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更新时间:2023-11-12 07:49:20 阅读: 评论:0

气急败坏的意思是什么-刘凌薇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2023年11月12日发(作者:绝种铁金刚)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三⼀模语⽂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

明)

2020届普陀区⾼三年级第⼀次质量调研

(语⽂试卷)

2019.12

考⽣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学⽣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积累运⽤(10分)

1.按题⽬要求填空。(5分)

1)花近⾼楼伤客⼼,万⽅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1分)

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出⾃柳永的《⼋声⽢州》。(2分)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中虚写故乡景物的句⼦是⼩楫轻⾈,梦⼊芙蓉浦。(2分)

2.按题⽬要求选择。(5分)

1)某班级同学编了⼀本描写⾃然⼭⽔的⽂集,以下内容适合⽤作⼴告语的⼀项是( B )。(2分)

A. ⼭⽓⽇⼣佳,飞鸟相与还

B. ⾮必丝与⽵,⼭⽔有清⾳

C. 见⼀叶落,⽽知岁之将暮

D. 临渊羡鱼,不如退⽽结⽹

2)下列选项中⽤语得体的⼀句是(B)。(3分)

A. ⼩组讨论时,⼩王说:⼤家畅所欲⾔,抛砖引⽟,给我很多启发

B. 阅读交流时,⼩孙说:我有两个问题不理解,还请⼤家不吝赐教

C. 同学捐款后,⼩李说:感谢⼤家响应号召,尽了⾃⼰的绵薄之⼒

D. 同学发⾔后,⼩赵说:⼤家应该向你学习,谈出⾃⼰的⼀得之见(谦辞:指⾃⼰对……的看法)

⼆阅读(70分)

(⼀)阅读下⾯的⽂章,完成3—7题(16分)

浪潮。/现象

⽅法反映真实的历史⼈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虚构写作是围

采访建构真实性

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

⿊⼈》,霍华德?

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跟踪梁庄⼈在全国各地谋⽣

的艰⾟与尴尬,340余⼈,把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作地都⼀⼀记录下来。/概念及基本要求

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虚构写作实践来看,⾮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叙事下忽略的⼀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

点,例如不被⼴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物等。⾮虚构作家何伟认为,中国是⾮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在短短30多年的

时间⾥,我们⼏乎完成了西⽅400年的历史,在这⼀巨⼤的转变下,中国社会经历了犹如过⼭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

现实常让⼈有匪夷所思之感,⽐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都⾝处⼀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种

⽣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和场景。”/阅读价值(原因⼀)

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

⽇常事件的动⼈性已

甚⾄有⼀

,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

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框架,见不见。⾮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地挖掘⼈物、事件背后更

为丰富的意义,在个⼈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活的内核;其中叙事策略和

⽂学表现⼿法的运⽤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抵达真正的

/优势(原因⼆)

有意思的是,⾮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准备的,业余的⼤众也可以参与到⾮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边的⼈

事。有故事的⼈”“全民故事计划等⾮虚构写作平台都是为⼀般写作者书写⾃⾝故事提供的平台。有故事的⼈是由凤凰⽹推出

的⾮虚构写作平台,对⾮虚构写作的理念是每个⼈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虚构写

作者可以来⾃名流,来⾃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贩夫⾛卒,升⽃⼩民

⾮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成为写作的参与者。/壁垒(原因三)

中国纪

⼀场⽂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体现……变化及意义

(有删改)

3.能依据第段⽂意做出的⼀项推断是( A )。(2分)

A. “⾮虚构写作要求作者诚实地表达⾃⼰对历史事件的体验和发现。

B. “⾮虚构写作时每⼀句话必须有依据,不能出现主观想象的画⾯(基于事实)。

C.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发展调查报告》属于⾮虚构写作(采⽤讲故事的叙事⽅法)。

D. 某位九零后写的⾃传《中国式成长历程》不属于⾮虚构写作(基于事实的⽂学创作活动)。

⽅法反映真实的历史⼈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虚构写作是围

采访建构真实性

4.段中作者通过霍华德?格⾥芬和梁鸿的例⼦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4分)

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

⿊⼈》,霍华德?

