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

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咳

血,常与黄连、黄芩等同用,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

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

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还可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如凉膈散

(《和剂局方》)。

3. 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本品内服能清热凉血解毒,并借其泻下通

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

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本品外用也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

疖,《妇人良方》以之与生甘草共研末,酒熬成膏外敷;《圣惠方》用

治口疮糜烂,以之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

4. 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

用,既可下瘀血,又能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治妇女产后瘀

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

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仁、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

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5. 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本品泻下通便,能异湿热外

出。治肠道湿热积滞之痢疾,可与黄连、黄芩、芍药等同用;用治肝胆

湿热蕴结之黄疸、尿赤者,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

论》);若治湿热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木通、车前子、栀子

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6. 烧烫伤 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外用治烧烫伤,可单

用粉,或配地榆粉,麻油调敷患处。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

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

义》)。

【用法用量】煎服,315g。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生大黄

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不宜久煎,或用开水泡服,久煎

则泻下力减弱。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

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又本品苦寒,易伤胃

气,脾胃虚弱者亦应慎用。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双

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

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物质、有机酸和

雌激素样物质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芦荟大黄素(C H O )、大

黄酸(C H O )、大黄素(C H O )、大黄酚(C H O )和大

黄素甲醚(C H O )的总量不得少于 1.5%

2. 药理作用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

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

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

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

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Mngxiāo(《名医别录》)

Á

2009-149X 下列关于药物用法用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芫花入汤剂,3-10 B 龙胆草入汤剂,3-6

C 芒硝冲服,10-15 D 代赭石入汤剂,5-10

1991-135X. 不宜入煎剂的泻下药是

A. 芒硝 B. 芦荟 C. 巴豆 D. 千金子

1998.29. 泻下药中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的药是:

A. 芒硝 B. 番泻叶 C. 火麻仁 D. 牵牛子 E. 甘遂

2001.28.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的最佳药组是

A.大黄、芒硝、甘草 B.枳实、厚朴、大黄 C.火麻仁、瓜萎仁、郁

李仁 D.生首乌、火麻仁、肉苁蓉 E.生地、玄参、麦冬

2008-30A 芒硝的性味是

A.辛、苦、凉 B.甘、淡、凉 C.酸、甘、寒 D.咸、苦、寒

2011-33A.治疗小儿疳积,宜选用的药物是

A.郁李仁 B.芒硝 C.芦荟 D.商陆

2017-129X.大黄有而芒硝不具有的功效是

A.润燥软坚 B.凉血解毒 C.逐瘀通经 D.杀虫疗疳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

含水硫酸钠(Na SO ·10H O)。主产于沿海各产盐区及四川、内蒙

古、新疆等内陆盐湖。将天然芒硝(朴硝)用热水溶解,滤过,放冷析

出结晶,通称“皮硝”。取适量鲜萝卜,洗净,切成片,置锅中,加适量

水煮透,捞出萝卜,再投入适量天然芒硝共煮,至全部溶化,取出过滤

或澄清以后取上清液,放冷,待结晶大部分析出,取出置避风处适当干

燥,即为芒硝,其结晶母液经浓缩后可续续析出结晶,直至不再析出结

晶为止。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白色粉末称玄明粉(元明粉)。本

品味咸、微苦。以类白色、透明、呈结晶块状者为佳。

【药性】、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应用】

1. 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 本品能泻下攻积,且性寒能清

热,味咸润燥软坚,对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常

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泻下通便作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2. 肠痈腹痛 本品泻下通便,清火消肿,治疗肠痈腹痛,可与大

黄、牡丹皮、桃仁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肠痈初

起,也可与大黄、大蒜同用,捣烂外敷。

3. 乳痈,痔疮肿痛,咽痛口疮,目赤肿痛 本品外用有清火消肿作

用。治乳痈初起,可用本品化水或用纱布包裹外敷;治痔疮肿痛,可单

用本品煎汤外洗;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与硼砂、冰片、朱砂等同

用,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或以芒硝置西瓜中制成的西瓜霜外

用;治目赤肿痛,可用芒硝置豆腐上化水或用玄明粉配制眼药水,外用

滴眼。

【用法用量】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好后,溶入汤液

中服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哺乳期慎用;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

【鉴别用药】芒硝、大黄均为泻下药,常相须为用,治疗肠燥便

秘。然大黄味苦泻下力强,有荡涤肠胃之功,为治热结便秘之主药;芒

硝味咸,可软坚泻下,善除燥屎坚结。芒硝又清火消肿,但多外用,治

疮痈肿痛。大黄苦寒沉降,又泻火凉血解毒,清利湿热,治疗热毒证、

出血证及湿热内蕴等证;且可活血通经,治血瘀诸证。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含硫酸钠(Na SO )。还含有少量氯化钠、硫

