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古诗文75篇】今天让你背72
篇古诗文,明天你会谢谢我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数学等课程标准。
文/曹吉利
在古诗文里,读懂中国人。
很多已经毕业的人,午夜梦回母校,还是会被两种恐惧支配:
一个是数学卷子上最后一道大题,还有一个就是古诗文填空。明明就
在嘴边的句子,却急得抓耳挠腮,死活想不出来,这份窘迫让不少人
心有余悸。
近日,一则新闻让许多网友庆幸早早毕业:根据教育部颁布实
施的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也从14篇增加到72篇。原本只
需要阅读理解的篇目,被划入了背诵范围,这就意味着还在中学课堂
埋头苦读的学生,要背的内容增加了四倍。
这可能是中学生感到最“压力山大”的几个字。
学生该不该背很多诗词古文?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支持
者认为,古典的文字浸润了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当然是多多益善。反
对者则往往一把辛酸泪,表达学生时代背诵的艰辛和日后遗忘的惊人
速度。
2016
1 / 7
“我们是不是背了太多古文?”简直可以和“我们是不是学了
太多数学?”一起,并列为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两大争议。
说起高中教材上的文言文,你还记得哪些?
古诗文是被谁玩坏的?
今天的人们之所以谈古文色变,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学方式的僵
化、对古典文字的浅薄解读和过度消费。
应试教育下,老师对古诗文意蕴的解析和背景的拓展都很有限,
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背诵上。不管懂不懂,先背下来应付考试再
说。这就导致有些人离开课堂很多年,在一个偶然的时机,才一瞬间
明白当年背过的某个句子。
“上大学离家以后,才真的读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
报平安’这句诗。”类似的感慨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只可惜我们辛苦
背下的大多数诗文,都在考试结束之后,随着记忆曲线的飞快下跌,
被迅速忘掉了。小时候,老师总告诫我们长大自然会懂,可是在信息
爆炸的时代,那些文字已经等不到我们长大了。教辅书店里陈列的厚
如砖块的辅导资料,以及其中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解读,严重破坏了中
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好感。
2016
2 / 7
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唐诗读本。
另一方面,随着古风文化的兴起,古诗词也成了商家迎合文艺
青年的一棵摇钱树。如果李煜、纳兰容若、李商隐泉下有知,看到自
己的诗词被如此滥用,不知会作何感想。“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
风悲画扇?”“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原本动人的句子,
经过无限次的使用,变成了街头巷尾的口水诗,而爱好逼格的古典文
青,则转头盯上了更小众、更冷僻的诗句。
列出下面几部电视剧的名字,也许你会觉得眼晕:《秦时丽人明
月心》《那年花开月正圆》《海棠经雨胭脂透》《花落宫廷错流年》……
不讲格律,不讲情境,生生凑出七个字来蹭古诗词这阵风,少男少女
们看多了这样浅薄的“伪古诗”,又怎能对真正古典文化提起兴致呢?
