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卓泽凯《红色家书》有感:等待光明_读后感_模板
等待光明
---读卓泽凯《红色家书》有感
”一封家书别生死,几纸笔墨诉衷情”.读了卓泽凯给父母的家书,心中敬意不禁油然而
生,那代表着一个革命者在面对生死时仍然选择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灵魂。
相信他在临行前最为牵挂的就是他的家人,他也是一位儿子、一位丈夫、一位父亲,没
有人是不惧怕死亡的,只不过他选择了一件比活着更有意义的事。自古忠孝两难全,在卓泽
凯写给父母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看不出悲天悯人、痛哭流涕的伤感缠绵,有的只是他愿
为革命献身,无怨无悔、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正是因为有一批批
一代代像卓泽凯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流血牺牲,我们才能在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才能有
今天的美好。
”与家人为伴,日日相依。”这是谁人不向往的生活,但是他---卓泽凯,一位特殊年代的
革命者、共产党员,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告诉他,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亡才是他心中的向
往。为了让百姓不再饱受战乱之苦,为了国家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放弃伴于父母妻
儿身边的机会,为公忘私,为国忘家。
卓泽凯在家书中写到:”人终不免一死,死于枪弹之下更比死于被褥之间的痛快而更有
意义,你们千万不要为我感到悲哀或可惜,更不要把我的死当做耻辱。”那种完全置生死于
度外,甘愿为革命舍弃一切的献身精神,我衷心钦佩。在家书落款之前他写道:父母乐知天
命的等待光明的到来吧。在生死之时,他仍然对革命充满希望,并坚信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能
看到革命的胜利,而他,选择了用自己的鲜血来铺出这条胜利之路。
对于自己的妻儿,我想他也是万般不舍吧。他说:”我死后,文翠自是悲苦,她如能守
守之,不能守也千万不要加以反时,再嫁……不是什么去脸的事。”即有万般不舍,无奈更
希望家人的幸福,在那个时代,在大家都接受不了再嫁的时代,在他的生死之际,他依然想
把最大的幸福留给家人。”对我的儿女们,我就怕父母太娇养了,娇养的结果。必是造成不
成器的东西。华山长大后,小学毕业即不必进什么中学大学,最好送到工厂去做工。”父母、
妻子、儿女……可以想象他的内心当时又是有多么的复杂痛苦,就要离父母妻儿而去,就此
辞别这个战乱的世界,用自己的生命为未来的光明多争取一线希望,我想,他当时应该是笑
着离开这个世界的吧。
卓英雄,那个你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光明,我们看到了。致敬!英雄!
17级思政(1)班 谭鑫
绘本阅读《团圆》读后感
文/萌妈
《团圆》是一本感动世界的图画书,昨日陪萌宝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图画还是内容,
看了之后都令人感动。
陪萌宝读完这本绘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团聚、分别;再团聚、再分别……大大
小小的团聚和分别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小时候生活的穷山僻壤的山村里,八十年代的农村,农民的生活都不富裕,大部分农民
都是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田生活过日子,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什么收入来源了。我家
在我们那个村子了来说是生活较为好点的家庭,由于爷爷是医生,在我刚刚出生没多久爷爷
就带着奶奶,叔叔姑姑们离开了农村,到县城里去安身了。由于爸爸在家里排行老大,爷爷
孩子多没有能力供养很多孩子上学,爸爸初中毕业后就担任了家里的重任,爷爷他们离开村
子后把爸爸一个人留在了老家镇守家业。从我记事开始我几乎很少见到爸爸在家,我的童年
生活里也几乎没有爸爸的身影,爸爸几乎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到春节的时候才会在家里休息
几天。小时候最喜欢过的节日就是过年,是因为不但可以一家团圆,而且整个村子也热闹了,
不像平常那样安静祥和的让人觉得冷清。
每年到了过年爸爸都会早早的回来,帮妈妈做些家里的农活,准备过年的年货,每年腊
