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麻黄、紫苏、生姜、香糯。
麻黄 的功效应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紫苏 叶长于发汗解表;紫苏梗偏于行气安胎
生姜 为呕家圣药
香糯 故有“夏月麻黄”
2. 发散风热药:薄荷 蝉蜕 菊花
菊花的功效: 疏风散热 清肝明目 平肝阳 清热解毒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 天花粉 熊胆 夏枯草
天花粉的来源: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恬楼或双边恬楼
熊胆的功效应用:清肝明目,息风止痉,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清
热解毒
2.清热燥湿药
黄芩(上焦) 黄连(中焦) 黄柏(下焦)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鱼腥草
穿心莲
金银花的功效:清热解毒 祛风杀虫 利尿
板蓝根的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利咽
青黛的来源:爵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马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后的干燥
粉末或团块品
鱼腥草的功效应用:清热解毒 清泄肺热 利尿通淋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
5清虚热药:青蒿
三 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火麻仁 郁李仁 甘遂 京大戟芫
花 牵牛子 巴豆 千金子
四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 威灵仙(软化骨刺) 川乌 蚕沙
蚕沙的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
2祛风湿清热药; 雷公藤
3祛风湿强筋骨药: 千年健
五.化湿药。 (分类型题) 厚朴 广藿香 豆蔻 草果
六,利水渗湿药
1, 利水消肿药: 茯苓 猪苓 薏苡仁
2, 利尿通淋: 车前草 石韦
3, 利胆退黄: 茵陈蒿(乙肝疗效药) 金钱草 垂
盆草
七. 温里药。 (连线题) 附子 肉桂
八. 里气药。 陈皮 枳实 木香 香附(里气疏肝 调经止痛)
九. 消食药。(分类) 山楂 神曲 麦芽 鸡内金(来源雉科动物家
鸡的干燥砂囊内壁)
十. 驱虫药。(分类型题)苦楝皮 槟榔 南瓜子
十一. 止血药。 仙鹤草 棕榈炭 血余炭 藕节 三七
血余炭的来源: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
三七的功效应用: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止血不留瘀
十二。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郁金
川芎的功效应用是:活血行气 川芎能下行血海,为妇科药 曲风
止痛能上行头目,常与风湿药合用
2,活血调经药,丹参 红花 益母草 鸡血藤
丹参的功效应用 活血调经 祛於止痛 凉血消痈 除烦安神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红花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
3,活血疗伤药 自然铜 马钱子 血竭
自然铜的成分:本品主要含二硫化铁,含微量的铜砷等
血竭的来源:棕榈科常绿藤本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而成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 温化寒痰药:半夏 天南星 白附子
半夏的功效: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消肿止痛
2,化痰清热药 桔梗 川贝母 浙贝母
川贝母的功效:清热化痰 消痈散结
2.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百部 批把叶 白果
批把叶的功效:清肺化痰 清胃降逆止呕
白果的来源:为银杏科乔木植物银杏的干燥种子
十四。安神药
2, 养心安神药。(分类)酸枣仁 柏子仁 灵芝
十五,平肝熄风药
2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牛黄 天麻 蜈蚣 僵蚕
牛黄的功效:息风止痉,用于小儿惊风壮热神昏,热极生风。手足抽
搐。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牛黄的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的干燥胆结石。
僵蚕的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
燥体。
十七。补益药。 人参 西洋参 党参 黄芪 甘草
1,补气药
人参的功效: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本品常与
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有扶正祛邪之效
黄芪为补气圣药,能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毒生机
甘草的功效:补中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
毒。有“国老”之美称。
2补阳药 鹿茸 锁阳 冬虫夏草 紫车河
鹿茸的功效:壮肾阳 益精血,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紫车河的来源:为健康人的胎盘的干燥加工品
3补血药 当归 熟地黄 何首乌 阿胶
当归功效为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为补血之圣药
阿胶来源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胶体
3, 补阴药。北
沙参 黄精 玉竹 枸杞子 百合 麦冬 蛤蟆油
蛤蟆油的来源:为哇科动物中国林蛙雌性的干燥输软管
十八。收涩药
1,止汗药 麻黄根(敛肺止汗,用于自汗盗汗)也可治产后虚汗不
止
二十。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分类) 雄黄 蛇床子 樟脑 炉甘
石 硼砂
1.雄黄的成分 主要含二硫化二砷 砷75%,硫24·9% 及少量砒
霜和其他重金属盐
3. 炉甘石的成分 主要含碳酸锌 ,另含铁、钙、镁、锰、钴的碳酸
盐;煅炉甘石主要含氧化锌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 本品辛热有大毒 可去腐生肌 有“仙丹”之美称 主要含氧化
汞。
总论
1. 草本:其来源以植物类居多使用最为普遍,所以称其为草本。
2.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药材的来源、采制、性能、