酸镁、硫酸钙等无机盐。《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硫酸钠(Na SO

不得少于 99.0%

2. 药理作用 芒硝所含的主要成分硫酸钠,其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

壁吸收,存留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

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泻。

【其他】古代本草将形如圭角(有棱角锋芒者)而明净的芒硝结晶

称为牙硝或马牙硝。“十九畏”中牙硝畏三棱,故芒硝不宜与三棱同用。

番泻叶

Fānxièyè《饮片新参》)

1998.29. 泻下药中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的药是:

A. 芒硝 B. 番泻叶 C. 火麻仁 D. 牵牛子 E. 甘遂

本品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 Vah 或尖叶番泻 Delile 的干

Cassia angustifolia Cassia acutifolia

燥小叶。主产于印度,我国广东、广西、云

南亦有栽培。通常于 9 月采收,晒干。本品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

有黏性。以完整、叶形狭尖、色绿者为佳。生用。

【药性】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泻热行滞,通便,利水

【应用】

1. 实热积滞,便秘腹痛 本品苦寒降泄,既能泻下异滞,又能清异

实热,适用于热结便秘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大多单味泡

服,小剂量可起缓泻作用大剂量则可攻下;若热结便秘,腹满胀痛

者,可与枳实、厚朴等配伍,以增强泻下异滞作用。

2. 水肿胀满 本品能泻下行水消胀,用于水肿胀满,单味泡服,或

与牵牛子、大腹皮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26g后下,或开水泡服。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月经期慎用。剂量过大,可异致恶

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含双蒽酮类成分:番泻苷AD 等;在尖叶番泻

叶中还发现少量游离蒽醌类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番泻苷AC H O )和番泻苷

BC H O )的总量不得少于 1.1%

2. 药理作用 番泻叶中含蒽醌衍生物,其泻下作用及刺激性比含蒽

醌类之其他泻药更强,因而泻下时可伴有腹痛。其有效成分主要为番泻

AB,经胃、小肠吸收后,在肝中分解,分解产物经血行而兴奋骨

盆神经节以收缩大肠,引起腹泻。蒽醌类对多种细菌(葡萄球菌、大肠

杆菌等)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Lúhuì《药性论》)

1991-135X. 不宜入煎剂的泻下药是

A. 芒硝 B. 芦荟 C. 巴豆 D. 千金子

1999.140.用治肝热目赤兼大便秘结的药物是

A.决明子 B.大黄 C.芦荟 D.熊胆

2011-33A.治疗小儿疳积,宜选用的药物是

A.郁李仁 B.芒硝 C.芦荟 D.商陆

2013-32A.既治肠燥便秘,又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药物是

A.郁李仁 火麻仁 B.柏子仁 瓜蒌仁

C.商陆 芦荟 D.大黄 芫花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素芦荟 Miller.好望角芦

Aloe barbadensis

miller 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前者习

Aloe ferox

称“老芦荟”,后者习称“新芦荟”。主产于南美洲北岸附近的库拉索,我

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后者主产于南非的开普州,我国海

南等地亦有栽培。全年可采,割取植物的叶片,收集流出的液质,置锅

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即得。砸成小块用。本品有特殊臭

气,味极苦。以色墨绿、质脆、有光泽、苦味浓者为佳。

【药性】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应用】

1. 热结便秘 品苦寒降泄,既能泻下通便,又能清泻肝火,除烦热

治热结便秘,兼见心、肝火旺,烦躁失眠之证,常与朱砂同用,如更衣

丸(《本草经疏》)

2. 惊痫抽搐 本品有较好的清泻肝火作用。用治肝经火盛的便秘溲

赤、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惊痫抽搐,常与龙胆、栀子、青黛等同用,

如当归龙荟丸(《医学六书》)。

3. 小儿疳积 本品能杀虫疗疳。用治虫积腹痛、面色萎黄、形瘦体

弱的小儿疳积证,以芦荟与使君子等份为末,米饮调服;或配人参、白

术等益气健脾之品,如肥儿丸(《医宗金鉴》)。

4. 癣疮 取本品杀虫止痒之效外用治癣疮,研末调敷

【用法用量】25g,宜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孕妇、哺乳期及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含蒽醌类成分:芦荟苷,芦荟大黄素苷,异芦荟

大黄素苷,7-羟基芦荟大黄素苷;还含多糖、甾醇及脂肪酸类等。《中

国药典》规定含芦荟苷(C H O )库拉素芦荟不得少于 16.0%,好望

角芦荟不得少于 6.0%

2. 药理作用 芦荟蒽醌衍生物具有刺激性泻下作用,伴有显著腹痛

和盆腔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肾炎。其提取物有抑制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的

生长,并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和人

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第二节 润下药

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多入脾、大

肠经,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而不致峻泻。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

