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办扶贫开发专题综述

更新时间:2023-11-12 10:29:48 阅读: 评论:0

装饰装修合同-补钙有什么好处

市扶贫办扶贫开发专题综述
2023年11月12日发(作者:青春不言败)

改革开放十年·扶贫开发

中卫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4618

一、 发展历程

(一)“三西”农业开发建设(1983-1993年)

1983年,为了解决“贫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甘肃

河西、定西地区的贫困问题,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专项

资金,开创了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先河。

“三西”建设,按照“有水路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

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思维。“水路”指兴修水利工程,发

展灌溉农业;“旱路”指兴修梯田、压砂地、沟坝地、旱作

农业;“另找出路”则是移民和劳务输出。

“三西”建设时期,我市建设了固海水利工程,实施了

吊庄移民,形成了以工代赈、积极扶贫、打井窖、铺地膜、

修梯田等,共投入资金5600万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

入由126.6元提高到356元。

(二)“双百”扶贫开发计划(1994-2000年)

1994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

坚计划》,以此为标志,中国扶贫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中央

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

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

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为落实中央精神,宁夏出台了“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

划”,核心是解决南部山区近100个贫困乡镇,100万人贫

困问题。

双百扶贫阶段,中卫市实施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劳务输出、农田建设、闽宁协作。七年攻坚,国家共向中卫

市贫困地区投入资金4.8亿元,实施了固海扬水,打井窖3.8

万眼,造林80万亩,修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修路580

公里。世纪之交,中卫市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

标。全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面由69.9%下降到13.9%

(三)、新世纪千村扶贫(2001-2010年)

2001年,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卫市扶贫开发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

根据《宁夏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我市列入

自治区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贫困村146个,其中海原县115

个、中宁县13个、市城区18个。自2000年实施扶贫开发

工作以来,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二县一区累计投入各类

扶贫项目资金 8.36亿元 通过坚持开发式扶贫,提高贫困

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截止2006年底,全市贫困人

口由2000年底的28.22万人减少到16.17万人。全市山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94.90(中宁山区546元、

海原县877元、中卫市城区784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

1493元,年均增幅17.6%.

(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时期(2010-2020年)

建市以来,是中卫市贫困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群众得实

惠最多的时期。中卫市在全市252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

进、产业扶贫、劳动力中长期培训、互助资金、生态移民、

社会帮扶工作。重点解决全市22.26万人(海原171110人,

中宁24892人、沙坡头区26638人)的贫困问题。其中,

生态移民6.2万人。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中卫市贫困地区GDP

42.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03%。地

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

增长16.9%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9亿元,

是“十五”时期投资总和的2.5倍,年均增长20%

工业经济起步良好。工业经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工

建设了一批新型工业项目,以新能源、冶金、化工、建材、

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园区建设取得

新成效,建成占地3.5平方公里的海原工业物流园区。2010

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8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

17.08%

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

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枸杞、硒砂瓜、苹果、

马铃薯、小茴香、小杂粮、饲草等种植业和以清真牛羊肉为

主的优势特色产业。2010年,中卫市贫困地区第一产业增

加值达到22.2亿元,基本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培

育出“中宁枸杞”“香山硒砂瓜”“海原小茴香”“夏华清

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

现代服务业明显加快。传统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现代

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7

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3%,已成为拉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沙坡

头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原工业物流园区已

成为全区物流节点,兴仁镇物流集散中心已具雏形。

民生质量不断提高。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

水平逐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

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0元。通过实施农房改造、基础设施

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三大工程”以及生态移民工程等扶贫

项目,使6.3万农户危房危窑得到改造、89414.075

人搬入生态移民新村,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21.24万人的

贫困问题。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

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

教育和文化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

二、主要成就

(一)抓移民开发,建成了“一台两区”新灌区

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

中共中卫县委、县人民政府强抓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完善联

产承包,企业转轨定制的同时,抓好移民搬迁,农业开发建

设,提出开发南山台子和北干渠“两个十万亩新灌区”和开

发沙坡头“碱碱湖”的总体思路,制定了 “谁开发、谁经

营、谁受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的十项政策规定,鼓励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投资四位一