在校园内没有领会古典文学的内涵,走进社会又被糟糕的品味
影响,这也许就是造成大部分人对古诗文敬而远之,一小撮古风爱好
者写下那些顺口溜式诗词的原因。
近年来,越来越多电视剧喜欢用不伦不类的“古风”诗词作剧
名。
在古诗文里,读懂中国人
2016
3 / 7
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在学术界声名鹊起时,已经五十多岁。在此
之前,他连找一份大学教师的工作都屡屡碰壁,最落魄时送过外卖、
做过服务员。成名之后,他常用一句诗描述自己的心境——“庾信平
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诗圣杜甫在这首诗里感叹了南北朝诗人庾信暮年成名的人生,
也寄托了杜甫对自身遭遇的感怀。如果读过庾信的《哀江南赋》,又
了解杜甫的身世,那么就会明白,为什么张益唐会选择这句诗来概括
自己的人生。这十四个字之外,简直再也找不到更加贴切的语言。
短短的一行古诗文,往往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充沛的情感。
学者钱锺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
轻鸢剪掠。”喜欢简短、追求留白的古典中文,凝结着古人“意在言
外”的文学追求,给读者造成余音袅袅的阅读回味,更是中国哲学思
想的结晶。
钱锺书《谈艺录》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诗文的论艺专著。
周邦彦写:“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并州出产的
锋利剪刀闪烁银光,划开橙子的表皮,桌子上还摆着一碟吴地出产的
洁白细盐,准备稍后消解橙子的涩味。这一组特写镜头,勾勒出北宋
首都的精致中产生活,也让我们得以领略一千年前的风物人情。
2016
4 / 7
晚唐时,年轻人罗隐准备进京参加考试,途中结识歌妓云英。
十多年过去,还是没有金榜题名的罗隐再次路过这里,又遇到云英。
依旧是歌妓身份的云英也在感慨,为什么罗先生仍是布衣?百感交集
的诗人便写下一首《赠妓云英》送她:“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
不如人。”其中对于命运深沉的无奈,恐怕还能唤起许多当代人的同
感。
在书画中,看到古人的样子;在诗文里,读懂古人的内心。图/
《簪花仕女图》
还有更加耳熟能详的《出师表》《岳阳楼记》《春望》等诗文,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古诗文背后蕴含的历史、命运、器物、山川、
情愫,有助于我们领略古人的生活情态和精神世界,进而养成一种古
典的趣味,获得一种古典的力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
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
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被当代生活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用琐碎的时间读一读短
小又悠长的诗文,实在是有益无害的事情。而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
就更没有理由不亲近这些穿越时间的文字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是学习古诗文必读著作。
2016
5 / 7
背诵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在《新周刊》496期《现代人读唐诗要破除三种迷信》一文中,
六神磊磊谈到:“唐朝的诗确确实实并不都是好诗。”入选课本的诗文
固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是我们在借由古诗文来学习传统文化的时
候,也应该把视野放得宽一些,不能只盯着唐诗宋词、《古文观止》
和课本内容。只有跳出应试教育的范围,才能真正看到古典中文的全
貌,学到其中的精髓。
如今家长们让孩子背唐诗、背古文的风潮,本质上和胎教音乐、
课外兴趣班一样,不过是焦虑的家长在成长路上设下的一个环节。孩
子半懂不懂地记住这些文字后,就马不停蹄地转头奔向书法班、钢琴
班、绘画班。对孩子们来说,这些跟学校里死板的背诵考核一样,长
大后必然会遗忘掉绝大部分,能记得的也是皮毛。
读书时多背一些古诗文,会终生受益。图/视觉中国
去年台湾地区搞新课改,教育部门将“国文科必读古文”由20
篇降为10或15篇。这在岛内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挺白话文”派
被指矫枉过正。作家张大春便指出,说“学而时习之”“床前明月光”
“梅子黄时雨”这些古诗文桎梏人民的思想,无异于把古诗文当成了
桀纣;至于“增加白话文,与世界接轨”的观点更是逻辑不通,放在
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时尚且靠谱,如今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将中国文
2016
6 / 7
学作品翻译给外国人,以及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给中国读者,哪有把
自己民族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砍掉的?
诗人余光中说,文白、中西、古今,应当在教学中调和,而不
是简单地一刀切。其实,如果把背诵的概念扩展为学习,那么答案就
会很清晰: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教材是死板的,但古诗文是活的,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到古诗文
的美。图/视觉中国
背诵应该是学习中的一环,若将背诵和应试作为目的,就是舍
本逐末。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作也会偷”,这是最肤浅
的一种学习。学习古诗文,用作家止庵的话说,是“和时间里不灭的
东西击掌相笑”,因为现代人与古代人的惆怅、孤独、爱情、快乐、
伤感、躁动、无知几乎是一样的,当我们对古代人和古代世界的理解
越多,生命感与谦卑心便越丰富,才能从容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在我们的一生中,很有可能遇到古诗文作者曾经面对的情景,
那一刻也许你会很欣慰,自太古至现代的数千年时间里,几乎所有东
西都消失在宇宙中了,他们依然站在时间的彼岸与你同哭同笑。高晓
松:我想成为一个严肃的知识分子
2016
7 / 7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19:3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88852891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必背古诗文75篇】今天让你背72篇古诗文,明天你会谢谢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必背古诗文75篇】今天让你背72篇古诗文,明天你会谢谢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