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
摘 要:脱贫攻坚的伟⼤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质量乡村
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
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
史、现实和国际4个⽅⾯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
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脱贫攻坚的伟⼤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
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因此,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
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关系的讨论
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全⾯建成⼩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点,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关系的相关议题,成为学界研究和政策关注的热点。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包含3个⽅⾯:⼀是⽣产⼒⾼度发达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条件;⼆是消灭私有制、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三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漫长的动态进
程,“所有⼈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终极⽬标,是⼀种“现在—未来”渐进式发展的共同富裕[2]。共同富裕的思想具有⼀脉相承的
特点,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具有不同战略定位
总的来看,脱贫攻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进⼈民福祉、促进⼈的全⾯发展、稳步迈向共同富裕。脱
贫攻坚,通过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批”、解决“四个问题”,实现“扶真贫、真扶贫”,进⽽实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
⽬标,有⼒促进了全体⼈民共享改⾰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发展
阶段缩⼩城乡差距、促进城乡⼈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度看,当绝对贫困问题已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更
加凸显之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便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标转变;从国⼟空间⾓度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向全国各
类乡村的发展战略;从⼈⼝发展⾓度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向全国乡村居民,同时需要全国相关机构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的战
略[4]。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同发展阶段
实现共同富裕⽬标是⼀个长期的、艰巨的发展过程。在实现这⼀⽬标的过程中,必然会⾯临不同的发展形势,经历不同的发展
阶段。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侧重点、实现路径等⽅⾯的差异性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战役和战略的关系[5],前者是
为了实现第⼀个百年奋⽃⽬标打基础,后者是为了实现第⼆个百年奋⽃⽬标打基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同属于迈向共同富裕
的两⼤关键步骤[6],⼆者具有内在的逻辑⼀致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承载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缩⼩区域、群
体、城乡发展差距的使命,是让改⾰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的重⼤战略举措[6],两者本质上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共
同富裕的⽬标;另⼀⽅⾯,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先决前提,乡村振兴是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量保障[7]。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
作重⼼的历史性转移。
(三)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
尽管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的全⾯发展和全体⼈
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点由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战略转型、从攻坚期
的超常规举措向常态帮扶转变,需要积极探索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构建包括衔接
理论研究、衔接路径研究、衔接体系研究、衔接政策研究在内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内容体系
[8]。以思想协同保障、产业协同保障、⼈才协同保障、⽂化协同保障、⽣态协同保障、组织协同保障和社会协同保障等7个协
同推进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9]。在过渡期内,采取有效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例如,保持脱贫攻坚政策体
系的延续,建⽴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在具体举措上包含扶贫产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地制度改⾰[10]、重构⾦融精准
扶贫[11]、持续激发⼈⼝内⽣发展动⼒、统筹城乡⼀体化发展等诸多⽅⾯。
总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和使命,也是中国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治国
理政的基本⽅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围绕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要更加充分地解放和发展⽣产⼒,也要更有
效、更直接地回应⼈民群众的关切、满⾜⼈民对美好⽣活的需要,使全体⼈民在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共创⽇益发达、
领先世界的⽣产⼒⽔平,共享幸福美好的⽣活[12]。从经济维度看,共同富裕不仅要求整体经济发展⽔平达到⼀个较⾼⽔平,
还要求不同群体间的差距得到合理控制与缩⼩。实现⾼质量乡村振兴,缓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对我国中长期扎实推进
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13]。另外,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经济收⼊维度,还体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事业等⽅⾯