体共同开发,并对县内南部山区部分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村队

实施了移民搬迁,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南山台子、北干渠、

碱碱湖三个沙漠区开出总面积23万亩,人口8400多户, 3.5

万人(来自三省内蒙、甘肃、宁夏十八县的县外移民3000

多户,10000多人,其中:西吉移民搬迁6000人),建立行

政村28.建成10万亩现代化经果林基地一处,10万亩优

质米商品粮基地一处,10000多亩现代化渔业基地一处,新

开发区沟渠纵横,林果成行、鲤鲫跳跃,稻麦飘香,已彻底改

变了昔日“沙丘遍地,寸草不生,免子不拉粪,野鸟不坐窝”

的荒凉状况,人均收入由80年代初不足100元增加到2007

年底的2600元。目前“一台两区”人们正乘着新农村建

的东风,没着建设小康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人居环

境。

三十多年来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

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扶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实施了“四通工程”和“两大提高”“四通工程”

一是加快了贫困村村道建设步伐。2007年底所有通乡镇公

路基本实现了柏油路,山区行政村通等级砂砾公路;二是解

决和完成了未通电自然村的通电任务,实现了村村通电、城

乡同网同价;三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7

年底,沙坡头区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群众接收到广播电视节

目;四是加快通讯网络的调整和建设。到2007年底全区所

有山区乡村通话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两大提高”,一

是加快集镇建设,提高山区集镇化水平。发展绿色产业型、

资源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各具特色的小集镇,发挥其对二、

三产业的集聚功能,使商品流通、信息传递等更加快捷。结

合种草养畜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加快发展饲草、建

筑建材、皮毛和清真牛羊肉、绿色清真食品等开发加工业。

2007年,初步建成以各市区为中心,以兴仁、宣和、永

康、大战场、香山乡等集镇为骨干,其它乡镇为基础的区域

城镇体系,使山区城市化水平力显著提高;二是搞好村庄规

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抓

好农民增收的同时,依照规划先行、示范引导、量力而行、

稳步推进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抓好村庄规划和

环境整治工作。利用自治区的扶持政策,搞好“塞上农民新

居”和山区“危房、危窑改造”工程建设,突出了乡村、地

方、民族特色,逐步改善了山区农民人居条件,使贫困地区

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三)实施了“生命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

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地表水,大量

拦蓄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改造完善了关键水利设施,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共完成小

流域治理12处,通过建集雨场 、打井、建窖、截潜引水,

基本解决了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三十年来,沙坡头区山区累

计打井62 眼,建窖24200 眼,做截潜引水工程75 处,

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使部分人饮困

“户户饮用上自来水”的目标。 另外,加强了对扬黄和库

井灌区的节水改造,推广小畦灌溉、管灌、喷灌等节灌新技

术,建设水源工程、抗旱工程和控制性骨干坝工程,形成了

库坝联运体系,近三年来又实施了香山地区和香山北麓压砂

地补灌工程。更新改造了南山台电灌站和其它小型扬水灌区

水利设施,确保了扬灌区正常灌溉和压砂地的正常补灌。

另外在加强水利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三

水”,建设好“三田”(水浇地、洪漫坝地、压砂地),在降

雨量相对高的乡(镇)大力发展了水平梯田,在环香山地区

大力发展了压砂地,使山区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四)实施了“生态工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沙坡头区山区建设上,三十多年来一贯按照“因地制

宜,统一规划,防治并重,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强化生

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意识,抓好生态项目工程建设,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山区扶贫规划上实行了山、水、田、林、草、路统一

规划,突出重点,以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为中心,以主要公

路沿线、机关、村庄绿化为突破口,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纽

带,加大了治沙造林,封山育林工作力度。通过退耕还林还草,

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天然草场改良等

一系列措施,对北部风沙干旱丘陵区、中部干旱黄土丘陵区、

南部半干旱山地丘陵区进行综合治理。切实保护了草原,加

(五)全面推进了种草养畜,大力发展了草畜产业

在沙坡头区建设上,各级组织三十年来如一日始终不渝

的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

调整做为第一要务,把种草养畜作为重点,变资源优势为经

济优势。以南山台和北干渠吊庄移民区为依托突出发展以肉

牛、奶牛、多胎品种羊为主的食草型、节粮型舍饲畜牧业。

以宣和镇为依托,大力发展草原牧鸡、壮大鸡产业。利用清

真品牌的优势,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度,治理了草原“三乱”,确保了草原植被资源及其围栏设