月二十三年小年之后,各家各户都在准备年货,做各种好吃的,帮大人们贴对联,包饺子也
是我们最喜欢做得事,整个村子洋溢着热闹的气息,飘荡着过年特有的味道。时间总是给予
我们短暂的幸福,年很快就过完了,过了大年初六家里基本走亲访友的事情已经结束,又开
始了新一年的生活。爸爸又要出去打工了,小时候每次看到爸爸早早的离家出去打工,我只
是有些不舍,希望爸爸能在家里多呆上几天。直到后来长大了,我才体会到爸爸的艰辛,我
的爸爸和《团圆》中的爸爸一样,也是在外面盖房子,爸爸是做土建活的,常年在外帮别人
做房子修公路,吃得住的都是临时的帐篷。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由于家里经济紧张,妈妈没
有了钱,我上学需要钱,可爸爸又不在家里,我只好亲自到爸爸工地去拿钱。那是我第一次
到爸爸工地去,我到的时候他们正在吃饭,当我看到他们的时候,我的心一下子就被刺痛,
那种痛直到现在回忆起来我的心还犹如针扎一样。那是炎热的夏天,外面三四十度的高温,
一群农民工都端着大黄瓷碗,蹲在路边的城墙外大口大口的吃着白色的捞面条,碗里几乎没
有菜,那一刻我的泪水如潮水般一下子涌出了眼睛,第一次痛痛的体会了爸爸的艰辛。后来
离开了家上了大学,每到一个地方看到有农民工吃饭的场景,我的心情就久久平静不下来,
很多年前的那一幕还一直镌刻在我的心底。
那些年也许很多爸爸都像我的爸爸一样,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常年在外打工,
只有到春节才会得以和家人团聚,到了春节才会与家人重温幸福,春节之后又一次变成了妈
妈和孩子的再次守望,又是长长的离别,长长的等待。也许唯有这样,团圆的日子才显得弥
足珍贵。看到这本图画书的最后一页,当爸爸的背影消失在路的尽头的时候,“我”和妈妈的
依然在原地静静的目送着爸爸远去,除了眷恋,我想更多了是一种憧憬吧。
长大结婚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每天在充满快节奏的城市里努力的拼搏,一年
里也很少回家,只有到了过年才会回家和家里人团聚。现在对过年也不像小时候那么期待了,
只是想回家看看家里期盼我们一年的老人,他们对我们的期待也许就像小时候我们对爸爸的
期待是一样的情结。婆婆有四个孩子,都是各奔东西,几乎都是每年过年才能与孩子们见上
一面,平日里都是各忙各的小家。记得婚后第一次跟老公回家过年,他们家兄弟四个每年过
年都回老人身边过年,一大家子人很是热闹。公婆也因孩子们都回来过年脸上增添了不少喜
悦,婆婆每天忙里忙外的给我们做各种好吃的,也许她这一年来都没有这么累过,我们看得
出她虽然累,但是心里是高兴的,一家人团圆带给他们欢乐已经让他们忘记了累。()春节的
假期是短暂的,短短的几天团聚,我们很快就又要回到各自的岗位,各奔东西了。记得第一
次在婆婆家过年走的时候,我们已经走了好远,回头望去,婆婆还站在村口的目送着我们,
我看到老公回头的那一刻眼里充满了泪水,也许婆婆在那一头早已眼泪浸湿了心底。春节短
短的团聚,带给了父母们下一年新的期盼。
《团圆》中一枚好运硬币是故事的核心,女孩得到爸爸包在汤圆里的硬币,她高兴极了,
紧紧的揣在棉袄的口袋里,在随爸爸拜年的画面中,女孩一直以这枚硬币引以为豪,当年初
三,她发现自己的硬币不小心弄丢时,女孩大哭起来。这是她和爸爸相处的最后一晚,难道
这象征着一切的快乐和甜蜜都将消失了吗?后来晚上睡觉的时候,硬币又出现了,女孩带着
笑容上床安睡了。爸爸初四早上走的时候,告诉女孩:下次回来,给你带洋娃娃。可是女孩
却摇头,把好运硬币给了爸爸,这枚硬币象征了在无常的人生聚散中,只要珍惜便不致失落
的伦理亲情。故事用一枚好运硬币画下了美好的句号,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亲情是我们永远不
会丢弃割舍的情结,无论身在何处,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子女对父母的思念是永远抹不去的。
这本书虽然是儿童绘本,但却以清晰的画面讲述了感人故事,人的一生聚聚散散,无数
个离别,无数个团聚,每一次的离别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团聚,大大小小的团聚构成了我们人
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圆融有爱!
附《团圆》一书文字内容:
爸爸在外面盖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过年。
今天,妈妈和我都起得特别早,因为——
爸爸回家了。
我远远地看着他,不肯走近。爸爸走过来,一把抱起我,用胡子扎我的脸。
“妈妈……”我吓得大哭起来。
“看我给你买了什么!”爸爸赶紧去掏他的大皮箱——哦,好漂亮的帽子!
妈妈也换上了爸爸买的新棉袄。
吃过中饭,爸爸对我说:“走,剪头去。剪了头,明年就会顺顺当当的。”
我坐在椅子上等爸爸。呀,镜子里的爸爸越来越像以前的爸爸了!
包汤圆喽!爸爸把一枚硬币包进汤圆里:“谁吃到它,谁就会交好运喔!”