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跟踪梁庄⼈在全国各地谋⽣

的艰⾟与尴尬,340余⼈,把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作地都⼀⼀记录下来。

参考答案:4.答案⽰例⼀:本段试图证明⾮虚构写作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以梁鸿写《出梁庄记》时采访⼈数之多、范围

之⼴和信息记录之细致来加以论证,具有较强的说服⼒;但霍华德?格⾥芬的例⼦突出的是其⽢冒危险浸⼊式体验的勇⽓,采

访过程是否细致扎实并不确定,因⽽说服⼒较弱。

答案⽰例⼆:本段以中外两个事例来论证⾮虚构写作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两个事例前者侧重采访地点和体验⽅式的选

择,后者侧重采访对象和记录过程的处理,都强调了采访⽅式需要仔细考量、严谨深⼊,避免孤例证明或单⼀类型事例证明的

单薄,增强了例证的说服⼒。

【评分说明】对论证是否充分的判断不作为给分标准,依据考⽣作答中体现的思维⽔平给分。解析:点明论证⽅法,对应论点

与论据的要素。

5.对第段画线句的作⽤分析正确的⼀项是(B )。(2分)

A. 指出⾮虚构写作的兴起受到⽂艺变⾰⼤背景的影响。

B. 揭⽰⾮虚构写作的兴起对⽂学题材变⾰的推动意义。

C. 展现对⾮虚构写作跨媒介发展的⼴阔前景的信⼼。

D. 揭⽰⾮虚构写作在民间⽂化传播⽅⾯的独特价值。

6. 概括本⽂的⾏⽂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本⽂⾸先指出⾮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现象;接着界定了⾮虚构写作的内涵,确定其基本写作要求;然后从⾮

虚构作品⽂体的阅读价值、写作追求和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出发,论述⾮虚构写作的独特优势,由此揭⽰了⾮虚构写作在

中国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详见原⽂分层(1现象/23界定概念及写作要求/4567三维原因/8意义)及层意概括。另需要点明思路特点:由现象到原

因分析,层层深⼊。

7.“有故事的⼈平台请你担任⼀⽇⼩编,共同评选⾮虚构写作⼀周最佳作品。本周有⼏篇作品在内容基于事实”“叙述精彩动

等⽅⾯得分相同,编辑部决定从⾮虚构作品

的思想意义的⾓度评出⾼下,请你根据⽂中的相关论述,拟出三条具体的评价细则。(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7. 体现对⾝边普通民众的关怀(第23⾏);具有社会现实批判意识;反映时代精神⽣活内核;展现个⼈和世

界的复杂关系(第23456⾏以及第45⾏)。(12分,23分,34分。第1点必答。)

() 阅读下⾯⽂章,完成8—11题(15分)