施发挥长期效益。

(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重点建设了五个基地:一是建

成了以香山为核心,辐射兴仁、蒿川等乡镇的西甜瓜生产基

地,实施无公害化技术标准,打造了“香山西甜瓜”品牌,

沙坡头区累计建设高标准的压砂地 55.6 万亩,为全市实现

100万亩做了表率;二是以南山台和碱碱湖为基地发展了以

高酸苹果、优质红枣为主,杂果为辅的经果林基地,目前已

达到10万亩;三是以北干渠新灌区为基地,建成了十万亩

“优质米”基地;四是建成了以碱碱湖、高墩湖、马长湖为

主的万亩“渔业”基地;五是建成以兴仁镇为主的井灌区枸

杞基地,扩大山区枸杞种植面积,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做

大做强枸杞产业,目前已发展到近1万亩。在优势特色产业

发展上,引进优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完善推广体系,拓

然风光、文物古迹多样,境内分布着新石器至唐、宋、元、

明、清历代文化遗址多处,有闻名中外的沙坡头4A级旅游

区、有风景秀丽的天然胜地寺口子、以“农家乐”“枸杞文

化节”“硒砂瓜节”“梨花节”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业。促

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30年来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实现了有效的衔接。沙坡头旅游区发挥了旅游

业的龙头带动功能,按照“一带四区五条线”战略,充分利

用了西部大开发、沙坡头低坝工程、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建

设机遇,挖掘完善了一批山区旅游资源,在唱响沙坡头4A

级旅游区品牌的同时,重点抓了寺口子、长山湖、香山寺、

老君台、山台风光、羚羊松风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

旅游景点,把旅游业做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积极引

导山区群众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兴建农家乐,开展旅游服

务,拓宽了经济增收的渠道。

(八)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切实做好了科技扶贫工作

大力实施了“科技扶贫工程”,坚持以川济山,山川共

济的方针,围绕优势产业培养壮大科技队伍,按照业务职能,

深入开展了科技扶贫结对子“一帮一”活动,鼓励科技人员

到山区创业,举办技术培训班,进行实验示范,现场指导,

创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带领农民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推广旱作农业等适宜的新技

术、新品种。加强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增强了其生产技能

和经营能力,为力争每个贫困户有一个劳动力掌握1~2门农

村实用技术而奋斗。加大了教育科技扶贫力度,多数山区乡

镇已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对山区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科

技培训,增强了山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

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本领。在科技

和实用技术推广上,注重了发展、引进、推广动、植物新品

种;复合套种栽培、温棚养殖、配合饲料、品种改良、快速

育肥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推广喷

灌、滴灌等节水措施,真正把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

(九)制定了优惠扶持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 促进了

扶贫开发

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各个不同的阶段 制定了相关

的优惠政策,吸引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外商参与扶贫开发。

通过“借鸡生蛋,技术联姻”等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吸引

外商到山区投资办厂(场)。围绕资源优势,发展矿产加工

业;围绕牛羊、粮油、苹果、枸杞、西甜瓜发展绿色食品、

保健酒、果汁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以产品

开发促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促脱贫致富,把资源优势转化

中专学生到山区工作,增长才干,锻炼提高,服务于山区建

设。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逐年选送一批有见识,开拓创

新的贫困地区乡村干部、致富能手根据自治区扶贫办和区组

织部安排,到区内外进行技能培训,实施“培训一个,带动

一片”的战略。

三是实行山川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每年选拔一批优

秀年青干部,对口到山区乡村挂职锻炼,把川区先进的理念带

到山区。山区乡(镇)也选拔一些年青干部到川区县(区)

