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浅析21世纪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责任
作者:张云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3期
学者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故乡梁庄为背景,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
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传达出了乡村的内在生态。作为21世纪
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她和她的书勇敢地承担起了作为乡土文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把厚重
的情感、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精神家园深深地烙在读者心中。
乡土文学真实厚重人文关怀精神家园乡土文学起源于1920年,纵观整个20世纪,大多数
作家都是从农村出来,并受到鲁迅的影响,半数以上的作品都可以划入乡土文学的范畴。然
而,到了1990年以后,随着社会变革的持续与深入,随着商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崛起,乡土
文学逐渐式微。虽然这一时期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莫言的《丰乳肥臀》等乡村作品的问
世,但乡土文学碎片化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历史潮流。但进入21世纪,学者梁鸿把视野探触到
了自己的故乡,《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相继出版,并且成为年度畅销书,让乡土文学
重新占据了一席之地。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是进入21世纪以来乡土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在中国文坛乃至中国都影响巨大。前者是梁庄及梁庄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苦难史”,后者则是
梁庄人的“漂泊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在大篇幅地进行深度访谈、引用梁庄人
的自述之后,作者又对梁庄及梁庄人进行了由浅及深的理性思考,书中不仅有忠实于“原讲”的
真实性,而且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剖析,呈现出了作者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责
任、担当、使命和价值追求,生动体现着当代乡土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
一、真实厚重
真实和厚重生动体现了乡土文学所坚持的“民间立场”和“底层体验”,而“民间立场”和“底层
体验”是“五四”以来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从鲁迅、沈从文,到孙犁、赵树理,再到当代
的韩少功、台静农,这些优秀作家的传世之作,没有不是写实了底层体验和老百姓的疾苦。
《故乡》《边城》《荷花淀》《小二黑结婚》《马桥词典》《地之子》等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
传诵,关键在于这些作家长期扎根社会底层、扎根农村基层,写的都是他们熟悉的社会底层生
活和人物。
同上述作品一样,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以真实为生命,作
者梁鸿把故乡的坑塘、道路、打麦场、房屋,以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妇女和打工者等人物真
实地搬入书中,不矫揉、不造作,不虚美、不隐恶。在整本书里没有任何口号式的呐喊,也没
有任何生硬的、晦涩式的说教,无论是材料,还是作者自己的思考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原生态
的。故乡的每一个村民都是诉说者,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情感、他们对所在城市和故乡的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5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6774213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21世纪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责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21世纪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责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