踏雪归乡张⾦凤

⼀枝红梅挑开了腊⽉的门帘,北风中都是节⽇的⽓息,睡梦⾥全是故乡的年景。

年是⼀缸陈酿,被节令的咒符封存,在⼈们的殷殷盼望⾥,直到腊⽉才缓慢开封。当

朔风扫净天空的阴霾,雪花浆洗了岁⽉的风尘,腊⽉的酒就再也封不住,⾹⽓四散,

回家的路也许很近,中间没有万⽔千⼭,但却横亘着沧桑岁⽉;回家的路或许很远,需要⽤⼀年的盼望捻成⼀张票根。车

站、码头、渡⼝、机场到处是拥挤的⼈群,各种各样的启程和出发,充满了隆重的仪式感。积攒久远的豪迈情怀,伴随着漫天

飞雪进⼊⾼亢的乐章。患得患失的⼼情,焦灼不安的⾯孔,都为⼀张回家的票。回家的⼈摩肩接踵,租车、拼车、

⾃驾车,⼤寒⼩寒⼜⼀年,腊⽉的风雪分外殷勤,给来年的盛宴加油助兴,回家过年的⼈,头顶雪花,⾝披尘埃,⽇夜兼程,

朝圣⼀般归来。

回家,是腊⽉⾥最闪光的主题。家⾥有什么呢?没有⾦⼭银⼭,没有⾹车宝马,甚⾄连⼤街上的路灯都疲倦地昏黄着。破旧

的屋⼦、衰⽼的爹娘,被寒冷覆盖,跟简陋相依。⽼

远远望见⼏缕炊烟,泪就盈满眼眶。家乡的烟⽕还在,并没有因为你的远⾛⽽消失,它们⼀直努⼒地延续着乡村的暖,保养

着⼟地的根;村头⼏棵⽼树更显沧桑,它们是村庄的年轮,枝丫上还刻着游⼦的童年故事;⼏段⼟墙已近坍塌,就像残破的黄

卷,此间⽂章读来已经恍如隔世。最初那两扇柴门,那是故乡的眼睛,铁锁锁不住它牵挂的眼睑。远在千⾥的你,梦⾥曾⽆数

次推开家门,栖居在曾经厌倦的窄仄⼩炕上,⼀翻⾝才知道是硬板床或者席梦思。你在梦⾥哭出声来:闭着眼都能⾛准的家

门,却那么远,那么远。

家或许因为偏僻依旧贫穷,因为贫穷你才会出⾛,

⼀年⼀次的状态还原。⼀年的打拼,城市的

喧嚣和忙碌,让⼼变得坚硬⽆⽐,许多想念冰封在⼼底,许多感念来不及梳理,许多债,⼀直在那拖⽋着。如今,就让年把你

带到故乡踏实的⽕炕上,重温原初的旧梦。⼀年的⾟劳,需要⼀个甜美的⾹梦来养⾜精神;⼀年的疲惫,需要⼀碗故乡的⽶酒

来再次壮起⾏囊;⼀年的隐忍和伪装,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攥⼀把家乡⼟,⾻头就更硬

⽓;吹⼀吹村⼝风,打拼就更有劲;喝⼏天村⼝的甜井⽔,所有外⾯沾染的浊⽓就荡涤⼲净。在祖坟上放⼀挂扬眉吐⽓的响

鞭,闯外的⼉孙回来了。不管在外⾯受过多少风寒,摔过多少跟头,回到故乡的⼟地上,爷们都是掷地有声。//游⼦思归

有些门还锁着,那些主⼈究竟此刻在哪⾥呢?当初,两扇门咣当⼀声落锁,墙头的狗尾草也咿呀,天上盘旋的燕⼦也嗟

叹,⼀户空荡荡的门扉,追着打问号的乡路问:你要到何处去啊?

却总也⾛不出门框指定的距离。上下两个门⾅jiù,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门板吱呀,吱呀,挠得门⾅直响,门⾅⼲涩的眼

睛徒劳地看着⼀⼼往外飞的孩⼦。别嫌我箍得太紧,我不能撒⼿啊,⼀撒⼿你就不成才了。那些劝说和絮叨,连屋⾥的⽼婆婆

都烦了:⽑还没⼲呢,就想飞!磕头作揖不管⽤,⼀顿⽿刮⼦就好了!说说罢了,⼑⼦嘴⾖腐⼼。炒菜的时候从筷⼦头上省下

两滴菜油,顺着门柱头滴进去,反复摇两下门板,说:看看,还有没有本事耍脾⽓?被菜油喂过的门板果然就乖巧地顺从开

合,再不喧闹。⽼婆婆⼿扶门框望向街门外,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哪会远⾛他乡呢?那

那些街门从此⽩天不落锁,⼀天天,⼀⽉⽉,那把锁思念钥匙和打开它的⼿,思念都结痂成黄澄澄的铁锈。那门槛寂寞地想

念迈进迈出的脚步,思念得⽣出许多苔藓。故乡的⽼井、梧桐落叶、贴满花朵的窗,⼀院⼦的荒草和惆怅的蝴蝶,⼗⼆个⽉圆

之夜的皎洁⽉光,都在⽼锁喑哑的喉咙⾥。

胡同⾥的脚步声是⽼态龙钟的锁返⽼还童的丹药。离家那么久了,孩⼦,门上的红对联朝来暮去地衰⽼了,墙头上的杂草繁

荣之后⼜枯萎下去,野地⾥的⽲苗,长⼤后⼜回到粮仓,游⾛他乡的包裹,你知道吗?⼀阵欢笑,⼀阵春风,哗啦,家门打

开,铁锁那锈黄的⽛齿间,露出难得的笑容,乡下那两扇嘴唇哆嗦的门板,却什么也没说出⼝。

那两扇门板很旧很⽼了,好像谁松动的⽛齿,说不定啥时候就卸任了;⼜像谁渐渐失去⼒⽓抓不住什么的双⼿,要不了什么

因由就撒⼿了。那门终究会破损倒塌,护不住⼀个荒芜庭院的旧闻和记忆。背着那扇家门⾏⾛的⾝影,踏雪归来,他已经明

⽩,⾃⼰倾尽⼀⽣,

//故乡对游⼦的期盼

8. 本⽂以⼀枝红梅挑开了腊⽉的门帘开头,请从构思的⾓度赏析其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考⽅向:从形式、内容与思想主旨三⽅⾯分析

1)形式(结构与⼿法)⽅⾯:为⾏⽂线索、构思的凭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式;设置悬念;发⼈深省,引发读者兴