和乡(镇)挂职锻炼,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山区干

部的实际工作水平。

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劳动力中长期技能培训工作。

一是劳动人事和扶贫部门与各镇乡、村紧密配合,建立健全

了三级输出网络,加强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加大劳务人员

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技能。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

自发性向有组织输出转变;由体力型向专业技能型转变;由

简单劳务输出向带回技术资金回乡创业转变。抓了三个“三

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

“两基”攻坚目标,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扫

盲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将规模小、质量低的村

完小和教学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撤并,在山区发展了

寄宿制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及多媒体电教设备,使农村信

息技术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部门并有组织地进行了山

川师资交流和教学交流,川区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山区

镇(乡)进行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教,把川区先进的教育教学

理念和方法传输到了山区,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改变山区教育

落后面貌。

六是积极发展了山区卫生事业。加快了乡镇卫生院改造

工程,区、乡级卫生院基础设备、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做到了急诊、危重病人及时诊治。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达到85%以上,孕妇住院分娩率达到60%以上,孕产妇死

亡率控制在万分之十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

殖健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村级配备了计划生育专干,做

到了人员、任务、报酬“三落实”,对育龄妇女定期进行孕

前检查和节育后健康追踪服务,使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落在实

处。建立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开展计划生育手术保险

和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主要经验及启示

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扶贫工作,我们深刻的体会到:

效形式。多年来,困扰贫困地区最大的问题是超生多生,甚

而搬得快不如生得多。为此,中卫市委把减少贫困人口,优

生优育作为一项重大扶贫工程,抓紧抓好。先后出台了少生

优生、少生快富等政策。全市人口出生率由200414‰减

少到2013年的10‰以内。据初步统计,全市每年少生8000

人左右。

第四,基础奠基,科教兴县,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核

心。要想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改善发展环境是关键。只有解

决好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如,水、电、路、校、田、

讯等实际问题,农民一则有信心致富,另一方面有基础致富。

同时,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工程,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开发,大

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努力增加产业开发科技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第五,联户帮扶,联名包抓,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

键。按照今年来大扶贫的工作思路,大部分是解决了农村水、

电、路、校、田、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只到村难到户的

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建立扶贫联系点制度,落

实党员干部联户帮扶、包抓产业大户等制度,使党员干部职

工与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

系,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又较好的解决

了到村不到户的问题。

第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

众抓住全社会加大扶贫力度的大好机遇,发扬勤劳致富、奋

发图强的精神,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第七,落实责任,加强督查,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

障。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各方面参与支持,必须把

责任落实到位。近年来,我们始终实行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

书,落实项目责任考核制,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做到包挂领导必须亲自进村入户搞调研,精心

制定扶贫规则,亲手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

保各项扶贫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同时,坚持每月一督查,

每季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推进工作

顺利实施。

四、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新举措

新时期,为扶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

做好新时期工作。

第一实施移民工程。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以生态移民、

教育移民、劳务移民为重点,创新扶贫机制,大力减少贫困

地区人口,推进贫困人口向沿黄城市带、水资源较丰富地区、

交通便捷地区有序转移,有效解决区域内的贫困问题。

()生态移民

按照《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的要

求。十二五”期间,将我市贫困地区不适宜生存的20(镇)

78个行政村的1.4万户6.2万贫困人口进行移民搬迁和安

置,全面完成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确保移民“搬得出、

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教育移民

把教育扶贫作为推动区域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优化教

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小

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

办学模式。加大就学扶助力度,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子女都能

上学;创新教育扶贫奖励机制,力争30%左右学生接受高等

或高等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依托职业

学校,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切实保障未考入大、中专院

校的高中、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十二五”“十

三五”期间,确保2.2万初中学历以上的毕业生实现稳定就

业,其中,对接受高等或高等职业教育的0.6万左右毕业生,

积极促进其脱离原住地。

()务工移民

强化政府引导,优化劳务环境,拓宽输出范围,做大做

强劳务产业,力促农民转移就业。面向工业园区、城镇、沿

黄经济区,扩大区内劳务输出规模;面向农业产业基地和西

部季节性用工大省,有序组织外出务工;面向东部发达地区,

重点输出企业务工人员;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积

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

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移民务工就业,对务工能力较

强的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房,并给予住房租赁补贴和享

受城市社会保障政策。

强化技能培训,实施“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培训项

目,其中,海原县培训3万人次,中宁县1万人次,沙坡头

1万人次,确保每个家庭输出12名劳动力,使劳务收

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减少贫困地区人口。加快贫困人口从山区向川区转移、

从条件较差地区向条件较好地区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在住房、就业、户籍、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