发展差距的缩⼩上。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标,仅靠农业现代化是不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迈向共同富裕的要求[14]。因此,
⾼质量乡村振兴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四重逻辑
共同富裕是全体⼈民的富裕,是⼈民群众物质⽣活和精神⽣活都富裕,不是少数⼈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的平均主义,要分
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5]。乡村振兴的总⽬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基础。乡村振兴与
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从理论、历史、实践与国际4个⽅⾯来理解和把握。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1.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城乡⼯农关系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权益
和福祉,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城乡差距、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不仅关系发展的正义性,更
关系现代化建设的质量。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扩⼤中等收⼊群体规模,促进社会结构优化,服务双循环发展
格局的关键;是最⼤限度激活沉睡要素和激发主体创造性、挖掘发展潜能形成发展动能的关键;是实现城乡⼯农公平⾼效互补、
互动、互促,不断开创发展新局⾯的关键;是不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凝聚最⼴泛发展共识,
引领全国⼈民推动伟⼤事业的关键。
2.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标的难点和潜⼒。
⼀⽅⾯,新中国成⽴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取得了巨⼤成就,但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短板,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最⼤难
点。⾸先,乡村振兴的基础薄弱。中国⼈均资源有限,农村⼈⼒资本建设较为滞后,存在规模较⼤的低收⼊群体和特殊困难群
体,发展的要素供给、环境约束都逐步凸显,农民增收难度较⼤。其次,各种要素下乡的渠道还不够畅通。要素聚合产⽣化学
反应的交易成本仍然居⾼不下,农业产业弱质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最后,共同富裕的实现基础和实现形式还不够丰富
和多元,有效、可推⼴、可借鉴的模式还⽐较有限。国际范围来看,益贫增长、共享发展都是世界性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
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更⼤的努⼒。另⼀⽅⾯,乡村振兴也是推进共同富裕、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平最具潜⼒的领域。在资源整
体匮乏的同时,⼴⼤乡村还存在⼤量沉睡资源,要素还没有被激活,这些要素不仅可以服务于乡村振兴,更能够为中国现代化
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共同富裕起来的乡村、农民能够不断服务于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同时,⾼品位的乡村振兴与城
市⽂明互补互动互促,不仅富裕⽣活、涵养⽣活,更能滋润⼼灵。
3.共同富裕是⾼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指引。
党的⼗九⼤明确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其中,⽣活富裕是出发点,也是
落脚点,是亿万农民对美好⽣活的期盼。中国特⾊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共同富裕,既是不变初⼼,也是现实要求。
共同富裕必然成为⾼质量实施乡村振兴的⽬标指引和⾏动指南。⼀⽅⾯,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基础、实现机制,不断推进农
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更有效的发展⾏动、发展⼲预,让市场运转起来,让市场有益于社会共同体福祉。共同富裕成为发展的有
效⽅法。另⼀⽅⾯,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质量和成⾊的重要衡量标准。考量乡村振兴成果,不仅要看在活跃乡村产业、促进环
境改善诸⽅⾯的成果,更为重要的落脚点是共同富裕。⽽且,共同富裕绝不是通过扭曲市场机制来实现超越发展阶段的公平,
更不是回到吃⼤锅饭的状态,⽽是善⽤市场机制,⽤好政府有形之⼿和市场⽆形之⼿,实现有为政府结合有效市场辅之以友善
社会。
4.共同富裕⽬标下的乡村振兴需要持续推进全⾯深化改⾰。
共同富裕下的乡村振兴,其实现基础、实现机制只有推进全⾯深化改⾰才能建⽴和完善。⽐如城乡融合发展必然要求有为政
府、有效市场和友善社会的协同推进,其核⼼仍然是市场机制,重点在于开放共享、产权(如资产建设、政府投⼊等)改⾰;再⽐
如,城乡互动、互促、互补的新型关系,需要在不断改⾰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融⼯具的作⽤,善于借助⼈⼯智能和数字乡
村,通过政府投⼊机制改⾰、利益分享机制改⾰、要素赋权机制建设、现代公益慈善等创新形式来推动实现。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1.城乡关系演变下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城乡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按照乡村振兴与城乡共同富裕的互动关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城乡发展关系的演变
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第⼀个时期,从中国共产党成⽴⾄新中国成⽴(1921—1949年)。城乡经济关系变动集中表现为:从解放战
争前的城乡分离到解放战争中的城乡互助,从农业优先到农⼯商协调发展。城乡关系中乡村是中⼼,城乡相互帮助、相互⽀
撑,促进乡村发展以恢复经济。第⼆个时期,新中国成⽴后实⾏计划经济体制(1949—1978年)。党和国家逐渐把中⼼从乡村
转向城市,建⽴重⼯业优先发展战略,城乡经济关系体现为以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互助,在城乡的不平等中乡村向以城市为中⼼
的国家⼯业化输送农业剩余价值,同时⼯业品下乡推进农业机械化。尽管乡村在经济和收⼊上缓慢增长,但教育、医疗卫⽣等
公共服务进步显著。第三个时期,从改⾰开放到党的⼗⼋⼤前(1978—2012年)。城乡经济关系特点是市场机制下“三农”问题凸
显,国家积极构建“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乡村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但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第四个时期,党
的⼗⼋⼤以来(2012年⾄今)。这⼀时期的城乡发展关系,体现在乡村成为党和国家⼯作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
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国家推进实施城乡⼀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可见,在城乡共同富裕
的进程中,城乡发展关系的演进逻辑是城乡建设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战略和城乡发展要以⽣产关系符合⽣产⼒发展⽔平的规律
共享发展是缩⼩贫富差距的重要路径,共享发展理念是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百年来,党和国家在“三农”领域推