趣;埋下伏笔;正反铺垫;照应结尾、开头、标题;层层推进等;使⽤⼿法等。

2)具体内容⽅⾯:关注相关段落的层意分析。

3)思想主旨⽅⾯:奠定基调,有的⽂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奠

定感情基调。点明题旨,深化中⼼,或兼⽽有之;暗⽰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等。

参考答案:8.以富有镜头感的想象画⾯展现开启归乡之思的特定时间,由虚⼊实,引出下⽂的回家之⾏,避免平铺直叙;红梅

的喜庆、挑帘的温情奠定了本⽂踏雪归乡的情感基调。(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以红梅起兴,引出下⽂的回家之⾏,避免平铺直叙,使⽂章富有诗意;

2.腊⽉点明归乡的特定时间;

3.“红梅奠定了本⽂归乡温馨的情感基调。

9. -段中的⼈称各有不同,这样处理有何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9. 本⽂通过⼈称的变换逐步引导读者融⼊回乡的情境。(由⾯(他们)及点(他)描述了游⼦归乡的典型的两个

画⾯,再⽤第⼆⼈称,引领读者⾛进游⼦的内⼼世界)

段⽤复数性的第三⼈称他们,写出浩浩荡荡归乡⼤军的群像;(原⽂:⽕车站等)第段则⽤引导读者聚焦某位典型

归乡者的⾝影,感受他和⽼家的故事;(原⽂:当初……现在……

段变第三⼈称为第⼆⼈称,增添抒情的感染⼒,令读者彻底代⼊归乡者的内⼼,深⼊体会他对故乡牵挂眷恋的情感。(原

⽂:多处的梦境)

记叙⼈称

第⼀⼈称: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动,便于直抒胸臆。

第⼆⼈称:增强⽂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拉近与读者的⼼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称:可以客观地展现⽣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度⽐较灵活、⾃如。

10. 请从修辞⼿法的⾓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扶门板沉思,门板也是游⾛的游⼦,却总也⾛不出门框指定的距离。上下两个门⾅jiù,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门

吱呀,吱呀,挠得门⾅直响,门⾅⼲涩的眼睛徒劳地看着⼀⼼往外飞的孩⼦。别嫌我箍得太紧,我不能撒⼿啊,⼀撒⼿你

就不成才了。那些劝说和絮叨,连屋⾥的⽼婆婆都烦了:⽑还没⼲呢,就想飞!磕头作揖不管⽤,⼀顿⽿刮⼦就好了!说说罢

了,⼑⼦嘴⾖腐⼼。炒菜的时候从筷⼦头上省下两滴菜油,顺着门柱头滴进去,反复摇两下门板,说:看看,还有没有本事耍

脾⽓?被菜油喂过的门板果然就乖巧地顺从开合,再不喧闹。⽼婆婆⼿扶门框望向街门外,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哪会远⾛

他乡呢?那

参考答案:10. 画线句运⽤⽐拟⼿法,将门⾅⽐作故乡的亲⼈,将门板⽐作向往更⼴阔天地的孩⼦,以⽼家具有代表性的物体

来形象地表现出故乡的⽗母亲⼈将孩⼦留在眼前监督成才的殷殷期盼、游⼦离乡打拼的强烈愿望以及由此产⽣的⽭盾冲突,巧

妙⽽⽣动。

解析:⽐喻:基础是相似性,门⾅与亲⼈⽆相似性,⽐喻要出现具体的喻体,⽽本⽂没有出现具体的喻体。

11. 有⼈说,本⽂前六段已基本表现出踏雪归乡的主题,后五段只是在重复前⽂。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

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答案⽰例:不认同。前半部分侧重从游⼦归乡的⾓度写,表现出故乡对游⼦的影响和游⼦对故乡的眷恋。后五

段侧重从故乡的亲⼈想念游⼦的⾓度⼊笔,在归乡者情感表现的基础上,⼜进⼀步表现了家乡守望者的⼼态。既体现出两代⼈

迥异的⽣活观念和追求,⼜展现出故乡亲⼈之间独特的相处之道和⾎浓于⽔的牵系,例如第段中农村长辈对下⼀代简单粗暴

却⼜饱含爱与期盼的管教,为游⼦的离乡和归乡增添了更丰厚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链接:典型例题:13.⽂章写了婴孩之后,⼜写萝⼘苗,赏析这样的写作特点。(4分)——《识⼩难》