支持。

第二强化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

等手段,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努力促进人口长期

均衡增长。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

励扶助制度、特别扶助制度和保险制度。深化“少生快富”

工程,扩大覆盖范围,推动“少生快富”千户示范工程创建

工作。积极开展“优生促进工程”,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

做好生殖健康教育、优生咨询等工作,提升人口素质,实现

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协调发展,实施贫困地区95个行政

村计生综合服务体系项目和人口健康促进项目。2015年,

实施少生快富工程0.4万户;贫困地区出生政策符合率进一

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力争控制在10‰以内,“少生快富”

工程项目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

第三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按照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协调

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形成以旱作节水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

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

(一)壮大现代农业

按照节水、生态、特色、避灾的发展方向,以现代旱作

节水农业科技为支撑,发展旱作节水和生态农业,打造绿色

生态、优势突出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到2015年,农业增加

值达到33亿元。

1、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与产

业开发相结合,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将中卫市贫困地区

建成宁夏重要的绿色、有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在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重点发展设施种植业和设施养

殖业,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建设设

施农业大拱棚2232栋。

在雨养旱作区重点加强集雨场窖建设,大力示范推广集

雨补灌、覆膜保墒、坐水点种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重点发

展覆膜玉米、覆膜马铃薯、压砂瓜、枸杞、油料、小杂粮等

耐旱作物和以滩羊、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

积极探索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和农艺节水新模式,全面

推广管灌、滴灌、喷灌和小畦灌溉等节水技术,节水灌溉面

积达到80万亩。

2、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畜牧养殖业基地。加大优质肉牛品种引进与改良和

滩羊本土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力度,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和

高档牛肉生产技术。以扬黄灌区和生态移民区为重点,建设

15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其中,以生态移民区为重点,建设4

基地;以沙坡头区宣和、永康为核心的41020万只蛋

鸡标准化养殖场;以沙坡头区和中宁县为重点的30万头生

猪饲养基地。

建设优质马铃薯基地。以海原县为重点,建设100万亩

马铃薯种植基地,其中,建设10万亩高垄管灌马铃薯基地。

依托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选育推广抗旱、抗病、优质

鲜薯和加工专用型品种,使良种化、专用化率达到85%,脱

毒化率达到80%普及旱作节水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实行规

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马铃薯保鲜储藏、精选净化、

分级包装、集中配送和订单运销,构建中部干旱带重要的加

工原料薯基地和优质鲜薯外销基地。

建设优质瓜果基地。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示范

与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优质化率,扩大

地方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重点建设环香山100万亩硒砂瓜

基地;宣和、永康、大战场、高崖、七营、三河、李旺为主

20 万亩苹果基地;扩大大战场、兴仁盆地等扬灌区和井

灌区的枸杞种植规模,旱作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建设油料—小杂粮—小茴香基地。充分利用特定的地理

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油料、小杂粮及小茴香优质农产品种

植,以海原县三河、七营、甘城、郑旗、李旺等为重点,建

56万亩种植基地(油料6万亩、小杂粮38万亩、小茴香

12万亩)

3、加大特色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依托骨干企业,提高农产品转化率,

提高林果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积极申请农产品地

理标志保护,提高旱作农产品文化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叫响“中宁枸杞”“香山硒砂瓜”“宣和禽蛋”“穆和春清