进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历经了创造条件、探索实施、创新推进和全⾯提升4个阶段,党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在创造条
件阶段(1921—1949年),主要策略包括开展⼟改运动,农民获得了⼟地,通过开荒、兴修⽔利发展农业,推动了根据地经济
发展,保障了⾰命所需。在探索实践阶段(1949—1978年),主要策略是按照马克思原理并参照苏联经验进⾏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实施计划经济、农业“⼀⼤⼆公”⽣产模式、城乡分治,这种策略尽管体现了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理念,但没有解决好农民
的激励和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乡村的贫富分化在缩⼩,但乡村振兴缺乏动⼒,乡村处于低⽔平的“共同富裕”。在创新推进阶
段(1978—2012年),中国共产党⼈打破了传统思想束缚,通过理论与实践创新着⼒推进乡村发展,打破了低⽔平共同富裕的
局⾯。在产权制度上实⾏⼟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对乡村的⽀持上由汲取乡村资源向⽀持乡
村发展转变,在福利与保障上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规模推进扶贫开发。在坚持农村⼟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依照市场经济
规律推进“三农”领域改⾰,通过以城带乡加⼤对乡村发展的⽀持,为实现乡村⾼质量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全⾯
提升阶段(2012年⾄今),党中央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全⾯促进“三农”共享发展。把共享发展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动⼒,进
⼀步破除⼆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关注农民的全⾯发展,通过⾼质量乡村振兴实现第⼆个百年的共同富裕⽬标[17]。
3.建党百年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是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全⾯领导。在党的领导和带领下,中国⼈民推翻“三座⼤⼭”,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集中
⼒量发展⽣产⼒,经济社会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活⽔平⼤幅提⾼。中国共产党的全⾯领导是实现⾼质量乡村
振兴和共同富裕⽬标的根本保障。⼆是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获得⼈民群众⽀持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
为⼈民谋利益求幸福,⽽带领中国⼈民⾛向共同富裕正是⼈民群众愿望的现实体现。此外,收⼊分配是体现⼈民共享最重要最
直接的⽅式,必须处理好利益增长和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在把“蛋糕”做⼤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实现乡村经济与农民收⼊同步
增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收⼊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改⾰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民[18]。三是遵循社会⽣产
⼒与⽣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先富带动后富的优化路径,是社会主义⽣产⼒和⽣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质量乡村振兴促进
共同富裕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关键。先富既是机会,应该⼈⼈享有;也是结果,应该以遵纪
守法为前提。后富既是权利,应该⼈⼈可得;也是结果,被公平正义保障[2]。
(三)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1.⾼质量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不仅指收⼊⽅⾯达到⼀定的平衡⽔平,还包含着社会上有多少⼈享有⾼收⼊、社会福利和福祉以及教育、医疗卫⽣服
务等,以及⼈们的精神⾯貌如何。不能仅仅看个⼈收⼊是否增长,也要看公共财政收⼊是否增加,更要看公共财政收⼊是否⽤
于民⽣事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14]。改⾰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摆脱传统体制束缚,
允许⼀部分⼈、⼀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产⼒。党的⼗⼋⼤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民共同富裕摆
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建成⼩康社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第⼀阶段。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全⾯推进乡村振
兴,是解决⼈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第⼆个百年奋⽃⽬标的必然要
求,是实现全体⼈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质量乡村振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
⾼质量的乡村振兴承载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缩⼩区域、群体、城乡发展差距的使命,是让改⾰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
⼈民的重⼤战略举措。乡村振兴重在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及不同群体之间⽣活⽔平差距的持续缩
⼩[6]。乡村振兴的总⽬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达到的⽬标。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平均主义,
⽽是体现包容、共享、发展的公平正义原则。⾼质量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坚持时空观。空间上既要考虑不同区域(如发达地
区、发展中地区、脱贫地区、“三区三州”、⾰命⽼区等)之间的差异,重视国家区域重⼤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乡村振兴的
带动和影响,⼜要特别关注城乡互动与发展融合[19];时间上服务于“两个⼀百年”奋⽃⽬标的历史进程和全⾯推进共同富裕的⽬
标导向,把促进全体⼈民共同富裕作为⾼质量乡村振兴的最终⽬标,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关注农
民物质层⾯的需求,⼜要关注他们精神层⾯的需求。共同富裕是全体⼈民的富裕,是⼈民群众物质⽣活和精神⽣活都富裕。⾼
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既要着⼒解决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化建设落后的现实问题,更要注意解决农村社会物
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农民对美好⽣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动⼒,着⼒推进乡风⽂明建
设,凝聚农民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培育⽂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乡村社会⽂明程度,焕发乡
村⽂明新⽓象[19],⼤⼒提升农村精神⽂明建设和⽂化建设的⽔平,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同落实、同部署、同发展。