功效应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 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4.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有《神农百草经》
5. 《雷公炮炙论》十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收录了300种炮制方法
6. 《唐本草》的主要贡献有;增加药物图谱,开创了世界药学界先
例,保证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水平;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
是我国第一部要典性草本;开创了药典的先河。
7. 李时珍《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字,收药1892种,附
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8. 道地药材: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及加
工合理,生产相对集中产量大,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
9. 广西(三七 田七) 云南后来居上。 四川的黄连 附子 川芎
川贝母 。 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的地黄、山药、
牛膝。 甘肃的当归 。山东的阿胶 。山西的党参、宁夏、枸
杞。 广东的砂仁。 广西的肉桂。 江苏的薄荷。 福建的泽
泻。浙江的郁金。
10. 如云“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材
烧”这些说明了采药季节性强的特点。
11. 采收季节通常在入药部位生长最茂盛时采收。
12. 炮制:是指药物子啊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表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的特殊处理。
13. 炮制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减低或消除
药物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3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使之适应
病情需要 4改变药材的基础性状,便于调剂,制剂。和贮藏。5 纯
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14. 炮制的方法:1修治 2水制 3火制 4水火共制
15. 炙 是将药材于液体辅料搅拌。 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 ,
酒,醋,姜汁,盐水,童便
16. 毒性反应 十药物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损害,主要是用量过
大或用药过久所致
17. 中药的功效 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
高度概况,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 特殊表达
形式。
18. 四气指:寒,热,温,凉
19. 湿热属阳,寒凉属阴
20. 五味
辛能散、能行 甘能补、能缓、能和 苦能泄、能燥 酸
与涩都能收、能涩 咸能软能下 淡能渗能利
21.升。 是上升、提升之意 降。是下降、逆降之意 沉是
重沉、下行泄利之意
浮是轻浮、上行发散之意
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21.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22. 归经理论所指的脏腑是中医学中特有的定位概念,其与解剖上的
实际脏器有较大的区别,不能与之混淆,对于药物归经的理解,
也不一定是指药物有效成分实际达到的部位,而主要是药物产生
效应的部位所在
23. 毒性 是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
24. “医疗用毒性药品,是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
使用不恰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25. 药物毒性的大小事相对的,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
26. 毒性中药有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
附子、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
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
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
黄等28种。
27. 配伍的关系。相须“同类不可离也”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芒硝。
全蝎与蜈蚣
相使“我之左使也”黄芪于茯苓。黄芩与大黄。
相畏“受彼之制也”生半夏与生南星。
相杀“制彼之毒也”生姜杀半夏与天南星之毒。
相恶“夺我之能也”生姜恶黄芩“
相反“两部相和也”
28.在“七情”配伍的基础上。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
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的剂型,即为方剂
29.“君臣左使”是药物在方剂中的组方原则
30.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
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31.十九畏:硫磺畏补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
畏赤石脂。
32.妊娠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
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
商陆、麝香、三菱、莪术、水蛭、虻虫等
33.先煎,如磁石、牡蜕、等矿物、贝壳。 后下,如薄荷、白
豆蔻、大黄、番泻叶
另煎,如人参。
34,1两=30克,1钱=3克,1分=0.3克。
35. 1 斤=16两=160钱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21:5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97109213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药学作用功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药学作用功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