真牛羊肉”“香水桥二毛皮”“海原马铃薯”等品牌。开展

标志性产品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域品牌、区域品牌,增强产品市

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产业集聚、城镇辐射、园

区带动、循环发展的理念,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壮

大慈善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化。到2015年,

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

1、新能源产业

依托区域内光照资源,发挥得天独厚的风能、光能和国

有荒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中国华电集团

等企业,重点建设海原县、中宁县和沙坡头区的永康、宣和、

常乐、香山地区1000MW 风力发电项目,100MWp光伏

发电项目及相应的配套并网设施,海原县风机及配件制造项

目,使中卫市贫困地区成为中部干旱带重要的风电基地和太

阳能光伏发电基地。

2、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

发展特质化、差异化的高端加工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

营销,大力开展绿色食品、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深加工。

建设海原工业物流园区、沙坡头区宣和镇和兴仁镇农产品精

深加工园区,重点培育枸杞、硒砂瓜、粮油、蔬菜、林果、

马铃薯、小杂粮、小茴香和清真牛羊肉等30家规模以上深

加工企业。

3、传统产业

应用高新技术、先进工艺和新设备,重点促进冶金、建

材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建设沙坡头区常乐镇年

生产钢坯10万吨项目、新建年产5万吨泡花碱项目、年产

125万吨兰炭项目、科豪年产2000万平方米陶瓷抛光瓷砖

项目,宣和镇专用有机肥生产项目。充分利用石灰岩矿产资

源,开发下游高品质产品、研发高性能特种石膏,重点建设

中宁县石膏开发建设项目,积极开发无机粉体环保石头造纸

项目。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和多元投入原则,

发展分层次、多领域的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

特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亮

点。

1、现代物流业

充分挖掘地缘优势,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多种运输方

式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的物流格局。建设沙坡头迎水桥物流

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供应链整体市场竞争力。加强农

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销

售渠道,新建扩建兴仁镇、树台镇、李旺镇、贾塘镇和关庄

乡农产品综合市场;永康镇苹果专业批发市场、香山乡硒砂

瓜专业农贸市场。打造面向沿黄经济区、南部山区和周边省

区的工农业产品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配送集散地。

2、特色旅游业

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地震

地质公园遗址遗迹等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景区景点,加快特

色旅游产品开发。加强景点、景区、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

款风险基金;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

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规模,资金规模达到8000

以上,覆盖全市贫困地区200个村,使2万户8万群众收益;

大力实施妇女小额贷款,鼓励贫困地区妇女创业,资金规模

达到1亿元以上,扶持1万名妇女脱贫;充分发挥乐农生态

移民贷款公司作用,支持生态移民发展;开展土地银行农村

金融试点,为农民提供土地担保和抵押贷款,解决农村资金

瓶颈制约问题。

4、信息服务业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加强城乡间重要信

息基础设施的共享;充分利用区内外优势资源,提升远程教

育、医疗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等信息服务能力,拓展农业综

合信息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现代通信服务能力;新建以农村

信息化平台建设,远程教育、劳务乡镇电子屏幕及自然村宽

带网络建设为主的现代通信网络。深化农村信息化试点,探

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新机制。到2015年,农村互联网用户

达到40%以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初步满足

三网融合的阶段性要求。

第四大力发展慈善产业。坚持助残、扶贫、济困的原则,

瞄准慈善产业发展的特点,创新思路,将传统的救助型、输

血型慈善事业提升为现代的产业型、造血型慈善产业,形成

产业特区。

(一)科学谋划,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

加快建设海原县厚德慈善产业园区,按照“园中园”的

格局,布局“中阿慈善园”“中华慈善园”“农民创业园”

“残疾人创业园”等,着眼于建设大产业、布局大项目、承

载大企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现

代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搞好项目的配套运作,拉长产

业链。

(二)创新思路,实施招商引善新机制

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公益慈善项目落户贫困地区,开发适

合残疾人劳动的产品,培训技能残疾人创业带头人,为残疾

人和特殊贫困群众创造新的脱贫致富途径。积极引进深圳残

友集团联合培训创业人才,采取建立慈善银行,爱心人士定

点扶贫等方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

(三)广募善款,形成慈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以中卫市慈善基金会为平台,广泛宣传、广募资金,动

员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募集慈善基金,重点救助残疾家庭和

低保户。

(四)强化培训,为慈善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结合残疾人特点,多渠道启动培训工作,对具有劳动能

