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馆校合作中的科教发展新思路
摘要:科技馆与学校建立科学教育的伙伴关系,发挥双方的优势与
特长,形成理想的互动方式,作出了不俗的业绩。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
指出问题的结症与解决的方案,在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
科技馆的对外合作应逐步制度化,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实现馆校间
科学教育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馆校合作 科学教育 互动交流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
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
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 它作用于
心灵。”
科学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但科学技术知识的获得却必须
依靠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
现象有本质区别,其特殊性在于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是借助人
类文化传递的形式进行对人的科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1 科技馆与学校科学教育结合的意义
科学教育的表现形式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由
校内课堂和校外活动两部分组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课程改
革的深入,科技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优势日益彰显,是学生校外学
习科学的重要社会教育场所,其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科学资源,包括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自由开放的探究学习方式。科技博物馆与学校
在互补性基础上建立起的科学教育伙伴关系,为最理想的互动方式,满
足了当代社会之需求。
2 浙江省科技馆馆校合作的现状与进展
浙江省科技馆作为全国第二批馆校结合的试点单位,在服务学
校、服务学生的过程中,逐步深化馆校合作的内容,适时开展了免费开
放日、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
普动车进校园等各项活动。
2.1 实施免费开放日
为了更好地体现科技馆的公益性,促进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
育的有效衔接,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享受优质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并为
最终实现科技馆免费开放积累经验,我馆从2010年11月起在每周三、
四下午,免费接待提前预约的集体组织的中小学生(含职高、技校、中
专等在校学生)团体,至今已坚持两年多,并免费接待200多批学生团
队。
2.2 科技馆展厅成为学校科学课堂
加强与学校科学课的有机衔接,合理利用科技馆科普展品等科学
资源的传播导向作用,联合省、市、区各级教育系统组织竞赛活动,将
学生老师们吸引到科技馆参观,使科技馆展厅成为学校科学课堂。
2011年与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联合主办了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实验
技能大赛,从全省3000余所学校近9000名教师中层层选拔,22位选手
参加了在我馆举办的决赛。与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合作的小学科学课竞
赛,把学校科学课的课堂搬到了我馆的常设展厅。
2.3 流动科技馆进校园
我馆通过将展品、服务带进各中小校园,指导学校科技节,开发科
普资源包,以供学校选择。例如“资源包开发”项目,配合中小学科学教
程的相关内容,对我馆常设展厅中的宇宙、地球、海洋、化学、能源
等六大主题展品的资源整合,寻求两者互通点的同时开发创新,最终形
成相应的课题资源包以供广大科教工作者使用。2012年上半年开展
的“科普动车进校园”:我馆把科普大篷车开进了全省11个县市的12
所民工子弟学校,通过展示数十件动手展品及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的图
文版面,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启迪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精神。
2.4 香港大学生来馆参与馆校合作
作为浙江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才交流合作项目,我省自2011
年开始在暑期接收香港大学生来浙江进行实践和交流,我馆在2012年
暑期共接收14名香港大学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
期间,笔者参与组建的科普辅导员队伍带领他们与杭城杭州电子科技
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两所大学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各自
科技文化优势,“倡导科学精神,激励科学探索”,圆满完成了小分队进社
区与科学小实验的开发与演示秀两项合作项目。
3 馆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馆的馆校合作,暨取得了以上的经验与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与
问题。
3.1 科技馆科学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脱节严重,科技馆这一学习
阵地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大多数学校更多的是利用春游、秋游的形式
参观科技馆,且这种参观性的游览也常常只是停留在“到此一游”的程
度,没有被赋予更丰富的学习内涵,更多的是把学科知识的积累放在第
一位,缺乏一种在科技馆环境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学习兴
趣、追求学习体验及深入探究的学习愿望。
3.2 教师和科普辅导员的互动性不强
学校教师与科技馆科普辅导员都是馆校结合教学活动的灵魂人
物,只有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才能使科技馆中的学习活动与学