13.1)写了婴孩,再写萝⼘苗,由⼈的娇⼩推及到植物乃⾄⼀切⽣命都是娇⼩美好的,能紧扣全⽂主旨,形散神聚;(2

从结构上看,与结尾不管动物植物,⼩⽣命总是⼤事情相照应,结构更完整;(3)由认识到婴孩的娇⼩到发现萝⼘苗的娇

⼩,相对⽽⾔,把萝⼘苗视作⽣命体看待⽐前者更难,认识上由易及难,由浅及深。(4)写婴孩侧重于赞美、热爱⼩⽣命,

写萝⼘苗侧重于如何培育、养护⼩⽣命,层次更丰富,⽂章的内涵也更充实。(4分。答对⼀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

三点满分)

() 阅读下⾯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乌栖曲

[]李⽩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欲衔半边⽇。

银箭⾦壶漏⽔多,起看秋⽉坠江波。

东⽅渐⾼奈乐何!

【注】银箭⾦壶:古代计时⼯具,漏⽔多则夜已深。⾼:同,明亮。

⽩话译⽂:

姑苏台上的乌鸦刚刚归窝之时,吴王宫⾥西施醉舞的宴饮就开始了。

饮宴上的吴歌楚舞⼀曲未毕,太阳就已经落⼭了。

⾦壶中的漏⽔滴了⼀夜,吴王宫⼭的欢宴还没有结束,吴王起⾝看了看将要坠⼊江波的秋⽉。天⾊将明,仍觉余兴未尽,就是

天亮了,⼜可奈何我乐兴未艾哉!(东⽅已经发⽩,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12. 从题材看,这⾸诗属于( A )。(1分)

A.咏史诗

B. 闺怨诗

C. 赠别诗

D. ⾏旅诗

13. 对这⾸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B )。(2分)

A.第⼀⼆句勾画出吴宫内外两幅剪影,笔法洗练,对⽐鲜明。

B.第三四句”“两字紧相呼应,直⽩地倾诉⼼中苦闷。

C. 第五六句从侧⾯淡淡着笔,吴宫通宵宴乐的场景隐⼊幕后。

D. 以⽇薄西⼭、⽉坠江波等景象写时间推移,富有象征意味。

14.末句奈乐何⼀作奈尔何指吴王。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联系全⽂,谈谈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 答案⽰例⼀:奈乐何更好。全诗批评吴王⽇夜寻欢作乐以致亡国,奈乐何写出为乐难久的遗憾,暗含乐极⽣

悲之意,更符合上⽂栖乌”“落⽇”“秋⽉等景物营造的衰败悲凉氛围。⽽且,上⽂写吴王荒淫全从侧⾯委婉着笔,不事评论,

奈尔何则⼀下⼦转变为诗⼈直斥吴王,显得⾮常突兀。

答案⽰例⼆:奈乐何更好。全诗通过客观叙述时光推移⽽宫中作乐不辍的场景,含蓄地

批评吴王沉醉于轻歌曼舞,⽇以继夜追求享乐。奈乐何意为快乐得不知如何是好,讽刺

吴王乐⽽忘形之丑态,却⽆⼀字道破,意深⽽辞婉,耐⼈寻味。⽤奈尔何则直接评论吴

王⽆道,过于直露。

(评价⾓度:末句诗意的理解1分,把握末句和全诗的关联2分,效果的⽐较2分)

答题解析:1.解释:乐未尽兴的遗憾(话说加来:即使是天已⼤亮,双能奈你吴王何呢,意

为录即使天亮了也不能阻⽌你寻欢作乐);2.任意版本均与主旨吻合:批判吴王彻夜寻欢亡

国的历史;3.欢未毕呼应紧密,语意⼀致(话说回来:也可与上⽂吴王宫⾥醉西施

呼应紧密);4.诗歌的蕴藉的风格⼀致,不宜在结尾⼊点明只指吴王,⽽意在借古讽今,引

⼈沉思。(话说回来:⽭盾直指吴王因淫乐亡国,笔墨集中,符合咏史诗的特点)

注:如(若、奈)……何:……怎么样……怎么办;

如之何:对此怎么办怎么办怎么能

() 阅读下⾯⽂章,完成15—20题(19分)

赵豫,字定素,安肃⼈。宣德五年五⽉简.

廷⾂九⼈为知府,豫得松江(担任松江知府),奉敕(命令)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配之边,众遂帖然(顺

从)。⼀意(⼀⼼

⼀意)拊f ǔxún

(抚慰),与民休息。择良家⼦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之五。巡

抚周忱chén 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专务.益军,勾.

