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身份认同的代际差异
姬亚楠
【摘 要】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与乡村的面貌,而且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
发生着由扎根农村向游走于城乡之间的转变。由于乡土记忆、人生阅历和个体认同
的不同,新、老两代农民的进城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农民”
身份的认同程度上:老一代农民认同“农民”身份,而新一代农民则抗拒认同。相较
之下,新一代农民的进城更具革命性与突破性,他们的离乡离土具有形式上和情感上
的双重断裂性。新一代农民在实现个人现代化转型时,必须正视来自社会的和个人
的价值判断,正视精神层面的转型。
【期刊名称】《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2)003
【总页数】5页(P26-30)
【关键词】新世纪乡土小说;农民身份认同;代际差异
【作 者】姬亚楠
【作者单位】[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河南郑州454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
农民进城的历史脉络很长,而大批进城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农民大批进
城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历史,但他们的生存境遇的变化是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的生存状况变得日益局促、紧张,越来越多的人离开
乡村进城,静谧的乡村也随着他们的离去变得沉寂和呆板。“从过去历史看,中国
都市的发达似乎并没有促进乡村的繁荣。”[1]254这正是当下城乡面貌的真实写
照:乡村在走向衰落,而城市在以更具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来自四
面八方的人,城乡差异日渐凸显。面对高速发展的外在世界,不论是新一代农民还
仅是房子,更是土地、树木、山水,是一种气味,那丝丝惬意即使是死也是痛快的。
在像刘春生一样的老一代农民眼中,乡土拥有他们美好的童年,清晨时一声声鸡叫、
傍晚时一缕缕炊烟,玩耍时伙伴的追逐打闹、吃饭时母亲的声声呼唤,淘气时父亲
的棍棒相加、挨打过后母亲的轻柔细语,一次次痛哭流涕、一回回破涕为笑。童年
的记忆、乡土的美好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烙在他们心头,即使离开乡土也期盼归来,
然不同的乡土情感,这恰恰是源于他们的乡土记忆。年少时父辈们的离乡、亲情的
缺席,使他们的乡村成长经历并不像老一代农民那样丰富、愉快。相反,陪伴他们
成长的是电动游戏、网络游戏,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成为回避现实空虚的有效途径。
父母的偶尔归乡只能带给孩子们短暂的欢乐,他们必须调整自身对爱的期待值,由
最初哭天抢地的留恋不舍,到强忍泪水的挥手道别,再到最后故作冷漠的不予理睬,
他们年幼的心灵在父母一次次“进城/返乡”中经受洗礼,并悄然发生转变。如此
只是赚钱之地,而乡村才是魂牵梦萦的地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乡差异加
大,即使心怀对未知城市的恐惧,老一代农民也不得不踏上进城打工之路。进城后
的生活不尽如人意,由于自身素质和接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只能拿着很少的
钱从事着繁重的工作,居无定所更滋生了无家的漂泊感。即使身在城市,心仍然留
城里人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出梁庄记》中的民中,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成
为一名商装设计师,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满世界飞,住的是高档酒店,喝的是进
根深蒂固。在城在乡的双重人生阅历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融入城市的艰难,另一方
面,让他们明白想真正被城市接纳必须要有文化。新一代农民正是在父辈们热切的
期盼中,通过自身努力,在城市有着不错的工作,《黄泥地》里的房光东,《生命
册》中的吴志鹏,《出梁庄记》中的正林和民中。而更多的则是在城市中挣扎,他
状态影响着其身份认同。无论是白连春的《拯救父亲》、孙惠芬的《民工》,还是
邓一伟的《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尤凤伟的《泥鳅》,都能看到流动在城市
中的老一代农民的形象,他们虽打拼在城市,却对城市的一切相当陌生,他们沉默
地接受着城市赋予他们的标签,不解释、不争辩,城市不了解他们,他们也不了解
纳。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或多或少都有他人、社会和时代的影
子,新、老一代农民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亦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论是老一代农民
“城市边缘人”身份的认知,还是新一代农民“我本城里人”身份的认可,都通过
同,而城市又不能给予他们准确的身份定位。“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呢?农民?农民
工?好像有点儿不太合适。说是城市工作人员?白领?又完全不对。他们处于这样
的模糊地带,不愿意回农村,但城市又没有真正收容他们,因为他们并没有收入足
够多的工作。他们不需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只能在城市的边缘挣扎。”[7]59这种
身份的尴尬必然导致情绪的激化,无处宣泄的郁闷在新一代农民寻求身份认同的道
路上,凝聚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无处发泄,又无法消亡,他们要么努力抗争杀出
一条血路,要么向命运妥协接受同化。同时,应当注意的是,改变生存境遇的窘迫、
完成向城里人转型的财富积累是新一代农民进城所必须背负的重荷,物质层面的改
变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而精神层面的转型则是他人、社会和个人必须积极
面对,并给予解决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46.
[3] 荆永鸣.北京候鸟[J].人民文学,2003(7):65-72.
[4] 贾平凹.极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5] 姬亚楠.“进城/返乡”背景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乡村伦理关系[J].南都学坛,2015(3):54-58.
[6] 李佩甫.生命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49.
[7] 梁鸿.出梁庄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
[8] 李娟.中国电影的文化记忆考察——以国际电影节部分获奖影片为视角[J].中原文化研究,
2015(5):53-59.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8:0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743088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身份认同的代际差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身份认同的代际差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