力的残疾人,根据实际残疾情况,设置刺绣、剪纸、服装剪

裁、电工、纸业包装和盲人按摩等多项培训,提高残疾人素

质和就业能力,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

第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消除瓶颈制约为目标,谋划实

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

积极促进区域内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的联通,

全面改造提升乡村公路等级,基本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

航空为主线,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基础,连通周边

地区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推进宝中铁路中卫段改

造项目、甘武铁路中卫段改造项目、将202省道(海原—中

卫段)改造为一级公路、S201省道至109国道连接线项目、

下河沿至中宁古城公路改造项目,以及下河沿黄河公路大桥

等新建扩建项目。新建三河(海原工业物流园区)至海原59

公里一级公路;不断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新开中卫至成都、

上海、广州等地航线,打通中卫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空中通道。

进一步提高农村交通运输通行能力,新建改建各类公路

3161公里。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努力

改善农村地区饮用水质量和安全问题。重点建设固海灌区

(海原段续建)工程,灌区干渠改造100.3公里,建筑物427

处,改善灌溉面积47.28万亩;固原地区城乡引水安全水源

海原县连通工程,铺设主干道1114.5公里,分干管及支

219.9公里,配套建筑物256座;新建海原县石景河总库

6355万立方米水库,供水量310万立方米。积极促进兴

电二期、香山引水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尽早开发撒不拉滩60

万亩土地,新增灌溉面积60万亩,解决10万人饮水困难。

生产用水工程。按照“节约优先、优化配置、有效保护、

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加强农业节水,深入开展工业节水,

积极推进城镇生活节水,继续完善宣和工业园区、常乐陶瓷

工业园区供水二期工程、建设中卫工业园区(东区)供水工

程;香山地区抗旱、兴仁枸杞基地抗旱机井工程;熊家水硒

砂瓜、石岘子截潜引水抗旱节水补灌工程、喊叫水乡、徐套

乡、大战场镇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以清淤疏浚河道,新建堤

防护岸及部分建筑物为主,治理海原县、中宁县山区、沙坡

头山区中小河流4条。

水环境安全监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

实行地表水用水总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排污总量和取水户

取水量“四个总量控制”管理。加强取水、用水、退水监测

与控制设施建设,在取用水各环节和重点,特别是工业重点

用水系统、设备和农业渠系,安装计量设施和控制设施,确

保水环境安全。

(三)加快基本农田建设

以建设口粮型、生态型、效益型农田为目标,依托以工

代赈、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沃土工程等项目,推进

土地整理,加快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实施海原县西安镇1万亩标准

化示范田、三河镇7万亩土地整理项目;沙坡头区宣和、永

农民变市民步伐,促进人口向大村庄、中心镇、县城、中心

城市集中,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市

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达到30%

(一)加快海原大县城建设。重点建设海原县城道路工

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供热工程、城市垃圾转运站、公厕

等环卫工程;城市绿地广场和城市天然气利用项目。加快城

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海原县建设保障性住房10584套;

建海原3个城市社区服务站。

(二)加快中心镇建设。按照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要

求,优先建设10个中心镇(乡)包括海原县的西安、七营、

李旺、树台、贾塘和李俊;中宁县的大战场镇;沙坡头区山

区的兴仁、宣和和常乐镇。以重点乡镇为中心,突出特色,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农村,

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协同推进城镇化进程,使之成为县域经

济的重要增长点和人口集聚地,到2015年,中心镇人口规

模力争达到1万人以上。

(三)加快大村庄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

求,统筹村镇布局规划,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分步实施,在靠镇、近水、沿路等条件适宜的地方,推动小

村合并、大村扩容,发展大村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大幅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实现农村人口适度

集中。重点建设40个中心村,新建30个农村社区服务站,

2015年,大村庄人口规模力争达到500户左右。

第七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扶贫开发

由政府主导向群众主体转变,“粗放扶贫”“精准扶贫”

转变,由“千篇一律”向“量身定做”转变,增强帮扶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一)实施“四到”扶贫攻坚工程

基础设施到村加快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产业项目扶持到户按照“谁

干支持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原则,

根据贫困户自我发展条件,选择适合的增收产业项目,分期

分批对贫困户进行个性化的到户专项扶持。培训转移到人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贫困地区劳动