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情⼤扰,诉枉者⾄⼀千⼀百余⼈。(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为民害。豫皆

上章极论之,咸获

苏息。有诏减(苏、松)官⽥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县,减去⼗之⼆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列状乞留(省略:赵豫),巡按御史以闻(使……

道),命增⼆秩(官员的俸禄)还任。在职⼗五年,清静如⼀⽇。去郡,⽼稚攀辕,(省略:

百姓要求)留(省略:赵豫)⼀履以识(省略:赵豫)遗爱.

。后配享周忱祠。(要求留下⼀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豫始⾄,患(以……为患)民俗多讼。讼者⾄,辄好⾔谕(晓喻)之⽈:明⽇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不讼。

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陈本深),并皦皦(明察;另

有:佼佼,超越⼀般)称。

(节选⾃《明史·列传第⼀百六⼗九》)

。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守明⽇来之谣。不知讼者乘⼀时之忿,经宿⽓平,或众为劝解,因⽽获息者甚

致⼈⽽⾃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chì霄壤(天壤之别)!

(节选⾃《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灶丁:旧称煮盐⼯。恺悌:和乐平易。钩钜: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简.廷⾂九⼈为知府(选择)课内:简能⽽任之(2)专务.益军(从事,致⼒于)课内:务耕织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项。(2分)

1)勾.及姻戚同姓(D

A. 勾结

B. 摄取

C. 招引

D. 征调

2)留⼀履以识遗爱.( C

A. 爱护

B. 喜好

C. 恩惠

D. 吝惜

17. 把第段画波浪线的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配之边,众遂帖然。⼀意拊循,与民休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7. 当时卫军放纵专横,赵豫逮捕其中特别横暴的⼈,⽤棍杖打完后再把他们发配到边关,众军于是安定顺从。他

⼀⼼⼀意安抚⼈民,帮助百姓休养⽣息。

18.“/”为第段画直线部分断句。(3分)

择良家⼦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之五

参考答案:18. 择良家⼦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之五

19. 根据第段⽂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清军御史李⽴⾄,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情⼤扰,诉枉

者⾄⼀千⼀百余⼈。(盐司)勾(灶丁)

参考答案:19. 赵豫关注民情,敢于上奏章为民直⾔,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减少重租,

获得休养⽣息。

20. 甲、⼄两⽂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0. 甲⽂中赵豫患民俗多讼”“好⾔谕之

意在强调施教导民之策。

以民为重,作者意在通过对⽐赞美赵豫的仁爱为民,批判那些为求政

绩和英名⽽不恤民⼒的酷吏。

意在对⽐激浊扬清。

⽂⾔⽂⼀译⽂: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将

此事上报朝廷,朝廷命令增加赵豫官俸两级,续任松江知府。到正统⼗年春,朝廷考核全国

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回,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

们成套⾐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赵豫离开松

江时,⽼幼挽住车⼦,要求留下⼀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

内,共享祭祀。

赵豫关⼼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租,上奏皇帝极⼒

抨击危害百姓的⾏为,百姓因此受益。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他任期届满百姓

乞留答,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五)阅读下⾯⽂章,完成21—24题(12分)

送陈经秀才序

[]欧阳修

,略国南,绝⼭⽽下,东以会河。⼭夹⽔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

此岂⾮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禹贡》所

谓导河⾃积⽯⽽号龙门者也。然⼭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chán 。当禹之治⽔九州,披⼭

斩⽊,遍⾏天下,凡⽔之破⼭⽽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之胜

然伊之流最清浅,⽔溅溅鸣⽯间。刺⾈随波,可为浮泛;钓鲂fáng

捉鳖,可供膳羞。⼭

两麓l ù浸流中,⽆岩崭颓怪盘绝之险,⽽可以登⾼顾望。⾃长夏⽽往,才⼗⼋⾥,可以朝游

/游⼭⽔

之乐

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往,则驺zōu 奴从骑吏属遮道,

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游⼭⽔之怠与乐的对⽐

夜宿西峰,步⽉松林间,登⼭上⽅,路穷⽽返。明⽇,上⾹⼭⽯楼,听⼋节滩,晚泛⾈,

傍⼭⾜夷犹⽽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陈⽣告予且西。予⽅得⽣,喜与之游也,⼜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 /

游⼭⽔之乐的经历

【注】伊出陆浑:伊⽔发源于陆浑县。

21.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D )。(2分)

A. ⾸先介绍伊⽔与龙门⼭的地理形势。

B. 然后交代龙门这⼀名称的由来。

C. 接着指出此龙门⾮《禹贡》中的龙门。

D. 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缺⼝的过程(所有的⼭⽽不是龙门⼭,也没有写过程)。

遍⾏天下,凡⽔之破⼭⽽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作者认为当禹之治⽔九

州,披⼭斩⽊,遍⾏天下,凡⽔之破⼭⽽出者,皆禹凿之,何必只有陕西韩城东北的那

个地⽅才能叫龙门?