校中的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串联和延伸,才能充分利用科技馆的科学
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有探究性的学习。
笔者在接待学校参观团队时明显感到,教师只是以陪同者的身份
参与,从看客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与指正,并非以参与者这一平
等角度来互动讨论学习内容;科普辅导员只能通过进场前和领队教师
短短一两分钟的沟通,对该团队情况大致有个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
弱了校外科学教育的学习效果。
科技馆如何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实践科技馆与学
校教育间的有效衔接,如何设计高效的科学教育活动以配合师生的需
求,这是我们应慎重思考的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浙江省科技馆经过多年馆校结合的实施与试点,经过对存在问题
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以下的对策与建议。
4.1 注重开发运用辅助教学工具
科技馆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到位。科博馆的体验式学习,利
用情景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其魅力
关键所在。如何利用科技馆类校外资源设计科学课程,科技馆要尽量
提供学习机会,教师要积极主动关注科技馆资源,彼此间的互动性要多
多增加。美国的明尼苏达科博馆(Science Muum of Minnesota)在到馆
参观中采用的提前通知服务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每学年开学时都准备
一份学校目录,简述所有的展项服务项目及相关注意事项,邮寄至学校
供教师参考,以便教学计划更科学规范。
学习单的设计运用。学习单是由引导参观和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
工具,帮助弄清知识的结构,建立正确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笔者参与的杭州上城区科学课竞赛全过
程中,与结对的科学教师提前两个月实地交流,就我馆常设展区中与课
程教案密切相关的各展项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整合,科学计算分组
体验的项目和时间,最终精选三个展项,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
方法。
流动展品出借服务。我馆的2011年暑期意大利“阿基米德时期的
数学与科学”临展上,18组充满互动性、趣味性的实木手工展品,通过
动手型展览形象直观地向广大观众展示了复杂的科学和数学原理,多
名教师观众意欲引进,但此展览已预定全国巡展路线,故不能成功,但
由此可见优质展品所组成的流动展览受广大师生欢迎的程度。
4.2 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这一途径,借助多媒体各种表现形式,将科技
馆的科学资源经过整合,包括现有展品展项的科学原理介绍、资源包
教研活动方案和举办的各项社会科学教育活动视频、音频等内容。学
生即能享用其丰富的资源,避免科技馆学习趋于形式化;而教师也可把
自己研发的活动案例相关内容上传至此平台,实现大环境下的科教资
源共享化配置。
4.3 完善科普志愿者队伍
我馆于2009年成立科普志愿者服务队,至今已有11所高校18个
学院共9600人次志愿者参加服务。志愿者主要承担着展厅的秩序维
护、展厅引导和公众服务,同时还参与了科技馆的公众调查、科技小
课堂、夏令营等活动组织,为保障我馆顺利运行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
用。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我国科普工作的现状,提高他们的讲解技巧
和引导观众的水平,增强他们投身科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参
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另外,应吸引更多的科学家、专家参加科普志愿
者队伍。
在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技馆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和桥梁作用,实现科学教育馆校间的有效结合,必将能取得更好的成
效!
参考文献
[1] 俞学慧,方家增.馆校结合的科学教育实践与探索[J].科协论
坛,2012(5):45-48.
[2] 伍新春,李长丽,青紫馨.促进校外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J].
中国德育,2012(2):11-14.
[3] 中国科学院学部.加强科普场馆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中
国科学院院刊,2010(4):434-435.
[4] 谢娟,尚修芹.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J].
科普研究,2009(3):39-43.
[5] 王华兴,杨向谊,张才龙.区域性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实践研
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45-51.
[6] 常娟.呼唤教师在科技馆教育中新的角色定位[J].中国校外
教育,2008(8):905,862.
[7] 钱雪元.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J].科普研
究,2007(4):21-28.
[8] 霍益萍,王建军.科教合作:高中科学教师培训新探索[M].北
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21-40
[9] 张红霞,郁波.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策略及创新
研究[J].北京:教育研究,2004(11):68-73.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8:1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8335887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基于馆校合作中的科教发展新思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基于馆校合作中的科教发展新思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