力带薪培训激励机制,即通过培训获得技能证书并与企业签

订务工合同2年以上,以及稳定就业者或自主创业有规模者,

给予1万元奖励,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帮扶责任到单位

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帮扶力量向重点贫困村、

贫困人口倾斜,建立起稳定长期的“不脱贫、不脱钩”结对

帮扶关系。

(二)“扶志”“扶智”“扶力”并举

结合扶贫开发,增强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意

识,提高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改变贫困人

口“要我富”为“我要富”,为扶贫攻坚创造条件。

(三)强化社会帮扶

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帮扶的“大扶贫”格

局,积极争取国家、区属党政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市县(区)

党政企事业单位包扶重点贫困村;市县(区)财政供养人员、

区属国有企业人员对全市55000个贫困户定点帮扶。细化任

务,量化考核,加强督查,一包五年,不脱贫不撒手。

第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

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覆盖城乡、设施完善的

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

盖。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以示范性高

中为骨干的普通高中办学体系,切实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文化

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支持民办教育,积极探索民

族教育发展新模式;重点新建贫困地区15 个乡镇173个幼

儿园项目;新建海原县中学、工业物流园区二小图书馆、报

告厅、宿舍楼、实验楼、运动场项目;中宁县的徐套和喊叫

水乡、沙坡头区的兴仁镇中小学教学设备配套项目;海原县

职教中心扩建项目,新增民族服饰与服装、涉农、汽修、花

卉及阿拉伯语培训等专业;新建28000平方米海原特殊教育

学校。“十二五”期间,实现区域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班)

率达到60%以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初中三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达到87%以上。力争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在校生

达到大体相当的比例。

(二)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民

体育健身等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

斜,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大力培育文化体育活动品牌,努力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

生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发展民族区域优秀文化,

加强对回族文化、黄河文化、沙漠文化、枸杞文化、花儿等

区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组织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

回族乐器、刺绣、剪纸、二毛皮加工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精品,扶持

和支持代表中卫风格、具有一定水准的优秀文艺作品;大力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品

质,支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新建

海原工业物流园区“三馆一院”(花儿艺术馆、体育馆、图

书馆和影剧院)、宁夏(海原)回族文化产业园、海原科技

馆、海原体育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实施贫困地区28

个乡镇科普服务、文化站项目;18个乡镇178个行政村综

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800平方米海原县地方病防治中

心。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贫困地区201200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120

所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改善县(区)公立医院、乡

(镇)卫生院医疗和康复服务设施条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和服务能力。新建32000平方米的海原县人民医院、19500

平方米的回医医院、4500平方米的海原县妇幼保健所综合

业务楼、2100平方米的海原县中医医院中医康复中心。全

面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标准体

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新建海原县2700平方米卫生监督

所综合业务用房;新建海原红羊乡、曹洼乡鼠疫监测点2000

平方米业务用房。

(四)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

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施科技

兴企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

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壮大基层农

业技术推广队伍,推广旱作节水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

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深入开展区域农田次生

盐渍化治理技术、特色优势农产品节水抗旱、高效综合养殖

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力推进良种良法和适用技术向贫困农

户辐射扩散,不断提高科技对扶贫开发的贡献率。到2015

年,农村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每个农户至少有一

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覆盖

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

力争将区域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集中供养。认真落实统筹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项政策,实施妇幼卫生“四免一救

助”政策,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着力解决

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

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实施海原老城区3500平方米

敬老院扩建工程。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着力推进水、电、

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实施村容村

貌整治项目,重点对郑旗乡吴湾村,红羊乡红羊村,关桥乡

方堡村,九彩乡九彩村,西安镇老城村,贾塘乡北山洼等村

实施旧村改造。继续实施危房危窑改造工程,重点实施贫困

地区9000户危房危窑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农民的

住房条件。

夸张法-亡组词

市扶贫办扶贫开发专题综述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10:2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561882134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市扶贫办扶贫开发专题综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市扶贫办扶贫开发专题综述.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攻坚阶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