这天夜里,爆竹“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我依偎在爸爸妈妈中间睡着了,迷迷糊糊地,
我听见爸爸妈妈在轻轻地说着话,他们说啊说啊……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端上了热腾腾的汤圆,爸爸用勺子喂给我吃。
突然,我的牙被一个硬东西咯了一下。
“好运硬币!好运硬币!”我叫起来。
“毛毛真棒!快收到兜里,好运就不会跑掉喽!”爸爸比我还开心呢。
妈妈给我换上了新棉袄,要去拜年啦!
路上,我遇见大春。“毛毛,你去哪儿啊?”
”我跟爸爸去拜年!”
“我也是。看,我有大红包!”
“这有什么稀奇!”我从兜里掏出那枚硬币,“我有好运硬币!爸爸包在汤圆里,给我吃
到了!”
大年初二,天阴沉沉的,要下雪了。一大早,爸爸就忙了起来,补窗户缝、刷新门漆、
换新灯泡……
呀,家里一下子变得亮堂堂了。
“走,补屋顶去喽!”爸爸冲我努了努嘴。
太好了,那儿是妈妈从来不准我一个人上去的地方呢!
哈,我看见了大春家的屋顶。 “咦,那边是什么声音啊?” “噢,大街上在舞龙灯呢!”
爸爸直起身子,看了看远处。
“在哪儿在哪儿?”我使劲儿踮起脚尖。
爸爸让我骑到了他的肩膀上:“这回看到了吧?”
“看到了看到了,他们过来啦!”
大年初三,下雪了,下得好大好大!
下午,雪终于停了,大春他们来找我玩。
我们在院子里堆了一个大雪人,然后开始打雪仗。
天快黑的时候,我才回到家里,一摸口袋——啊,不见了!好运硬币不见了!
我冲到院子里,院子里全都是雪,我的好运硬币在哪儿?
“毛毛别哭,我再给你一个。看,跟那个一样!”爸爸摸出一枚硬币。
“不要不要,我就要那个!”我一边哭一边叫。
晚上,我难过地爬上床,脱棉袄的时候——“叮当”,有个东西掉到了地上。
硬币!我的好运硬币!
“爸爸快来看,好运没丢,它一直在我的身上!”
那天夜里,我睡得特别香……
早上一起来,我就看见妈妈在为爸爸收拾东西——爸爸今天要走了。
爸爸很快就收拾好了,他走到我身边,蹲下来用力抱住我。
他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下次回来,爸爸给你带一个洋娃娃,好不好?”
“不!”我拼命地摇头,“我要把这个给你……”
我把那枚攥了很久的暖暖的硬币放到爸爸的手心里:“这个给你,下次回来,我们还把
它包在汤圆里喔。”
爸爸没说话,他用力地点点头,搂着我不松手……
萌妈,80后宝妈,一个爱生活,爱交友,爱读书,爱分享,爱写文字的妈妈,最大的
爱好就是推广亲子阅读陪伴萌宝一起成长,和萌宝一起去看这美丽的世界。生命的意义是真,
是善,是美,更是爱,用心去爱生活,爱亲人,爱朋友,将得到永远的光明和温暖。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深夜,一个人静静观看日本电影《入殓师》,是享受寂寞还是享受变态呢?不告诉你!
影片不长、场景简单、人物平常、结构单一、色彩暗淡、对白平静、估计投资也不多,但表
达出来的主题充满日式哲学的特点:庄重、静谧、禅性、诡异、玄乎。
大爱观后感:
一、影片的主题与其说是表达了对死亡的态度和尊重,还不如说是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
与其说是表达了亲情背叛、理解、原谅,还不如说是爱的永恒、美好和包容。
二、生,是瞬间的、短暂的;死,才是长久的、永恒的。
三、芸芸众生,不管权力、财富、地位如何,其最终的目的地是一样的——走向死亡。
把死亡看做是人生旅程的终点,还是来世的起点,由自己的心决定。人一辈子中,也许这也
是唯一可以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决定。
四、谁都难以把握自己的生命,也难以把握他或它的生命。就像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满怀
希望,想把在手中还活着的章鱼放回大海,而章鱼却在他们帮它终归大海的一瞬间死亡。
五、活着,其实就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静静的在下游等待死亡,还是努力向上游进
发迎接死亡,哪种更有意义,有正确答案吗?