22. 段连⽤两个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2. 第⼀个由上⽂伊洛胜景令⼈数⾄不厌转⼊达官之游的⽆趣,第⼆个

由此再转⼊惟卑微闲适者能得⼭⽔真趣。连⽤两个字转折过渡,⽂⽓纾徐,曲

折有致,使两者游⼭结果的对⽐更为突出,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富贵庸俗者的不屑,对闲雅适

意之游的⾃得。

23. 可填⼊第段⽅框处的虚词是( A )。(2分)

A.

B.

C.

D.

24. 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4. 作为⼀篇赠序,本⽂没有直接赠⾔表达惜别劝勉之意,⽽是⽤⼤半篇幅浓墨重彩地描写伊洛⼭⽔胜景和偕友游

赏的惬意,以达官游⼭的热闹⽆趣映衬出⾃⼰和陈经等友⼈游⼭时的闲适之乐,和淡泊⾃守、闲静⾼雅的知⼰俯仰天地间的愉

悦跃然纸上,暗含⼈格道德上的期待和劝勉。⽂末淡笔点染与陈经之间情意相投、⾃然融洽的友情,含蓄婉转地表达临别留恋

之意,独出机杼,余味绵长。

解析:1.期待劝勉(对⽐中蕴含)

2.送别的不舍(喜游中体现)

3.内容概括

参考解读:

⼀般送别的赠序⽂章往往是叙友情,写敬爱,道勉励、发感慨、寄珍重,说尽友朋间的依恋与分别的哀伤。当然,除⼀般的

道别叙情外,还常常抒发理想,议论朝政、抨击时弊等等。唐宋以来,有不少这样的赠序名篇脍炙⼈⼝。然⽽欧阳修的这篇

《送陈经秀才序》却不同⼀般,别有⼀番风韵。与其说这是⼀篇送别的赠序⽂章,不如说是⼀篇游记。在欧阳修诸多的作品

中,很少游记,这篇却可当游记来读。他⽤了⼤半的篇幅描述了洛阳龙门的⽅位、名称的由来,以及伊⽔之滨秀丽宜⼈的景

⾊。并在游记的明丽笔触中极⾃然地渗透了刚劲畅达的⼈⽣感慨,使写景与抒情达到完美的和谐统⼀。在形式与内容⽅⾯,语

⾔的表述与作者情绪的表达也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

⽂章⼀开头,写龙门的地理位置。轻快的语调,如奔流的伊⽔跳荡欢呼⽽来。伊出陆浑,略南国,绝⼭⽽下,东以会河。⼭

夹⽔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最多的⼀句也不过五个字。作家在这⾥强调短促的节奏,使语感轻捷、更富动感,使语⾔形

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伊⽔的流动。下⾯,作者说明了龙门名称的由来。隋炀帝在洛阳初建宫殿时,

登临北邙⼭南望,看到伊⽔流来,东⼭西⼭夹峙两岸,就象宫城前的两座阙楼,他说:这不就是龙门吗?”于是,世⼈就把这

⾥叫龙门了。此处不是《禹贡》上说的⼤禹治⽔时导河积⽯龙门。接下来,作者对龙门的命名发表议论,他认为当禹

之治⽔九州,披⼭斩⽊,遍⾏天下,凡⽔之破⼭⽽出者,皆禹凿之,何必只有陕西韩城东北的那个地⽅才能叫龙门? 这段

议论是对地名的思考,也是作者对⼈的⽣存状态的思考,字⾥⾏间透出⾃由积极的情绪和⼈⽣哲理,颇耐咀嚼。

语⾔的骈丽对仗更烘托了伊⽔风光之秀的美感。刺⾈随波,可以浮泛; 钓舫捉鳖,可以膳羞”;“欣然得⼭⽔之乐未尝有筋骸

之劳。似⼀曲旋律优美的⼭歌,婉啭⽽悠扬,真可谓秀⾊可餐乐⽽忘返了,难怪令⼈虽数⾄不厌也

令⼈如此⼼驰神往,意惹情牵的龙门⼭⽔之乐,并⾮是所有⼈都能领略到的。在极写了⾃然风光之后,提出这个问题,似乎

是理所当然的。从西都洛阳来的多是达官尊重,不能随随便便地轻易出游,幸⽽来⼀次,也是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