3.⾼质量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从历史和发展的维度来看,当前我国发展最⼤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缩⼩城乡差距,
是共同富裕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度来把握和处理⼯农关系、城乡关系,解决“⼀条腿长、⼀条腿
短”的问题[20]。乡村振兴的⾸要任务是缩⼩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全⾯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增加
农民收⼊,更要追求和实现农业农村的全⾯发展,实现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事业以及其他⽣活条件上的改善,实
现⾼质量的乡村振兴。⾼质量的乡村振兴就是要以满⾜⼈民群众⽇益增长的美好⽣活的需要为根本⽬的,着⼒缩⼩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和收⼊差距,政策有侧重地向农村、基层、⽋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民根本利益,不断增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
断改善⼈民⽣活品质、促进⼈的全⾯发展和社会全⾯进步。
4.⾼质量乡村振兴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举措。
全⾯建成⼩康社会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缩⼩城乡差距、促进城乡⼈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13]。乡
村振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质量乡村振兴是⾼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准确把
握新发展阶段、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质量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有效破除城
乡“⼆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全⾯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
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各类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由流动,畅通国内⼤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
展格局;有利于进⼀步促进⾰命⽼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优化区域经济
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进⼀步缩⼩城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持续增进民⽣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
裕。
(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国际逻辑
1.以⾼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全球现代化实践的重⼤创新。
谋求现代化转型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标。欧美国家、⽇本、韩国乡村的现代化发展,采取了先实现城镇化再推动乡村复兴
的发展道路。在城市反哺乡村的过程中,虽然乡村具备了与城市相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乡村空⼼化、⽼龄化现象依旧
严重,实现的仅仅是乡村的发达,离乡村的全⾯振兴依然存在差距[14]。如何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
程中始终没有真正完成的发展事业。中国以⾼质量乡村振兴为抓⼿,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把“三农”⼯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
中之重,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破题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这是⼈类国家现代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探索和成就,拓展了发展中
国家⾛向现代化的路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通过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互尊重、融合发展,必将打
破“乡村衰落”的现代化魔咒,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振兴,共同筑起乡村现代化的世界体系[21]。
2.以⾼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实践蓬勃发展的⽣动展现。
改⾰开放使中国⾛上了⼀条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本质就是“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中国
以及世界上⼤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实现共同富裕,⾯临的最⼤问题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中国以⾼质量乡村振兴破题
共同富裕,以此实现所有⼈充分的物质和精神⾃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许多西⽅
资本主义国家陷⼊持续衰落、冲突不断的社会⽭盾,⽽中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上了⾼质量乡村发展道路。中国共同
富裕⽬标的逐步实现,将是对西⽅资本主义发展话语下“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证明了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始终
没有辜负中国。
3.以⾼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基础。
中国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为共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6]。在实践中,农业是每个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
物质基础,农村是每个国家都不可能舍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每个国家重要的⼈民群体。农村和城市共同体的建设是⼈类
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成⼈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中国拥有最⼴⼤的农村以及相当数量的农村⼈⼝,到21世纪中
叶,当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以⼯促农、以城带乡、⼯农互惠、城乡⼀体的新型⼯农城乡关系的时候,意味
着世界范围内最⼤的城市乡村共同体的成功构建,这将带动全⼈类早⽇进⼊⼈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境界。⼀些拉美国家在第⼆
次世界⼤战之后学习西⽅现代化道路,在经历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之后纷纷陷⼊增长停滞、社会动荡的“中等收⼊陷阱”。西⽅资
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始终难以解决社会收⼊不公平、⼈民贫富差距拉⼤的社会问题,使得拉美国家始终难以跨越“中等收⼊陷
