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
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
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仅供参考,
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篇1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激烈的措辞,亦看不到明显倾向性的话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种相对冷静的、客观的立场来呈现乡村
图景。正如梁鸿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个归乡者的身份再次进入
村庄,所以用的并不是一个启蒙者的视角。这是一个回到生命之初,
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历程。这本
书是一个展示,而不是一种判断或结论。梁庄分明是中国当前农村的
真实写照,面对不可抗拒的城市化进程,究竟是应该鼓掌欢呼,还是
沉默,只能自己体会。
中国乡村沉痛的现实,让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心中自问:为何
我们的农村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状,不得不引起
我们的深思,正如书上所说: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
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两个方案都可以解决的。
一份仅能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所谓"白领"的工作,还有一部分甚至找
不到工作。
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读者,我很喜欢这本书。诚如梁鸿教授所
言,从小而言,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
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地。往大里说,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
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
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和智慧的高度。面对
这样溃散无根的村庄,我们这个民族将何去何从,我们这些从乡村走
出来的个体又何以安放自己的灵魂?也或许,对我们来说,从离开的
那一刻起,故乡就再也回不去了。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篇2
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
庄的一个,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
中国的形象。我是在读完梁鸿教授的《出梁庄记》才得知《中国在梁
庄》这本书的。《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外延,讲述的是在外
这本书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
调查、分析、审视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
女里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而当作者真正走
进村庄的时候,当她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吃饭聊天,以一种亲人的情感
了一起。
落叶归根是每个游子最终的心愿,当众多的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
一个个消失时,当许多的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时,作为一个有故
乡的孩子,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最终也会回到那块土地,那个灵魂
的归处,纵使它面目全非。所以,我也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给我的故乡
也做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收集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
的传统,那里的建筑,将这一切组合成一个整体。当若干年后,现在
的故乡真的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至少还有这么一部笔记,能够给
我的子孙后代还原一个故乡,纵然那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故乡了。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篇3
今天,又看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这就是现实。这是
一本描写现实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看完后,一惊:这也叫作品,在
我的内心,只要是文学作品,哪怕是传记、报告文学,它都有在现实
上加工的东西,至少给人以惊奇、给人以新鲜、给人以震撼、给人也
吸引。可这本书,纯粹就是身边最寻常的事和现象,你从东西南北,
平时真的没了年青人,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境好点的,连小孩都随父
母到城里上学,或者到城里上私立寄宿学校,只剩下了老人。有时和
妻子回她们农村,只有陌落的房子,很少有人。老人就在路边打打麻
将,过着日子,农民的负担是少了,但文化精神生活可怜的少,这才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4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637188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在梁庄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在梁庄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