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当前语境下的新乡土文学:如何与可能
想象乡土的方式
——“新乡土写作”片论
傅 华 董爱宇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现是此次会议的热门话题,与会专家一致肯定
代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中国乡村进入剧烈的转“新乡土写作”的价值,“新乡土写作”成为
型期,乡土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面临当下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冲击。一些表现新世纪农村的作品应运而生,综合学界的探讨,“新乡土写作”大致
新乡土书写暗潮涌动。2005年6月,《佛山文呈现出如下特征。从写作时间上看,“新乡土
艺》联合《山花》举办“黔东南笔会”,讨论写作”是指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土文学创作。
“和谐社会与文学承担”的话题,一系列关于从写作主体上看,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70年
“新乡土”如何契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讨论由此代及70年代后期的青年作家,他们大多有短暂
展开。翌年六月,由《佛山文艺》发起,《人的农村生活经历。从写作内容与对象来看,书
民文学》《小说选刊》《莽原》及新浪网共同写的是转型与裂变中的新世纪农村社会。这里
艺术广角 2022年第1期
反思与多维审视。新变的乡土与人心、争鸣的写陌生,以致于产生了隔膜。徐则臣就坦然说出
作与批评,使得正处于进行状态的“新乡土写自己的隔膜:“我对当下的乡村越来越陌生,
作”呈现出多元兴盛的面貌,成为新世纪中国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握好乡村。”这不
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这股蔚为壮观的仅是徐则臣的问题,更是新乡土作家的共同难
“新”创作潮流也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题。他们未曾亲历乡土的种种变化,难以感知
以期激活传统“乡土文学”的“现代性”。当下城乡之间的复杂关系。“新乡土写作”一
一、“离土”或“在土”的乡土想象
“乡土文学”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母
题,在不同国别、不同时代有着不一样的书
写,纵然变化多端但其创作之根都植于土地。
不管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费尼莫·库珀的“边
疆小说”、布雷特·哈特代表的西部文学,19
世纪70年代意大利兴起的“真实主义”的“乡
土小说”文学流派,还是中国乡土文脉中以
[3]
鲁迅为代表的批判型乡土文学、沈从文等代表的
抒情型乡土文学,抑或是柳青等代表的革命型乡
土文学和韩少功等代表的寻根型乡土文学,
[4]
的、鲜活的乡土世界。“70后”新乡土作家也在“审丑”中追问乡土
既是参与者又是叙述者的李娟,正是得益的罪与恶。“暗疾”是鲁敏一部小说的名字,
于对牧民生活的完全融入,才能在《冬牧场》也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小说《暗
中翔实地展示哈萨克牧民们不断“转场”、一疾》中,鲁敏夸张化地为每个人都设置了“暗
直“在路上”的艰苦生活。为了对当下农村情疾”:父亲的“神经性呕吐”、母亲对记账的
况进行有效考察与反映,2008到2009年间,梁病态痴迷、姨婆对“大便”的变态关注。还有
艺术广角 2022年第1期
甚至妖魔化。这样的创作显然无法触摸到滋生子金苹果”。且就乡土旅游业而言,其巨大的
苦难、强权等“丑行”的乡土大地的复杂肌理,资金投入、较长的建设周期、复杂的管理运营
也不能深刻洞察产生这类丑行的内在动因。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绿色生态农业、
与“审丑”相对的另一写作倾向,是对乡土旅游经济毋庸置疑是新世纪乡村发展的可
乡土未来命运的一厢情愿式的美好想象。一些行思路,但其普适性不高。由此可见,叶炜等
作家看到了新乡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但囿于对乡土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有捉襟见肘之处,
他们的“土性”不足,对乡土问题认识表面他们笔下的“乌托邦”式的乡土美好理想终究
化,文本呈现的解决方案相应流于简单化与理难以应对新乡土现实的复杂性。但其间呈现出
想化。叶炜的《后土》也有此嫌疑。他展示了的这群知识分子对新乡土未来出路的关注与思
三、乡土想象的困境
面对只沉迷于过往经验或单纯地想象乡
土、只浮于表面而苍白无效的某些乡土写作,一
些学者发出“新乡土文学距离乡村有多远”
[12]
的质疑。因为作家只有真正沉下去,才能融入
乡土大地,才能契合新世纪乡土变幻的步伐,
艺术广角 2022年第1期
资本和情感的复杂、暧昧的关系。在某种程度写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与广阔
上来说,《陌上》或许“可以打破我们将乡土的发展空间,但想象的匮乏与创新的窘迫也使
和城市文学对立起来的思考框架”。徐则“新乡土写作”陷入普遍的困境。他们不仅未
[13]
臣也曾陷于这种选择的困境,但他勇于探索、能书写出乡土世界中饱满鲜活的生命和心魂,
不断挣扎着打破这种僵局,发出了“到世界中也未能揭示变更乡土中的生活真相与时代精
去”的呐喊,为“新乡土写作”提供了新的想神。他们或对乡土的感情呈现出“无根”的状
象与可能。态,或在单一化中深陷想象的困境,甚至在困
处于同一历史时空下,同样是直面乡土萎惑中滑倒失控。在复杂多变的乡村生活面前,
缩亟待转型以突破困境的危局,新乡土作家进部分“新乡土写作”无法抵达对乡土的深切关
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付秀莹、徐则臣在焦灼注,难以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感性乡土”
反思中保持一份清明,以创作的掘进与新变进世界。在对乡土出路与命运的思考中,对“理
行突围;叶炜努力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纵性乡土”的想象与考量亦容易丧失深度而流于
使找到的新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但孜孜矻矻表面和泛化。因此,需要新乡土作家们视点下
的探求无疑蕴含创造的可能。这些艰难执着的沉,将自己像草木般地植根于乡土的大地人
探索,给困境重重的“新乡土写作”带来闪烁心,建立起与乡土的新型血脉联系,使自身能
的微光。触到新变乡土真正的脉搏。同时,在重构理性
五四以来,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的反思与省察中,以思想的穿透力来审视变动
学的重镇。时代的大变迁下,乡土文学中的现不居的乡土世界,达成对“理性乡土”与“感性
代性冲突愈演愈烈。自足静穆、难以变动的乡乡土”完美融合的“有意义的”乡土想象的
土与变动不居的时代对乡土的不断塑造、改变多种可能性书写。由此,在感性动人的乡土书
构成了这一难以化解的现代性冲突。一方面,写中寄寓理性的省思审视,在二者的微妙平衡
乡土要摆脱前现代化的桎梏走入现代化,这是中接续乡土写作传统,开发乡土写作新向度,
一种自然选择和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现代化重构想象乡土的新方式,进而激活传统“乡土
进程无疑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乡土有所破坏或者文学”的“现代性”,在这个意义上,“新乡
伤害。改造乡土是历史的必然,守望乡土则是土写作”任重而道远。
情感的使然。在从五四到新时期以来的乡土作
家的作品中,这种矛盾冲突一直都能见出,但
他们浸淫乡土日久、乡土之根深固,对乡土的傅 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花》2017年第10期。村》,《学习时报》2017年8月4日。
[3]丁帆:《作为世界性母题的“乡土小说”》,[10]叶炜:《后土》,青岛出版社,2013年版,第
《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328页。
[4]青屏:《“常”与“变”——乡土写作的新质与[11]徐勇:《“反传奇化”写作与“乡土”的消
困境》,《长江文艺评论》2018年第1期。失——关于付秀莹的〈陌上〉及其他》,《北京教育学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5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68382133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想象乡土的方式——“新乡土写作”片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想象乡土的方式——“新乡土写作”片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