六、死亡不可怕,它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对谁都是公平的。给活着的人留下的是遗憾、
忏悔、悔恨、笑声、哭声……,对死者而言已无意义,就像不管让死者躺在五万日元的棺材
里,()还是躺在三十万日元的棺材里,但烧起来都一样,躺在里面也一样。所以,还不如在
活着的时候善待、理解、尊重。
七、让死者带着干净、美丽、整洁、尊严走向另一个世界,是对死者的怀念和尊重,也
是对生命的热爱和自重,因为你终归也会去的。
八、活着时,好好善待生命;要死时,坦然接受死亡。因为谁都不知道你活着何时会死
亡,你死亡时下一个旅程会是在哪里。入殓师观后感--笨拙的力量《入殓师》观后感影评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
——《出梁庄记》读后感
文/左春会
手捧《出梁庄记》这本厚重的书,至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
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梁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为素
材,描写打工者的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作者对梁庄人在西安、南阳、
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7个城市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以及他们
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怎样思考梁庄、想不想梁庄、是否想回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
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等做了用心的采访和详实的描述。
书中呈现出的农民工的冷漠、无奈、忧郁、模糊和逆来顺受的神态,是梁庄人真实的生
活及精神写照。尽管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但为了生计、他们默默承受着,有时候无心抗衡、
无力抗争,最终只好正视现实。
羞耻是农民工唯一能够被公众接受和重视的一种方式,呼天抢地的号啕、破旧的衣服、
乞怜、绝望的表情和姿态,他们在种种场合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狭窄,精神麻木,
没有未来,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关注其他事物,无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心酸和悲痛。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的精神独立则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成功、
富裕、高雅、平等,这些对农民工而言仍然是一种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现实让农民工的心
灵扭曲,让农民工的精神发育不良,让农民工在各大城市不停的流转。他们天真、被动、无
思、安然和神情愚钝等都是现实生活附加给他们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在内蒙古打工的向学的相亲过程,从介绍、见面、送彩礼到结婚,前后总共十四天。因
为脚步匆忙,农民从腊月二十开始相亲,到正月初十前定下来的婚姻,有的实在太夸张,让
人匪夷所思,有的先后只需四天时间。对此我们除了觉得悲凉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来
形容它。或许婚姻对类似于这样的农民工而言仅仅是一种仪式,一场游戏,一个必完的任务,
至于婚姻的结果如何,他们似乎没有过多的期望和考虑。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梁庄人的心中或许在走出梁庄前都埋藏着一个不
为人知的梦想,但现实又让他们心中铸就的梦想化为泡影。奢华、高雅的生活永远只是他们
心中的一种期盼,他们只与粗糙的生活、空荡、寒酸有过多的交集,让他们内心深处无形产
生一种卑微感和苦恼感。在此,让我们静下心重温一下梁峰的独白:”姑,你不知道,我在
这儿,就是打工。厂里人永远不会给外地人机会。你干得再好,没人提拔你,你永远不可能
是个车间主任。他们本地人有三险,我这外地人,啥也没有,就个干工资,有啥指望。”这
段文字透视出农民工的万般无奈,期待有朝一日有一个华丽的转身对于他们而言永远只是一
种莫大的奢望。
回梁庄治病又透视出农民工的另一种悲情,农民工的希望犹如一个火花,在人生中闪现
一下微弱的光亮,就会稍纵即逝。现实造就了农民工性格的孤僻。即使他们生活在同一村庄
同一场景中,彼此却完全隔膜。
梁庄年轻的打工者,对所遭遇到的事情朦朦胧胧,并不愿意去深究,对自己的命运,尤
其是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是很少去考察,他们关注的只是自身,这样的懵懂和单纯反而使
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像梁庄一样的村落,人们经受着和梁庄相同的命运,不只是分离、思
念和死亡,而是家园的丧失,这几近分崩离析的生存立即呈现出它的残酷性。
”每个生存共同体都有这样的哀痛,温柔的、哀伤的、卑微的、高尚的、逝去的、活着
的,那棵树、那间屋、那把椅子,它们汇合在一起,形成那样一双黑眼睛,那样一种哀愁的
眼神……”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在他们的脸上,有一种被自觉认同了的命运属性。农
民被局限于一个无形但却有明确界限的围墙之内,这围墙是几千年的历史累积而成的,牢不
可破。农民自觉退让,围墙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坚固。”
梁庄所呈现出的这一切,是时间、记忆和历史的积聚。梁庄外出打工者无法战胜疏离、
劳累和孤独所带来的摧残性忧郁,无法战胜无用感、无根感和自卑感,”宏大耀眼”对他们来
说可望而不可及,”支离破碎”才是他们要面对的。惟愿那座横亘在梁庄人心中的”围墙”愈来
愈低,让梁庄人看到希冀的同时,不断铸就心中的梦想,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始终是我们
所召唤的、所期盼的。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4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6535213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卓泽凯《红色家书》有感:等待光明_读后感_模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卓泽凯《红色家书》有感:等待光明_读后感_模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