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垫盛适星
起初看到《中国在梁庄》的书名并不易理解,其中的“中国”不再传
达其本来的意涵,在语义结构上,甚至也无法与“梁庄”并置,而变成了
一
意识而展开的,梁庄作为典型,成为中国广大内陆乡村的缩影。如果说
梁庄 一个有生命的世界 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解
个具体的现象,仔细读来,这个“中国”现象其实就是围绕着生命的
《中国在梁庄》是内向性的叙述,那么仅从书名就可以看到《出梁庄记》
向外的表达,正如梁鸿自己认为的那样,该书“确实有《出埃及记》的意
味,只不过‘出梁庄’却成为一种反讽的存在,他们没有找到‘奶与蜜’,
却在大地的边缘和阴影处挣扎、流浪,被歧视,被遗忘,被驱赶,深陷困
顿。”无论向内还是向外,梁鸿的书写都未曾离开生命这一主体,“我更
●
●
愿意把目光投向一个个的生命存在,去发现、叙述他们彼此的差异及
个体情感的存在,他们在这样的时代所经历的只属于‘那一个’的悲欢
离合。”《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两部作品,有关生命的存亡、态势
和价值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她以女性独有的坚韧表达了对生命
的理解和关怀,呈现了趋于统一的生命意识。她认为,尽管会遭受各种
痛苦。但生命的存在始终真实而有力,这种真实来自大地,来自乡村的
土壤,具有无限的包容力,在梁鸿眼里,那或许才是生命真正的源头,
亦是生命应有的归宿。
有论者以为,现今的乡土小说主要呈现两种姿态,一类是“批判”,
另一类是“叹惋”,这似乎是乡村主题在“虚构”文学的背景下不可避免
的命运,梁鸿的“非虚构”却把该主题从“虚构”的唯一环境里解放出
来,以“非虚构”纪实的方式摆脱这一困境,拓展了生存空间。此外,她
的叙事态度大体上也是平和的,既没有简单地站在犀利批判和直接否
定的立场.也没有停留在深沉的悲怆和叹惋的强调,因为她的写作有
一
种责任感,“哀痛和忧伤不是为了倾诉和哭泣,而是为了对抗遗忘。”
从生命的表象回归生命的本质,体现了写作的某种生意,是去“开掘新
的、但又不脱离自我的生存之道”的一种向善的努力,充满了新的希
望。
即使是“非虚构”叙事,作品也没有丧失文学性的美感,梁鸿强调,
梁庄是文学性的。从《中国在梁庄》的叙事脉络,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作
●
者富有人性化的诗意安排,每一篇章都仿佛是生命成长的阶段,从童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4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632788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梁庄:一个有生命的世界——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梁庄:一个有生命的世界——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解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