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便秘。使用时还应根据不同病情,配

伍其他药物。若热盛津伤而便秘者,配清热养阴药;兼气滞者,配伍行

气药;因血虚引起便秘者,可配伍补血药。

火麻仁

Huǒmrén(《神农本草经》)

Á

2013-32A.既治肠燥便秘,又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药物是

A.郁李仁 火麻仁 B.柏子仁 瓜蒌仁

C.商陆 芦荟 D.大黄 芫花

2019-20A.下列药物中,治疗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宜首选

A.郁李仁 B.苦香仁 C.瓜萎仁 D.火麻仁

1998.29. 泻下药中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的药是:

A. 芒硝 B. 番泻叶 C. 火麻仁 D. 牵牛子 E. 甘遂

2001.28.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的最佳药组是

A.大黄、芒硝、甘草 B.枳实、厚朴、大黄 C.火麻仁、瓜萎仁、郁李仁

D.生首乌、火麻仁、肉苁蓉 E.生地、玄参、麦冬

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

Cannabissativa

山东、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

晒干。本品气微,味淡。以种仁色乳白者为佳。生用或炒用,用时打

碎。

【药性】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应用】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本品甘平,质润多脂,能润肠通

便,且又兼有滋养补虚作用。适用于老人、产妇、体弱等津血不足的肠

燥便秘。《肘后方》单用本品研碎,以米杂之煮粥服。临床亦常与郁李

仁、瓜蒌仁、苏子、杏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或与大黄、厚朴等配伍,

以加强通便作用,如麻子仁丸(《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含脂肪油(约 30%),油中主要有饱和脂肪酸、

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等。还含胡芦巴碱、异亮氨酸甜菜碱、大麻酰胺

等。

2. 药理作用 有润滑肠道的作用,同时在肠中遇碱性肠液后产生脂

肪酸,刺激肠壁,使蠕动增强,从而达到通便作用。本品还能降低血压

以及阻止血脂上升。

郁李仁

Yùlǐrén《神农本草经》)

2001.28.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的最佳药组是

A.大黄、芒硝、甘草 B.枳实、厚朴、大黄 C.火麻仁、瓜萎仁、郁

李仁 D.生首乌、火麻仁、肉苁蓉 E.生地、玄参、麦冬

2011-33A.治疗小儿疳积,宜选用的药物是

A.郁李仁 B.芒硝 C.芦荟 D.商陆

2013-32A.治肠燥便秘,又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药物是

A.郁李仁 火麻仁 B.柏子仁 瓜蒌仁

C.商陆 芦荟 D.大黄 芫花

2019-20A.下列药物中,治疗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宜首选

A.郁李仁 B.苦香仁 C.瓜萎仁 D.火麻仁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欧李 Bge.、郁李

Prunushumilis Prunusjaponica

Thunb. 或长柄扁桃 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前二

Prunuspedunculata

种习称“小李仁”,后一种习称“大李仁”。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河北。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

子,干燥。本品气微,味微苦。以粒饱满、色黄白、不泛油者为佳。生

用,用时捣碎。

【药性】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应用】

1. 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本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作用

类似火麻仁而力较强,且润中兼可行大肠之气滞。常与火麻仁、柏子

仁、杏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用于津枯肠燥便秘之证,如五仁丸(《世

医得效方》)。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可与枳实、厚朴、陈皮等药配

伍;若与芒硝、当归、生地等配伍,可治产后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2. 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本品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胀满,

小便不利,可与桑白皮、赤小豆等利水消肿药同用。若脚气肿痛者,可

与木瓜、蚕沙等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成分:阿弗则林,山柰苷,郁李仁苷

等;有机酸类成分:香草酸,原儿茶酸等;三萜类成分:熊果酸等,氰

苷类成分:苦杏仁苷等。还含脂肪油、皂苷、纤维素等。《中国药典》

规定本品含苦杏仁苷(C H NO )不得少于 2.0%

2.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促进排便及抗炎、镇痛作用。

松子仁

Sōngzǐrén《开宝本草》)

为松科乔木红松 Sieb. et Zucc 等的种仁。主产于

Pinuskoraiensis

北。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去硬壳,取出种子。本品气微,味甘甜。

以色白、粒饱满、富油质者为佳。生用。

【药性】甘,温。归大肠、肺经。

【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应用】

1. 肠燥便秘 本品质润气香,甘润入肠而有润肠通便作用,宜用于

津枯肠燥便秘之证。治老人虚秘,可配伍火麻仁、柏子仁、黄芪等药。

2. 肺燥干咳 本品质润,入肺而有润肺止咳之功。用治肺燥咳嗽,

《玄惑传尸方》以之与胡桃仁共捣成膏状,加熟蜜,饭后米汤送服。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痰湿壅盛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含脂肪油 74%,油中成分主要为油酸酯、亚油酸

劝说文言文-三教九流的意思

医考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21:5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972122139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医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医考.pdf

上一篇:四神汤的功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