,还没有游遍,兴致就没有了。所以得不到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徙倚的恬淡情致。领略到的惟卑且闲者才合适。⼀股

恬然⾃得的意绪飘然⽽⾄。

作者接着记述了从游的⼏位卑且闲的朋友,以及游览的时间和路线。这⼏个⼈是西京留守推官欧阳修、河南府户曹参军杨⼦

聪、河南县主簿张应之和游学⾄此的秀才陈经。他们相约于夜晚留宿龙门的⼴化寺,登⼭上⽅路穷⽽返。第⼆天登上唐代⽩

居易构筑的⽯楼,听⼋节滩的⽔声相击,泛晚⾈赋诗饮酒,天⾊完全⿊下来才归去。在欧阳修的古诗中,辑有《游龙门

分题⼗五⾸》,记录了这次龙门之游。

与这篇赠序⼀样具有笔调清新明快,旨意畅达的特点。其中有记路穷⽽返的《上⼭》:蹑蹻上⾼⼭,探险慕幽赏,初惊涧

芳早,忽望岩扉敞,林穷路已迷,但逐樵歌响。有记夜宿西峰的《宿⼴化寺》:横槎渡涤涧,披露采⾹薇,樵歌杂梵响,

共向松林归,⽇落寒⼭惨,浮云随客⾐。有记步⽉松林间的《⾃菩提步⽉归⼴化寺》:春岩瀑泉响,夜久⼭已寂,明⽉净

松林,千峰同⼀⾊。还有《伊顺泛⾈》、《⽯楼》、《⼋节滩》等,这些诗更准确⽣动地记录了作者此次游龙门的内⼼感

受。

这实在是⼀篇⽣动感⼈,情景交融的游记佳作。然⽽,⼜不能不说它确是⼀篇送别朋友的赠序⽂章。作为赠序⽂,作者运⽤

了特殊的结构⽅式。

作者以全⽂绝⼤部分的篇幅写记游作为铺垫,仅⽤极少的⽂字写赠别。他绘声绘⾊地描写龙门的⾃然风光,游赏情趣,个⼈感

受,使读者的⼼绪随之徜徉于伊⼭伊⽔之间,古寺松林之内,溶溶⽉⾊之下,步⽉泛⾈,赋诗饮酒,与作者⼀起陶醉,⼀起欢

欣。⾃然景⾊的浸润,使读者的⾝⼼融化在⼴袤动⼈的⼤⾃然空间⾥了。⽂章妙就妙在赠别⽂字的叙述:后三⽇,陈⽣告予

且西。予⽅得⽣,喜与之游也,⼜遽去……”,刚与陈秀才认识,⾮常愿意和他交往,却突然要离去……蓦地,这次龙门之游

变得何其难得,何其宝贵呀!龙门⼭⽔犹在,却⽆⽇可再次同游了。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这通篇的记游都是为了送别陈

秀才⽽作的,于是,那融化于整个空间的全部⾝⼼⼀下⼦被强烈的离别之情所统摄,依恋与惜别的情丝便⽆处不在,被陈经秀

才从伊⽔之滨的龙门牵系着,向他远去的西⾏路上延伸,延伸……这样的结构⽅式,是由特定的送别对象决定的。作者与陈经

秀才交往不多却⼀见如故,因此对其遽去表⽰留恋。另外,同游者都是卑且闲者,⼤概都是年轻⼈,对⽣活都有所希冀和

追求,宦海浮沉未始,游学仕进⽅兴,辗转奔波,在所难免,只有满腹情怀寄于⼭⽔,却⽆更复杂的⼈⽣慨叹。加之作者此时

此地宏图初展的境遇,这种结构⽅式正准确地抒发了他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依恋却⽆伤感,遗憾但不悔恨,怅惆⽽不空

……

欧阳修很早就接受了⽯介、尹师鲁等⼈关于反对五代淫靡⽂风的主张,此番到洛阳结识了尹师鲁,更从这位⽐他年长6岁的⽂

友处学习到不少东西。《送陈经秀才序》虽是他刚刚随尹师鲁学习古⽂的作品,却已表现出圆熟的笔法与深厚的功⼒,为我们

留下了新颖独到的赠别⽂章的佳作,也为洛阳龙门留下了⼀⽚怀古的幽思。

三写作(70分)

25. 有⼈说,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

你是否同意这⼀说法?请写⼀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1)⾃拟题⽬;(2)不少于800字。

镇静的近义词-中午问候语温馨一句话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4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65602133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pdf

标签:出梁庄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