阱”。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中国以
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必将成为推动⼈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持续动⼒。
三、⾼质量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议题
党的⼗九⼤报告6次提到“共同富裕”,提出了2035年“全体⼈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和2050年“全体⼈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
发展愿景。2021年,在第⼆个百年奋⽃⽬标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中央作出了“在⾼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战略部署,
提出“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
农村⼈居环境”[15]。乡村振兴作为“全体⼈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新时代‘三农’⼯作总抓⼿”,对于实现⾼质量发展、迈向共
同富裕都有重⼤的战略意义:⼀⽅⾯,城乡发展差距是造成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变量,“缩⼩城乡差距将对未来实现共同富裕起着
重要的决定作⽤”[13];另⼀⽅⾯,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也⽆从
谈起。在实践层⾯,⾼质量乡村振兴⽆疑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
件。但是,各地发展程度的差异性、阶段性,乡村振兴⽬标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共同富裕内涵的理想性、丰富性,决定⼆
者在实践中极易受到教条主义或者经验主义的制约。因此,梳理⾼质量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议题,澄清⼆者的逻辑
关联,拓展理论分析空间,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其重⼤战略意义的理解,也有助于规避实践的偏差以及推动实践的创新。⾼质量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所蕴含的理论议题可以从“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3个层⾯进⾏分析、理解。
(⼀)⾼质量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标的逻辑关联
为什么⾼质量乡村振兴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者保持⽬标⼀致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得不到清
晰的界定,那么就会⾯临“农业现代化能否缩⼩城乡发展差距”“农业现代化究竟对农村现代化起到什么样的作⽤以及怎样发挥作
⽤”“农村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式展开才能达到城乡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能否带来农村居民收⼊的明显增加”[14]等⼀系列实
践的不确定性。如果将⼆者的关系简单理解为具体⽬标与长远⽬标的关系,或者因果关系,则会导致⽚⾯追求城乡“差距”的缩
⼩,⽽忽视乡村发展对于全局的独特价值。因此,关于⾼质量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逻辑关联的理论议题可以包括:⾼质量乡村
振兴与缩⼩城乡发展差距;⾼质量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质量乡村振兴与⾼质量发展的关系;等等。
(⼆)共同富裕⽬标下⾼质量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
⾼质量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什么?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或⽅⾯的关系如何?“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标,但中国式现
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22]。同样,⽆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临着乡村衰败的问题,各类振兴、复兴的⽅案与政策
实践层出不穷。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全⾯建成⼩康社会的底线任务,那么⾼质量乡村振兴是否可以类⽐为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总要求”指向了⼈民群众对于美好⽣活的向往,也创造了农
民全⾯发展的具体条件。由此,需要在实践⽬标的基础上,进⼀步挖掘相关的理论内涵,探讨“五⼤振兴”的逻辑关系,分析城
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实现路径。因此,聚焦⾼质量乡村振兴理论内涵的议题可包括:⾼质量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五⼤振
兴”之间的逻辑关系;“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等。
(三)⾼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构建
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如何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完善实践,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不断优化政
府政策⼲预的机制、平衡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与局限、协调城乡区域共享发展、激发农民发展的潜能,都需要通过理论上的不
断创新来为实践的创新提供指引。对此,需要深⼊学习领会关于“三农”、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相关重要论述,从中提炼具体
的理论武器。同时,需要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三农”⼯作的历史,以史为鉴,提⾼实践创新的能⼒。此外还需要放眼世界范围
内的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在国际⽐较与反思中不断改进实践。从⽽回答“如何在⼀个⼩农社会中实现乡村全⾯振兴”“如何理解
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社会政策理念是如何嵌⼊乡村政策体系并施加影响的”[23]等问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
同富裕的理论构建聚焦的理论议题可包括: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三农”⼯作的历史逻辑、实践
逻辑和理论逻辑;国际乡村振兴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等等。
参考⽂献:略
作者简介:黄承伟,男,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主任、北京⼤学贫困治理研究中⼼主任,研究员。
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课题攻关项⽬(19JZD003);
来源:南京农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1(06)
原标题: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
⽂章根据平台发⽂规则进⾏了删减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9:3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52935213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